《性经验史》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福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5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经验史》精选点评:
●才学胜福柯者凤毛麟角,读罢此书,更笃信一层。为同性恋权利的呐喊。
●之前在我眼中一直是天书,读过《疯癫与文明》和《规训与惩罚》后发现也没那么困难
●性史方是集大成。
●翻译另人咋舌
●果然福柯超级讨厌弗洛伊德
●好不容易,我啃完了
●分析的完美
●所谓创造新欲望重塑身体其实就是性解放在同一向度上的"下一步"而已
●读得懂片断
●德语版
《性经验史》读后感(一):复杂的人生
也许西方的天才都是疯癫式.认识福柯,起因于他与哈贝马斯的争论,随着对那次论辩的了解,不知不觉读完了《规训与惩罚》,也默默同意了他对权力的诠释,但是他的美国加州旧金山卡斯楚之行,比弗洛伊德更加震动了我的心,从那以后,我对他有了全新的看法----哲学,真的会这么折磨每一个天才吗?
《性经验史》读后感(二):谈谈性,说说爱
福柯的书,疯癫与文明是在火车上读完的,很喜欢他非理性的立场,规训与惩罚,看了想到办公室也是个监狱,它们有着相同的结构,还有一本《词与物》,这本书里福柯流露了他安排世界的野心。还有朋友推荐过李银河的《虐恋亚文化》。李银河的社会学研究,取了性这个角度,突然其人也“显”了。很多年前,有一本《他们的世界》,是她和王小波合作的,写同性恋群体。说到性的社会学研究,有个潘绥铭,他的实证风格,比李的书斋式的更好。这本书里,翻译的《O的故事》不错。为这个小说,买这本也值。
《性经验史》读后感(三):【小结】第一卷 认知的意志
《性史》第一卷通过性经验这一主题论述的是权力的运行机制。这套机制与弗洛伊德和马尔库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福柯在第四章中对权力作出的界定中指出,权力是并非二元对立的多种多样的力量关系,它非主观却有意向性,且外在地展现为经济关系、认识过程等。也就是说,他认为的权力机制不同于结构主义传统的压迫和反抗模式,但也承认权力作为一种结构的力量对于社会的整合作用——这种结构力量是功能性的、而非本质和原话语意义上的,权力的机制是变动的,这种变动是一个历史的建构过程,福柯就旨在通过探寻性经验这一切入点的谱系来展示现代社会权力机制形成的根源,以及在这种权力机制的宰制和规训中人之主体的形变历程。
《疯癫与文明》中,福柯讨论的是言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规训与惩罚》中,福柯讨论的是身体与权力的关系;这本《性经验史》的第一卷就将身体、知识和权力三者的关系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
这个分析是从历史的事实开始讨论的,即现代社会存在着对于性的压抑。福柯首先承认以资本主义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兴起的确出于获取最大生产力的需求开始对性进行规训,即维护正统的、维持种族延续的性经验,而排斥非法的性经验。这种规训的权力机制是通过话语和知识的方式实现的。现代社会对性进行规训并非简单否定式的,它首先要通过法规体系来界定什么是正确而该做的,什么是错误而挨罚的。这种界定-规训的过程中就必不可少的要大量地谈论性、言说性,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关于性的悖论,即对性的规训和使性成为羞于启齿的秘密的结果是人们热衷于谈论性。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界定-规训强化了非法性经验的意义,非法的性经验为权力的干预预留了空间,而权力越需维护正统,就越要通过否定的形式来规定合法,这无疑增加了性经验的形式(P36)。所以,现代社会看似是权力对性地压抑,实质却是性在这种权力的规训中被建构和煽动起来。
如果说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规训,权力机制的话语和知识的作用还在于一种内在的方面,这一方面是弗洛伊德式的性科学承接了中世纪教士的忏悔技术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分析技术下的坦白仪式。这一仪式是受内在于自身之中的权力结构的支配的——一种被迫的交代。坦白是一个人确认自己的行为或思想。个体是通过其他人和表明与其他人的关系来证实自己的,然后大家根据他能够或应该谈论他自己的真实情况的话语来确认他。同时坦白的过程也是强化外在的界定-规训的言语-知识的真理性的过程。现代人性的被规训就在这双重作用下得以完成。
回到历史中,从历史角度看,西方世界君主最早的最大权力是生死权力。之后的权力运作转变为煽动、强化、控制、监督等。这种管理生命的权力近代以来演变成两种:在17世纪形成了以作为机器的肉体为中心的规训和在18世纪形成了以物种的肉体、渗透着生命力学并且作为生命过程的载体的肉体为中心的“调整控制”,即人口规划。性恰好处在这两条轴线的交叉点上,性变成了以管理生命为中心的权力的中心目标。这也是福柯的权力分析之所以从性入手的原因所在。
《性经验史》读后感(四):恋童癖研究:福柯、王尔德和毛姆们的隐秘嗜好
题记:明智的快感不会简单地随青春年华而消失。当它不以最终要消逝的肉体的雅致作为对象,它可以伴人一生。衰老、疲惫、死亡,甚至是坟墓,都可以与它同在,连“骨灰也不会分开”……
读国小的小明放学回家后,兴奋地对他的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和我的老师做爱了耶!”
妈妈听了后非常生气地说:“我真为你感到羞耻,给我进房间跪着,看你爸爸回来后怎么修理你……”
小明的爸爸回来后听了妈妈的转述,马上跑进了小明的房间且锁上了房门。
然后他兴奋地扶起了还在地上乖乖地跪着的小明,并对小明说:“宝贝儿,我真替你感到光荣,你老爸我15岁那年失去了童贞,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没想到你更厉害。老爸决定好好奖励你。”
第二天,爸爸买了一辆脚踏车给小明当礼物。可小明并没有如他期望的那样欢快地骑上那辆漂亮的脚踏车。
爸爸问道:“这是爸爸送你的喔,你为什么不骑呢?”
小明说:“先不骑了,因为我的屁股还在痛呢。”
这则笑话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因为我们马上谈到的是恋童癖,就让我们用这则笑话作为引子吧。
关于恋童癖(Pedophilia),在国内的一本性学词典里有如下描述:
“(恋童癖)又称‘嗜童癖’、‘诱童狂’。以异性或同性的儿童为性欲对象的一种性变态行为。多见于男子,他们常对儿童进行性侵犯,以获得自身的性满足。儿童之所以成为恋童癖者理想的性爱对象,是因为儿童没有力量反抗这种性变态者的侵犯行为,且比成人容易听从摆布。恋童癖者一般都有人格方面上的缺陷,对成人之间的性关系怀着恐惧,而儿童会令其在性方面较少感到焦虑。他们选择较多的是朋友或邻居的孩子,因为他们之间互相熟悉,比较容易上钩。较轻度的恋童癖者往往利用小恩小惠来引诱儿童,通过窥视或猥亵的方式达到性欲满足。严重者则使用暴力(威胁或强迫手段)逼迫儿童就范。多数恋童癖者并非性能力特别强盛,反之可能是部分或完全阳痿者,只有通过露体、抚爱或手淫才能达到性满足。恋童癖者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作为性侵犯对象,严重侵害了儿童的权利,给受害者带来身心方面的损伤,因此是一种罪行,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福柯在他的《性经验史》中曾单列一章《男童们》对此进行讨论,他浩大的研究和写作计划也在这终止,《男童们》是我们能看到的他的系统研究著作的最后一章。
在《男童们》中,福柯再次用他所擅长的考据和其冷峻的笔触对相关主题进行描述,在其中他追溯了古希腊这个男童之爱盛行的黄金时代。
在福柯描述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说他略微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虽然他在用引用的话语来掩饰这一点。例如他说女人的世界是骗人的,无论是身体还是道德,在此他引用了奥维德的话,您是否愿意摆脱一种激情呢?那么请您靠近一点观察您的情妇的身体。在这之后他继续写到:“少男的美是真实的,因为它未作任何修饰。”
“从男童之爱开始所建立起来的友爱,有着深远的男性爱情,维系生命直至终点。”
而男童之爱的“明智的快感不会简单地随青春年华而消失。当它不以最终要消逝的肉体的雅致作为对象,它可以伴人一生。衰老、疲惫、死亡,甚至是坟墓,都可以与它同在,连‘骨灰也不会分开’……”
不知道福柯在《男童们》的写作中是否得到了快乐,虽然对于快乐,他曾这样说道:
“我以为,那种真正的快乐是如此深沉强烈、压倒一切,会令我窒息,我会因此而死去……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是一个乏味的人。”
王尔德和毛姆,这两位写出了这个世界最优雅的对话的英国作家,同样迷恋此道。
王尔德在遭遇那次著名审判时,就有很多男孩儿上庭指证了他,而他住过的旅馆的女服务员也声称在王尔德和他的小男孩儿们住过的床上,有一些淡淡的污秽。而这次审判的结果是入狱两年。在他出狱后他去了法国和意大利,虽然潦倒不堪,但依然过着寻找小男孩儿的放荡生活,直到1900年。在那年的冬天,一文不名的王尔德死于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
“爱但不敢说出名字。”王尔德在那次审判中曾做了如下的辩解:“它是美丽的、优雅的、最高贵的情感形式,这没有什么不自然的,它是有理性的,不断地存在于年长和年轻的男人之间。年长者拥有智慧,年轻人身上拥有所有的欢乐、希望、生命中的魅力。事情原本该如此,只是这个世界不理解。这个世界嘲笑它,而且有时对它横加限制。”
而毛姆则过着更为理智的放荡生活,就像他叙事时的文风那样。在他环游世界的那段岁月,他的同性恋情人哈克斯有时会在墨西哥帮他找到一些可爱的小男孩儿;而在印度,毛姆拥有了他前半生“最幸福的爱情”,就是在一块漂浮于海面的舢板中与一个小男孩儿做爱。
其实在中国这种恋童癖同样有其传统,古时王侯将相很多都过着“妖童美妾,填乎倚室”的生活,而这其中的“妖童”,无疑就是那些被主人供养起来用于玩乐的秀美男童。
在南北朝时狎昵娈童更是成为一种风气。《北史•北齐废帝殷本纪》中曾记国子助教许散愁的话:“散愁自少以来,不登娈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许散愁不登娈童之床,反而因与众不同而感觉自己很酷,由此可见当时的那些成功男士们的普遍雅好是什么了……
当然恋童癖者不都是喜欢小男孩儿,卓别林是另一位有名的恋童癖者,当然他更喜欢的是那些含苞欲放的小女孩儿。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他一生结过4次婚,其中3次是和18岁豆蔻年华的姑娘或更妙龄的少女结合的。而婚姻之外的卓别林更是乐此不疲,他不停在工作之余猎取14岁左右的小女孩儿。对此,卓别林曾如是说:“人生最美好的形态是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女。”
某种意义上美国俄裔作家纳博科夫是卓别林的信徒,当然不是指纳博科夫在私生活中对其效仿,而是指他那部惊世绝伦的著作《洛丽塔》。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正和卓别林的第二任妻子同名,后者在其14岁时,在蒸汽浴室的瓷砖地板上失贞于卓别林。
《洛丽塔》无疑是将恋童癖艺术化了的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部,虽然很多人试图从中挖掘各种隐秘的象征意义,例如有人认为这部杰作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有人则认为它是年少的美国诱奸衰老的欧洲的寓言。但纳博科夫本人却对这些论调不以为然,而只是试图将一种“审美狂乐”的感觉带给他的读者。这是他对文学艺术作品简单但又苛刻的标准,而他本人认为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作品少的可怜,其余的则全是垃圾,包括《堂吉诃德》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几乎所有作品……
在他这部小说的第一部的第五节中,他以书中男主人公亨伯特之口介绍了他的观点:“在9岁和14岁年龄限内的一些处女,能对一些着了魔的旅行者——尽管比她们大两倍甚至好几倍——显示出她们真实的本性,不是人性的,而是山林女神般的(也就是说,鬼性的);而这些被选中的小生命,我想命名她们为‘小仙女’。”
而这些小仙女有别于她们同类的特性则是:“惹人发狂的优雅,难以捉摸的、诡诈的、灵魂分裂的、阴险的诱惑力。”
而如果想要挑选出这些小仙女,“你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狂人,一个无限忧郁的造物,你的欲望冒着热毒的气泡,你诡谲的坚毅里有一股超肉欲的火焰永远通红(噢,你是必须怎样畏缩和隐藏起来啊!)”。而亨伯特本人似乎正是如此。
这之后亨伯特考证出雷布查人80岁老头可以和8岁女孩交媾而无人怪罪,但丁在1274年疯狂爱上他的贝雅特里奇时后者只有9岁(当然被亨伯特忽略掉的则是当时但丁也只有9岁),而彼特拉克疯狂爱上他的劳琳时,“她也不过是个12岁金发耀眼的小仙女,在风中、在花粉和尘埃中奔跑着,是飞舞的一朵花朵……”。
而这位学识惊人的恋童癖者的另一项有趣的研究结果则是:“乳房生长的幼芽期由于青春发育所带来的身体变化而提早出现了(10.7岁)。而紧接着成熟的就是变色阴毛的第一次出现(1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