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朱子近思录》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05 03:34: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朱子近思录》读后感精选

  《朱子近思录》是一本由朱熹、吕祖谦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子近思录》精选点评:

  ●翻完,看得不认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感觉朱先生有时候也是不思多闻阙疑之义啊。

  ●多么正常的版本!

  ●四子语录,朱子的读书札记。。。。

  ●非下愚能妄议者。

  ●欲理解朱熹思想,此书比四书集注更重要。

  ●前面看的还算认真,到后面就有点马虎了,找时间再看一遍

  ●如清泉之过心田,我读过的最惬意的书之一,美好的回忆。

  《朱子近思录》读后感(一):此本不适合初读

  虽然宋明时期的语言已不难懂,但其中有些地方也不是那么好理解,如讲《易》的部分,开始读时简直不知所云。个人推荐陈荣捷先生的《近思录详注集评》与朱高正的《近思录通解》。朱著有白话译解,尤便入门。略翻过上海古籍新出的“大学经典”丛书版,感觉注、评似过于驳杂。

  《朱子近思录》读后感(二):确实是不适合初读,而且对四书,易经有点基础的我也比较难理解

  朱子在此书中主要是阐发他的宇宙观,同时是依靠对《大学》,《中庸》,《易经》,以及二程的思想的解释来的,所以没有相应的基础比较难理解,而且其中有些语句,(可能我句读的功夫不好)我读了感觉有几种解释的方法和路径,这样就更难理解了。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字字难解。

  《朱子近思录》读后感(三):理學者,吾無取乎爾~~

  理學裏面偷盜了太多佛學的東西,卻還整天罵人家,這些道理很大,我卻看不出有什麼比佛學高明的地方,只是覺得跟佛學比太淺薄了。理學的東西看來看去就是兩個字:噗通,不通!什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天理人欲鬥爭個沒完沒了……假道學這東西,蘇東坡活著時批評過,卻沒料到這個假道學統治了南宋以後的中國思想界幾百年之久。

  理學者,吾無取乎爾也……

  《朱子近思录》读后感(四):影响元、明、清三朝的杰出儒学大师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与二程(程颢、程颐)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读本》《周易本义》 《小学书》 《启蒙》《参同契考异》《孝经刊误》《《太极图说解》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宋史》记载:“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上何物’?” 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聪明过人,想象力强。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朱熹又追问:“天何所附?”一席话问得朱松惊讶不已。他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题字自勉曰:“不若是,非人也。” 据《朱子年谱》记载,朱熹10岁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朱熹既热衷于道学,同时于佛学也有浓厚兴趣。1147年,18的朱熹参加乡贡,据说就是以佛学禅宗的学说被录取的。主考官还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1153年秋,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1163年,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11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1169年,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1171年,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在五夫创建“社仓”。这种做法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1173年,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模此刻制悬挂。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之会”。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二陆主张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

  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淳熙六年三月,朱熹到任。当年适逢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免除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十月,朱熹行视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这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一一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1182年,朱熹52岁时,才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朱熹还在修改《大学章句》。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四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元朝迄至明清,《四书集注》遂长期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垂青,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

  1183年,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1188年11月,朱熹上《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等。1189年,诏命朱熹知漳州。1190年,61岁的朱熹到漳州赴任。朱熹在漳州的全部施政变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免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经界则是他全部变革的灵魂。时值当地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田税不均”,为此,朱熹提出行“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亩纳税,遭到强烈反对。1191年朱熹以治子丧请祠,朱熹迁居建阳。次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洲精舍”,即1244年诏赐的“考亭书院”。1194年,湖南瑶民起义,震动朝野,湖南地方局势骤然紧张,朱熹临危受命,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赐紫章服。忧国忧民的朱熹欣然拜命前往赴任。朱熹至潭州,采取了善后招抚的怀柔政策,遣使招降瑶民首领。朱熹到任后,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朱熹改建、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1194年,朱熹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于行宫便殿奏事。第一札要宋宁宗正心诚意,第二札要宋宁宗读经穷理,第三、四、五札论潭州善后事宜。后朱熹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朱熹在朝仅46日,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还居建阳考亭。1196,“党禁”正式发生,朝廷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朱子门人遭到严重打击。1199年,朱熹已被各种疾病所困扰,党禁中的朱熹预感到死亡逼近,更抓紧著述。1200年,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生命垂危,左眼已瞎,右眼几乎完全失明。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党禁运动中去世,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者有近千人之多。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理学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官方哲学。元朝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朱熹的学说,对后来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理生气并寓于气中。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朱熹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统一,他称之为“变”与“化”。

  “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明确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朱熹继承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认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朱熹认为:“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朱熹主张“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十分赞赏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朱熹全面论证了人性二元论:“理”在人未形成之前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它有善有恶,名曰“气质之性”。

  朱熹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朱熹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朱熹认为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 ”“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他认为对天文、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朱熹对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以及历代天文地理知识都有涉猎,特别是对自然科学家沈括名著《梦溪笔谈》钻研尤深,使得《梦溪笔谈》成为其科学思想的来源之一。朱熹著有《参同契考异》,并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如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等,如用胶泥制作过立体地图,“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渊微。”朱熹67岁时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他把理学推向鼎盛时期,使儒学的哲学化达到很高的水平,是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作基础的。朱熹重视观察实证:“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今无其器,殆亦难尽究也。” 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阐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朱子近思录》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