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房间》是一本由Virginia Woolf著作,天培出版的20000101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己的房间》精选点评:
●女人一定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15年前看过此书后,作家的观点内容深深地影响着我我,原来读优秀的书,与优秀的人交往,便有机会享有优秀精彩的生活。
●很有魅力的文字,很给力的对男人的讽刺
●借閱
●我不赞同肖尓瓦特那样的激进者,所以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诗学我认为很有意义
●大陆出中文版了么?
●这本「说教」的成份很少,更多的是对于女性自主及创作的期许,以及对迈向性别平权、艺术多元化的展望。字句裡偶有洞见、热情和值得三思的段落。 「心智上的自由得靠物质方面的东西,而诗得靠心智上的自由。」「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麽都重要」
●意识流写的读书体会,主要讨论女权
●之前不明白Jane Austen好在哪裡 讀完這本 覺得《傲慢與偏見》的確是偉大的作品.
●意识流巨擘,才思如瀑,语言之节奏,思想之密度,截断众流,神凝而不散。虽然观点放在如今时代已稍显过时,但正如纳博科夫所言,“风格和结构才是一本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只是空洞的废话。”
●女性一定要有自己的房間,當鎖上門時,可以不被任何人打擾。這並不僅僅是說要有實體的房間,更是一種象徵意義。要給自己獨立的成長和思考空間。
《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一):如何寫出一流的作品才是要旨
女性主義於我自己是個重要的啟蒙,透過女性主義,我學會反省很多原先以為理所當然的東西,學會如何拆解這些概念,學會如何向這個世界發問挑戰。但是這個階段終於還是要過去的。如果只停留在這個階段,最後也就只能把自己生命所有的問題都推諉給世界和其他人,自己躲在這種批判大旗下毫不長進。
「自己的房間」這本書重要的地方不完全在於「控訴」過去女性是如何被排除在主流文學創作之外,她還有積極的一面,因為只會控訴抱怨是不會有創造和貢獻的。結語很重要,女性有了錢,還有自己的房間,並不是這樣就夠了,那只是一個相對平等的開始,我們應當期待女性拿出一流的作品,回歸文學創作的本質和眼界。真正感人而偉大的文學作品並不會因為是男人寫的或是女人寫的而有差別,重點是要如何追求那個偉大和力量,而不是用女性文學的標籤沾沾自喜。
《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二):读书和旅行,身体和灵魂
不管什么办法,我希望你们会拥有足够多的钱,用于旅行闲游,思考这个世界的过去与未来,去看书,去做梦,在街头巷角闲逛,让思想的吊线深深地垂到河里去。 在看书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作家啊学者啊,他们在上个世纪就到处走啊,去东京,去巴黎,去浪漫的土耳其,他们是国内著名大学里的领军人物,他们是国外高校的熟悉的身影。然后就到了在自己身边的小伙伴,有95后,有00后,他们活的自顾自的好,有自己搞音乐搞得风生水起的,假期和女朋友去了东京,巴黎,土耳其,奥兰多,等等。有自己出版了书的,做微信公众号的,现在在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就是拥有很漂亮的图书馆的那个学校读研究生,还有做电商的,去年在英国呆了一个假期,想想就觉得焦虑,我也想行万里路啊,可是贫穷限制了我。站在此案望着彼岸,却无法横跨那段距离。
其实很厌烦自己找这样的借口,顾城不是说因为害怕花谢,你就扼杀了花开的可能。可能吧以我的经济水平几年之内都去不了爱尔兰,去不了华盛顿,去不了迪拜,可这并不是你连近处也不走走,只是一味的宅着,刷着微博,看着电影,刷着淘宝,挥霍人生的理由啊。我想去旅行是想去体验过程,如果只是把过程当做结果 那就要无趣的多。就像你读书一样,不是说这本书我终于看完了,我又多看了一本书。这不是任务,这是享受。
《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三):自己的房间
这本书就书名来看《自己的房间》,很清楚地表现,是当时女性社会地位较男性艰困的环境下,女子如何克服并也能获得其精神层面上的富足──吴尔芙认为唯有写作,有ㄧ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和一年五百磅的进项。在条件富足许可的情况下,才能有好的作品。但是吴尔芙也曾质疑,如果珍‧奥斯汀在更好的环境下,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不用躲躲藏藏被人发现,《傲慢与偏见》会写得更好吗?
现在的女孩,即使没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如想要写文章发表,把写作这件事做得有声有色,还是有许多其他的管道。那麽是否又回到吴尔芙在书中所提到的几位主人翁一样:《简爱》的作者,夏绿蒂‧勃朗特、《咆哮山庄》的作者,爱弥丽‧勃朗特、《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珍‧奥斯汀……等等女性作者,她们当时所处的艰困环境。我想这答案已经很明显──是近一百年来,世界对女性诸多限制的大门敞开了,在我眼裡,《自己的房间》这是她最容易阅读的作品,因此我说这只是演讲稿,演讲稿毕竟只是一场言谈,吴尔芙的其他作品才能显现出她充沛的想像力,让人望尘莫及,我相信吴尔芙定会同意。《自己的房间》(P178):『无论怎样,谈到书本,把说明其价值的标籤贴上去,而不掉下来,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有关当代文学的评论,不就是一个说明批评之困难的永恆例证吗?『这本伟大的书』『这本无价值的书』,同一本书却被加上两个名字。讚美与指摘同样的毫无意义。不,若说写批评为了消遣时光,自得其乐还可以,而那却是最无用的一种行当,而若为评者的批判所摄服,那就未免态度太卑屈了。』王德威也曾在精选集中提到,对于书的评论,每个人在家都可以做。我想,这些言论至少又给许多爱书人更多閒暇之馀,写写读书心得可做消遣。
另外,在此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她独特眼光所展现的文字,我很喜欢书中的这段文字:「……你得将这些都仔细的探索观察,手中紧握住火把。最重要的是,你定得照清楚自己的灵魂,它的深奥处,它的肤浅处,它的虚荣,它的慷慨,还要自己说出你面貌的美丽或平常对你有什麽要紧。」还有这段文字:『老实说,我个人常是喜欢女人的。我喜欢她们的清新脱俗。我喜欢她们的完整。我喜欢她们的不求闻达。』写景的文字:『我幻想,紫丁香的花朵颤摇在墙垣上,黄色的蝶儿张张皇皇地飞过来又飞过去,花蕊上的粉,飘扬在空际,一阵不知自哪个方向吹来的风,吹动了嫩叶,一股银灰闪烁在空中。……』吴尔芙认为任何人写作倘若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性别,那乃是作品的致命伤。一个作者笔锋所表现的得是男性化的女子或女性化的男子。……在创作的活动完成前,脑中的男性与女性的力量必得合作协调;原来她作品细腻描写瑰丽彷若跳跃的节奏跟完美的两性结合有极大关係,她称为『心扉定然得大启』同时还举例了,莎士比亚的脑子是阴阳两性的。济慈莫不如是。雪莱也许是无性别。华兹华斯和托尔斯泰亦然。〈P174〉
接下来,也许有些人会知道我又想写哪本书的读书心得,对于自己喜爱的作者,花心思呈现她所谓『两性间必得完成婚姻似的结合』感觉会跟她更贴近。(原来文豪趋向雌雄同体)
《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四):自己的房间
品读伍尔芙,会让我想起三毛。
其实她们的作品风格迥异,难道只是因为她们都拥有天赋的才情,却自己断送了卿卿性命?不是,不那么简单。她们都渴望自由独立;她们都具有令自己满意的幸福婚姻,却均遭质疑;她们的精神不堪一击,脆弱如蝶蛹;她们一个浪迹天涯,一个独坐自己的房间,但一样的孤独无助……
这只是我的执拗,将她们无端的联系在一起,因为对于她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却同样的艳羡:三毛游走天下,书写自己的足迹——一个足够现代、足够自在的灵魂;而伍尔芙早年生活安逸,读书、写书,还自己出版,透着十二分的惬意——遥不可及的小资的恬静:她坐在属于自己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低头书写给友人的信笺,偶一抬头,那秋意正浓的黄叶便落进了她的心底。
多么安宁,有如瑰丽的画卷,我都会因此想的出神。不过,这房间也未必就是伍尔芙心驰神往的。在《一个自己的房间》中,伍尔芙曾经绝望地写道:“那种才能,是死亡将其掩盖起来了,那是种小小的才能,不过对拥有者来说却弥足珍贵,那种才能毁灭了,而随之毁灭的还有我的自我,我的灵魂———所有这一切都像锈菌一样,吃掉了春天的花朵……”
中国被父权浸淫了几千年,100年前的英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女人小时侯生活在父亲的房子里,长大之后生活在丈夫的房子里,迟暮之年则可能寄居在儿子的房子里,唯独没有自己的。自己的房间意味着自由、财产、庇护,一个心灵的归所。
伍尔芙的命运不会比其他的女人优越,在她看来,一个女人获得自由的最佳方式就是写作,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毫无羁绊地写作,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
伍尔芙对于自己房间的渴望逐渐演变为对女性权力的向往,她的内心充满了疑问:为什么图书馆里都是无数男人书写女人的作品,而没有女人自己记录的历史;为什么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都变成了狭隘的小说创作者,整日在风花雪月里堆砌自己的想像,而不能参与诗歌和学术?她把这些都归咎于女性经济的依赖和教育权力的被剥夺。
这一点在女性越来越自由的今天,依然具备价值。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点击量颇高的博客,能说这样就具备了伍尔芙笔下期待的心灵自由了吗?还是会有些许苦涩在心底暗涌吧。
伍尔芙于1882 年出生于一户严守维多利亚道德的家庭。父亲莱斯利" 斯蒂芬爵士是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优越的家学滋养了伍尔芙的文学天赋。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无权接受正统教育,而且父亲及两位异父兄弟的严厉管教令她的精神极度紧张,几近发疯。唯有母亲与她最亲近,鼓励伍尔芙写作,用温暖的母爱慰藉她沉郁的心灵,但1895年母亲的去世令她失去全部的精神依靠,一年后,她自杀未遂。之后又经历了因父亲和姐姐去世的两次精神崩溃。
在1912 至1922 这10 年间,伍尔芙似乎已能从家庭成员死亡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并找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里昂那多" 伍尔芙。在写给里敦" 斯特莱切的信中,她毫不掩饰新婚的欣喜之情以及对家庭惬意生活的向往:“我们家(位于萨塞克斯)是世界上最适宜读莎士比亚的地方……”
在说起伍尔芙时,人们总避不开女权主义、同性恋、抑郁症这些冰冷的词语,这些坚硬的铠甲对她优雅的身躯无异于伤害。在我看来,她只是一个无比睿智的女人,拥有自己的声音和头脑,如灯塔般伫立于大海,冷冷的、超然的对世间侧目,明晰生活的真实而拒绝投身其中,但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健康还有幸福感。
尽管她的丈夫深爱她,可是个人的性情、命运总是在出生和童年时代既已定型,当爱出现的时候,总是太晚了。
1941年3月28日,一个初春的早晨,59岁的伍尔芙写完了她最后一部手稿《幕间》,口袋里装满石块,走进了欧塞河,斯人已去。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伟大的艺术家都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和世界告别:1890年的梵高、1927年的叶赛宁、1942年的茨威格、1956年的杰克伦敦、1961年的海明威,还有老舍、三毛、海子、顾城……有人说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脆弱,我想是那一颗颗敏锐之心,如玻璃般晶莹又易碎,既然不能苟活,找不到出路,就只有放弃。当美好的幻影在心中一点点破灭,他们就留不住自己,尽管心中满是眷恋和不舍,还是走了,步步回头的走进暗夜,走进冰河,不需要挽留。
伍尔芙在给她丈夫的遗书中写道:“我感觉我快要疯了。我不能让这样可怕的情况继续下去了。我恢复不了健康。我听到一些声音,这让我不能够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我和它斗争过,但是却再也不能够继续了。我将我的欢乐归功于你,但是现在这些欢乐却再也不能继续了。在今后我也将不会再打扰你的生活了。”
字里行间倾诉的依恋与不舍很能赚人热泪,但他们只有夫妻之名。由于伍尔芙幼年遭受异父兄弟的性骚扰和家长制的禁锢,使她多年沉迷于同性之爱,她与里昂那多之间更多的只是“伙伴关系”,但我依然会为字里行间的依恋所感动,她亲昵地称他为“小水濑”。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伍尔芙终生对爱无止境的追求和渴望,这一点还可以在她的书信中找到佐证。
“若无信件来往,生活将会分崩离析。”
1912 至1922 年间,伍尔芙共写了600 封信。
在信中,伍尔芙付出了极大的热情,联系、关心她所爱的人,以期望收获对方对自己的爱的回馈。读她的信笺,会读出一个不同的伍尔芙。一个平凡的、甚至有些八卦的伍尔芙。
信里找不到丝毫的,一个女权主义者所固有的愤懑、反抗,谈的多是些琐事,比如怎样帮姐姐范尼萨找厨师,与英国著名传记家里敦" 斯特莱切分享最近读过的一些书籍,给她的未来侄儿取名字,为艾略特争取基金事宜。在这些信件里,没有《一个自己的房间》中的呐喊、挣扎、硬朗、尖利,有的只是脉脉温情。读着她充满爱、温暖、甚至机灵狡黠的信,再联想到她的一生及作品,不由得感觉到一丝悲凉。
这个女子,注定一生孤独。
世间恐怕没有比伍尔芙更虔诚,更投入,更伟大的文学爱好者,她写了读书笔记无数。如果她活在当下,不知道会有多少出版商趋之若鹜的找她写书评,想像中该是何其热烈的场景,是不是可以把伍尔芙作为书评的鼻祖呢?
那是大约100年前,她每天坐在卧室里,对前辈们的作品品头论足,那些大量的评论无一不显示她视野的开阔、评判的睿智和思想的深邃。
从清晨到深夜,她专注于浩如烟海的书本中,一边搜寻闪烁的灵光,一边与耳边的幽灵进行抗争,因为那个幽灵总是附在她的耳边说:“我亲爱的,你是个年轻女人。你在评论一本男人写的书。你要可爱一点;温柔一点;说些奉承话,骗人话吧;把我们女人全部的诡计和把戏都用上。永远不要让人猜出你有自己的头脑。别忘了,要做个纯洁的女人。”当然,她赢了,她做到了用自己的头脑“对小说加以回顾,表达自己认为正确的人际关系、道德、性别的观点”。
这些令人一时难以读完的随笔,背后支撑的是多么巨量的阅读!她的阅读时光令人遐思,那是父亲的书架带给她的幸运时光、家学渊源。
她在一篇《阅读时光》的随笔中说:“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书籍问世,而且经常有人告诉我们现如今人人都能写作。这话倒也不假;然而我们毫不怀疑,在这一堆滔滔不绝的语言的洪流与泡沫中,在这些洋洋洒洒的庸俗浅薄的作品中,还存在着某种伟大的、如火如荼的热情,只要有一个大脑碰巧比别人的大脑更高兴地转动一下,就能产生出流传百世的作品。”
这些话仿佛出自今天,意味深远。
如果有人问起,读伍尔芙作品的最深刻的感受,那就是:错过了太多美丽的阅读时光。无论清晨抑或日幕,安静一隅,自今日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