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的理性主义》是一本由(英)欧克肖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精选点评:
●学会在生活的全部错综复杂中具体的,一以贯之的生活方式。
●Oakeshott萌点就在于他也是一个保守派的精英主义者,所以我给他点赞。
●多的一颗星给作者,这翻译的太别扭了。。。
●后面部分翻译错误的和不贯通的不少。不过总体来说是本好书。
●西方社会主义思潮课程要求读本,大概翻了一下,西方人写的东西确实不太好懂,不像国内的政治书教材一样条条框框清晰明了,读本书还得费好大劲去识别书中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推理过程,哪些是结论。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行文风格偏散漫,论证也过少,不知是不是因为这集子里的都不是正规论文之故。但越看越喜欢,每篇文章都饱含现实政治的深刻洞见。
●现代政治的困境并非由于相对主义,而是由于意识形态。当代的理性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工具理性主义,技术上的理性侵蚀了理性主义本身。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种理性主义政治或经验主义政治,而是一种公民联合基础上的实践推理
●先验理性和经验理性
●奥克肖特对现代政治普遍的理性主义的剖析十分精到,颇具启发意义。书中亦可散见他的政治哲学一般观点,如若结合《经验及其模式》和《论人类行为》来读,应当会有更多收获。
●十年前老唐讲厨师做饭的场景历历在目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读后感(一):《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笔记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迈克尔·欧克肖特著.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版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1. 理性主义政治就是完美的政治和一式的政治。 让不完美消失 5
2. 任何问题的理性解决,在其本质上都是完美的解决。 6
3. 理性主义者专注于确定性 11
4. 理性主义者预先拒绝了唯一能纠正他错误的外在灵感;他不仅忽略了那种将挽救他的知识,而且他一开始就破坏它。首先他关掉灯,然后他抱怨看不见,说他是“一个在黑暗中孤独行走的人”
5. 理性主义会逐渐趋向一种排外的理性主义教育形式 31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读后感(二):阅世任情,天涯旷远
时光如水,盛夏逝去,转眼清秋将至... 正如月有阴晴晦朔,倏忽之间,若电光火石之一瞬,人生亦复如是... 近来闲暇无事,信手翻阅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略有所感...
奥克肖特认为,近代的理性主义遗憾地压倒了政治怀疑主义... 奥克肖特自认是libertarian,不认为自己是liberal ... 以及区分了知識的conception(技術知識、实践知識),阐述了近代欧洲理性主义的囿限和滥用,这些都是很不错的。然而,奥克肖特拒斥自然法学的观点,以及受黑格尔哲学影响,是值得商榷的...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自培根、笛卡尔等人发酵,认定知识的确定性,过份相信技術知识(理性主义认为一切knowledge都是技術知識)。而奥克肖特把知識区分為技術知識、实践知識或传统知識。而后者通常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sophia,抑或是波兰尼所说的tacit knowledge... 人应在传统、习惯、自然法的基石上,区分這兩种知識,不盲信於书本或经验得来的知識,对神灵、上苍心怀敬畏,认请自身的囿限,对不确定的知識保持清醒的怀疑... 在细致梳理技術知识的同时,对沿习已久的传统、默会知识也要予以重视...
奥克肖特所看重的liberty是结社自由、私有财产权和言论自由,而这些liberty,至今在贵国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奥克肖特在《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中还写道:“伟人就是通过教弱者如何思考,让他们走上错误之路的。”遵从内心理智的声音,不迷信於所谓Great man,Famous person的陈词滥调、老生常谭,抑或是他们缺乏逻辑、虚辞伪饰的话语,坚持獨立思考,方能摆脱奴役之路的阴翳。
言尽於此。逝水如斯,人的一生,如风中飘絮,雨中浮萍,没有定准... 只有反思观照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 思考之風,使人头脑清晰,缜密细致的生活方式,追寻traditional, 习惯和经验... 人不能仅仅是简单的alive,而应是存有敬畏之心living in the spirit... 天涯曠遠,心灵攸归。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读后感(三):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962)》小摘要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962)》是几篇文章的结集,清晰地显明了奥克肖特保守主义的政治观念。在政治以至一般知识中,奥克肖特区分了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或传统知识),并将发源于培根和笛卡尔的近代理性主义刻画为技术的霸权,并对之予以抨击。此外,奥克肖特还以常识经验论的方式辨析了自由(私有制、代议制)、法治和大众(失败的个体性或反个体)等几个主题。当奥克肖特也说“技术是近代理性主义的本质”【22】的时候,他所发出的或许不过是海德格尔那深邃的形而上学的蹩脚的回音,但限定在政治领域的话,奥克肖特却有一种传统的政治睿智,“在政治活动中,人们是在一个无边无底的大海上航行;既没有港口躲避,也没有海底抛锚。”【51】】
“中文版序”奥克肖特把自己描述为怀疑主义者,“怀疑人自称能成功再造人本身的状况和使它完善的能力。”【富勒序,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页001,下同】赞赏公民联合,认为近代理性主义已经令人遗憾地压倒了政治怀疑主义。他称政治是一个必要的恶。【003】
“章1:政治中的理性主义”1、关注的是近代理性主义,而“几乎所有政治都成了理性主义或近理性主义的。”【2】思想除了理性之外不服从任何权威,“理性主义者用某种他自己制造的东西——意识形态来代替传统。”【4】需要的政治。2、两种知识:技术知识和实践的知识或传统知识(后者不能被制定为规则)。理性主义者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技术知识,专注于确定性【11】和技术的霸权。【12】3.理性主义源于培根和笛卡尔,“伟人就是通过教弱者如何思考,让他们走上错误之路的。”【17】与上帝信仰的衰退有关系,可靠的技术替代仁慈可靠的上帝。4.政治更早完全理性化。“书本的政治。...这是技术胜利的征兆,我们已经看到,技术是近代理性主义的本质。”【22,简直就是海德格尔的主题了】马基雅维利的书本的政治,政治科学,只关心政治技术。洛克的《政府论》是最伟大的政治抄本。【25】《独立宣言》是理性主义时代特有的产物。【28】5.理性主义政治是通过政治无经验产生的,“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等于是心灵的堕落。”【31】只剩下尘沙干枯,让人窒息。
“章2:政治教育”两种流行的政治理解。将政治理解为由意识形态活动先导的经验活动;但事实上先有政治活动,才有政治意识形态。【43】“在政治活动中,人们是在一个无边无底的大海上航行;既没有港口躲避,也没有海底抛锚。”【51】另一种,传统的知识,政治教育不只是一件理解传统的事情,它是学如何参与对话。【53】“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它之中的一切都是必要的罪恶(The world is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and everything in it is a necessary evil)。” 【57】
“章5 自由的政治经济”本章借评论Simons来自述了老自由主义或自由至上主义的思想,回到斯密、边沁、密尔、托克维尔等。“信仰自由”【107】,而这种信仰不是一种思辨,而是一种在经验中,“实际享有一种生活方式…自由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发现它是好的。”【108】这种自由生活的关键特征和最一般条件是“缺乏压倒性的权力集中”。【109】权力分散,一种惊人经济的统治方法,适合于维护自由:法治。【110】法治(同样束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规则)消除对政府权力的恐惧。三种重要的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私有财产权。在论述私有产权时,奥克肖特反对了集体主义和工联主义。
“章6:论保守”保守主义是一种气质(disposition),“它喜欢现在的东西,而不是过去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126】“宁要方便不要完美,宁要现在的欢笑不要乌托邦的极乐。”【128】
“章7:法治”奥克肖特讨论了人类联合的几种方式,这些联系都是抽象的。先是交易联系,法治不是交易联系;再是游戏关系,享有规则,法治就享有规则与之类似。遵循规则的联系是一种道德联合。【167】这样定义法治则是“一种只依据承认已知的、非工具性的规则(即法律)的权威的道德联合模式,它将在做自选行动时同意限定条件的义务强加给所有在它们权限内的人。”【170】法治来自两个民族的传统:罗马人和诺曼底人。【193】
江绪林 2015年1月15日星期四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读后感(四):《政治中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 in Politics)读书笔记
论题范围: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者的气质:他主张(他始终主张)心灵不依赖一切偶然原因,思想除了“理性”的权威外不服从任何权威。兼有怀疑主义和乐观主义:说是怀疑主义的,是因为不管观点、习性、信念多么根深蒂固,广为人接受,他都毫不犹豫向其质疑,用他称之为“理性”的东西判断它;说是乐观主义的,是因为理性主义者从不怀疑他的“理性”决定事物的价值。观点的真理,或行动的适当与否的力量。(P2)
平等主义:相信理性是全人类共同的;个人主义:很难相信别人会跟自己想的不一样。
并不忽视经验,但只坚持自己的经验;他没有经验积累的意识,只是在经验转变为公式时才感到经验已准备就绪。(P2)理性主义者将他自己与他社会的传统知识切断,除了训练分析的技能外,他否认教育还有什么更多的价值。(P3)奥克肖特认为,理性主义者对于传统以及教育的态度仅限于认为其可以在为整全的公式提供素材、进行“理性”训练时才是有价值的。
他总是宁愿发明新的方法,而不愿利用现有的、屡试不爽的手段。他不承认变化,除非是自觉引起的变化,因此他很容易犯将习俗与传统等同于无变化的错误。(P4)理性主义者用某种他自己制造的东西——意识形态来替代传统,它正式剥夺了包含在传统中的假定的理性真理的基础。
另外两种特征:完美的、一式的。(P5)任何问题的“理性”解决,在其本质上都是完美的解决;一切理性的选择必然一致。(P6)
两种知识:第一种成为技术知识或技术的知识,(P7)它的主要特征是它可被精确制定。(P8)第二种知识为实践的知识,因为它只存在于运用中,不是反思的,也不能被制定为规则。(P8)政治活动中包含的知识即使技术的,又是实践的。没有什么地方,技术知识能与实践知识分开,特别是在政治活动中。也没有地方能认为它们彼此同一,能相互代替。(P9)
两种知识的不同:技术知识可以被制定为规则、原则等各种建议,可以在一本书里写下技术知识。而实践知识既不能教,也不能学,而只能传授和习得。唯一获得它的方式是给一个师傅当徒弟。(P10)
理性主义主张,我称之为实践知识的东西根本就不是知识,严格说来,它主张没有知识不是技术知识。一切人类活动中所含有的唯一知识要素是技术知识,我称之为实践知识的东西实际上只是一种无知,如果它不是实际有害的话,可以忽略不计。“理性”的霸权意味着技术的霸权。(P11)欧克肖特认为理性主义主张一种完满的知识观,类似论述可以常见于哈耶克的论述中,“唯理主义者”通常全盘计划、构建,他们无法相信有超出理性计划之外的知识的可能。
技术知识的问题:技术知识实际上决不是自全的,只有我们忘了它所开始的假设,人们才能使它好像是这样。如果它的自全性是错觉产生的,那么根据它的自全性归给它的确定性也是一种错觉。(P12)
技术理性的代表:笛卡尔与培根。笛卡尔:重新开始知性的全部工作,对心灵本身从一开始就不任其自流,而要步步加以引导。(P14)培根:一种真正的技术,因为它是一种与探索的问题无关的工具。(P15)
柏拉图或经院哲学与近代理性主义的区别:柏拉图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但辩证法不是一种技术,经院哲学的方法也总是有一个有限的目标在面前。(P16)
笛卡尔的第一原则是“凡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作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人之见”。知识没有等级,不确定就是无知。(P16)但笛卡尔在对自身运用自己的怀疑主义时,比培根更彻底。他承认,假定这方法能永远是探索的唯一手段是一个错误。技术的霸权证明是一个梦想,而不是现实。(P16-P17)理性主义的特征产生于对培根希望的夸大和对笛卡尔怀疑主义的忽视。(P17)笛卡尔从未成为一个笛卡尔主义者。(P17)
帕斯卡对笛卡尔的批判:他发觉,笛卡尔对于确定知识的渴望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确定性标准的基础上。笛卡尔必须从某个确定得不能怀疑的东西开始,结果导致相信一切真正的知识都是技术知识。帕斯卡发觉笛卡尔的推理实际上决不是任何具体活动所含有的知识的全部来源。(P19)理性主义的错误在于它没有承认任何别的知识:它的哲学错误在于它给予技术的确定性和它技术霸权的教条;它的实践错误在于它相信使行为变成自觉意识只会有好处而没有坏处。(P20)
马基雅弗利关心的是政治技术。他的计划就是给政治提供一个抄本,提供一种因欠缺政治教育而进行的政治训练,一种给没有传统的统治者的技术。(P24)马基雅弗利认识到知识的局限,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追随者,相信技术的霸权。(P25)
浓缩版的传统:它们是传统的缩略,理性化意味着推导出传统的“真理”,把它展示在一套抽象原理中,但传统的丰富意义却不可避免地从中遗漏了。(P25)
理性主义与科学主义:虽然科学家常常深陷理性主义,理性主义与科学的观点并非必然一致。麻烦是:当科学家走出他自己的领域时,他往往随身只带着他的技术,这立刻使他与理性主义的力量结成联盟。(P29)
理性主义政治是通过政治无经验,从政治机会中产生。(P29)
他赋予传统事实上属于意识形态政治的僵化固定的性质。(P30)
理性主义者预先拒绝了唯一能纠正他错误的外在灵感;理性主义者本质上是不可教育的;他只有通过一种他视为人类大敌的灵感才能被教育离开他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者独处时能做的只是用一个他希望成功的理性主义代替另一个他已经失败了的理性主义计划。(P31)“一个在黑暗中孤独行走的人”
道德理想是一种积淀:他们之有意义只在于它们悬浮在一个宗教或社会传统中,属于一个宗教或社会生活。我们时代的困境是,理性主义者长期忙于他们抽去我们的道德理想悬浮于其中的液体的计划。我们先是尽力去破坏家长的权威,然后我们感伤地哀叹“美好家庭”之少,最终创造出完成这一破坏工作的替代物。(P35)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读后感(五):欧克肖特的保守气质和理性主义政治怀疑
迈克尔·欧克肖特被称为“从密尔——或甚至从伯克以来——盎格鲁—撒克逊传统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早期的欧克肖特是个纯哲学家,但在二战后,他转向关注政治哲学,并以他对近代文艺复兴以来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的批判闻名。然而品读他关于政治哲学的作品,却会令人惊喜地发现他的论文并不同于所谓义正言辞的政治哲学,也许现代的许多哲学家,如萨特和欧克肖特,在思考哲学之前都现有一份情怀作为底色,使他们的哲学充满个人色彩。
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主义政治已成为欧洲政治最主要的样式,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辩在近代由来已久,在政治哲学领域尤为激烈。欧克肖特在其论文集中的第一篇《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张汝伦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年出版]中就明确表示了对理性主义政治模式的失望和厌恶。和通常定义的理性主义——“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不同,欧克肖特谈论的理性主义是指意识形态政治,是近代政治中对技术理性的崇拜和对实践知识的否认与遗忘(欧克肖特批判的是理性主义中工具理性的那部分,并非完整的理性主义),他认为这是造成近代政治失败的根源。
然而在谈论欧克肖特对于政治中理性主义的见解前,我们最好先了解这些见解的可能来源——欧克肖特的保守主义气质。欧克肖特的保守主义气质是如此的鲜明,在书中他毫不掩他的这种立场,并有《论保守》一文以优美和生活化的语言专门论述了保守主义者的情怀。
因此,先进入欧克肖特的保守主义写作语境对于理解他的政治哲学是有必要的。
欧克肖特说保守主义是一种“气质”[ 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第126页],也有人译为一种“性情”[ 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彭淮栋译 第937页],而非一种哲学或理论,“保守就是容易以某些样式来思考和行事;是宁要某些行为和人类处境而不要其他的;是愿意作某些选择。”[ 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第126页]类似这样模糊的描述并不少见,可见欧克肖特认为保守并不容易“转换为一般原则的用语”,因此欧克肖特毫不吝啬地用了一节多的篇幅来描述了他的保守主义气质为何物,依靠各种融入了保守主义当代特征的情境。
这种保守的气质被直接附着于人身上,以“他”来表述。一个保守性情的人,就享有而言,他的态度是热烈和积极的,就变革和革新而言,他是冷静和批判的。“他”不喜欢冒险,他没有在未经探明的海上航行的冲动。。。。。。如果他被迫航行在未知领域,他着重用水坨测航道的每一英寸[ 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第131页]。“他”将保守看作是理性的谨慎,是一种去享有而不是去利用的气质,他倾向于有分寸而不是绝对。总而言之,保守主义者“保守”的是熟悉的、现有的事物,对变动和革新小心而谨慎,这种保守的气质深深扎根在人性中。并且由于他的“恋旧”,能够养育情感和慈爱。
在多数的人类关系中,都要求保守主义气质。有一类关系,如友谊,人们只关注其本身所是,享受现有的状态,而不从中得到什么或有意改变什么,保守主义气质就会作为享有这种关系的必要条件。而在一些不涉及人际关系的活动中,人们仅为了活动本身的欢乐或熟悉中产生的享受,如钓鱼和写诗,对于这些活动来说,保守主义就是唯一合适的气质了。
关于思想的保守性,第一个问题是:它在思考什么?答案一定是:思考政治,但不是以意识形态方式构思的政治思考(约翰·麦克里兰)。二战发生以后,阿伦特等哲学家都从哲学上寻找这场人类灾难的原因,欧克肖特则将意识形态政治作为其中一个归因。英国作为经验主义的阵地,欧克肖特的政治保守主义并非凭空而生,但是欧克肖特的立场绝非理性主义,又非经验主义,相反,他认为在政治中这两者都是绝不可能的。
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对欧克肖特的哲学与经验世界观点作了总结[ 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彭淮栋译 第922-926页],欧克肖特称一般经验的世界为“实践”的世界,实践只是经验模式之一,没有含尽经验的所有可能性,但我们的确同时活在好几个不同的世界之中。欧克肖特说,这些彼此分异的世界就像一场会话里的不同声音,这是文明的会话,不应有任何一个声音压倒其他声音,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声音可以在不是他自己的世界的时候自称他的见解独具权威,因此,科学家也不能在政治世界里提出知识声称。至于哲学,它不在会话中,而是聆听者,他具备来自各个经验世界的智慧,但也不能直接到某个经验世界中去,就像休谟指出的,“应然”自成一个世界,与一般经验世界两不相属,也就是说,从事道德哲学的活动,与“现实”世界不可能连上关系。然而,欧克肖特看到的近代政治却是所谓的政治科学家充当政治权威,政治技术流行,意识形态政治统治欧洲,欧洲政治现在只知道技术和意识形态,而不复有政治智慧。由此,也可知对于近代欧洲聒噪的意识形态政治,单一的理性政治道路,欧克肖特为何极力反对。
近代的理性主义强大而有生命力,超越一切党派界限影响了所有政治信仰的观念,今天几乎所有的政治都成了理性主义的。政治理性主义是如何产生又怎样迅速占领政治的呢?欧克肖特说政治中理性主义是通过君主权力奇怪地从浪漫中产生的。
欧克肖特通过一个“可原谅的历史的缩略”,把理性主义的特征看成是对培根希望的夸大和对笛卡儿怀疑主义的忽视,近代的理性主义就是头脑平平的人用有识别力的人和天才的灵感制造出来的东西。“伟人就是通过教弱者如何思考,让他们走上错误之路的。”[ 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第17页]文艺复兴之后社会变革剧烈,传统的贵族政治遭到破坏,而不断有新政权上台。几百年中欧洲政治的突出特征就是三种类型的政治无经验——新的统治者、新的统治阶级和新的政治社会——的侵袭。[ 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第23页]世代流传的政治智慧和需要在政治家族的培养中才能获得的实践知识在动荡中流失,新的统治者——没有政治智慧和实践知识的政治无经验者极为需要政治技术,习得“书本上的政治”,需要一本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这样的政治教习指南,使他能很快记住并机械运用。“政治科学家”——政治理性主义的伟大作者便应运而生,用纯思辨观念来掩盖他们社会政治习性与传统的所有遗迹。然而,欧克肖特绝不认同这种政治技术,“无论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都无法使用一套使用说明来传授。”政治是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结合,没有什么时候这两者能分割或替代。
缺乏政治教育的人通常不知他们还缺什么,但随之他们政治理性主义的特质却对政治造成了极大影响。按照欧克肖特的解释,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包含一个关于人类知识本质的误解,等于是心灵的堕落。他无力纠正自己的缺点,理性主义者预先拒绝了唯一能纠正他错误的外在灵感,可以这样形容,“首先他关掉灯,然后他抱怨看不见,说他是一个在黑暗中孤独行走的人”[ 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第31页
],总之,理性主义者本质上是不可教育的。其次,一个包含了理性主义的政治术语的社会不久就会发现,他自己不是被引导,就是渐渐趋向一种排外的理性主义教育形式。理性主义者对教育有一种不详的兴趣,他认为道德理智习性的教育都是物质的教育,既无价值又是有害的,他崇尚的是技术的训练,相信“公共管理”的训练能可靠的抵御谄媚和谎言。
这样的理性主义对真正的教育的败坏是严重的,师傅和学徒的传授关系已经过时,代尔兴起的是学校的职业教育,唯有家族传统的方式还能保留和流传那种不能教的知识。理性主义的道德教育,传授的是还原为技术的道德[ 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第34页],通过意识形态的训练,而不是行为教育获得,道德教育变成对道德原则的描述和阐释,然而,理性主义者应该意识到,“道德理想是一种积淀;他们之有意义只在于他们悬浮在一个宗教或社会传统中。”[ 同上,第35页]
在理性主义统治的欧洲,欧克肖特极为贴切将我们时代的困境描述为:理性主义者忙于他们抽取我们的道德理想悬浮于其中的液体的计划,这样我们就只剩满是尘砂的干枯残余,当我们试图把它拆掉时,会使我们窒息。[ 同上]然而欧克肖特又敬告我们,轻率地试图用另一种思想来对抗理性主义,同样是堕落而有害的。
虽说如此,欧克肖特还是对理性主义的政治时代提出了他的建议,一是政治教育,二是公民联合。欧克肖特说得更为清楚的是政治教育不该如何,正面论述的内容很少,只有如“他是学如何参与对话,他既是进入我们对之有生活兴趣的传统,又是探讨他的暗示。”[ 同上,第53页]至于公民联合,则大概是在个人自由的前提下提倡公善的社会建构。
从欧克肖特散件于各篇论文的见解,我们可以感觉到,欧克肖特式保守主义,要义是惜取既有世界而善用之。欧克肖特的一大特点是,他为政治思想所作声称相当节制,他的政治思想很难定位也不能视为政治哲学,其旨趣也许最好看成一种对政治学说特别存疑的态度。改变世界并非思想之事,消灭其中一部分更不是,但实践世界则永远可以改善。[ 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 彭淮栋译 第941页
]
至于对保守主义存疑的地方也是有的,例如欧克肖特曾提到:他认为推迟修改规则,直到他反映的那种变化显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是合适的,他会怀疑超出形势变化的建议。然而结合中国的法治建设,这却非常不恰当,法治规则推迟修改,恰恰导致了当前中国当权力受损严重缺无法可依的局面。
保守气质确切存在每个人的人性之中,近代世界的加速变革也许使得理性主义政治的“危机”并不仅仅存在于欧洲,在各种“主义”热烈被讨论的中国也是如此,欧克肖特的提醒对过热的政治热情同样有听取的必要。对比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也可以发现胡适和欧克肖特两人有许多共通之处。自尼采站出来宣告上帝已死,理性主义粉墨登场,理性主义已受到不少哲学家的批判,即使生活在理性主义的时代,我们也最好听听欧克肖特的怀疑,毕竟人不是一个设计出来的削笔刀,而是自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