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雕塑小姐》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6-15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雕塑小姐》经典观后感10篇

  《雕塑小姐》是一部由Jennifer Siebel Newsom / Kimberl执导,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 / 查尔斯·巴克利 / 科里·布克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雕塑小姐》观后感(一):“强势”不是贬义

  二战时期,大量的女性走上工作岗位,弥补了男性劳动力缺失工业需求。二战结束后,为了返乡的大兵得到“男人应该有”的工作,8万女工被迫下岗。从此媒体开始大肆宣传女性的家庭角色和性征,鼓励女性回归家庭,对追求职业成就的女性采取批判和戏谑的态度,各个行业的女性不管是什么风格、什么成就、无一例外舆论无比关注她们的长相身材……这是美国战后时期的故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感同身受

  最近中国一个企业的上市产生了一位新女首富。在上市的消息出来之前,就爆出“小三抢夺企业资源气死情夫成为女首富”的八卦消息。对于这样的小道消息,没有人去求证,只有不停的谩骂。企业真正上市以后,在女企业家照片下面,很多人居然评论着长得不好看也可以当小三之类的观点。我不知道这位女企业家的私人生活是否真的如小道消息一般,这似乎并不是企业业务范围之内的事情。也有人说该企业位于产业最低端,业务前景并不明朗,这样的评论看起来似乎更“正常”。可惜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评论微乎其微。大家对于该企业家的谩骂究竟是出于“正义”的价值观,还是只是因为这是一位女性?

  看似复杂问题并不难回答想象一下就算小道消息非常真实类似情况发生在一位男企业家身上,会如何?更关键的是,这个八卦是否还会成为媒体的关注重点

  我对于佩林一直没有多大的共鸣,但是看到纪录片中,这个走向政坛寻求权利传统女性,在新闻直播中被主持人毫不避讳地问道“how about your breast implant”时,佩林尴尬又不敢失礼的微笑,我不禁对这个前选美小姐产生一丝敬佩。正如片中所说,希拉里代表着有大部分追求权力的女性比较强势和中性的特质,佩林则代表着比较新型的“传统女性”追求权力的形象。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却在被关注的点上惊人一致——她们的家庭、她们的容貌身材、与她们政治观点毫无关系的私生活。

  很多人觉得女权主义过分强势,似乎对温柔、顾家的“传统女性”没有容忍度。包括这个纪录片也有更赞赏政治女强人而不欣赏花瓶美女倾向。按道理说女性的解放应该既鼓励女性追求权利,也接纳女性追求美丽。但是在我看来,新的声音传递需要无尽的勇气力量,敢于打破传统的先驱具备强势的特性无可厚非更何况,正如片中所说,在媒体和主流舆论中,女性被大量物化,被大肆鼓励追求容貌和身材的完美,这方面已经完全不需要女权来强调。打破传统的人着重宣扬的自然是主流价值观及其缺乏的典型——女政客、女学者、不露“事业线”的女主播、没有被看作fuck toy的女性荧幕形象……

  追求权力的“强势”女性和温柔居家的主妇并不是对立的,甚至在完美的情况下两种特质可以并存于一个人身上。只不过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前者更容易批评,更难获得大部分人的认可。所以我们需要前者的典型案例去发声,去告诉年轻女性和女孩们,如果你想走这条路,it's ok。至于其他的人——包括不想做强势女性的女孩和不想娶强势老婆的男人,it’s also ok。但是请互相多一点支持,少一点批判,留一点空间年轻人孩子,允许他们成为自己喜欢的人。

  《雕塑小姐》观后感(二):memo

  媒体:广告、电影,新闻……都在塑造着一种女性的形象:女性最重要的是外表,追求美丽是女性唯一需要做的事。广告中女性用美丽的外表取悦男性,电影中女性作为主角也只是为了获得异性爱恋,新闻是被男性垄断的话语权力。女性遭到的暴力,就是这个社会认为,她们除了利用她们的外表之外,一无是处,就是女性只是作为可以消费物品

  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对社会稳定运作的有利支柱,而媒体在其中就是扮演中介者的作用。二战时大量女性被应征就业,但战后男性劳动力的回归,使得大部分的女性被辞退。为了让这群曾今工作的女性能够顺利回到家庭中,它们播放家庭剧,播放大量的家居用品广告让女性安顿于家中。而如今,媒体的角色依旧如此,女性是柔弱,是性感,是疯狂。一旦女性开始涉足男性的领域——政治,那么社会上就会掀起强烈讽刺反对

  这一方面是男性的虚荣心守护自己领地,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女性内部。女性对女性总是充满了对抗与不宽容,因为她们将自身定位为男性眼中的角色,并且她们也为了守护这个角色而不惜与其他女性对抗。这些女性认为,或是女性天生就是如此,或是我在与男性交往过程中是快乐的,因此这种关系的维持在我而言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女性的角色真的是天生如此吗?女性可以因为自己和周围男性的交往是自愿和愉快的而安于这个社会吗?首先是女性的角色一部分是被媒体,被环境,被习俗所塑造的(当然什么是女性天生的角色有待讨论),其次女性的快乐也是建立在目前社会定义标准之上的,这种愉快是一种奴隶镣铐下的幸福

  当然,因为是美国纪录片,出现最多的词大概是power和politic,宣扬着一种美国式的成功哲学。让人感觉,女性要参政,要担任政府机构重要职务,才是女性真—解放。看到豆瓣评论,这种从一个标签到另一个标签的转变也是争议很大。

  总得来说,女性要有自主意识。如果说,在媒体的塑造下,物化成为人们不可避免命运,女性的标签如此,男性的标签也是必须强健有力顽强成功。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一样的。但是,问题则是在于女性在两个固定标签下受到的偏见、强制、束缚更深、更广、更为压抑消极

  也许一个女性不是此时此刻性别歧视受害者,但是她的家人朋友可能是,也许将来的她,或者她的孩子会成为受害者,因为,自由地宣告自己的权利,不仅仅因为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可能受到伤害人群

  ,在电视上,年轻女性占了大多数,而40岁以上的女性就急剧减少,男性则不然。这一点忽然想到日本这个大概在发达国家中性别歧视最严重国家,大部分女性偶像只能吃青春饭,而男性偶像则是终身制。

  《雕塑小姐》观后感(三):被误解的女性和被遗忘的女权

  我觉得片中所讲述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及广大男同胞反思。女性在当今社会给人的印象还是以外表为主,她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还是要有火热的身材、美丽的容貌,长大了她们会因此节食、用各种化妆品、穿各种衣服甚至还会去整容,世界上女性因为对自己的容貌不满而去整容的案例在短短十年之内翻了三倍,社会上很多人批判整容如何如何不好,但殊不知整容这个行业就是因为这个社会给女性的定格还是以外貌为主,这给女性造成的伤害不是一星半点,因为她们如果外貌不好看就很可能会遭到社会的嘲讽。还有人们天天喊着男女平等,却从来不给女性更多的权利,在很多的国家和地区,女性甚至没有基本的人权,更不谈女性如何靠自己努力获得政治权利了,据调查显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政府机构绝大多数重要的角色都是由男性充当的,因此法律写的男女平等不能得到完美的实现。就现在而言在各个行业中,女性只有在演员歌手模特这种行业,才会熠熠生辉,才会更多的为社会所知,而且这种为社会的熟知甚至不是因为她们的作品,而是因为她们的各种花边新闻、娱乐八卦和私生活报道,而在谈到政客、学者、科学家等等行业中,往往很少会有很耀眼的女性出现,这不是因为女性比男性笨,而是因为这个社会对她们的定格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我认为这种定格的局限性是在历史上,在那个父系社会以男性为主的时代产生的,这个时代男人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女性从平民公主,不管身份尊贵与否,女性都可以被视作能换取利益筹码,平民女性的父亲会把她们嫁给权贵做小妾,换取自己的富贵皇帝会把自己的公主作为和亲的对象讲给异国的皇帝,换取边疆的安宁,现在人们讲到王昭君、文成公主的时候都在歌颂她们和亲促进了国家的和平和民族融合,可谁又看到了她们内心心酸,从繁华的汉唐盛世嫁到蛮夷之地,受尽苦楚,“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她们到死都不能回不到故乡、见不到父母,她们用自己的自由换来了边疆数十年的安定,可是这样的安定,男人真的可以从容接受吗?靠女人换来的和平,不但不能长久而且是一种耻辱,唐人有云:“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女性在我看来是一个自由独立个体,而不是一个用来换取利益的筹码。还有历史上男人总把自己得无能归结于红颜祸水,这在我看来就是扯淡,什么妹喜惑君王毁夏、妲己乱国政亡商、褒姒戏诸侯灭周都是历史上男人给自己的无能找的借口,什么红颜祸水都是屁话,在我看来她们只是政治和历史的牺牲品。就在当今社会,就男人找小三问题而言,受指责的往往都是小三,而不是那个负心的男人,这也是一种不公平体现。在当今社会女性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她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她们应该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政治、历史、社会以及男人给她们的定格之中!我觉得这个社会应该为女权的崛起做点什么,而不是只会喊口号

  《雕塑小姐》观后感(四):不撕逼、慢慢洗

  昨晚去看了Miss Representation,说点想说的:

  巧的是上周刚刚看了新上映的Cinderella,多么打动人心王子公主happy ending的故事,童年时大约都幻想过成为一个Princess,穿上有二十多层纱的裙子和闪闪发亮的水晶鞋在午夜时分匆忙逃走引得王子大人苦苦相思寻找,可惜到了我这个年纪,多多少少有点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童话里的happy ending永远止于happy wedding?为什么一个善良勇敢美丽的女主得到幸福的方式永远是得到爱情然后走入婚姻?我想这两个问题多多少少在Miss Representation里得到了解答:media。

  从小到大我们看到的媒体内容是什么样的?媒体给大众带来的“对的”观念又是什么样的?有个前同事曾经和我抱怨,她喜欢女儿灰色和深蓝色的衣服,但是婆婆总是怪她不把闺女打扮成“女孩儿应该有的样子”--女孩儿就应该穿的粉粉的,缀着蕾丝边儿,绣着小动物,至于灰色、深蓝色,那是男孩儿的衣服。

  我们不知不觉的就这样长大了,伴随着粉粉的衣服嫩嫩的裙子可爱的芭比娃娃和美少女战士仙子们一起长大了,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告诉我们:你必须漂亮、你必须有个好的“条件才能找到一个“好的”伴侣,这样你才能快点嫁出去,成为一个“幸福”的女人。每当我在朋友po的婚纱照下留言祝福,会被回说“亲爱的你也加油赶紧结婚”;每当我在朋友po的小孩照片下留言说好可爱,会被回说“亲爱的你也赶紧生一个”,天知道我多想翻个白眼

  再看看我大天朝的电视剧,各种家庭伦理婆媳剧,连大春晚三观跑偏给你看,女性的自我价值去哪里了?当然资本主义社会也没好到哪里去,当我看到片中数据说美国女性高管占比甚至不如中国和古巴时我笑出了声,当我看到片中那些小女孩哽咽着诉说自己因为身材被嘲笑时的绝望,我也沉默了好久。虽然在我的观点看来,作为一个女性,保持良好的外貌和身体状况是一个很好的优点习惯,但这从来都不是女性应该被关注到的全部。Emma Watson在联合国参加活动,媒体报道了她所穿的裙子,我也是只能呵呵以对,她发起的这个He for She活动本身要比多少条好看的裙子都珍贵,至少她意识到男女“平等”这条路上不仅仅只能是我们互相搀扶着走,男性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呐,我们已然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宽容的社会,曾经同性恋被发现会死掉,现在都能结婚了,“平等”这个问题,是不是也有改善的可能?

  那么“平等”又体现在哪里?两性生来平等,我可以穿黑色你也可以穿粉色,我可以玩汽车你也可以玩芭比,我可以嫁人可以生娃但这永远是我发自内心的自主选择,我可以努力工作,成为leader,你可以和我一起分担家庭的琐碎……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女性在升职的时候不被怀疑成“非正常手段”,女性不再因为还没有生孩子或刚生完孩子而被拒绝给予一份工作offer,我希望看到更多女性成为leader,商业也好、政坛也好,我希望大家更多的去谈论女性的头脑而非外貌,我希望更多的女性意识到:幸福从来不是因为你嫁对了人,而是因为你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

  回想我自己,因为把工作辞了准备出国读书被好些人问到:你真的要放弃一切去读书吗?这样会不会太划不来了?----那我也只能默默翻个白眼,送给你们。

  好在我们还有三观正如Good Wife的好剧,有越来越多意识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的fighter们,她们在豆瓣、在微博、在我们身边默默洗刷着这陈旧腐朽的观念,Miss Representation里也说到女人必须改掉同性相斥的习惯,不撕逼、慢慢洗。

  .s.闺蜜看完这部片子告诉我受到启发她想好了博士研究方向,我也跟着激动了一把,为了不让世界更糟,总得有人做些什么。

  《雕塑小姐》观后感(五):每个女孩都是Miss Representation

  每个女孩都是Miss Representation,代表着自我独立的个体。美丽会有新的定义。cup大小、腿的长度、磅秤上的数字无法作为一个标签去评价一个人。减肥要坚持,赘肉是懒惰和放纵的象征,然而瘦身是为了身体健康、压力缓解和心灵满足。仍然在塑形的路上,但出发点全然是为了更美好的自己,并非来自世俗局限住的审美和取悦他人。庆幸我已经从中解脱,不再追求骨感,不再拘泥于腿长。

  爱上运动是这大半年来最大的收获。跳Zumba很解恨,一场单车下来大汗淋漓,发泄出所有压抑。体重变化不大,但肌肉增多了,灵魂也变坚强。终于有一天,锻炼不再是为减肥,不纠结于体重数字,大腿变壮照样insanity。也不再在乎橘皮纹,刻着过去贪婪的刺青,警示着以后的节制。不知不觉的,裤子变松,签证照片上脸小了一圈。原来当拥有了一个规律的生活方式,其他一切都变的顺其自然起来。当没有那么在意的时候,生活已经给了最不经意的礼物。

  《雕塑小姐》观后感(六):把自己看生气又看难过了

  今天临睡前看了雕塑小姐,被自己气着了。因为我忍不住想生活里那些为了他人眼光而活还不自知的人。最绝望的是那么多看似拥有女权并自认为自己过得不错的人,实际上都意识不到自己的男权思想。

  就像我的住家妈妈,在家里地位最高在外面工作也是管理层,看似很自由很女权,都能自己创业了难道不是很女权?但内里她依然天天说男生喜欢什么样的女生,告诉她女儿你要表现的像个姑娘,有一次她女儿打了个嗝,她说女孩子不能在外面打嗝只有男的才这样。。。。那难道男的就可以在外面随便打嗝嘛?

  今天我说想把头发染浅,室友又第n次说我这样显黑,每次我要穿浅色衣服染浅色指甲画浅色眼影她都会说这样显黑。我记得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告诉她我不care了,我不 care我是不是显黑因为我不觉得皮肤黑有什么不好的。我想要什么样的发色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指甲我就会去做,连法律都拦不了我染头发结果我与生俱来爹生娘给的肤色倒拦住我了?但是她的既定思想已经这样我觉得我也无话可说了

  还有的同学都成年了还不会自慰因为觉得以后男朋友知道了会不喜欢。。。。

  所以现在看这些女权的视频总会越看越气,心里总忍不住悲观的想你们做这些视频有什么用吗?那么多人明明在为他人的眼光活着,却自己都意识不到。

  生活中这些人太多,多到看似你永远都没法改变他们的思想,我时常觉得我周围世界里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呆着,因为没有人同意我的观点。甚至b站上看这个视频的都寥寥无几。

  《雕塑小姐》观后感(七):摘

  1、看一小时真人秀当然会很爽,看四个小时的话,那就是灾难了。

  2、忠于自己,了解你是谁,了解你的优点和长处,对自己有自信,不要试图成为别人。

  3、我们女性早就该停止批评彼此,指责彼此的决定和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无论你有什么困难要解决,我都会在那里支持你。”

  4、If women spend more time helping a sick neighbour,or volunteering at a homeless shelter,focusing on how to use all their energy to solve some of the world's problems.If they spend a tenth of the time thinking about those things that they do thingking about their weight.I think we would solve all the problems.

  5、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都是为了某一瞬间而存在的。而真正至关重要的是,那一刻我们做了什么。

  6、我们拥有巨大的权力,全国86%的消费力来自于女性,让我们利用这一点。我们别用它购买哪些花边小报杂志,别用它支持八卦狗血的节目。相比于个体公民的意见,一个消费者声音可能是最有力,最重要的。

  7、我们希望她去追求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一生中的热情所在,希望她理解最重要的是她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是,能让所有的女孩都能在一个她们的话被当作一回事的世界里成长。在那里,我们的文化会接受她们所所有的不同和多元;在那里,她们能够被提供平等的机会去成功。我不断回首我的过去,发现我们女性总是忽略自己内心的力量,我现在知道,我们不能让任何人、任何事从我们这里夺走自己内心的力量。

  8、用你的成就来估量你的价值,而不是以你的长相。

  9、认真思考你能为消除性别歧视所做的贡献。

  10、我把自己也归于这问题的一部分。我们审查女性,我们说:天哪,她看起来真老,真憔悴。她穿了什么?我认为作为女性,我们得停止那种使彼此都遭受打击,并最终反作用到我们自己身上的破坏性的行为。

  11、支持媒体宣传有成就的女性。

  12、我们需要媒体展现强有力的女性榜样,因为她们所取得的成就,因为她们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因为她们有火辣的身材,或者是2010年度最性感的女人。她们是最棒的慈善家,她们在医药界是最棒的,这和她们的外表并没有关系,这都是关于她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13、抵制物化和贬低女性的杂志、节目和电影。

  14、写下你自己的故事,创造你自己的媒体,且并不是关于那些传统的女性。

  15、教会你身边的人批判性地看待媒体,媒体只是建构物,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要告诉你的,你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媒体去告诉别人你想要说的东西。

  16、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现在的问题不是坏人们刻薄的言语和邪恶的行为,而是好人们骇人的沉默和无动于衷。

  17、找到一个健康的榜样,并成为他人的帮手。

  18、无论女性做什么,她们都要付出两倍的努力才能达到和男性一样的成果。幸运的是,这并不是很难。

  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雕塑小姐》观后感(八):追求外貌还是美?

  不是本片评论,仅仅是想到的一些事。

  所有女性追求外貌难道仅仅是为了吸引男人?

  有的女性不仅追求外貌,更注重内心。她们追求的不只是外貌,是美。

  爱美,细腻,敏感,温柔,平和,激情,善良,热爱家庭和孩子,是女性的特质,有好有坏,但不要一味否定这些,要掌控它,女性区别男性的不只是生殖器。

  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她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20岁大二那年,嫁与詹姆斯·门罗,为此退学,此后连生四女,但二女儿出生后不到一天,便不幸夭折。虽然家务缠身,但门罗仍坚持写作。她的许多早期创作,是陆陆续续地在孩子的呼噜声旁,或者等待烤炉的间歇中完成的。”

  ”门罗小说的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在述说小镇中上演的平民中的爱情、家庭日常生活的背后,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她总是将目光流连于平凡女性的生活,从自己和母亲身上寻找灵感,精确地记录了她们从少女到人妻、人母,再度过中年与老年的历程,尤擅贴近女性之性心理的波折与隐情,以及由此而来的身心重负,细致入微,又复杂难解,看似脆弱,却又坚忍顽强。“

  门罗的成功,是女性独特的气质和感悟让她看待世界的眼光不同。不仅是诺贝尔文学奖,在大多数奖项都是以男性为主要获奖者得这个世界,是敏锐感性的眼光,独立的灵魂,让门罗大放异彩。

  喜欢做家庭主妇,没有野心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女性,不一定代表她是愚昧肤浅的。

  热爱家庭,忠于家庭,喜欢厨房,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喜欢甜美的事物,这是美德,不是羞耻,不用觉得不够强壮。

  充满激情,充满野心,具有领导力,有掌控世界的眼界和手段,强健,独立,热情,致力于改变世界,这是美德,不是羞耻,不用觉得不够所谓的女性化。

  热爱时尚,追求美,引领潮流,长腿细腰,追求美是人类的本能。端庄或性感,狂野或温柔。

  不为了取悦男人而粉饰自己,但不用为取悦自己打扮自己而感到羞耻,觉得自己肤浅。

  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类,完全不同性格的女人,重要的不只是她做什么,也是她选择做什么,并且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不用为追求美而羞耻,但要为仅仅追求外貌而羞耻。

  我们要羞耻的是,没有丰富的内心,被压迫而不懂得反抗,为取悦别人而伤害自己,以貌取人,没有独立的灵魂。

  《雕塑小姐》观后感(九):被错误代表的我们

  剧透预警!!!!!!!

  这两天,在一位做公益的朋友的推荐下,看了“Miss Representation”这部电影,感触很多。

  影片名称:

  Miss Representation(2011, IMDB: tt1784538),片长91分钟。

  片名由misrepresentation得来,意为“歪曲,误传,失实陈述,虚假描述”。不知道为什么在豆瓣上面被翻译为“雕塑小姐”,所以决定不采用中文译名。

  获奖信息:

  IMDB上面的描述是:

  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提名

  女性电影评论奖 WFCC Award 最佳未经院线放映女性制作或讲述女性故事的电影

  在电影的官方网站上有列举。

  导演:Jennifer Siebel Newsom

  Jennifer1974年生于美国旧金山,1996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1年获得MBA学位。2002年她搬到好莱坞开始演员生涯,并在《广告狂人》等多部电视剧和电影中出演配角。她执导的“Miss Representation”于2011年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并在其他一些电影节展映。

  内容介绍

  美国青少年(13-19岁)平均每天接触各类媒体的时间是10小时45分钟,也正是这些媒体,在塑造着这些三观还未成熟的青少年们。女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学到,她们的外表很重要,而男孩子们也同时学会了用外表来评判女孩子。53%的13岁女孩对她们的身材不满意,她们节食,化妆,做自己不想要做的事情来迎合身边的人对于“好看”的概念。但是借由电脑修图技术的进步,她们事实上是在追求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年轻男性们也会以那些被过度修改的模特为标准来评断年轻女性。一个高中生说: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一下媒体是做什么的,媒体就是想让我们变成我们不是的物品。

  美国女性平均在美容产品和服务上的花费是12,000-15,000美元,面部拉皮手术费用是11,429美元,足够支付5年社区大学学费,2年州立大学学费或者1年加州大学的学费。媒体对于女性的物化也同时导致了自我物化(self objectification),进而导致羞耻、焦虑和自我厌恶,抑郁、进食障碍、低自信,更难在商界政界谋求职位推动改变,甚至不去投票。在很小的时候,女性就开始被灌输:政治是男性的领域,女性很难对世界做出改变,女性天生缺乏领导力,凡此种种。然而当女性在领导的地位上缺失,年轻女性缺少榜样,她们就很难努力成为一个领导者。而那些真正能够为世界做出改变的女性领导者,往往在媒体中被错误地代表了。

  好莱坞的电影和电视中,多维度的女性角色极其匮乏,基本只是把女性角色当成一个性对象,不论它的外壳是什么。美国20-39岁女性只占总人口的39%,却占荧屏角色的71%;40岁以上的女性像消失了一样。年轻女性能够看到的有影响力的榜样,都是好莱坞的明星,都是被过度性对象化(hypersexualized)的;而当媒体讨论商界政界推动改变的其他女性时,几乎不会讨论她们的成就,而是聚焦在她们的身体和外表。电视节目里面的女性,都被描述成肤浅拜金只注重外表的。在媒体报道政界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观点时,通常会用带有偏见的语言来描述不同性别的观点来误导大众。

  在所有编剧、导演、制片人、摄影师以及剪辑师中,女性从业者只占16%;在导演从业者中,女性只占7%;编剧中,女性只占10%。而在每100条新闻报道中,只有20条是关于女性的,因为作为媒体决策者的男性认为男性天生对于女性的一切都不感兴趣。电视产业认为19-34岁的男性是不看电视的,而这些广告从业者--恰恰也是19-34岁的男性认为展露女性的身体的广告可以获得更多的目标群体的关注。而美国法律对于电视节目及广告的约束越来越松弛,物化女性、以女性身体为展示品的广告和节目越来越多,而未成年人也很容易接触得到。

  电影的后20分钟都是在倡导女性要互相帮助,已经在某一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女性可以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分享出来,帮助更多的女性,女性该把自己用在无用的东西上的钱花在充实自己身上。女性改为自己站出来,不然没有其他人会帮女性站出来。既然媒体对于女性如此不友好,我们就该创立女性自己的媒体为女性发声。

  观影感受

  第一遍看完,我感到难过和愤怒,然后我想到,这说的是美国,然后我又想到,中国并没有更好。从片中看到美国从二战结束后的发展以及对女性的压制,很难不投射到中国上面。二孩政策开放后,家庭把女性锁得紧紧的,更缩小了女性追求自己事业的几率。

  作为一个自诩为女权主义者的我自己,也并没有避免在评断以为女性的时候,放弃她的外表因素,完全专注在她的成就上面。而在我身边的男性发表一些性别歧视的言论的时候,我也很难改变他们的看法,为此我感到难过。

  同时我也为男性感到难过,他们从小就被教育需要有男子气概,需要在各个方面比女性强,但是这基本是不可能达到的任务。

  然而要达到真正的平等,赋予女性基本的权利还需要几百年的时间。但是我身边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比我更有天赋和能力的朋友却在不断地告诉我说,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这让我更加难过。

  作为一部记录片,它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它讲述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也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社会影响

  电影放映以后,Jennifer创立了一个叫做The Representation Project的项目,倡导人们行动起来,鼓励女性发声、开始自己的事业,扶植女性领导人,从个人做起减少性别歧视。

  总结

  我们并没有在美国,但是我们的媒体和她们的一样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控制我们。我们该学会对于媒体喂给我们的东西怀疑,有选择地吸收或者直接拒绝。在看到“女司机”、“美女#%%&¥¥%”我们要考虑一下是否值得我们点开这个链接。

  我们要知道“剩女”这个词是媒体,甚至一些应该帮助我们的机关创造出来控制我们的,它把我们的价值限制于婚姻和生育。我们无需结婚来成就自己,也无需生孩子来让自己完整。我们本身就是完整的。

  知道我们可以创造无数的价值,我们本身就是无价之宝,我们不是性对象,不是生育机器,也不是一个美丽的摆设。

  我们的身体只是我们的身体,我们才是它们的主人,我们才能决定如何处理和它们的关系,别人的观点并不重要。

  当我们身边的人对于身材和外貌有严重的困扰,要告诉她(或者首先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不一样,也都有不一样的美,最重要的使我们的头脑和灵魂。

  我们该有自己关于美的标准,不是由别人告诉我们的。

  如果我们有了富余的钱,可以考虑读书学习,或者出去旅行,或者帮助需要的人。投资自己不是购买自己很难负担得起的饰品衣物,整形或微整形,投资自己是投资自己的头脑,让自己更充实更快乐。更自由,更知道如何实现自由。

  对于所有物化我们的人,要站出来告诉ta,ta没有权利这样做,我们这样很好,无端去评判别人是很傻的行为。

  拒绝接受性别的刻板印象,接受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向。如果不能够接受,那么先去了解。

  当身边的人受到亲人朋友甚至社会的压力去顺从自己不想顺从的事,告诉并让ta理解,只有自己可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而且自己只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拒绝接受有性别歧视色彩的玩笑和评论,即使不能出语反驳或告诉对方这让你感到不舒服,也可以冷脸离开。

  当我们想要评判一位女性的外表化妆和生活方式时,要知道我们的标准都是后来由媒体建构起来的。

  支持我们身边想要改变的朋友,给以必要的帮助。相信我们为未来的平等所作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不是无用的,都是值得的,并且鼓励我们身边每一位愿意付出努力的朋友。

  备注:

  电影的获奖信息翻译自IMDB

  导演信息与图片均来源于Wikipedia “Jennifer Siebel Newsom” 条目

  海报来源于Wikipedia “Miss Representation” 电影条目

  其他图片来源于电影网站 therepresentationproject.org或者电影截图

  总结一段受到淡豹的《为未来的女儿》启发,引用其中一句“我们可以提醒彼此不要放弃”

  原文发表在我的公众号“我们与平权”

  公众号“我们与平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雕塑小姐》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