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老房子》是一本由汪森强 / 卢庭芳著作,江苏美术出版的193图书,本书定价:33.8,页数:2005年9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进老房子》精选点评:
●11.15 购于宏村树人堂,当时被满眼的木雕搞得晕头转向,这本书帮了大忙。布局、木雕、题额、楹联,文化与生活相依存,只可惜其中之人多已不再,必然也佚失不少。家家户户惟愿“一生平静”。
●文字三流,图片一流.
●两百多幅木雕图样和最后的造房程序图有趣
●一般吧,图片不够清晰,不太喜欢后面文章的文笔。
●在那时建一栋房子大概需要一年吧?耗费工匠石匠砖匠多少精力!能维护至今实在不容易,可惜文革期间毁掉太多宝贵的东西。
●06年暑假的某个下雨午后,宏村某个老宅,作者自签自售。
●图片都很赞,老人(作家)的热情也很高,文笔就差了点……
●虽然是不是学者所著,但谈民风民情就只得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讲。后面的老人回忆文是亮点,徽州更加亲近了。有生之年如果能在徽州度过余生就太幸福了。
●还是必须去卢村啊。人多的还不如看书
●当年去旅游的时候买的,图片不少,可以看看了解一下~
《走进老房子》读后感(一):怀念
突然间有了很多写古村落、古镇的书籍,然而最好还是自己去尝试了之后再回来读吧,或许能够在不经意间便勾起了你的怀念。中国的古村落很美,但是总觉得带着凄美,形的存在不能挽回精神的流逝。虽然过去并不都是美好的,而怀念的或许正是现在缺少的那些。。
那些照片还是给人印象深刻的,初去黟县的时候还是用的传统胶卷,虽然已经工作但是还是不舍得用阿,这也算是做了一次感情上的弥补了。
《走进老房子》读后感(二):好书--旅游之后的知识补充
刚从宏村回来,短短几天的行程,感觉还不能将这个如此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了解全面,偶然游览树人堂的时候,正好主人家后人汪老先生在签名售书,一开始误以为单单是一本家族史的文字书籍,兴趣不大,后来打开一看,发现里面配了很多精美的图片,而且将徽派建筑做了一些介绍,很详细很用心的一本书.回来后再细细品读,发现果然没有买错.
除了书上有签名,还加盖了印章,我看宏村里也有卖这本书的地方,但可都没有签名的哦,而且汪先生还再送了我们一幅自己亲手画的徽派文化地区的交通图,以及宏村里的建筑地形图,果然很用心,很好.
《走进老房子》读后感(三):图解古徽州民居
汪森强老先生是宏村当地人,生于树人堂,也许现在每天还坐在树人堂里签名售书。我的这本书就是在他那里买的。先挑一处小错误:第103页八仙木雕,书上作汉钟离、蓝采和、何仙姑、张果老,实际依次应该是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我的版本是2006年4月第二次印刷。
这本书的主旨是图解徽州民居。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辅以上百幅图片的详解。其中木雕分布在窗栏板、腰板、裙板、梁枋、撑拱、雀替等处,繁复精美,是最出彩的地方。这么多资料一般旅行者是搜集不来的。雕刻中蕴含的寓言故事也都要当地人来解释才比较准确。我曾经把卢村木雕楼的主要雕刻全部摄下,却只能放在硬盘上,没办法解读背后的掌故。即使现在看过一些雕刻了,也只能大致知道八仙、福禄寿喜、渔樵耕读,这次去亳州花戏楼,门楼上的砖雕和戏台梁上的木雕是三国的哪个场景,还是弄不清。不是听着说书长大的一代,没有在特定环境里耳濡目染,这个缺失永远也补不回来。
书分三章。第一章讲村庄环境和老房子结构,第二章讲老房子室内装饰(雕刻、彩绘、题额等)。文字和图片都很详尽。第三章是老房子里过日子里的文化思考。有几篇可堪一读,可以知道49年后初期农村面貌如何,近几十年农村的风俗如何转变。不过,文章开头结尾喜欢发大议论。虽然出书必须结合主旋律,也许也未尝不是老先生的真心。行文里,“确实是”“难怪”“还是有道理的”这种词多了些,以让步缓解牵强,表明作者希望你赞同他的观点。老人大多如此。我有一位经历坎坷的初中老师,每次去拜访他,都会把上次说过的话重说给我听。我认识的一位老司机,曾经在饭桌上花一个多小时教导饿着的我要奋发图强,要把胡须剃掉。老人总是希望几十年的努力得到认同。虽然他们的一些想法我们没办法同意,可是至少我们应该坐下来等他们说个痛快,并且不吝惜及时地送上自己的赞美。至于意见是否高明,有什么关系呢。所以第三章,也值得一个好字。
渊博而诚恳的书,没有理由不给最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