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爱》是一本由埃里希·弗罗姆著作,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1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之爱》精选点评:
●我看的不是这个版本 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 on being human
●力荐,是因为这本书非常符合现在生活的需要,同时又深入讲解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精神分析让我怀疑之处就是它永远只能帮人揪出问题,却很难帮人解决问题。做无知者好,还是做有知的痛苦者好。这是一个选择。 这书名字翻译的太= =# 这套书虽然出的时候正好,但其实翻译并不是那么好读,并不觉得应该推荐。这本还好,但也只是因为它的内容本身就偏浅罢了。
●社会潜意识的创始人。虽然不及逃避自由那么著名。但确实非常好。给我很大启发。学习了很多
●掮客
● 这是弗洛姆的演讲集,基本上集中简短地将他的毕生研究的脉络进行了梳理。《非心理学家的心理学》将心理学的渊源远远延续到佛洛依德之前,甚至可以追溯到《马各尼可伦理学》,《梦是人类通用的语言》可以当作《被遗忘的语言》的压缩版。
●真爱不易
●很好
●“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要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上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跟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同你的意志对象相符合的,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明确体现。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卡尔@马克思《哲学——经济学手稿》
●还蛮通俗易懂的。
《生命之爱》读后感(一):偶然在图书馆邂逅
今天太冷了,于是到外面瞎逛,然后到图书馆社科阅览室,发现了弗洛姆--一个凭良心说从来没叫我真正感兴趣的人.只是这本生命之爱让我想到了他的名著爱的艺术,也不知道是不是一本书,反正就看起来.160页的书,站着翻了30多页,就回寝室了.不过这30页实在让我多次感到震撼,有许多话说到人心坎里了.一直以为自己很喜欢自醒,没想到思而不学则怠,好多问题前人已经提供了足以为参考的思索.
《生命之爱》读后感(二):译者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还以为是google翻译
书是很经典,但是译者的水平实在烂到家了,根本没有到达“达”和“雅”的境界。
随便来前面一小段:
“他的那些看不见的知识作为精神舞台的支柱的听众并没有出现在他面前。但他的听众以及他的听众可能会回到他的话在他的思想中都真实地存在者。在他演讲时他自己当然能听见。由于他是如此出色的一位好听众,因此他必定是一个出色的演讲者。”
从那么多个“的”以及逻辑转换词中就能知道这翻译没上心。
豆油们如果对此书感兴趣,可以多多参考下其他译本。
《生命之爱》读后感(三):从木头崇拜到金钱与商品崇拜
只是书摘(P151页)
偶像崇拜是从一块木头开始的。人们把半块木头用去生火烤饼,另半块木头用来做成偶像,然后他崇拜这半块木头,这个他用自己的双手做成的作品,仿佛他制成的这块木头比他高明。……由于他把他所有的能力都献成了这块木头,使他自己变得贫穷可怜,而偶像变得富裕强大了。这种偶像越为强大,崇拜者越为可怜。为了把自己从贫困中解脱出来,他必须服从这个偶像,通过作为偶像的奴隶而取回一份原有的富裕,用现代的哲学语言来称呼这种现象,这就叫做“异化”。
《生命之爱》读后感(四):读《生命之爱》
弗洛姆的这本书短小精悍,我在之前翻阅过一本他写的《爱的艺术》,感觉他的写作风格十分简练,几乎没有多余的字,但每一句都很耐人揣摩,很有内涵。读了这本书,感觉弗洛姆的思想融汇贯通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理念。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人本主义精神,从这点出发,他十分强调人的主动性和批判意识,反对现代社会对人的奴役。
这本书读起来十分亲切,从中甚至还看到以前在本科时学过的许多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梦的解析、性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还有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弗洛姆的书阅读起来,感觉其视觉和角度十分宏大,从人的角度思考社会、历史、政治等问题。读完这本书,我也对弗洛姆本人产生了兴趣,于是看了他的生平简介。
E•弗洛姆于1900年生于法兰克福,在一个犹太家庭中长大,因此受《旧约》中的故事影响很大——他一直很憧憬世间万物和平共存的美景。早年时期,他曾对国际主义和建立国家质检的公社制生活很感兴趣,但在上高中时,非理性的1914年世界大战使他发生了剧变。进入大学后,他开始广泛涉猎众多思想家的作品,如马克思、巴霍芬、弗洛伊德等人,同时也对佛教有一定研究。在海德堡,他学习了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并在著名的柏林心理分析学院完成了学业。从1930年开始他成为了一名心理分析医生,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名代表。在他的工作领域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使心理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相结合,同时对弗洛伊德理论做出的、具有人道主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发展。
弗洛姆认为要从人的角度思考一切、判断一切、评价一切、选择一切,他认为我们要好好认识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因此弗洛姆从人的角度对一系列人类社会中的命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作者思考的是富足与厌倦的问题。作者定义的富足即人的生存本能被基本满足而且社会可以保持一个稳定有序的状态,如同作者描写的俾格米族人一样,这样的社会的富足不是因为他们富有,而是因为他们不想得到更多。而如今过剩的社会则是物质产品太多,超过了人们的需要,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从而引起了人剥削人和战争。如同在消费主义的社会中,人成了一个消费人,不再是为了满足生存,而是为了占有更多的物质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这种情况下,人容易被物质操纵,对社会而言,也容易造成集权和不稳定。厌倦这种心理在现代是很平常的,很多人会抱怨无聊,抱怨厌倦,这其实是源自于人自身内心的空虚。
由此,弗洛姆提出了积极的人和消极的人两个概念。积极的人就是能够从自身生长出力量,愿意积极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发挥自己的潜能,他能够明白自己的需求,而不盲从,这是一种能看到事情本质的人。而消极的人的活动则是出于外界对其刺激之后的一种反应,是无创造性,无建设性的。作者很强调人的潜能和力量。如今的人容易被各种事物奴役,如自己创造出来的操作机器,人崇拜自己的创造能力,却忽视了自己神奇的精神潜力,弗洛姆说,“人不仅具备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还具有更深刻、更内在、更成熟的能力。比如爱和艺术的表现力。”这就需要积极的人、充满活力的人去开发和唤醒这些在通常情况下被掩盖和受到压抑的力量。弗洛姆对行为主义进行了批判,他有着法兰克福学派反对人被奴役的观点,认为行为主义过于简单和机械地考虑人的行为思想,并认为“人的行为是源自于奖惩原则”是错误的,是违背人的心理和本性的。
弗洛姆用很通俗易懂的方式从人类社会的形成这种历史角度讲述了政治中的私有制和战争的出现,这里他对父社会和母系社会进行了区分。父系社会中,父亲的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儿女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得到这种爱,这里作者提到的“爱”并非人之常情的爱,而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是马克思•韦伯所说的“理想类型”,即父亲会钟爱那个最符合他希望和最像他的儿子,因为这涉及到财产和地位的继承,所以这种爱也会是一种权利的象征。而在母系社会中一个母亲会平等地爱她的每一个儿女,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存活下,所以等级制度很难在母系社会中出现。而人类历史上,父系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国家、法律等抽象的东西作为统治原则沿袭下来,人们心中也早就内化了“父亲——权威”这种观念,人是被这种观念奴役了很久的,在这种社会中,服从是唯一的美德。弗洛姆憎恶战争和流血牺牲,他更讽刺了一些被这些观念奴役的人,往往会为了一些空洞的口号而相互杀戮,失去宝贵的生命。
在书中,弗洛姆描绘了弥赛亚式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足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人类的一员和其他人共享一切他所需要的东西。这时代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人不仅生活于平静与和谐之中,不仅消除了贪婪、嫉妒、消灭了人与自然的冲突,而且产生了新的生活目的。他很憧憬这种时代,他认为这是一种人类完全认识了自身在历史的地位之后,对和谐的复归,并非是人类社会的终结,而恰恰是人类社会的开始,是人类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后成为真正的自由人的一种状态。这点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讨论人性的时候,弗洛姆说人类总是喜欢压抑自我,导致潜能无法被激发。心理学对人的帮助并不是指导人们具体的行为,而是充当先知的角色,帮助人们对未来看得更加透彻,帮助人们挖掘自身的潜能,从不影响人自身的选择,而是让人们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这一点让我想起了社会工作所提倡的“助人自助”,相信人的潜能,奉行“案主自决”。在现实社会中,人往往容易被世俗之物影响对自我的剖析,比如工作、收入、家庭、圈子等等。人们衡量自己的价值时首先考虑自己占有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是什么。人对自我的剖析是很重要的,比如深层的思想、内涵、性格、品格等。特别是品格,对一个人而言十分重要,作者用心理学的方式教授我们要观察一个人外在行为的背后动机及其所代表的个人哲学思想,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看人和做决策。
弗洛姆还有另外一本书也很有名——《爱的艺术》,这本书是在我看复旦大学的女教师陈果视频课中提到的,她称《爱的艺术》这本书在80、90年代的复旦几乎人手一本,粗粗翻阅了一遍,感觉也十分有趣,以后会继续将它读完。
《生命之爱》读后感(五):20111114 生命之爱——永远变得更好一点
弗罗姆是个始终坦诚的、对事物抱有热情的人。他曾写道:这是一个悲剧,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我们开始生活之前就已经死了。P7本册书是弗罗姆本人几次的电台录音讲稿的整理版,语言平实易于理解,更多的是把他的思想毫无修饰地展示出来。其中,有许多很有见地和启发的地方。
1. 关于生命之爱。
“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要感化别人,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能实际上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跟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同你的意志对象相符合的,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明确体现。如果你的爱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卡尔@马克思《哲学——经济学手稿》
弗罗姆本人对马克思这段话是赞成的,他认为,生命之爱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爱,是自己去发出的爱,而不是如现代人几乎想到的是通过爱能够得到什么东西,他们只想到的是“参与被爱”,他们认为“被爱纯粹是一个时机问题。”如果没有主动的爱作出实践,那么即便他们相爱了,但事实上那是充满伪装的。
这种情况就像是你不停地一直在说话,在聊天,就好像聊天的对象是你自己一样。你甚至因为自己的言辞而变得激动起来,但是这些所有交谈还仍然是“被动”的。因为除了重复你们的旧事外,“你和对方并没有做什么。”
所以,生命之爱的实质就是“一种能够变得主动的活力。”它是一种需要“回应”的需要,这样“真正的主动才有可能带来真正的欢乐”。而心理学的一个目的就是培养这种“真正的主动”,对人的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发掘。而最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意识”——人之为人的根本。这就要求摆脱家长制,摆脱宗教,从而开拓人类成长的界限。
在这点上,弗罗姆 认为弗洛伊德走出了比“性革命”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弗洛伊德将“一种新的诚实引入我们的生活”。他开启了“诚实”后个整个全新的一面。也就是无论人们如何修饰其行为,如何粉饰其“善良意图”,但弗洛伊德使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我们不仅要为我们有意识的思想和善良愿望负责,也要对我们的“无意识”负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突破。
2.关于侵犯和自然状态
弗罗姆 对弗洛伊德论述的死亡本能进行了进一步修正的理解,他认为,“人比动物更具有破坏性而且更为残酷,动物不是施虐狂 ,动物不是生活的敌人。”人的侵犯尺度远远超过了动物的侵犯尺度,其根源在于人的天性,即“人类创造出来,以取代在他身上没有多大发展的属于动物本能的东西。”
所以,接下来弗罗姆 修正了大家对肉食动物,尤其是狼的生存状态的理解。人们想象中狼一直是十分富有侵犯性的动物,但是狼在同类之间并不相互侵犯,而是友好地相处,有分工有纪律,甚至有像某些原始部落中的某种“民主”和某种程度的“友爱”。“因此,当我们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行为就像一条狼对待另一条狼时,这是把人的侵犯性比之于狼的侵犯性,是不恰当的。”
在这里,我们就很容易地联想到霍布斯关于“自然状态”的论述,他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最初的生活状况是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之下,大家按照自己的本性进行生活,在自然法则和权利的指引下,人类很容易导致陷入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之中,这种状态是人对人的战争,是狼与狼的关系。
弗罗姆 看来,这种战争状态,应该是强者对弱者之间的状态,应该是“狼与人”的状态,而“狼”在某种程度上才是真正需要保护的“婴儿”(自然本能),而“人”本身才是真正需要提防“施虐狂”——“想要控制到另一个生物的存在,彻底绝对地控制住”,甚至患有“恋尸癖”,——“那是一种对死亡、毁灭以及一切无生命的东西的热爱。” 这也是希特勒最主要的性格特点。
这种“本能”才是真正令人类社会恐惧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之时,把“自然”看做了自己的敌人,所有的一切就是想要跨越人类生存的疆界,让天堑变通途,让沙漠变绿洲,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癫狂”的状态,可这种人类的集体发疯,并没有被当作一种疾病来看待,相反,大家鼓舞着认为这是一种解答人类生存问题的方式 ,是一种自欺欺人,想要借助一些“科技”“革命”来试图达到人的权力的极限,而直接无视和否认了人的无能为力,这才是人类灾难的根源。
3.关于前现代与现代心理学.
正常生活的人们,一般情况上来讲是一个“非心理学家”,“因为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都在实践和必须实践属于我们自己支系的心理学。我们必须知道别人内心深处在想些什么。我们不得不去理解他们。我们甚至要预测他人将会是怎样的行为。”P77
弗罗姆 在这儿对心理学历史的划分,出现了一段令人惊奇的文字。即我们“所认为的心理学是一门相当现代的科学,而使用‘心理学’这个词,整个来讲,也只不过是100-150年的事,但是他们忘了有一门从大约公元前500年一直延续到17世纪的前现代心理学。不过那个心还并不自称为‘心理学’,人们往往知道它是‘伦理学’或经常称为‘哲学’但是它并不比心理学缺少什么。什么是前现代心理学的目标?我们的回答相当概括:前现代心理学谋求对人的心灵的理解,其旨趣是让我们变得更好一些。因此,心理学后面的动机是道德的。实际上我们甚至可以讲是宗教的或精神的。”——这样一条长长的线索从亘远的古代拉过来 ,我们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到,所有的科技、方法 以及人文学科,最后都要回到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来,也许你的你的逻辑再严密、论证再精细,其终极问题可能引向同一个形而上的问题。
弗罗姆批评道,在这不超过100多年的近代,我们的心理学开始出现了一种功利的目标,即,心理学的目标——理解心灵是为了使我们成为“更成功”的人,心理学开始帮助我们学会在人际关系的竞争中操纵别人,占得上风,而不是使我们成为“更好一点”的人。
精神分析学家是用第三只耳朵在听。他们被要求,不仅对人类行为进行考察,而且要要求考察行为的本质,以及该行为掩饰下的动机。而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心理成长与自我认识,把人类真正“从幻觉中拯救出来,也使我们从忧虑与贪婪的控制中解放出来。”
在最后,弗罗姆 甚至把一种良好的自我分析与佛教徒每天的早课,以及忏悔时进行的吐纳和入定的功课相比较。“要从生活的喧闹中退出来,走向我们自身,停止对刺激的不断反应,让我们自己变成‘空’,这样我们个人才变为‘主动’”。这样一种伴随着感觉能力的深入,一个人才有可能获得深刻意义上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