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需要因为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被认可,从而激发他们更进一步地去学习、完善、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这是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经历。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听惯了“你真漂亮,你真棒,你最聪明了,你最好……”这些只有好的、肯定的评价,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眼睛里没有别人。
如果大人一味地迎合他们这种心理,孩子发展的方向会变成自大、不可一世,只能接受顺应自己的话,接受不了批评。
在我跟女儿的交流中,我尽量避免一直夸奖她或不断给她肯定的评价。
因为我曾经发现如果一直这样做了以后,只要有一次我对她的做法提出质疑或者否定,她就会觉得很不痛快不能接受。
不是所有事情别人都会捧着她,赞同她,支持她,甚至帮助她。这世界上没有一定能做成的事情,我们都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如果遇到了解决不了的事情,事情做的不完美,不能一直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的人,那要怎么办?
所以,适当地有些小挫败我觉得对孩子是很好的体验,让他们知道事情不是总是那么美好无暇的。
“我”有做不到的事,“我”是有缺点的,“我”不需要顶着一直都要成功的压力与光环过日子。
如果遇到真的是经由她努力做到的事情,我会佯装惊奇地问她是如何做到的,她会很开心地跟我分享,并告诉我过程有多不容易。
这个时候我会赞扬她的契而不舍,鼓励她做事情的态度很认真,肯定她的努力。
但是只是就事论事,尽量不去评价她自身有多好,多聪明,而是让她明白这次做的很好,是因为她付出了努力,做事考虑得很周到,得到了周边人的帮助等等。
让她有自己的亲身经验,也让她知道做事情不是“我想做就能做好的”,需要很多方面条件的影响。
这也是自信的来源,不然没有自己的胜任经验,就会很自卑,质疑自我,同时会很压抑,对自我表现的需求得不到释放 。
鼓励孩子们尝试亲身体验,是我们很多华人父母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往往习惯于什么事情都为孩子们做好,这是几代人遗留下来的问题。
一是觉得帮孩子做了省事儿,不需要耐着性子看到孩子跌跌撞撞地完成,与此同时不想看到孩子吃苦,更不想让他们经受痛苦的人生经历。
二是不信任他们能做好,自以为自己走过的路比孩子吃的盐还多,听自己的没错。
过于呵护孩子,心疼孩子,在家长眼里总觉得子女还是个孩子,没能力独当一面,也没法给自己的将来做决定,所以就事事包办了。
这种做法相当于剥夺了孩子亲身经验的权利,对于他们人格能力的肯定及自信心的建立有很大的摧毁效应。
经验必须是亲身尝试的,无论是胜任的还是挫败的。
儿童故事“小马过河”就是在讲这个道理。孩子们需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父母是取代不了的。
即使是挫败的经验也是人生的一个珍贵的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世间的不完美。
无需期待事情都是朝向自我需求的方向发展,因为那不现实。活着就要遇到各种问题,听到各种不爱听的声音。
我们需要多鼓励孩子自己去找解决方法,至少要去尝试,而不是坐等别人的帮忙。
做不好没关系,没有人天生什么都会做并都能做好的,这么做行不通再想想其他办法,再不行可以寻找帮忙跟其他途径的资源。
总之家长应该帮孩子们梳理由于挫败而导致的悲伤、郁闷、失落等情绪,甚至可以告诉他们缓一缓再做,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放弃,而是学会随时调整处理问题的方向。
孩子们就是在遭遇挫折,尝试解决问题,搞不定再想办法的拉扯中长大的。
虽然残酷,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有可以胜任的经验,同时会有挫败的经验,都要接受。
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生命体验,我们不应该剥夺,他们也不会由于我们的过多干涉有更不好或更好。
我们往往是一厢情愿地去做自以为父母应该做的,但是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如果您喜欢 欢迎转发朋友圈 利益更多人☞ 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
☞ 钱要这样用才会幸福
☞ 人为什么应该了解宗教除特别说明外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欢迎将 原始佛教 公众号
设为星标
支持我们请点右下方“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