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品牌管理》是一本由凯文·莱恩·凯勒著作,人民大学出版的670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0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略品牌管理》精选点评:
●强迫自己看了好几本这样的书,洋味十足的例证,有些逻辑混乱的片段。差不多就是这样了,洋为中用,还是不能纸上谈兵以及全盘接收
●1、理论空洞,案例分析不透彻; 2、翻译晦涩难懂,没有提炼,一句话需要反复阅读,不是含义深刻,而是被“洋味十足”的绕弯子绕到难以理解。 3、作者理论基础不强,大多数引经据典采用别人的观点装砌自己。引用最多的是戴维.阿克 4、再好的案例也是因当时时代的环境而造就,不可死搬硬套,另外就是06年的书,已经14年了,知识也是有保质期的,有些知识因环境时代的变迁,已经过了保质期了。
●特别好…虽然有些内容似乎有点陈旧,但总体来说很完整,很细致
●很好的工具书
●各种被要求看的 好吧
●已经阅读两遍了,三年多前一遍,最近一遍。这是一本并不实用的工具书。
●翻译有问题,庞杂冗长,草草浏览,无收获。
●小银老师的教材呀,理论与案例相结合,最爱的一本书了
《战略品牌管理》读后感(一):值得一看
我在看这本书,建议广告、公关或者品牌资讯相关行业的朋友都看看,也许相对于《simple brand》这本书过于单调和枯燥,但是如果你想系统的学习品牌理论和方法还是应该看一下
《战略品牌管理》读后感(二):这本书翻译得太差:错误百出!
英文版的该书,质量是很好的。但是,这个翻译本文错误非常之多。使用术语严重不当。
其中观点表达质量,非常不到位。强烈建议:出版社回收这个书。
此外,不是自吹。看这本翻译的书,还不如看:《品牌战略和管理》。这是我写的。虽然,没有凯勒的书有一个系统模型做基础,但绝对中国化,表达精确、准确。
由于翻译太差,感觉是机器翻译,而非人翻译。强烈不建议读这个书。
《战略品牌管理》读后感(三):良师
写的特别的好。 以构建强有力的、偏好的、独特的品牌联想,从而构建品牌资产为主线。四个章节从品牌定位到品牌营销活动到品牌资产评估最后到品牌资产的提升与保持,环环相扣,都围绕主线品牌资产构建进行论述。这本书的一个亮点是凡举得例子都是国际上著名大品牌的经验与成果,优秀的营销论述都聚集于此,让人眼界大开同时真的与品牌更近一步。是品牌的第一书。与本书这么深厚感情主要因为其帮助我的毕业论文扩展了思路。因为论文的关系,只注重了需要的部分,并没全篇大观,其实这本书更适合收藏。看多少遍就会有多少次新的收获。另外,第三版已经出版。有要卖的人请联系我。
《战略品牌管理》读后感(四):再好的知识也有保质期
宅家隔离不出门,闲来无事把书读。
今天把著名品牌营销泰斗凯文·莱恩·凯勒的《战略品牌管理》读完了,准确的书是翻完了一遍。
品牌是一个重要的应对风险的手段;当消费者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多选择时,品牌简化决策(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以及减少风险的作用就被放大了。
品牌营销、品牌战略归根结底是商业行为,所有的商业,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需求即市场,产品满足需求,品牌占领心智,营销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手段,通过更低的成本,影响更广的消费者完成销售转化,而品牌是这种有效的手段。
书中大量上世纪8-90年代的理论+模型+案例分析相结合,对于学校初学和刚入行者,是一本了解基础知识理论的启蒙读物。但是对于实战从业者来说,这些理论有点过于基础,或者是有过多的时代局限痕迹。
随着当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品牌塑造手段的丰富、信息爆炸、过度碎片化的时代,信息日益冗余、热点速朽、巨头垄断的市场环境而媒体的迭代,搜素和接受信息成本的降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使得品牌不再是判断产品质量和促进购买的主要依据。争夺和维持消费者的关注成了当今品牌营销工作的焦点。
甚至伴随技术升级带来生产力的提升,各家企业产品质量差异的缩小,电商渠道促使购买路径的缩短,渠道成本的降低,质量不再是太大的担心因素。而价格的因素在销售转化中的作用始终屹立不变。同时体验营销、圈层、CRM的作用被放大。
同时渠道的丰富使得网站、电商、团购、平台的信息互通。消费者不再“像以前那么好影响(骗)了”,他们不再听从企业品牌宣传的一面之词,更愿意听从其他消费者中肯的评判,他们可以轻松通过更多透明的评论,做出更理性的购买行为。
这种技术带来的产品、渠道、价格的市场细分,势必造成了消费人群、消费年龄、消费理念价值观、消费使用场景的细分。消费者会根据不同商品的不同使用环境,采取不同的购买评判标准,质量、价格、品牌的影响作用会交织在一起。
根据品牌工作的第一环“市场洞察”,面对这样一个碎片化、浮躁的市场环境,根据多变的消费环境和需求,面对越来越精的消费者,传统的品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的稀释,如果只是套用过去的品牌模型,一定是应付不来的。这也对品牌资产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说一下本书的阅读体验:
1、翻译晦涩难懂,没有提炼,一句话需要反复阅读,不是含义深刻,而是被“洋味十足”的绕弯子绕到难以理解。
2、作者理论基础不够自信,大多数引经据典采用别人的观点装砌自己。引用最多的是戴维.阿克。同时案例分析点到为止,有些连点到都没有,不透彻;
3、再好的案例也是因当时时代的环境而造就,不可死搬硬套。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面对的市场和人群挑战不同了。知识也是有保质期的,有些知识因环境时代的变迁,也已经过了保质期了,
以上仅是个人不成熟的浅薄理解和读后感,目前读的是《战略品牌管理》第2版,2006年出版,好的知识理论也需要迭代和升级,不知后续作者是否还有更新版本。
需要尊敬致敬前辈,同时也需要理论结合实际的辩证去理解。
@马踏大漠尘/20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