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己的房间》是一本由韩梅梅著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欢这样的文艺系女子,独居,一个人,慢慢去体会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小美好。就像周嘉宁在一个人住第三年中说的,只有一个人住一些日子,才会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慢慢找到自己生活的节奏,沉溺其中而不可自拔。
就像这几年的自己,经历过友情和爱情的错综复杂,最怀念的是没有这些的一个人踏实而努力的日子。因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恩怨,兜兜转转,还不如一个人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会让你踏实而心安。
在旅途中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女孩子,独身,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每天精心为自己准备早餐和一个人穿破旧的牛仔裤帆布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游荡,把日子过得简单美好而纯粹。一个自己的房间,一个自己的工作,一杯清茶,用最简单的心情来面对流年。或许,这才是最美的样子。
《一个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二):感触
伤了喝酒,倦了喝汤。再多励志的语言也比不上这四个字:好好生活。
《一个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三):过简单的生活,才是生活真意
这本书描绘了作者的几个朋友的房间,他们的职业不一,性格不一。无论是诗人还是作家又或是设计师。这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都有这么一个,记录着她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房间,一如你或我。
在北京的三年,换了三次房子。每一个房间都给我一种不同的感受。
记得前段时间搬家的时候和朋友抱怨,来北京3年了,工作才换了一次,家就搬了三次了。结果有朋友回复我“三次不多,我都已经6次了”
再回想起每次找房子的经历,仿佛历历在目。房子的过程,用一个字形容是累,用2个字形容是很累。
那种心情,我相信每一个北漂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体验过的。有的人已经习惯了,有的人正在习惯。不知道这种心情,让多少北漂的孩子们渴望有一个家,有一个稳定的家。
一个人的房间里说
我也曾想方设法的拖延回家的时间,哪怕是呆在办公室里刷网页,或者漫无目的的在街上行走。”
这就是我当初的写照。虽然我并不害怕屋子里的寂寞,但是害怕回家,害怕回到那个小小的空间里。不想下个班就变成临时保姆照顾房东的孩子,不想面对一个小小的房子里10个人穿梭。
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唯一值得我欣慰的,是那扇能看见天空的窗户。
如书中的问题:从你的房间望出去,能看见什么?
我能很欣慰的说:
在那里,只有在望着窗外,我才能将自己置身事外,忘记门外面的喧哗,享受一个人的安详。
不急不慢的走着去上班,偶尔在路上遇见一朵初开的花朵,还可以停下来驻足欣赏。
下班回家给我新养的花儿浇浇水,做一顿丰盛的晚餐,读一本好书,心血来潮的时候还可以写写毛笔字,练练英文。
这些都是在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是用心去做,都很有趣。这是我现在的写照。
就像书中说的:
人生的事业成功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人的认可也是过眼云烟,有一颗强大而富足的内心,过简单的生活,才是生活真意。
将这本书介绍给大家,相信,在你的生活中,在你的房间里,也能在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身上找到共鸣。体会到那种流浪在异乡漂泊的心。
有兴趣的话,可以试着去回答书中的问题,看一部书中推荐的电影,或者读一读那些推荐的书,以及歌曲。
对你的房间,做一些小小的改变,让枯燥的生活里,多一丝的乐趣。
《一个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四):漂泊者
在广州漂泊已经快两个年头了,搬过无数次的家,每一个都是一样的标准蜗居房,一房一厅一厨房一卫生间和一个小阳台。漂流者的人特别渴望可以找到一个舒适经济的地方,即使只是租房,也希望可以觉得找到一个有安全感而幸福的地方。静静滴躺在沙发上,无论玩玩游戏还是看看书,都觉得一切都是美满而知足的。其实《去一个自己的房间》里面有作者有一句特别值得思考,她说她曾为了此刻的安静而付出很大的努力。我觉得这是一个心沉淀下来的历程,只有抛弃了欲望,务实实干,上进而却不贪心。做到这点确实挺难的。之前看过两遍这书,现在决定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想要享受的时候看看一个篇章,就能很快安静下来学习些有意义的事情。确实是一本适合我的书。
《一个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五):遇见你,找到自己
这本书出来时,就被标题深深吸引,恰逢自己在布置温馨的小窝,期待着一个人美好、平静、独立的生活,这一刻我盼了很久。
打开试读版,那每一句温暖的文字与图片都触碰着我的心灵,每个人都在追求内心渴望的生活,但经常会被外界所吸引而怀疑自己,当我遇见了你,我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原来有一群人和你在追求同样简单纯粹的的生活方式,喜欢美食、音乐、电影、摄影、阅读、旅行,经常喜欢一个人的时刻,一个人思考、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并不感到孤独,而是享受,是一种自我的回归。
书中很多问答,也来自我问答下:
Q:你住在几楼?
A:二楼,我几个家都是二楼,是不是很二呀?哈哈
Q:从你的房间望出去,能看见什么?
A:数、街道、后面的房子、对面的窗户上摆满了花草,我也要在阳台种。
Q:每天你的房间里待多长时间?
Q:你的工作是?
A:诸葛亮
Q:除了工作,你怎么打发时间?
A:从来不会打发时间,时间是用来享受的,看书、游泳、电影、散步、电视、写字、发呆、思考、整理房间。
Q:你家里都放了些什么书?能介绍一本?
A:《目送》、《姥姥语录》,散文与心理学居多,目送,龙应台对生活、亲情的细微描述,她是我喜爱的作家之一,可以用最平凡朴实的语言,触动人的心灵,生活中的琐碎在她的笔下都描述的如此美好,还有她对亲情透彻的领悟力。“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A:喜欢,因为有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有人说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市,深深的体会到,因为有爱,居住的地方也充满了灵性。
Q: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A:成为更美好的自己,每天都有期待,内心平静、充实,身体健康。
Q:生活里,你离不开哪三样东西?
A:亲情、爱情、梦想。
Q:怎么做会让自己元气满满?
A:充足的睡眠。
Q:翻开你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念一段里面的话。
A:游走在这所城市里,我喜欢观察身边匆匆而过的人们,他们像上了时间的螺丝,拧得太紧,走得太快,总怕错过什么,焦虑感日益剧增,曾几何时,我是他们中的一员,走着走着,发现自己忘记了最初为何出发,于是在慢下来的脚步中等待丢失的灵魂。在等待的过程中,日渐明白,快乐与痛苦一样,只是情绪的一种,永远无法保鲜,平静的内心才是最适宜与舒适的人生状态。
Q:一句话形容自己的性格。
A:乐观美好,充满希望。
Q:十年前的你,在做什么?
Q:在房间里你最常待的角落是?
A:窝在沙发上。
Q:你早餐吃什么?
A:葱油饼、银耳汤。
Q:你最擅长做的一道菜?能分享下过程吗?
Q:你喜欢喝什么?
A:绿茶——西湖龙井、桐城小花。
Q:一个人的时候,做的最久最专注的事是什么?
A:阅读和游泳。
Q:如果马上可以去旅行,你会去哪里?
A:青藏线。
Q:你多长时间换一次发型?
A:不换,一直黑直发,我的发质很黑很顺很长,不忍心破坏它。
Q:你随身背的包是什么?
Q:你包里经常装什么?
A:皮夹、手机、耳机、充电器、纸巾、湿巾、梳子、护唇膏、护手霜、钥匙。
Q:你手机的彩铃是什么?
A:原来是自己唱的歌《约定》,后来手机换了,就没了。
Q:你的钱都花在哪儿了?
A:超市。
A:一半以上,还在一点点实现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Q:你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为什么?你喜欢在这个季节做什么?
A:冬天,更突显家和被窝的温暖。窝在家里,被窝里看书、电影,游泳池游泳。
Q:你讨厌的季节是什么?怎么度过?
A:没有讨厌的季节,每个季节都有它美丽的一面。
Q:一句能给你带来正能量的话。
A:会过去的。
Q:做过最疯狂的事。
A:刚会开车,一个人开车去找男友,市区里穿来穿去,导航不会用,半个小时的路开了三个小时,直到天黑,身边都是集卡车。直到他把路线发给我,到一个路口给他一个电话。
A:4个。单纯简单美好。
A:基本没,很擅长短时间化解,自认为不擅长的事。
Q:多长时间做一次大扫除?
A:看心情。
《一个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六):一个自己的房间
韩梅梅的书,之前看了她一系列的书,【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很喜欢她那种写书的情感和氛围,给人的感觉是暖暖的,惬意的,看她的书是一种享受,像她自己经常会说,在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光下,阳台中,一杯茶,一本书。在这样的氛围下,我觉得看她这样的书是很美好的事情,她让我觉得生活是美好的,脱去了社会各种形形色色的奇葩事情,尽情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美好值得我们去拥有。
我一朋友说看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他觉得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人无法专注于看书。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这不是生活是否充斥什么艰难的问题,是他自己没有这样的心情看书,没有这样的氛围想看书而已。
而对我来说,生活没有太大的功利性追求。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看书,而且喜欢看韩梅梅这类型的书。
《一个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七):“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第2季
在“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持续畅销并且大卖五本之后,这次磨铁图书又给我们带来了系列第二季。作为第二季首先推出的《一个自己的房间》,作者把焦点聚焦到了每个人自己的房间,让人不禁想起了伍尔夫的经典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
不同的在,这一次韩梅梅童鞋放弃了第一季单纯叙述的写作手法,而是采用了访谈加散文的形式,采访了身边的一众好友,话题包含咖啡、宠物、图书、电影、音乐、旅行、摄影等等。书的开本也较第一季有了明显的调整,但依旧保留了图片、文字以及插画的个人风格,相当精致,甚至有种让人阅读杂志的错觉。
十一长假,微信朋友圈里小伙伴们疯狂地分享着世界各地美食美景……可很多人似乎忘了,旅行的意义不是秀一个世界给别人看,而是在在旅途中遇见真正的自己。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其实是借由作者的对谈,去偷窥别人的房间,从而思考自己的房间,明白自己到底要些什么?
131003中1306
《一个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八):爱上一个人的时间
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小窝似乎是每一个人心底的渴望,我们都需要一个可以理解自己、包容自己的家,一个小小的空间,日夜安置自己。随心喜好摆放家具和各种小装饰,棉麻纯白或条纹碎花的窗帘、沙发以及靠枕,收集木制的、玻璃的、陶瓷的盘子杯子,看心情拿出日风的、韩式的、瑞典的、传统中式的厨具,象是又回到了童年,偷偷地把喜欢的小纸片、小糖纸、小玩具放在一个无人知晓的盒子里,藏在房间里一个人拿出来,走进幻想的童话小天地,这就是心里全部的世界。
有时侯这个小小空间象是保护你的盔甲,受伤时、失落时一个人静静的舔舐伤口,第二天又可以微笑着面对外面的世界;有时侯它就是一个温暖的小树洞,从嘈杂中逃脱,喝一杯咖啡,只是慵懒闲散地窝在里面,什么也不做。
这样的时间十分简单,却十分难得,莫不是有一颗非常容易知足的心、与世无争的性情,和对自己信任和欣赏,或许只会感到一个人的孤独和凄凉。一直向前奔跑的人不会发现路边的美景。
曾经有二三年的时间,我在外地工作,二个星期回南京过一个周末。虽然心里对抛下幼小的儿子非常的愧疚,但事实上我却是十分享受那个不回家的周末。二天的时间我都宅在我的安乐窝里。公司提供的宿舍还算舒适,向阳的单人套间带着超大的露台。我在房间养了各种多肉植物和吊兰。小鸟的叫声和阳光把我唤醒,推开门窗让清风吹进来,把房间打扫干净,露台上晒着衣裳,然后泡杯清茶,听着音乐,窝在沙发里看书入夜。
午夜露台寂静,吹着微微的风,天黑黑的却十分清透,远处仅有一两点微弱的灯光,一些些的凉意让人格外的清醒,一个人享受着小欢喜。
这二三年可能是我工作以来读书最多的时间,MBA也是在这时读完的。
而真正回到南京,回归家庭生活之后,能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少之又少,没有独处的空间,没有把心放空安静的时间,整个人都变的烦燥。
既然家里无法改变,那我必须自己创造条件。
提前十分钟出门步行上班,春天的香樟树,秋天的桂花会给清晨带来惊喜,高架桥下的路边居然有一丛一丛火红的月季花,偶尔在路边的小摊上来一盒油炸臭豆腐,被挡在路闸外等待轰轰隆隆的火车驶过。四十五分钟的路程,我从十几个G的MP3里挑出了最喜欢的二百首歌。
偶尔也会不想回家,楼下的美泉湖边就是我的藏身之所,看看白色的睡莲和波澜不惊的湖水,物业很奇怪地只在湖中间安置了仅仅一柱喷泉,水柱非常高,只是孤零零的。有时老公打电话问,下班了到哪里啦?便会心满意足的上楼亲吻一大一小的二个男人了。
家里的小阳台是我的多肉宝贝的天下,给植物浇浇水,看它慢慢生长,消磨一点点时光。夜里哄儿子入睡后,看几页书,写下一则日记,有的情绪不能向别人诉说,在离开嘴巴的一瞬间就变成了一件可笑的事情,还是让它在心里流淌,总是会有温热的血液把它融化消失掉的。
心之所安,便是我家。
心里藏着新鲜美好,眼睛才能看到的。 心里从容淡然,小房间似是如影随行。
把握你的呼吸,把握生活着的一分一秒。
在当下,好好生活。
《一个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九):怀念高中时我自己的房间
当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有一个自己的房间。虽然不大,却是家里最大的卧室:爸爸妈妈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希望我健康成长,开心快乐。
在这间屋子里,我度过了我最辉煌的少年时光;我最优秀的时候,是省重点中学文科班的前五名。正是这个房间里见证了当年寒窗苦读的日日夜夜,也见证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其间,我睡了十几年的小床换成了双人大床,电脑由台式换成了笔记本,书籍增加了不少,收藏的邮票也有了更新,甚至还经历了盗窃。现在想来,这个房间就像一部历史,记录了我的少年时代。
这本书写了几位年轻人的房间,以及其中的一些故事,更像是传记;相比起前一个系列,可读性更强,拼凑感也相对较少,值得一读。
从一个屌丝到文艺青年,可能需要数年的积累和人生的磨练;而从文艺青年到屌丝,你当众抠一次鼻屎就OK了。所以,多读些书吧,能使你成长,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
《一个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十):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说实话已经忘记书里面具体讲的什么,只记得是几个人的故事,几个人的对话,几个他们家里的故事,在一个让我失落无比的下午,我找回了自己。
真正需要去为谁做点什么的话,那这个人就该是自己了,为了取悦自己装点自己的妆容,为了自己生活舒适装饰自己的家,为了自己幸福去体验每一次孤独。
我需要自己一个人的房间,我需要爱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