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10 03:1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读后感精选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是一本由徐列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精选点评:

  ●采访识人,捕捉人性,必备武器

  ●想看到具体操作,而不仅仅是感想。

  ●南方系的东西,我没法打分。任务,读它就是任务,而且没读完就直接还回去了,再也不想看了……其实很多都是不同意的啊……可是,大概,想做个“好”记者的话,是不能有个人见解的吧……

  ●很珍贵,很真实

  ●随便翻翻,不看也可以。

  ●记述贾兰坡先生先生的那篇非常感动

  ●换换脑子

  ●今天看柴静的《没忍住》,想起了2004年读的这本书。道德一直在下滑,群众从未见真相。

  ●内容比较简单,但是新闻都是好新闻

  ●前半部分新闻人物和公众人物,让我了解了这个世界更多面,不禁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后面的民间人物的时候,经常会眼眶发酸,甚至哭到读不下去,那些真诚善良,执着于理想的人,这个时代,太少了。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读后感(一):买了,正在看

  买了,正在看。

  所选报道大多都在报纸上读过,所幸没有跟《南方周末记者报道手册》里面的篇目重复。最有价值的是可以看到记者本人就采访、成稿等操作细节的心得体会。再一次重温李海鹏的《冠军之死》。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读后感(二):记者看

  比较专业的一本书,适合从业人员或者新闻专业的学生阅读。对我们这种不怎么靠谱的人来说,看了也浪费。文章挺老的,提到的很多人我都不认识。张广天跟食指算是仅有的几个,我真想看张的戏呀。

  打一星的原因是我看的这本,字都印糊了,咋整的呀?

  9.9.27晚写于A017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读后感(三):逼问中追逐真实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入门书籍。并不是它粗浅,而是我粗浅,看不出好坏。感觉整体风格是比较平实的,有关一篇稿件从构思到采访到出炉都比较内心,我最感兴趣的也是记者们的心理活动,看他们的性格与生活,借此看是否合适自己或者更准确的说自己是否能胜任。

  周报更接近于杂志的叙事方式,比短平快的都市报耐看得多,虽然我依然不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但是这本书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优秀报人的思维与工作状态。

  我还会再看一次。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读后感(四):在这里读懂人物报道

  我酷爱的《南方周末》有这样一句口号:在这里读懂中国!我想用“在这里读懂人物报道”来形容《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这本书的也不算为过吧,至少我这么认为。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两遍,每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从它对不同人物报道准确的分类和恰到的拿捏,及其对每位人物报道写作者写作心理和过程的细腻生动呈现等各方面来衡量,《在追问中逼近真实》都算得上是一本绝佳的人物报道手册,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缺少社会和实践经验的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大学生来说,有着更为重要的学习、指导和实践意义。

  希望南方日报出版社以后出版更多这样的好书籍 。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读后感(五):在逼问中远离真实

  这本《南方周末》人物报道手册,结合案例,系统的讲解了《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理念和方法,有意思的是,作者依据采访对象的分类:新闻人物、公众人物、民间人物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命题方向和问询方式,在记者眼中,采访的对象不一样,自己也要随之进行角色的转换。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记者这个职业,和市场调查的工作原则有一些相似,力争真实、客观、公正。不过呢,既然是人做的事,难免就会带着主观的倾向,大多数人,在去采访或者去调查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追问在有时候是赶着被问者走上自己预设的道路,有时候为了新闻性还要在路上挖些陷阱。这基本上就是“在逼问中远离真实”。

  在逼问方面,贯彻得最好的是CCTV的王志。眼神咄咄逼人,上身前倾,带有很强的压迫性。王志的专业性不是体现在“问”的技巧,而是一种权威媒体的姿态。他的“问”太简单了,被问者说一件事,他肯定就会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比如有一个人说,我跳下河救人,王志肯定回问:你为什么要救人。被问的人被眼神一逼,灯光一打,摄像机一照,就不由自主胡诌,把人本性的反应马上上升为人格升华的高度。有老江湖不吃这一套,比如易中天,有一次王志问为什么要?易中天反问“为什么不?”遇到见过世面的人,王志这种逼,就是傻逼。

  这个社会很危险,面对无孔不入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即使做为一个普通人,也要随时提防不知道哪里窜出来的采访者,千万别因为话筒对着你你就兴奋或害怕,他们在收集对自己有利的素材,保不准把你蒙太奇到某个场景。你要做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学会问问题:你们在做什么?你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意义对大众有什么启示?这种启示对社会有什么价值?这样的价值在这样的社会对大众还有什么启示的意义?同时配合炯炯的眼神,忧国忧民的眉头,急迫而认真的语态,在反问中恶心死傻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追问中逼近真实》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