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19 00:29: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雕塑史》是一本由[日] 大村西崖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 元,页数:10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一):了解中国雕塑的历史

  

这套中国画报出版社版本的《中国雕塑史》首先从外形来说,三本书沉甸甸十分厚重,也代表了中国雕塑在历史当中所占的分量。封面很简单,装订很贴心,有趣的是,这套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人,他叫大村西崖,有的人可能会说了,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写中国的历史,这就要从日本美术史说起了。他1867年生人,1927年去世,主要研究的专业就是美术史。我们都知道日本的文化是来源于过去的中国,讽刺的是在很多方面他们把本是属于中国的艺术发展和保留得非常好,而我们却逐渐简化了历史当中所流传下来的艺术,这是需要检讨的。

大村西崖在他的一生当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著作,他在东京美术学校雕塑科毕业,后来担任教授,讲述的科目有:美术、雕刻、美学、考古学、东洋史、东洋美术史等等。这本《中国雕塑史》的原身本来是《中国美术史》系列当中的雕塑篇,其余三本分别为:常盘大定、关野贞合著的《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原书名《中国文化史记》)、沙畹的《华北考古记》、喜龙仁的《五至十四世纪的中国雕塑》。这四本书被称为中国古代的雕塑美术四大名著,足以见得世界上对这几部作品的认可。这套书首次出版于1915年,距今也有一定的历史了,但是对雕塑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套书依然是必修课程,尤其是对中国雕塑感兴趣的人。

雕塑是一门历史悠久的造型艺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都孕育出了精湛的雕塑艺术。从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到古代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再到古代中国中原和西域,都创造过华丽璀璨的雕塑艺术杰作。近代之后,雕塑的供奉、纪念、教化、装饰功能在逐渐丧失。20世纪的最初数十年里,雕塑家们大多是前卫的艺术家,他们的浮雕作品具有典型的立体主义风格,与公众有着明显距离。二战过后,雕塑艺术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机,即反思和纪念战争本身提供给雕塑家、艺术家以走近公众、重新塑造公共空间的机会。

说来也神奇,好像艺术永远都不会过时,它是超越时间、年代、语言和文化限制的存在。说实在的,一个人一生中如果创作出了一件艺术品并得以流传,这就是很不容易的了。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年轻的雕塑艺术家,我的老师也是雕塑专业毕业的,所以我知道雕塑在艺术领域当中的地位。要知道,一位专业的雕塑艺术家是有能力创作出很完美的美术作品的,但是一位美术大师也未必能够制作出一座好的雕塑,毕竟不仅仅是上升了一个维度,要许它复杂的材料和化学知识、物理知识、数学知识等等的支撑。有人说一个艺术家只需要拥有一双懂得发现美得眼睛就好,但是他们并不能创造出艺术品。如果想发展到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那么首先需要了解现实主义。

想要了解雕塑最简单的就是从这个名词开始,所谓雕塑就是雕刻与塑造,这两个动词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艺术形式的特性。记得我们老师之前给我们讲美术的时候经常会带入一些雕塑的知识,因为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视觉冲击力,那么立体就显得尤为重要,两者本质的不同之处在于,雕塑是不需要考虑透视问题的,而美术则需要。有些人可能觉得没有了透视的问题不是更简单么,其实不是的,当人们去雕刻一处的时候眼光会聚焦在那一个点,这也就形成了透视,就容易造成视觉的误差。眼手同步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的,这就和钢琴一样,有的人一只手弹一个曲子会很轻松,但如果用两只手同时再去想乐谱就会难很多。

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上面也承载了很多历史的痕迹,可以从中串联起无数的朝代,把当时的审美文化记录下来,也方便了后人的研究。书中记载的很多雕塑品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都很少见过,甚至说根本没有机会见到,除了去历史博物馆的时候。但有一种雕塑在中国还比较常见,那就是宗教的雕塑,各个朝代都有着无数的佛像,在历史当中这些佛像被无数人所朝拜,外形必然是很考究的,这也延伸出了另一个文化。

这套书记载的很详细,也很专业,它并不是简单的把历史当中的几件雕塑品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配以一些文字解说,还有深入的挖掘历史的细节。一件雕塑艺术品之所以会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名品,不光是因为它的外形或材质,很大一部分还取决于它的作者还有作者的创作初衷。同样是一个摆件,卖家说它是纯手工制作就会上升一个档次,再说这是由某某知名艺术家制作又会上升一个档子,最后再说是作者在生前的最后一个作品,那一件天价艺术品就诞生了。我很喜欢这本书对于每件雕塑的详解,至少能够学到在历史博物馆当中学不到的知识,也能让查阅资料变得更方便。

这套书非常适合收藏,它已经成为了一部经典,研究雕塑的领域当中,大村西崖无疑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他离开的近百年来也没有人将他的丰功伟绩超越,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艺术爱好者都会喜欢这本书,把它留给我们的后代传承下去,意义非凡。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二):中国最早的雕塑史记

悠悠历史,千百年来反映一个朝代繁荣程度的历史进程最直观表现无外乎:士、农、工、商,而这些表现皆记载于历史的画卷中供后世瞻仰,但总有一些不同的存在,它们屹立于世间,历经千年风霜,在流逝的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司母戊大方鼎、秦始皇陵兵马俑、马踏匈奴石刻群雕、玉躯佛像、狮子园玉像、敦煌莫高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大足石刻、泥彩塑千手观音······

我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极为丰富的遗存。迄今为止中国雕塑已成为探索历史进程的一个着力点,它不仅仅代表着一个时代,也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古老技艺的发展历程。然而最早的中国雕塑史记录并非出自中国人之手,而是源于日本的美术史家大村西崖1915年出版的《中国雕塑史》。

根据资料显示,大村西崖所著《中国雕塑史》是最早的一部中国雕塑通史,虽售价不菲,但出版、再版、复制、又再版几经再版皆销售一空,难以入手,可见其文学价值所重,一套难求。众多研究学者更是不吝称赞:“解韬绳读之,书厚逾寸,密行细字,无虑数十万言。征引至繁博,肇于太古,而下逮赵宋。叙述井井有条理,盖言吾国雕塑之书,未有如此之详且尽者也。”

大村西崖本人也曾披露《中国雕塑史》的形成过程是如何繁琐艰辛,十余年来博览各种文献四五千卷,收集观览实物拓片无数,仅造像碑铭等多达一千五六百种。这对于一个未曾有来华经历的人来说,所有的资料来源皆依靠其他来华实地调查者带回的图片资料以及流失到日本的大量中国雕刻实物。

此次最新出版的《中国雕塑史》也算是让我们重温一遍华夏五千年历史中雕塑工艺给我们后世带来的重大影响。本套书共分为三卷,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度,上启于太古,止笔于五代,其中录入记事凡一千二百余项,金石碑铭凡两千六百余种,各种雕塑图片高达978幅,纵横交织,图文并茂,使得中国几千年雕塑历史的发展轨迹有案可稽,历历在目。而后了版的各种中国雕塑类书目皆以此书作为参考,比如梁思成于1929至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时,就曾参考过此书。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雕塑始于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这一时期的雕塑造型都是依据整体物件的特征而制作,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到了商周时期的雕塑则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此时的青铜器艺术也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司母戊鼎便是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雕塑作品。

待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利用雕塑艺术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大力发展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在雕塑风格上更显气魄之宏大,此风格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尤为突出。

汉代雕塑更多地体现在陵墓的表饰上,它延续了秦代的恢弘庄重,更显雄厚刚健,其品种与数量也相当丰富,这个时期的雕塑艺术成就主要凸显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

由目录可见,佛教像雕塑贯穿整个历史进程,以我们最为熟知的敦煌莫高窟与龙门石窟为例足以见识到古代佛像雕塑工艺的精妙之处。

佛教像雕塑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掌权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宣传思想和教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便是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雕塑的佛像之多也是令人惊叹,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而佛像雕塑也渐渐成为当时雕塑的主体。

此后的隋唐时代、宋代、辽、西夏、金、元、明清两代的雕塑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现出民族的特色,但是其最辉煌的时代还是出现在隋唐时期,由于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与南方雕塑艺术的成就,以及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得隋唐时期的雕塑艺术具有时代风格,并令其雕塑艺术大放异彩,达到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纵观全书,《中国雕塑史》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古代先人遗留下来的文明发展史轨迹,同时也为后世敲响了警钟,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古代遗迹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失去了最初的模样,如何才能让它们最大限度的存在于世将成为我们后世为之努力奋斗下去的目标。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三):一位日本人对中国雕塑史的贡献

  

大村西崖的这一套三册《中国雕塑史》是一部了不起的雕塑史著作,也是来自雕塑、翻译及出版领域的几位专家集体的心血。其中的主角当然是日本上个世纪著名的美术史学者和评论家大村西崖。大村在大学时于东京美术学校学习雕刻,然毕业后却潜心于雕塑研究和著书立说。他对于中国雕塑尤其感兴趣甚至仰慕。后来在母校担任教授时就是因为与同事因为中国雕塑在东洋文化艺术中的地位产生分歧而愤然辞职。同事认为应当恢复日本传统美术,而大村西崖则认为中国才是东亚艺术的重中之重,必须以此为中心。大村西崖的研究生涯中最主要的著作有以下几部,分别是《中国雕塑史》(1915)、《密教发达志》(1918)和《东洋美术史》(1925)。这几部著作也充分体现了其在雕塑、佛教和美术方面的巨大贡献。梁思成也曾感叹大村西崖等著名学者的著述可“供我南车”。直到现在,这部《中国雕塑史》仍被看作是中国古代雕塑美术的“四大名著”之一。 在导言中,译者给我们指出一个非常关键的知识点,就是“雕塑”一词正是出自于大村西崖。他在1894年发表的论文《雕塑论》中非常明确地给出了“雕塑”的定义:所谓“雕”指雕刻,对应英文名词carving,其技法是“消削性的”;而“塑”指塑造,对应英文modelling,其技法是“捏成性的”。 大村西崖为了完成这部作品耗时两年多,虽然他在1915年成书之前没有亲自到过中国探访,但是他认真研究朋友实地调查带回的照片以及日本收藏者手中的中国雕塑作品和拓片。我国考古学家罗振玉为本书作序1。他在其中提到了大村西崖在1914年远道而来拜访他研究他的藏品的情形:“君则汲汲于谒舍中,写其影,录其文,日力不足,焚膏继之,至丙夜不止”。这样执着的研究精神令人万分钦佩。1921年后大村西崖先后五次来华实地考察及进行学术交流。第二次来华时还与吴昌硕等成立中日美术俱乐部,将中国画家及创作介绍给中国读者。最后一次访华时他对江苏吴县甪直镇保圣寺进行了调查拍摄并出版了《吴郡奇迹——塑壁残影》一书。由于之后不久保圣寺即被火灾焚毁,因此此书极其重要。 本书共计50万字,涉及的朝代从太古到赵宋。所录记事1200项,金石碑铭2600余种,珍贵图片978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中国几千年雕塑历史的发展。在古代中国,书画历史的相关记录和藏品不计其数,但是雕塑作品的保留和记录却极其匮乏。其中雕塑不被重视是重要原因。古代人认为雕刻是匠人的手艺,而并非将其视为艺术。而大村西崖则认为雕塑就是立体的绘画,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书在正文开始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导读”部分。这是大村西崖从1901年7月至9月在杂志上有关“中国雕塑”所作的连载。这部分以简单通俗的语言风格讲解了中国雕塑从上古时代到赵宋的发展和嬗变。由于大村西崖对于佛教的兴趣,因此主要侧重于佛像雕塑的演变。我国佛教弘宣流布的滥觞是东汉明帝遣使印度,求取经像这一举措。晋代西域、印度雕像流传到中国。东晋戴逵戴颙父子是佛像雕塑之元祖,他们的手上创作出许多美轮美奂的佛像。六朝时期是佛教第一变,是佛教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各地大量修建寺庙,摆设佛像。然而侯景之乱后禁令寺庙大多被毁,佛像也纷纷覆灭。北魏时期又发生了佛道之争,太武帝讨厌佛法。无独有偶,北周武帝也不喜佛法,因此寺庙、佛像和僧人都遭到浩劫。唐朝是佛教第二变,在这个时期有了全盛的发展。从唐高祖废止寺观,到太宗时期玄奘法师携100多座经像从天竺归来,再到玄宗时期佛教弊端暴露,佛教被灭法,而开元天宝时代又重新恢复,最后到武宗做下的古今第一大灭法。佛教在唐朝的命运就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接下来到了赵宋时期密教独盛,佛像开始中国化…… 有了导读给我们的初步讲解,再看这本书时就更加能够抓住重点了。比如本书第一册“上卷”中记录的是太古至两汉的雕塑作品。其中主要是器皿、配饰、墓石等文物上的雕刻和浮雕,是绘画艺术从平面到立体的过渡。比如文化价值极高的汉画像砖和汉画像石。对于每件雕刻作品,除了清晰的拓本之外,大村西崖还为其附上了详细的解读以及相关的记录。中卷记录了从两晋到隋朝的雕塑作品。其中主要是佛像,特别是敦煌、大同及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大村西崖对于群像中的每个塑像都有详细解说。这些资料的珍贵性不言而喻。下卷主要涉及唐朝雕塑作品。这个时期的雕塑明显从种类和质量上有了长足进步。佛像也不再只是弥勒、观音,更增加了飞天、金刚等表情及姿态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物。其中立女俑、骑马人物俑、奏乐伎女俑三尊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唐朝雕塑艺术品。 在本书最后,译者写到了自己在完成译稿之后亲自去日本拜访大村西崖后人并拜谒其塑像的事情,也描述了这套书在出版时经历的波折,以及责任编辑杜老师凭借过硬的相关知识对译稿进行的认真修订。正如我在开头所说,这套书是集体的心血结晶。十分感谢这些热爱中国文化艺术及为之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们!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样厚重的历史资料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脉络也不会如此之清晰。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四):抓铁留痕,历久弥新

  

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雕塑史》,上溯上古,下至五代,将秉承华夏千年文明辉煌的雕塑发展史,以编年史记录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厚重的三套书,著者是东瀛的大村西崖先生,出于对雕塑的热爱,对华夏文明虔诚的膜拜,先生在历史滚滚前行的路上,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遍览古籍群书,四处收集奔波,寻找资料图像,呕心沥血,不辞辛劳,独辟蹊径,孜孜不倦,寻绎华夏雕塑史的演变之历程。终于将此套雕塑史在1915年付梓出版,这本承载者东方华夏民族自古凝结的工匠精神的巨著,历经岁月更迭,风雨洗礼,愈发深邃沉淀,弥足珍贵!而今,中文翻译手稿又历经十几年的停滞、重新校核辗转,终于在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首次出版,可值得大书特书,可喜可贺!

西崖先生的资料来源,或是摘录于史籍文献中记载,如宋代兴起的金石学研究(----金石学家欧阳修在《集古录》中首次收录武斑碑和武荣碑的碑文,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金石录》中著录了包括6种的铭文,),也兼具向其国内外学者同行请教,及各图书馆资料室求取资料。幸运的是西崖先生遇到了旅居日本的中国著名学者罗振玉,得到了不少珍贵的资料。直至本书的成版,书录记事凡一千二百余项,金石碑铭凡两千六百余种,附录珍贵图片978 幅,附录珍贵图片978 幅,纵横交织,图文并茂,从图像,到影像,加之文献资料的誊写考证,内容详实丰富,因需要古文的诸多知识,细心的编者皆在下方进行了古文注释,不只是针对专业的学者,而对雕塑犹存热忱的普通人,也可通过图片来感受雕塑的从原始到大气成熟的发展脉络。也会在本书中找到各种跨越时间历史文化气息。可以在静静的时间中一点点研读参悟华夏雕塑的发展史。

依据雕塑历史划分,国人现今在教学考证中分为原始雕塑、商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和元明清雕塑,而西崖先生具体分为19个时代断点:太古、唐虞、夏后、殷商、赢秦,两汉,三国,两晋、刘宋、萧齐、萧梁、陈、元魏、高齐、宇文周、杨隋、李唐、五代。具体概括如下:

一、两晋之前,雕塑以玉工、金工、土木杂雕塑,器皿、配饰、墓石以及陵墓、庙祠、宫苑之仪饰及厌胜像为主,从影像资料看,这些原始雕塑说明华夏文明已具备生存能力,先人可以驾驭多种材料进行创作,并有需要美化生活的要求,同时逐渐形成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或对大自然的敬畏。比对所附影像文字记录,顺次观来,从古至秦汉,从原始简单古朴粗拙的线条,从平面到立体的过渡,到秦汉已经达到成熟的人像工匠,在人物造型上浑厚雄健,神态各异,传情感色,深入内心世界,惟妙惟肖。

这中间不得不提的有2次重大的考古挖掘事件:

1. 70年代陕西临潼骊山下挖掘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陵兵马俑,阵容排列整齐,有序,车兵、立射、跪射、武士、军吏、骑兵和弩手俑形态各异,轻足善走,战车随时备战,整个现场气势恢宏,浩浩荡荡,恰如千军万马,锐不可当,规模巨大,思想上和艺术性都是无所比肩的。正如李光耀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兵马俑

2. 80年代发掘的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是中国考古历史的又一重大发现,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其泥塑彩绘头像,左耳残缺,与真人相近,是一座彩塑全身像上遗留下来的头部,整个图像的五官位置和比例适当,外形流畅,原始宗教色彩浓厚。其现场的堆土成山的布置与其他出土的无头、足和尾部的玉龟,又和女娲补天的五色炼石补天和“断龟足以立四极”神话传说吻合。

女神头像

这迟于西崖先生半个多世纪后重见天日的陶俑泥塑,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保存完好,华夏文明又向世界递交了瑰丽无比的雕塑,令人类雕塑发展史常常的画卷上蓬荜生辉,光辉灿烂,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假若西崖先生有知,必会手足舞蹈,幸福激动得仰天大笑,不枉其对华夏文明的一片赤诚忠胆,呕心沥血!

二、 两晋及后,各个时代均以佛教像雕塑为主,著者统称其至五代为“佛教像设时代”,嚆矢于西晋泰始元年洛阳法云寺,至始的佛像雕塑作品,在舶来品的基础上,随着统治阶级的重视,加之统治阶级的推波助澜,佛像的工匠技艺与时俱进。著者在下卷李唐开篇总结到:中国佛教史以元魏太和、景明以来至李唐开元、天宝为止的二百七十八年间为其正记,佛教塑像达至顶峰,如著者在文字记录上着重写到了唐代雕塑大师杨惠之,他不仅是一名美术史家,更是一名出色的雕塑大师。正如大村西崖所写 “盛唐以后之雕塑,其婉巧新颖,盖皆本于惠之”!尤其以近乎1/3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李唐的佛教像为主的8类雕塑,特点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和谐统一,庄严亲切,既出世又入世,阳刚之美的风格与阴柔之美的完美结合,技法完全成熟,是雕塑史的高峰,如敦煌莫高窟、天龙山的唐代塑像等等。其他如庙祠、宫苑、陵墓之像设、装饰和仪饰等等与时俱进,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态势的发展。

接到《中国雕塑史》这套书之时,恰逢庚子年岁尾,顺接大村西崖先生不舍昼夜的1915年岁夏,已是时光流转百年。当大多数国人惊讶于这厚重的三本《中国雕塑史》,竟为东瀛人编撰时,都会颇有些感慨,而不想其中庞杂丰满、始于太古、终于五代的各种关于雕塑的史学摘录、金石拓片、碑铭和照片、雕塑像等等,是先生凭着鞠躬尽瘁的专业执着精神,将人类华夏文明渐进的发展史,整理归纳,接续研习精神文化的衣钵,使人类雕塑史千古流传并首次有案可稽。勿论何人,唯泱泱古国的精神文明的接续,才是人类发展见证的最终之目的,此套《中国雕塑史》,当不能以著者为异邦人士而憾之,同时代之后也有喜龙仁的《5~14世纪中国雕塑》,更有国人雕塑大师梁思成1930年成于东北大学的《中国雕塑史》讲稿,同是专注发掘于华夏文明的雕塑历史荣光,有了这诸多前仆后继的业界学者默默奉献,确实应感慨,人类文明进化能够传承下来,当是人类的一大幸事。

大村西崖的《中国雕塑史》,一经印发,当时虽售价不菲,但仍即售罄一空。雕塑学界视其为雕塑史的开山、皇皇居作,但却后继乏人,未有作品能够与其接续比肩。在浮华喧嚣的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朝,华夏的雕塑史仍有许多未解的辉煌等待挖掘和记录,如何能延续《中国雕塑史》,是我们国人的历史文化良知、责任所在,要做到抓铁留痕,历久弥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雕塑史》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