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善良的天使》经典影评集
日期:2022-03-29 03:37: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善良的天使》经典影评集

  《善良的天使》是一部由柯文思执导,玛德琳·奥布莱特 / 亨利·基辛格 / 陆克文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善良的天使》影评(一):Ordinary

  电影后听了导演的宣讲,以及对问题的回答,对这部电影多了一些了解。这部纪录片是很多简短的中美普通故事组成,主线是一个移民中国的普通美国人的经历对中国的看法以及他跟中国老婆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了一些体现中国问题的小故事,虽然的确有一些生硬,但是留守儿童的那一段,的确是让人泪目。

  分享一个互动环节的小故事,说到better angels ,来自于林肯总统的一段演讲,意在呼吁大家发现自己内心善良的一面,另外导演说自己不擅长于取名字,之前的公司每部电影取名大家贡献一个idea,并在一个箱子里投10块钱,最后取用了谁的deal,谁就能拿走所有基金,他一次也没赢过。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开始故事拍摄地选在爱荷华,是一个共和区,一个中国人比较少去的地方,导演说大家看了之后,才知道中国人是这个样子,也友好,不是工作狂,也有工作之余关心的事情。

  《善良的天使》影评(二):中美和解还靠你我他

  学识浅薄,略有微言,望谅解

  政治题材不好打分,给个3星半意思一下;

  这是一部拍给美国人看的中国电影,但由于各方因素却只能在中国首映;

  立意很好,希望淡化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对抗,以个人的共通情感表达联系中美人民,促成和平希冀;

  但是剪片十分跳跃,没有之后的访谈,对理解影片意图略有难度(对我来说),另外既然是是想谈中美文化互相沟通,那么中国驻埃塞尔比亚工人的例子有点离题,而且找的人与事都是主要由中方人员的努力来搭建起的沟通“桥梁”——有点讽刺,看来美国人确实在此前——川建国当选总统并大力宣传中国威胁论——眼中没有中国,其中有蔑视,更多是忽视。

  最后感谢,在观视频工作室转发(b站号)活动行链接的帮助下,有幸同各位同好在成都线下活动欣赏这部反映中美文化交融的纪录片,感谢主创及各位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

  《善良的天使》影评(三):《善良的天使》

  以普通人的生活讲述对政治、文化、经济差异下的中美关系的看法。开篇基辛格的话就奠定了其“政治正确”的基调。作为一个英国导演来讲中美关系,还是站在了相对客观的角度。 但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哈佛教授等各行业学者、高官发出的声音都是一致的,这点值得商榷。考虑到是中西方资本共同制片,作为命题作文的影片的真实与客观性是否有所妥协,我们不得而知,就目前情况看,应该不是导演送给两个超级大国的“定心丸”。 影片素材量巨大,且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小人物,以他们的生活、工作、婚姻为横切面,还是很容易讲好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的,当然,也是很容易撑起影片的。盲人环球旅行那个故事里套故事,应该是最亮眼的素材。颇有信仰与理想的盲人、精明与情怀并存的胡子叔,在美国围绕1985年习大大住过的房子展开一段促进中美关系的故事,可谓是恰到好处的点题。 不过影片剪辑的逻辑性真的不敢苟同,全篇碎得和豆腐渣一样,各个人物被剪的七零八落,在一些片段让人不免萌生跑题之疑。

  《善良的天使》影评(四):善良也闪亮

  中美关系在朝堂上和烟火里相差悬殊,就像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的繁华与昌平平西王府巷弄间的疾苦的反差。每个国家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不论对错,只要坦诚的面对就好。人的可怕不是敌对,而是与生俱来的刻板印象和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至于许多的中国人有着“美国梦”,非洲人有着“中国梦”,美国人有着“宇宙梦”。片子很实际也很克制,都点到为止的通过几个中美“民间外交官”的片段纪录,正视了中美两国发展的巨大问题,贫富差距的悬殊、教育侧重的劣势、经济格局的倾斜等等,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有对方值得学习自己的一面,你来我往的相互影响。或许,与其双方朝堂之上双方在叽里呱啦的辩解,不如真诚的民众相互接触后才更能去代表国家甚至一个时代的选择。可惜,很少人能有静下心来去了解一个人,就像很少人会愿意买票到电影看这部《善良的天使》一样,毕竟在中国能在电影院里欣赏得来纪录片魅力的人总是太少太少,没想到《6号小姐》以后的柯文思还宝刀未老,如此好莱坞导演能如此澄净看待中国实属难得。

  《善良的天使》影评(五):善良的天使

  在上海教授英语和橄榄球的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士兵、远赴美国帮助当地学生学习算术的中国珠算老师、自掏腰包在艾奥瓦州建立“中美友谊屋”的中国企业家……在新近完成的有关中美关系的纪录片《善良的天使》中,一个个普通人成为讲述两国关系的主人公。《善良的天使》不仅采访了美国前国务卿贝克和奥尔布赖特、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等数十位政、商、学界知名人士,更聚焦中美两国普通民众,采访了数名在对方国家工作的教师、企业家、农民、工人等,通过打动人心的小故事来展现两国民间的深度沟通与交融。

  “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中两国的选择。如果两国人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那么误解就会消除;如果两国爆发冲突,那么对整个世界将是一场灾难。”《善良的天使》以对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专访作为开场白。

  亚拉巴马州托马斯维尔市威尔科克斯县是全美有名的贫困县。几年前,中国金龙集团投资近1亿美元在威尔科克斯建设了一座大型铜管厂,改变了当地近半个世纪没有新建一家制造工厂的历史。一位当地居民在纪录片中说,来自中国的投资给自己带来了工作,也让自己感受到了尊重。[3]

  《善良的天使》影评(六):一个老头一厢情愿中的中国人的样子

  那个橄榄球教练,说他能教给中国孩子们怎么合作,说这里每个学生都习惯于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不懂得团结合作,然后不到三分钟后,他又说他教孩子自己穿橄榄球秋衣,说孩子们总是缺乏独立性;

  某个专家说中国教育不如美国,应试教育扼杀孩子天性,无法激发创造力;然后片中去美国开厂的中资钢管厂,连个掌握最基础技能的工人都招不到。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出非常优秀的高级人才,但是普罗大众很难负担这样的教育支出,中下层人民是几乎被放弃的,我觉得这应该是常识。

  随便一个大一学生都能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提问,为什么能?因为他学费给到位了。

  让我最毛骨悚然的是其中某个露面了的前人大代表所说的话。

  他说中国要向美国学习,中国以前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尖子生,中国不需要这么多尖子生。

  剧中最后,拿《变形金刚4》的几个中国角色选角过程,试图证明中国人跟美国人没什么两样。

  “我们赢得了冷战”。

  “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比欧洲人更像我们”。

  荧幕上伴随着这些话的是那些中国演员为了几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排名搔首弄姿的模样,浓妆艳抹的女演员挤着胸,摆弄着自己身体的曲线,扭动着屁股伴随着观众的尖叫缓缓褪下自己的热裤,在拿到角色扮演入场券之后说出毫无水准的感言——对于厌恶好莱坞特效片的我来说,这是全片最令我恶心的部分。

  “他们也在追求美国梦”。

  全方位学习美国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积极融入美国的文化工业体系,不要去竞争全球治理,如果能帮美国修缮一下破败的基础设施就更好了——我想这就是美国人希望中国人应该有的样子。

  而这名看起来是为了中美关系而奔走的导演,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试图证明中国人正在变成,或者说是已经是美国人、或者说是西方人所期望的样子。

  他应该会失望了。

  《善良的天使》影评(七):你们究竟要我们怎么生存?

  当我们是东亚病夫时,我们被说成是黄祸;

  当我们被预言将成为超级大国时,又被称为主要威胁。

  当我们闭关自守时,你们走私鸦片强开门户;

  当我们拥抱自由贸易时,却被责骂抢走了你们的饭碗。

  当我们风雨飘摇时,你们铁蹄入侵要求机会均等;

  当我们整合破碎山河时,你们却叫嚣“给西藏自由”。

  当我们推行马列救国时,你们痛恨我们信仰共产主义;

  当我们实行市场经济时,你们又嫉妒我们有了资本。

  当我们的人口超过十亿时,你们说我们摧毁地球;

  当我们限制人口增长时,你们又说我们践踏人权。

  当我们一贫如洗时,你们视我们低贱如狗;

  当我们借钱给你们时,你们又埋怨使你们国债累累。

  当我们发展工业时,你们说我们是污染源;

  当我们把产品卖给你们时,你们又说造成地球变暖。

  当我们购买石油时,你们说我们掠夺资源、灭绝种族;

  当你们为石油开战时,却说自己解救生灵。

  当我们动乱无序时,你们说我们没有法治;

  当我们依法平暴时,你们又说我们违反人权。

  当我们保持沉默时,你们说我们没有言论自由;

  当我们敢于发声时,又被说成是洗过脑的暴民。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你们这样憎恨我们?”

  你们回答说:“不,我们不恨你们。”

  “我们也不恨你们,只是,你们了解我们吗?”

  “当然了解,我们消息多的是,有法新社、美国有线新闻网、还有英国广播公司……”

  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

  回答之前请仔细想一想,因为你们的机会是有限的。

  够了,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太多的伪善。

  我们要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太平盛世。

  这个辽阔的蓝色地球, 容得下你们,也容得下我们。

  《善良的天使》影评(八):Better Angel,Life and Word

  角度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思维的变化让社会多元发展,个体的力量推动着世界的变化。这是一部具有观赏价值的纪录片,也是一个因平凡而伟大的故事线延伸,最后留下的是引人思考的无限空间…… -多角度把握整体的视角。 影片拍摄了职业、地理、立场、思想等不同的多种人物角色,可以是老师或者农民的不同角色、美国或者非洲的不同地理条件、支持或者反对的不同态度、偏见以及包容的思想变化,这样的对立面以及多元化的视角聚焦于一条中美关系的主线。似乎总有一个态度与你相符,似乎总有一种想法与你相悖,但是这样的不同维度会让你紧跟中美关系的主旨,自然而然地引发进一步思考。

  -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反差成为有趣的亮点。 众所周知的“万达”产业老总王健林,确实是那个有专机、有排场的人物,但是让一般人不知道的是他竟然这么喜欢K歌,这个镜头可以说是一波小高潮。由此兴趣点注意到他所阐述的一番对中美关系共同相携发展的措辞,连成功企业家都这样信心满满,又何况是走出山里走向世界的农民儿子呢,也就不言而喻很多民众对未来充满期待。比较喜欢制片的韩佚所言,一是珍珠项链的比喻,拍摄了800多小时的素材如同颗颗零散的珍珠,最后剪辑成了90分钟的片子由一根主线串联实属不易;二来影片所表现的丰富情感,那些笑点和泪点都是触动人心的感受。 -通俗易懂的平凡人切入高大上的政治角度,才恍然原来两者的差别并非那么遥远。 作为纪录片而言这绝对不是像《大国崛起》那样很高的定调,反而就是从这样普通的角度更让人感受到这种深刻的中国力量,因为它的平凡而真真实实存在。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骨髓里是那种儒道佛的根深蒂固不卑不亢的厚重文化底蕴,所以它不存在侵略的基因,也没有称霸的意识。从学术的角度看,那种假想敌人,那种中国威胁论,都是一些堂而皇之的想象,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容易被这样的民族情绪所带动。而往往正是这样的宣传机制的不同,也让中国了解美国比美国了解中国更多一些,中国的样子应该由更多中国人自己来描绘。 最后总结而言,不是那些所谓的战争、饥饿、灾难、资源等等让我们彼此对立,即使赢得或者占有了又能怎样,只不过逞一时之快。真正对未来两国更好的发展,以致全人类的福祉,应该是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用更多可能的方式加强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相辅相成共同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所以,你就是那个善良的天使,平凡而伟大。

  《善良的天使》影评(九):一点感想

  《善良的天使》影评(十):在求同存异这件事上,人人都可以是《善良的天使》

  7月2日上线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善良的天使》有一个温暖的名字,讲述的却是极其现实的中美关系现状和严肃政治话题。要讲好这类主题并不容易,尤其是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出来更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挑战,但《善良的天使》却很恰当地把握住了影片纪录与反映现实之间的平衡,借中美两国的普通人、小人物之口,让求同存异这一严肃话题也变得鲜活有温度。

  电影《善良的天使》由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导演柯文思执导,金马奖获奖制片人韩轶和美国知名制片人William Mundell担任制片。正如韩轶所言,中美关系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话题,最难的一点就在于要在九十分钟内让观众产生电影的感受,而不是说教式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去想。因此,《善良的天使》选择以一个个灵动鲜活,极具真实性与代表性的中美普通人为视角,从这些人的话语与故事中看到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忧与爱。

  7月2日是一个蛮特别的日子,因为2019年恰好走过了一半,而2019年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相当不寻常的年份,前一阵子中美贸易战的严肃态势成了风口浪尖上的话题,而6月29日美方表示不再对中国出口产品加征新的关税这一消的发布,也让平等尊重,合作共赢这一永恒的发展主题重新回归到了台面上来。中美关系应该如何向前走下去,关键就在于这两大世界强国之间的合作态度。

  在美国贫困县办起工厂的中国老板、在上海教授英语和橄榄球的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士兵、将珠算文化与知识发扬海外的中国珠算老师、来到埃塞俄比亚架桥的中国工人、为实现梦想来到美国的盲人旅行者……这些人物的身份地位各异,所处行业千差万别,但相同的一点是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所追寻的理想生活方式都和中美文化息息相关。他们无时不刻都经历着不同文化的冲击碰撞,并将自己置身其中最终形成一套游刃有余的生活逻辑,一时的摩擦与不顺当然会有,但总要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现实、创造现实。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普通人对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中美关系同样可以有着深刻的见解,小人物的发声是相当必要且重要的,《善良的天使》整部影片所要呈现的正是这一态度。

  “需要一个从世界来观察中美关系背后普通人命运的视角。”柯文思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么做的。在电影《善良的天使》中,我们看到一个个中美两国的普通人在无形中担任着民间“外交官”的角色,身体力行感受中美文化在他们身上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由此拉近了两国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差距。“我有一个美国梦,却是中国制造。”是啊,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与更有前途的未来这件事上,无论中美都一定是“求同”而非“存异”的,每一个普通人、小人物,都可以成为善良的天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善良的天使》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