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热情》是一本由苏童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虚构的热情》精选点评:
●苏童的散文有种虎头蛇尾式的粗糙。
●看过苏童我才知道,有些文字不需要具体的背景描述,你仍然可以感受到它强烈的地域性……
●开始还以为苏童也写影评了。个人认为这本集子里最好的就是《虚构的热情》
●插图很赞!文章都是短篇。在我看来作者个人内心的呓语。nice!
●干净的散文,仿佛过去的好日子在眼前清晰可见
●大街上的人们骑着“永久”“凤凰”牌的28大踹;街边那家茶馆里传来丝弦之声,是一男一女的评弹说书;背后窗边铝壶里腾腾的冒着热气;而这边,父母永远因为孩子弄脏了新做的棉衣而大发雷霆……单看这些,我还是很向往60、70年代城市中这种朴素又有张力的生活的。再多说一句题外话的话…书的封面太倒势!
●
●老早看的,内容已经模糊了,但是有些关于生活场景的描述很出采!
●散文就像从小说摘下来的某段,很零散,其实看苏童还是小说好,像把匕首,尖锐的直刺胸膛
●不错,喜欢苏童没理由
《虚构的热情》读后感(一):真实与虚幻
这像是本充满神秘色彩的书,可以这么说吧。在三天后终于将其搞定,似乎像是完成一份任务,但又没人强迫。
书的开始很安静,每有几个题目就会出现插图,如作者开头说的,他感觉图与文字可以相辅相成,更加完美。
看着似乎感觉那个年代离自己很遥远,像比自己长一辈的生活,恰似那份单纯的生活令人向往。关于单车,关于哪个牌子的最好,谁家要是有了一身什么样的衣服就会有怎样骄傲的心在邻里面前。又有几家贪污几家鱼头,几家女人拥有几家情怀。这些让人向往那时的生活,因为没有经历所以总感觉那是些迷,迷就会让人着迷。就像是自己的母亲讲的过往的生活或是老师们说的一样。
但如今,每每走在拥有大地的路上,燕边,看着那些天然形成的风景,曲折的河,光秃秃的树枝。多么感谢这生活的一切,多么美丽。不断有左邻右舍的家庭妇女聚在一起聊天说地。她们就算“奸诈狡猾”或也抵不上城里人的一根汗毛了吧。
《虚构的热情》读后感(二):《虚构的热情》--苏童
《虚构的热情》--苏童
《虚构的热情》在我的认识上有个误区,我在合肥看到的时候,觉得封面有点熟悉,又不知道是为什么,有次拿给小卡看,小卡说,这不是《站台》的剧照吗!原来如此,于是,我以为在随笔好写好挣钱的时代,苏童也拿起笔写影评来了,随笔的确是随笔,只是,是具有苏童风格的随笔罢了。
一直喜欢苏童冷静而细腻的对镜像描摹,他的笔触犹如目光穿透阳光,穿越墙壁,直视心灵。我最喜欢的他的作品,是《后宫》,小小的皇帝有着游走江湖艺人的梦想。苏童见长的是短篇小说,甚至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美誉无关我的事情,我喜欢在他文字下的那片阴凉里呆着。
这本集子,倒像是专栏合集,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开始写专栏了。向来觉得专栏作品的烟火气很重,电影、茶、亲情、建筑,到了苏童笔下,还是一番凉意。260页的书,28元的价格,相比较于对他的喜爱,并不是很难的。我却,在家乡没买,在异乡的夜,我笃定的拿下,好像多了一份在外的冲动,不知道那份冲动里,有没有一份少年的血气。
http://www.blogcn.com/User4/mayjoy/index.html
《虚构的热情》读后感(三):河流的秘密
题记: 那是我第一次读苏童的文章 很讽刺的是 我是在试卷上读的 我一向出了名的讨厌跟官方沾边的东西 还是在考试这么个别扭的时刻 就在带着这种偏见的态度下读了下去 心里隐隐有些触动 但看到下面的弱智问题后 那隐约的感觉随之溜走了 还装模作样的答了几道题
几天后,老师开始了试卷讲评 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我们有没有把它当环保题材的?既然老师这么说了 当然没人敢说有 接着 我们亲爱的老郑 开始缓缓的为我们讲述着这篇文章的秘密 那隐约的感觉又回来了 而且愈加清晰 我觉得 苏童这篇文章写得像诗一样 充满灵气 让我不由得想起了顾城 他带着诗人特有的敏感 发现了河流的秘密
虽然之后我有看过苏童的成名作 代表作 可都没有这篇这么震撼 真的 读完后有一种被人抛弃的悲哀
有谁曾想过 河流是有秘密的 现在有谁还在乎河流吗? 人人向往的都是水清沙白的马尔代夫 或者没钱 起码去去大连 有谁还在乎还记得离家门口不远的那条陪伴你成长的河流吗?
河流是有秘密的 你知道吗 你不知道 是因为你从未走近他的心里 河流是个庄重的词 庄重得以至于苏童要特别声明 允许他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他家门前瘦小的河
那门前的河流是个长不大 忧郁的饥饿孩子 他那么瘦那么干瘪 却还要承载着一艘艘货船 忍受着岸边堆积人类自大的产物 从未听过河水奔流的波涛声 河流一直在缄默 一个本该嬉笑玩耍的孩子 却迟迟不肯发出声音 也没有任何大人关注到这件事 他不高兴了 他不开心了 他拒绝了作为一个河流人类给安排的责任 对每一个停泊船说 快点走开,快点走开!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
一次游泳中 发现了河流的秘密 更贴切的说 是靠近了河流的秘密 这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偏爱鱼的眼睛 却偏偏憎恨人的 这透露这邪恶心灵的窗户 可现在 他和鱼也有了隔阂 而我们 早以被河流抛弃。
《虚构的热情》读后感(四):认识苏童
第一次看到苏童这个名字是是阅读理解中出现了《九岁的病榻》——这篇阅读很罕见的拿到了满分,所以我私下把文章读了又读,这种自我陶醉的状态使我对苏童这个名字的印象格外深刻——也许是文末最后病愈后“我在操场上跳皮筋,不知疲倦地跳,变换着各种花样跳”这一项运动的思维定势,又或者对“苏童”这个秀气名字本身的误解——亦如我对赫胥黎的误解一样,反正我潜意识把这个作家当做了一位女性作家。基于“女性”这一前提下,我竟对书中这个不能吃盐不能运动不能上学的“我”充满同情,原谅我当初的弱智,我一直不能理解“女性”怎么会得肾病。尤其是在如此年幼的年纪竟然考虑到死亡这个终极话题,我也和文中的“我”一样,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
这是我高中之前对苏童仅有的一点印象,大部分时间都被繁忙的学业,尤其是数理化折磨的死去活来。
到了大学学业变得稍微轻松,所以也腾出时间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当初的意识里都没有苏童这个选项,大多数都在读外国文学,但就是这样我还是经常无意间看到苏童这个名字,大多出现在腰封的推荐语上。
《红与黑》里他推荐到“经典的光芒穿越时空,永远照耀文学的后来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是我最痴迷的作家……也许是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舒畅的语感深深地感染了我。它直接渗入我的心灵和精神…… “
还有卡森麦克勒斯的书《伤心咖啡馆之歌》:“ 没有谋杀,但有比谋杀更加残酷的羞辱与背叛,没有血腥味,但有比死人更伤心的结局。 ”
书籍也是会呼朋引伴的,作家同样也会。就像喜欢李白的人一定会喜欢苏轼,喜欢芥川龙之介的人一定也会对太宰治产生好感。认识苏童到接触苏童是因为卡森麦卡勒斯这位作家,在读完《心是孤独的猎手》后就对麦卡勒斯爱的死去活来,所以当我知道苏童是麦卡勒斯骨灰级粉丝我是有多么激动,这种感觉就好像在一条丰收的大路上抬头一望,有看见一片广阔的麦田一样。
我借阅这位作家第一本书是《刺青时代》,作家笔下的江南少了胭脂气,多的是市井的绯闻,肮脏的河流漂浮的避孕套,还有不值一提的希望和理想,刷新了我对传统江南旖旎秀丽风光的认识。苏童还有卡森麦卡勒斯对故乡对生活都是冷漠的,都是厌恶的。这种隐隐作痛的伤疤在他们锐利的笔下犀利的揭示开来的时候,我,这个对生活已经灰心丧气的人,竟然体会到了久违的快感,体会到了肮脏的暴烈。
自此,我爱上了这位作家,仅仅就是一本书——《刺青时代》,就让我为之着迷。
但是如果单单用“厌恶”这个词来概括苏童的文章,不免以偏概全,这是我在读了《虚构的热情》之后对苏童的看法。苏童是善于发现的善于生活的一位作家,我很惊讶于他对童年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竟有如此多的回忆和理解,有的事情被我们一瞥而过,在苏童那里却成为了记忆深处宝贵的财富。《虚构的热情》就是作者对生活反复提炼后得到的结果,三大部分包括了苏童对青年、社会、文化的认识,我是打心眼里佩服对事情都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的。
想起了在朋友圈微商中流传很广的段子,大意是普通人对于一件很好的产品就只会用“卧槽,这东西真TMD好吃”,而善于表达,善于感知的就会从性能,材料,感受等方面把产品好好夸耀一番,我觉得这和观察和体会是分不开的。希望自己未来也能成为会感知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