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是一本由[美] 斯科特·麦克劳德 编绘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雕塑家》读后感(一):如果你在乎别人的看法,你在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读完了图像小说《雕塑家》,在我心里,目前是和《建筑师》一样位置的作品。
这是一本自传属性的作品,不可复制。Scott McCloud 的叙述。有大量自传属性的信息投射,艺术的标准是什么?哪些艺术原则可以牺牲?哪些艺术又会永存?年轻时代的他,或许在无数个瞬间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多年后,我们又听到了这些问题的回声。
拥有大量哲学碎片,充满思辨。“有的雕塑是在添加,有的雕塑是在拿走。”类似闪光的对话,像是一个非形式化的省略号,引发了更多的阅读感受。
在技术化的故事版中,对叙述减速和加速。200天的余生,能明显感受到叙事速度的曲线变化,在末章中,叙事的加速会把节奏加到最快,让人心跳加速。
去喜剧化的结局,无视标准化的剧本诱惑。正因为结局,本书遭到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负面评论,对此,Scott McCloud 提到:“如果你在乎别人的看法,你在最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关于艺术、关于死亡、关于遗忘,《雕塑家》想去讨论的话题已经超越了故事本身。如果 Scott McCloud 最开始就是一个漫画家而不同时是一个漫画理论家,很可能就没有这部作品,它所涉及的一切,都和他的经历相关,那种担心死亡之后被遗忘的恐惧,那种希望证明自己的急迫、顽固、和理想主义,失败的努力是不是有意义?Scott McCloud 在这部作品提出了他的答案,我们也有机会在里面获取自己的答案。
谢谢浪漫的后浪漫出版这本书
《雕塑家》读后感(二):姗姗总会来
个人觉得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两星打给这个简中引进版。差不多40格画面的删改,全是对女主身体的遮挡,有一二处甚至罔顾画面逻辑进行删改(第四章,删改制造了奇怪的脱衣顺序,改画的手形成了一个意义不明的动作),破坏了正常的分镜流线,还有些删改导致了画格构图和身体结构表现的问题。原作者麦克劳德作为深入《理解漫画》的人,很懂拿捏,不是随便露,全书被删改的部分大多集中在男女主最亲密的那一场,原本是再自然不过的表达;而在两人堪称灰暗压抑的命运之下,被删改部分短暂而美好的自然表达是和角色渴望却不得的自由、生命与爱相契合的某种气口,结果也给它闷上了。我说这些像是废话,只不过你们这样,既搞了作者又搞读者,可能还给下笔删改的那位同志造成了心理阴影(反正我觉得这活儿可猥琐)。既然大环境如此,咱就不能不出嘛?挑点不用改的书出不行么?让优秀的原作保持完整可好?最后都改成傻哔样儿了,也不说一声,书么还是要卖的,假装不接头。谁家大人教出来的?还是读者给惯的?
还有人说删改引进也有它的意义,至少让更多人知道。毛病。好比说一个人从没吃过某菜,那就卖他一盘混了屎的某菜,吃吃看也蛮好的,虽然有屎,尽量和稀点吃不出来,至少你尝过某菜的味道了……正常点就别买别吃了好吗?我之前也不知道这本漫画,买读了删改版并与原作做了比较之后,我宁可从来不知道这本书,也不想通过删改版来认识它。
还有好多引进的漫画是删改了的(似乎可以做豆列了),其中不乏我挺想买读的一些。不幸吃到屎后,现在我也不太想买了,或者仅仅出于猎奇去看下是怎么删改的。相对于文字类书籍的阉版,漫画类的删改更直接地破坏我的阅读观感。尤其我怀疑负责下笔删改这些脏活儿的,很多是绘画基础没多好的,一看画面就怪,比如另一本《旁观者》(Hubert)里的几处关键画面删改。
图我是不上了,你们懂的,也免得让大家直接吃到屎。
发现『异常漫画研究中心』的胡老师已经做出相关豆列了,可移步参详 → “特供漫画”
《雕塑家》读后感(三):只为艺术献身的超能力(纽约时报书评翻译)
这是《纽约时报》发布的一篇书评,其实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篇,语气读起来怪怪的,但有的角度却很有意思,比如作者认为戴维的超能力在其他故事设定中可能就是超级英雄或者坏蛋,但是这个故事里戴维的超能力只为自己的艺术所用,戴维变成了漫画艺术的象征:不受尊重、画廊里奇怪的存在、源于权利的幻想。又比如作者觉得麦克劳德在人物上并没有画得超好,但却点出麦克劳德在渐变表情上的用心和漫画中丰富细节的信服力。
因为中间叙述情节的部分写得有点啰嗦,结尾的部分有剧透,所以节选了部分顺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原文看吼(原文地址:https://www.nytimes.com/2015/05/31/books/review/the-sculptor-by-scott-mccloud.html)
文章原标题:‘The Sculptor,’ by Scott McCloud
By Stephen Burt(哈佛大学英语教授,著有《Belmont》等多部诗歌和批评著作)
如果你想阅读雄心勃勃的漫画和图画小说,你可以有很多选择。但如果你想学习如何阅读漫画,你可能必须从斯科特·麦克劳德开始。
这位作家兼艺术家最初因一部青少年超级英雄系列漫画《 Zot! 》而受到关注(1984-91) 。之后因《理解漫画》(1993)一举成名。这是一本以漫画形式对漫画进行解释的作品。麦克劳德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友好的、戴着眼镜的向导,向我们展示了为什么“卡通化”、风格化的面孔(比如《花生漫画》中的人物)能帮助我们认同角色,以及漫画是如何做到讲述不同风格的故事(不管是用到了超能力还是涉及了家庭创伤)。《重构漫画》(2000)预测了电子平台的广泛用途,而《制造漫画》(2006)向潜在的创作者展示了如何使用现有的笔墨和电子工具。
《雕塑家》是麦克劳德九年来的第一本书,也是他自1998年以来的第一部图像小说,还是他第一部以成年人为主要人物的长篇叙事故事。《雕塑家》(The Sculptor)是一个非常容易沉浸的故事,漫画里充满了生动的面孔、简练的转场、特写和切换镜头,以及在标准九格漫画基础上的无数变形。
《雕塑家》反映了麦克劳德几十年来对于如何设计和绘制“序列艺术”的兴趣。基于这些原因,麦克劳德的粉丝——我就是其中之一——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喜欢所发现的一切。
故事情节很容易概括: 一个《浮士德》式的寓言故事。一位名叫戴维 · 史密斯的雕塑家被纽约艺术界淘汰,交易商们曾经称他为“另一个戴维 · 史密斯” ,以便将他与身份显赫的雕塑家大卫·史密斯区分开来,但现在他们根本不再称他为戴维 · 史密斯了。
他身无分文,意志消沉,偶遇了他爷爷哈里的鬼魂。哈利问道: “你愿意为你的艺术付出什么? ”大卫回答说,“我的生命” 。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伪装成哈利的死神给了他赤手空拳塑造任何东西(混凝土、钢铁、肉体)的力量,但有一个条件“你使用它的权力只有200天——也就是你死亡前剩下的日子”。
.....
没有人认为麦克劳德是画人物造型的巨匠,但是他对墨水、铅笔和画板如何塑造情节和人物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思考。这种思考使得每翻一页都成为一种乐趣,不管是角色们正在交换眼神,或者是大卫正在撕开一栋建筑。一个2页、13分格的跨页里可以描绘进地图、镜子、间接照明、不对称布局、日记的碎片,以及在沙发上的依偎: 如果你愿意,这些细节很容易分析; 如果你不注意,这些细节就是具有说服力的叙述方式。
如果是在另一部漫画中,戴维的超能力或许会让他成为超级英雄或者怪物。但在这里,戴维塑石如泥的能力把他变成了漫画艺术的一个自身象征: 不受尊重、不可避免地被具象化、 源于权力幻想、 在画廊里让人不舒服的存在; 有时自恋、有时痴迷于性;但这种形式又能够让我们沉浸于漫画人物中,让我们从他们的脸上看到自己,这是其他媒介所不能做到的。
《雕塑家》读后感(四):他跌落于尘土,最伟大的一部作品却骄傲伫立,仿佛永垂不朽
看《雕塑家》最后10分钟我一直在爆哭,一边擦泪一边拼命往后翻,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
尼尔·盖曼说这本是他近年来读过最好的图像小说,我倒觉得这个漫画电影感很强,而且一读就知道是豆瓣电影top250,《肖申克的救赎》那种,故事讲的非常圆融纯熟,可以放心推荐给朋友绝对不会踩雷。
看开头,以为这是一部穷逼文青之歌,完全想不到后面有如此宏大的展开。
男主不是没有才华,只是他的才华达不到出人头地的地步。 穷困潦倒的"纽漂"艺术家男主的独白多么像我们自己:
"街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我们这几百万人怀着同样的梦。"
不被认可的画家妈妈,滞销书作家爸爸(文科+艺术,多么要命的配置!),病弱但怀着编剧梦的妹妹,还有一腔纯艺术热血的自己,《立春》里的小镇艺术家梦发生在了一个家庭身上,就是灾难级配置了。
家里过得拮据,父母尽力给孩子温馨的童年,但孩子依然能敏感地感觉到,只有我们家圣诞节礼物需要去一元店里挑。
郁郁不得志的父亲单独对男主说,答应我,一定要做艺术出人头地。而这句话也成了他一生的诅咒。
少时薄有才名的男主,很快受到了命运的打击:爸爸、妈妈、妹妹接连去世,自己成了原本其乐融融的大家族里,被剩下的那一个。
他的经纪人利用他的悲惨经历炒作,而一无所有的男主没有权力拒绝。
那个勉强自己笑着站上领奖台的孩子,很快变得愤世嫉俗。 他唾弃艺术界的潜规则,唾弃以前的自己,偏执般用最原始落伍的锤子和石质材料做雕塑。
是啊,我已经什么都没有了,还不能有做自己想做的东西的权力吗?他希望能用作品抓住那一丝丝永恒,希望去抓住逝去的家人、圈子的浮名、自己追寻的艺术真意。
可惜沉默的石头就像一个巨大的肥皂泡,他不知道,"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
你以为故事已经过半?不,书里的时间线才刚刚开始。
有意或无意,他自暴自弃、自作自受般,把人生过到了最糟的地步。
故事一开篇,他成了字面意义上一无所有的艺术家,房子、作品、朋友全都离他而去。
在人生已经跌到谷底的时候,他遇见了一个人:小时候最喜欢的叔公,本该早已去世多年。
在酗酒和精神状况不佳的恍惚下,他看到披着叔公外表的死神对他说:
给你一个选择,你现在可以拥有平庸安乐的人生,成千上万的人挣扎到死,也不过就是想过上这样的生活。
亦或者,你可以像浮士德般与魔鬼做一个交易,我给你塑造任意物体的天才雕塑家之手,而代价是你的生命只剩下倒计时200天。
你,愿意用生命交换艺术吗?
为了艺术被逼上绝路的男主说,我愿意。
看到这里,难道这是一个奇幻漫画吗?从此以后就有了金手指,可以开挂打脸了吗?
不不不,男主很快发现,即使有了天才之手,艺术界还是那个艺术界,一切都没有改变。
你的作品得接受评论家的刁钻品评,得通过激烈竞争才能在画廊里露脸,得通过种种"关系"才能获得和大人物结交的机会。
全纽约有山一样多的戴维•史密斯,男主在翻到黄页里无数同名同姓者后崩溃了,我也想起中考高考时老师说的"考高一分你就可以在全市超过一个操场的人",而唤起本能的竞争恐惧。
说到底,时代太大,个体太小,城市太大,梦想太小。
即使你有才能,在限时的200天里,你又多幸运才能真的脱颖而出?
作者笔法非常精道地描绘出那种紧张感,每一步都拼尽全力,却总与成功失之交臂,命运步步紧逼。
而这时女主像个天使一样降临。
不不不,她不是真正的天使,这个现实背景的漫画里唯一的奇幻设定只有男主的超能力而已。
她是个犹太人,双性恋,不知名小演员,也许会被人说是白左,圣母心泛滥经常关心流浪汉,还会把流落街头的可怜人捡回家。
她是个快乐积极的人,总给周围人带来活力,她的朋友们像《吉屋出租》里一样,穷且其乐融融地挤在公寓里。但她也会有深埋于心底的不安与脆弱。
总而言之,她是个勇敢乐观的女孩子,一个好人。
到这里我以为这变成了一个爱情漫画,他们像普通情侣一样吵架,又和好,闹矛盾的过程也让所有谈过恋爱的人觉得无比熟悉真实。
她笑嘻嘻地带领处男男主探索生命的真谛,让他体会到生命的另一种连结(别笑,这一段描绘得奇妙又神圣)。
是的,整部漫画的一条暗线便是"生命的传递与连结"。
假如我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证明我来过?
在200天的倒计时中,男主愤世嫉俗过,也心平气和过。
他找到了这辈子对的人,似乎完不完成心愿都已经没有遗憾。
但倒计时始终悬在头顶,他像所有愚蠢的作品主角一样不敢告诉爱人怕对方伤心,也让他的生命过程越来越紧迫。
最终男主找到了他艺术最好的表达方式,他开始作为匿名艺术家,在午夜时潜伏到街头,用身边的墙壁、路灯、地铁、大树拔地而起,创作出一座又一座巨大魔幻的公共雕塑!
是啊,谁说做艺术家就必须得接受艺术界的考核?
谁说在街头令所有人惊叹的艺术,就不算出人头地?
当你已经在前面哭过笑过,以为会来到一个安宁平和的结束时,快结尾处却掀起了一股惊涛骇浪!为了不剧透,我这里就暂且略过不表。
总之看到这一段,就如同我开头所说,眼泪狂飙,还拼命翻书想知道后面的结果。
到最后的最后,男主大闹了纽约,还惊动了新闻头条。
他终于真正出人头地,但这已经不是他所在乎的了。
他完成了生命中最后一件作品,在清晨第一缕曙光升起时,心满意足地从高空坠落,迎来早已注定的死亡。
这里来了长达好几页的慢镜头描写,男主面容平和,一点点坠落。
我捂住眼泪想会不会有奇迹发生,这不是个奇幻漫画吗为什么不给成年人一点小小的梦想!
可惜翻过来,只看到男主零落在清晨的泥泞里,像一朵摔碎的罂粟。
生前所有回忆如走马灯般过场,碎片翻涌海浪如梦,你的一切都将归于尘埃。
而下一页,他的最伟大的一部作品,却骄傲地伫立在晨光中,仿佛永垂不朽。
是的,生命的连结,终其一生他终于完美地表现出来了。
肉体消亡,而艺术恒在。
书外的我,哭得像个傻逼。
最关键的剧情没有剧透!快去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