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20 00:04: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精选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是一本由刘勃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一):太史公和他身边的历史

  

刘勃老师在读库出版的第三本书,从春秋、战国,一路来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按六哥的说法,这三本书是中华民族的青春三部曲。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历史博主,刘老师是一个很会讲历史故事的人。本书从有想法到最后付梓,还不到一年时间,可见行文也是一蹴而就。

题目虽然是司马迁,故事也是从司马迁接班父亲开始的,不过主角却不是司马迁。如果说本书的主角是汉武帝刘彻,倒也不算错,但其实真正的主角是书里面各种人物所依附的,拥有所有生杀大权的——皇权。这也是西汉王朝与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不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年轻的中华民族,也在不断的探索、尝试,也有错误和反复。

从对匈奴的战争到征服四夷,从选用官吏到帝国财政制度,从皇帝的个人对长生的不懈追求到混乱的后宫直至太子叛乱,刘老师带我们进入了一个司马迁笔下的,司马迁认为的,其他史书认为的,以及作者自己认为的多个维度的西汉鼎盛时代。作者把自己、把读者一同代入那个时代,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想法与做法。

在最后的附录里面,刘老师提到他自己所认为的历史书,并非只是尽可能把历史的真相挖掘出来告诉大家,而是为了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要培养出这个国家的气质,民族的个性。太史公和他笔下的汉朝肯定为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毕竟我们华夏民族的名称以这个朝代命名。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二):读不尽的史记,读不尽的司马迁

  

周一收到书,四个晚上,读完了。附录有关“纪传体”云云,作为一个非资深太史公粉,说几句行外话。

司马迁开启了中国纪传体书写的传统,这种体裁的重要性、文学性、原创性等等这些都先不表,我们首先需要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问题,原因可能比结果更重要。

秦汉之际,古老的封建分封时代结束后正式进入封建君王时代,但“人”在现实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性其实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越发凸显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整个国家的话语体系、动员体系正式全方位围绕皇帝这个核心展开了,一个人可以因为皇帝的一句话飞黄腾达,也可能因为君王的忽然恼怒被五马分尸。制度也好,意识形态(宗教、各种学说)也好,一个国家从大到小的各种琐事,都是在围绕维护君王、维护君王统治的合法性两个前提下展开的。

人非常重要,因为皇帝非常重要,一个国家的盛与衰,事情的成与败,系于皇帝怎么识人、用人,系于皇帝一身。

制度重要性?上帝或这个某个神的重要性?不存在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封建君王的否定。儒家也好,法家也好,在君王那里都是工具,好用就行,不在它的内容是什么。

纪传体,就是以皇帝为核心,去勾勒皇帝与群臣与社会之间、群臣与社会大事记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皇帝和他身边的人,所有的叙事都无法展开。人是主体,因为君王是主体。

怎么写?太史公一定思索了很久很久吧。纪传体,是司马迁对整个时代极富深度的洞察之后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也几乎是必然选择。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三):司马迁回忆录

  

初次看刘勃的文章,是在《读库》里。具体内容己模糊,但当时的阅读体验很特别,只觉得刘勃笔下的历史人物和其它书里的不大一样。故事性强是一方面,更有趣的是这些古人所想所为,刘勃仿佛亲身去采访过一样。刘勃当然不可能见过这些古人,他只是用历史文献资料来揣摩推测古人所思所想,只是他说得有理有据,不由得读者不信。

正统的历史资料往往枯燥,现在没几个人有能力或者耐心去读那些文言文。这可能也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历史的原因。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言之凿凿地说:象历史这样的学科学了有什么用?现在反思,当时之所以这样想,完全是拜应试教育所赐。当时历史教科书,一点也不有趣。书里告诉你一个个历史事件,一个个年代。年代要牢记,往往是考点。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往往也是脸谱化,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大部分帝王(除了象唐太宗这样的可数的几个贤君)不是好人。历史教科书里,无论好人或是坏人,都是冰冷的,他们与你隔了几百几千年,来自另外一个世界。

在台北故宫,有一个中国姓氏起源与发展的查询系统。在电脑上输入姓氏,墙上的大屏幕会闪现一个红点,然后红点在中国的地图上一点点向四周扩散开来。这些红点代表了这个姓氏的起源与在中国的漫延与迁徙过程。我不知道这个系统的数据来源是否可靠与准确,但当我把自已的姓氏输进去,看着红点从河南的许昌一点点向四边漫延,一直到我现在住的省份。历史这个词,忽然变得亲切起来。那些古人中,有我们的祖先。

花了一天时间把这本小书看完。名字虽是司马迁,实际上书里有几个人戏份更足,让人印象深刻。象刘勃写酷吏张汤,与传统观念的酷吏完全不同。张汤不仅对前辈高官非常恭谨,而且对下属也很好,他会主动替下属承担责任,把功劳归给手下。普通老百姓也很喜欢张汤,因为他喜欢严惩豪强,为弱势群体说情。这样的人,怎么会是酷吏呢?

只作必要的恶,刘勃一语道中其中秘密,一个聪明的恶人,不作不必要的恶。细品这句话,是不是让你觉得心里一惊,背心发麻。这样的恶人,是不是更真实一些。

刘勃写李广,说他是一个好将军,好领导,对手下管理很宽松,喜欢与士兵同甘共苦。只是李广打仗实在气运不佳,往往以寡敌众,艰难而狼狈。若不是后来的唐朝开国皇帝以李广后人自居,李广在历史上,可能会寂寂无名。我们不能预测很多年后会发生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年后,现今很火的一些人,会被历史遗忘。

历史,真的是可以有趣的。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四):个人读记

  

先说个题外话:订阅读库的附带小册子像是盲盒,这本光是看到外包装就将颜控我本人完美击中。这书皮的蓝色选得真好,搭配简洁的烫字,轻盈的手感柔软的内页。怎么说呢,感谢六哥用富起来的读库追求了以上种种,感恩。

文盲如我,对司马迁本人的了解仅限几个标签:史记、宫刑、人固有一死。出于本书外貌+书名对我的莫名吸引,翻开目录,直奔最后的附录一二三,通读之后建立了基本的阅读背景框架,再从头看起,非常易读。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完全是二十一世纪20年代的“人话”,甚至于现代简约中还掺杂一些小嬉皮。比如写到班固大师对汉武帝家李夫人:“从《史记》看不出李夫人受宠的程度。但班固写到李夫人,八卦的心简直要炸裂了”。再比如写到李夫人家李家外戚团伙中的江充,文中道:“而且他们家的特点和中山李氏一样,也是以歌舞见长的。众所周知,演艺圈里有自己独特的关系网。”希望对这本书略有迟疑的朋友能因此了解,此书很易读,很易读!

看完闭眼总结,此书讲的是什么呢?大抵是,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汉武帝在位期间)是大致如何的情况,包括经济、民生、军事、皇帝的性情、太史公司马迁本人的事迹梳理。从根源上了解他作史记时的性格态度、遇事记事时其个人角度的由来。太史公年轻时也放浪不羁爱玩耍,对家国天下中诸事怀有赤子之心,后承父亲遗志以作史记。但可能是经历宫刑之辱,且在皇帝身边多年对人事观察颇多,执笔的他行文多冷静克制,对朝野之事怀有个人态度,对心中热切之人铿锵地表达欣赏,对不爽之人少加妄议。他有立场独独下的为叛臣李陵辩护一事,也有见识局限下的不爽张骞之言。看来看去,太史公不是个事事超然洞见的神仙圣贤,是个你家小区里抬头低头总能见到的张三李四(不是贬低),只是有天忽然发现这位张三李四为一件事努力多年,蛰伏其间,把个人痛苦放到至高追求之后,且最终成果斐然。任何一位这样的张三李四,都令我由衷敬佩,反嘲自身之不足。太史公其人就是这令我敬仰的邻家男孩,终一生而毕一事,是我辈所不能了。同时,汉武帝的一生要事也囊括其中,包括这位君王对政治的把握、对疆域开拓的雄心、对臣子的放任与无情。辅以终身未封的飞将军李广、依法办事的皇帝抓手库吏张汤、皇帝费心抬价的小舅子李广利、和李陵张骞苏武等等的时代标签式人物书写,再加上后来者班固所著《汉书》对前事的细节补全、班固大师本人与太史公的笔法小对比,太史公生活的当下被一边一角填补起来,使两千多年后的我们理解他的笔下一切。

补一张目录照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