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是一本由牟宗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哲学》精选点评:
●没有谈到历史的动力机制。或许牟先生认为,这个机制正是良知之自我坎陷(否定)?若是如此,两汉之前的历史又作何解?中华文化生命何从发生与发展?又或许我把“动力机制”理解错了,在牟那里,精神的客观化过程就是精神的自我否定。
●综合尽理之精神和综合尽气之精神的论述甚是精彩,但也局限于此,没能在开外王问题上有切合时代的回答。孔孟荀部分尤为感动,孟子的锋芒毕露也是为了尽他那个时代之责任,故而不能成圣。另外觉得自己还是需要去读黑格尔与康德的书啊
●长于述古,陋于知今。
●牟大湿的著作特别难读,不是中国哲学部分,倒是康德部分,牟先生讲两句中国哲学又要来几句康德,看的着实很累
●牟宗三的书很通俗易懂
●现在还只是慢慢体会消化。。。
●读不懂········
●13年4月7—12,重讀了《歷史哲學》,這回是自己買的10年吉林版,並讀了《政道與治道》。
●《全集》版第9册
●斯书统摄上古至东汉史实,此一时段为吾中华理性性格形成,并外之于大一统帝国政治制度建立期间,其后虽百代则再无变法之事;宗三先生高屋建瓴,参详黑格尔《历史哲学》、船山《读通鉴论》,指出中国文化有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与综合的尽气之精神,前者系思想根基,后者为政治表现,而无分解的尽理之精神,故法律、科学等皆不能客观化建立,遂有历史中一治一乱之循环性;又云传统中国有治道而无政道,及至理性非理性之斗争,此皆中肯之论
《历史哲学》读后感(一):关于《历史哲学》的短评
这是新儒家集大成者牟宗三的代表作,对先秦两汉的历史做了哲学上的宏观观照,迥异于御用史家的谀颂和唯物史观,而是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生生大德之易学和大化流行之气学来阐述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其中以气论刘邦的部分最为精彩。
《历史哲学》读后感(二):牟宗三:《历史哲学》
周日心情甚好,有机会翻起牟宗三先生的《历史哲学》。三日毕,感触深。牟氏,为新儒家第二代代表人,熊十力先生之弟子,真真正正的贯穿东西、为儒学复兴及创新之推广者。此书则充分表达了作者之精神。《历史哲学》一题来自黑格尔之同名著作。黑氏有云中国并无一自由超越之理性,并谓之中国因此并无实际之历史发展前进,无法酝酿德先生和赛先生。此学说为马克思所继承,造就了马氏辩证唯物主义之相同论说,并因意识形态需要硬将西方历史发展体系套用至中国。牟氏则认为不然,提出了其两种不同的尽理精神之说:西方发展出了“分解的尽理之精神”,通过人与自然,人与天,思维与身体的种种对立而造就了人对外界的探索,分析性的发展出了科学,而中国则发展出了“综合的尽理之精神”,讲究天人合一、阴阳和谐,发展出一种伦理道德的理想主义,内圣外王之道。虽然中国达到了治道的平等,却未达到政道的平等:在皇帝(并非黑氏所说只有皇帝一人是有超越性的)以下人人平等,可是依然没有政治民主的萌芽——每个人各尽其责,修身之国平天下则造就了一种社会内在的和谐,而不是一种模式上的权力均衡。本书主题为中国先秦至东汉思想的发展与制度之转换,如弥尔一样取一唯心主义历史观。牟氏并不刻意将史实与价值刻意分解是区分开来,而是运用前者来照亮后者,寻找历史文化之光。此书凡五部:第一部论夏商周,探求周文之源及古文化中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之混含体现;第二部为春秋战国秦,讲五霸与孔子,战国与孟荀,以及秦与法家,通过孔子之人格表现出自觉行上的仁义之道,孟荀之发展,以及法家毫无人文价值的集权统治;第三部讲楚汉争霸,并道出刘邦、张良为天才时代之人物,虽不能尽理却能尽气,造就西汉二百年盛世;第四部、第五部分为西汉理性超越和东汉内在理性之各二百年。西汉经过刘邦天才式的纯朴发展,思想开化,直至孝武接受董仲舒而兴儒,达到了理性超越之境界。东汉因光武“凝敛的理性人格”而造就了一内在理性,表现于政治者,诸如尚书、宰相、功臣、外戚、宦官、皇帝权力对列之局。本书对历史之评价延续了王船山思想,并通过钱宾四(穆)之《国史大纲》来解释各时代之制度,并加入了牟氏又西方康德一派的哲学见解以及与黑氏观点之对立,值得一读。书中精华为第三部第二章与第三章:此二章一方面说明西方文化为分解的尽理精神,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为综合的尽理尽气精神。
《历史哲学》读后感(三):帅哥你真的很帅
近日耕读不力,思考甚少,属文日减。居则若胯下锥刺股,出则左顾右盼生异心,不定不专久矣,愧疚愧疚。日前翻阅牟宗三的《历史哲学》。其“气”与“物”,很是感触。
气,牟宗三是以汉高祖刘邦引出的。说刘邦就是一苍茫平民,但不平凡之处就在于有天才之气,这种气配沛然、自然,给力。具体事例跟后来易中天在电视讲汉代风云人物用的事例都差不多。就是“万金座上宾”、“斩白蛇”、“为之奈何”那些事儿。牟老在讲述这些事例背后的他认为的那种气的失衡,甚为精彩:
“天资之后不必有所依,天资之前不必有所待。故独来独往,无畏无惧,只见其光彩照人,而不见有足以过之者。”
气,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盛唐突出的一口锦绣文章,面对山山水水,他认为自己是天生之才、通天地之气。
“与天较,为有限;而与天接,则以天之无限济其有限,俨若天唯择彼而立之,此其所以有天命之感也。有显示的‘综合的尽气之精神’,始能与天接而有天命之感也”
物,物化时代,如何平静。贺岁片《东成西就》里面梁家辉就有一首招摇的歌,叫做《帅哥你真的很帅》:“一身的穿戴,不必名牌,自然的潇洒才有气派,头发随风舞才真精彩,一举手一投足都带风采……”
庄子《秋水》里也有关于物的概述,不以物害己:“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牟宗三在其《历》中写项羽的戾气时,阐述道“以物为累赘,而又不能占有之,故必毁之以后快”。联想历史后面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很是信服。哪怕牟宗三最后评论项羽,故虽叱咤一世,千人披靡,终为阴性英雄,而非阳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