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是一本由童书业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5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秋史》精选点评:
●谢谢你,我不想穿越了。
●還要再讀幾遍……畢竟這段歷史本身挺亂的……
●之前看了失败者的春秋,趁热打铁把童书业先生的大作也拜读了,期间去了一趟嘉兴和湖州,果然读书行路需得相切。对春秋前后终于有了大致的认识,感谢前人赐教。
●结合《春秋左传研究》来看效果更好,对比可以看出童先生本人的观点与这本《春秋史》有何区别。个人猜测,《春秋史》一书中有关攘夷的文字,是跟著书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关系
●书很好,正常人都理解无障碍……但是卧槽我花了一周多才看完,看得快怀疑人生了。
●童书业的扛鼎之作
●体大思精,功力深厚而不卖弄
●大一读的一头雾水
●差不多就是把左传撸了撸顺,改成白话,标上现代地名,而已
●考据据说很严谨,可惜我不懂。文字很通俗浅显倒是真的,感觉自己应该能坚持读完。
《春秋史》读后感(一):比我写的好
薄薄一本书,20余万字,不到300页。西周部分引用典籍就占了50多页,后面几乎不引用,不知道什么原因,轻重缓急失调。社会经济写的不错,写的都是要点重点,一目了然。后面政治部分欠功力,不过是个晋粉,对晋国的评价我很满意。
《春秋史》读后感(二):人性赤裸的时代
人,是性善?还是性恶?我们的老祖宗一直争论不休。我没有读过西方哲学对人性思考的原文,从现代西方政治结构来看,他们接受的观点起码是人性“非善”的,宪政体制就是对这种态度的最好诠释。
但是没有读过原文始终不能完全相信译者的理解。诸子百家里面也有主张“非善非恶”的,但这说不通,这岂不成了无性了?如果我们承认人是一种动物那么人生而具有的“性”应该可以从动物身上反映出来,是为天性。在这里我们一定要放下“人”这个词在语汇里的特殊含义。从这个角度观察我的结论是人性“私”而不是所谓善恶。这个私是处于人和动物一样的求生本能,对于食物、对于性、对于物质的占有与享受是生而带来的。这就是“私”的本原。
《春秋史》读后感(三):童书业《春秋史》与他的典故
童书业先生《春秋史》,有中华书局新版,这里是上古版,我买的是山东大学出版社旧版。
童老先生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任教之时,留下颇多典故。譬如,当时的学生常常会在宿舍突然遭遇一个老头,老头会揪住你袖子不放,说“我是历史系童书业,我家住在叉叉路叉叉大院叉叉楼叉叉号,请你把我送回去,我记不得路了。”还有一件,先生每次上课,讲到得意之处,就用袖子擦鼻涕,最后那袖子就变成抹布了。当然,这些典故都是我当年听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听来的。
扯远了,来说《春秋史》。童书业原本打算把本书写成崔述的《考信录》那种样子,但只完成了第一章,所以第一章附录了详尽的考证。虽然作者说是学崔述,但横竖都是他老师顾颉刚的影子。晚清民初经学上的辨伪,和“古史辨”派的遗古虽有学术史上的联系,但有泾渭之别。历史向经学抛媚眼,绝对是不怀好意的现代性招安。童先生此书,材料亦多取三传国语战国策之类,对地下材料所用极罕。
《春秋史》读后感(四):春秋无礼乐
读完了童书业的《春秋史》最大的印象无非是“春秋无礼乐”:诸侯国背信弃义不守盟约、公子骨肉相残不惜勾结外敌、卿大夫谋取私利弑君结党,最终导致三家分晋、陈(田)氏带齐。其结果并不是“礼崩乐坏”,而是因为礼制的概念本来就是在其无作用时产生出来的假想。礼乐存在过,并且自然繁琐:毕竟周部落采取了一种神权/王权合一的政治体系,但我们不能忘记周部落兴起与西戎,较之商部落本文化落后,是靠武力政府了东部的。其所封的诸侯国亦尚武,乃一种典型的封建武士政权。教育亦是以武为主,学校的”校“字就来源于“较量”。但同时这种武士教育又不是完全注重技艺的,而是“一方面又沉浸于礼仪和音乐的空气中… 他们的教育目标,是要造成德、智、体、艺四位合一的‘君子’人格” (111)。不过后者形式为主,童书业指出大部分士大夫对于“礼”的学问斐擦汗那个浅陋,晋国的贤大夫和太傅都不懂周礼、甚至连“礼治大国”鲁国的诸侯都不懂一些基本的常识(112)。而与之相对,靠武力和阴谋称霸的齐桓晋文则反在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中“尊王攘夷”而加大了周天子的威严。正式这种“威严”产生了一种对“礼”的诉求。也就是说,“礼制”概念的正是通过其周天子权威的衰败而兴起的,可谓是一种讽刺了。孔夫子生在齐桓晋文之后,可谓是天时,而又正好在“重礼”的鲁国,可谓是地利,在加上大部分诸侯卿大夫都不怎么懂礼,可谓是人和。不过对于其“礼制”思想的源流就未必需要相信了,与其把其当真不如当作是一种政治乌托邦的思想。所以对于王莽还有他的现代模仿者们我就不想再多说什么了。
http://decennis.com/ruoshuitang/2008/09/03/%E6%98%A5%E7%A7%8B%E6%97%A0%E7%A4%BC%E4%B9%90/
《春秋史》读后感(五):不读史,无以言
不读史,无以言 ——读童书业先生《春秋史》 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童书业先生的春秋史。 先生是我的同乡,宁波人,光光是这一点便让人觉得亲切了。 现在的市面上通行的历史读物大致两种,一种是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通俗类历史读物,然而当年明月之后,此类读物仿效者多,优秀者少,大多流于为幽默而幽默的俗套,少于考据,疏漏频出,闲来消遣尚嫌其粗鄙,罔论学习。令一类则是各类历史学术专著,虽为经典,但作为非专业学习者,读来常有诘屈聱牙之感。 《春秋史》给了我惊喜,她虽为学术大家心血所成,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阅读起来并不费力。而且书中不单单陈述史实,还是带我们全景领略了春秋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并且读完之后对历史的内在逻辑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本书对我的重要还体现在对古代文学学习的帮助上,大一学的都是先秦文学,古代汉语学习的主体更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需要阅读大量先秦作品。在没有系统的学习春秋史前,《左传》里的选篇不过是零散的片段,珍珠散落,需要巧线穿引;血肉绵软,需要骨架支撑。历史便是这巧线、这骨架了。 先整理一下春秋史的大纲吧 郑国内乱,郑伯克段于鄢 卫国内乱,石蜡谏宠州吁 鲁国内乱,羽夫弑隐公 宋国内乱,孔父嘉移鲁(孔子先祖) 郑周交质 郑庄公vs周桓王 长葛之战 郑国中衰,齐国内乱 齐桓公崛起 楚国崛起 齐伐楚盟于召陵 葵丘之会,齐桓公不争而霸 晋献公发展,假虢灭虞 晋国内乱,重耳流亡 晋惠公败于秦穆公 晋怀公失民心 晋文公:狄---楚(退避三舍)--秦(秦穆公扶持) 齐国内乱,宋襄图霸 中原危机,狄兵入犯,晋国勤王(北狄势力衰微) 晋楚争霸 1. 城濮之战 晋文公vs楚子玉 退避三舍后胜 (南夷势力退出中原) 践土之盟 称霸 围郑之役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决裂 秦穆公vs晋 有输有赢 2.晋国中衰(赵盾弑晋灵公) 郑国叛晋 楚庄王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晋楚之争 必之战 围宋之战 楚霸业成 3晋景公 安之战vs齐 胜 晋楚弭兵之盟 晋厉公 伐秦,胜 4.晋厉公鄢陵之战,伐郑,楚救之,败 晋国内乱,栾氏杀厉公 5晋悼公 服郑,和戎,连吴,保宋 败于秦,霸业不终 楚连越 晋连吴 小霸主 夫差 勾践 子产执政于郑,鲁国政变,田陈代齐,赵魏韩三家分晋 影响比较深的几点 第一, 春秋前半段,霸主齐桓晋文秦穆,都在北方 春秋后半段,霸主楚庄夫差勾践,都在南方 晋楚之争为春秋的核心部分,为春秋史的中坚,且直接扶持起来两个南方小霸主。 可春秋争霸的中心由北移向南,南北之争构成了春秋的主旋律。 第二,我真正理解了“礼崩乐坏”。 我们上课总是说,春秋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只有真的读起春秋史,才明白孔夫子为什么那么心痛。 在这些血淋淋的故事里,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一会儿是父亲抢了儿子的妻子,一会儿是臣子杀了君王,讲究着友善仁爱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印象特别深的就是羽夫弑隐公)。无怪孔子那么痛心啊。 当然,春秋时代其实还留着贵族精神的余音,比如安之战中晋国释放代替国君被俘的逢丑父,比如齐国不射中位的君子,比如宋襄公等别人摆好架势再开打,比如子路结缨而死等等,但这些礼节不说我们现代如何评价,就连当时都有“戎礼”一说对此提出质疑。 第三,如果说战国是大鱼吃小鱼,那么春秋就是大国找小弟。一部春秋史,让我最哭笑不得的就是郑国,夹在各个大国之间,无可奈何地朝三暮四,还要两头挨打,真是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