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故事》是一本由[英]杰弗里·乔叟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8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坎特伯雷故事》精选点评:
●可以。
●总算看完了。
●翻译得真的是很厉害了。能用诗歌的文体还原。重点读了巴斯妇的故事。
●简单的故事 讲述方式值得学习
●买到排版很差的电子书就非常生气!!没文化的我买完了才发现是诗歌……很惊讶的发现以前对童贞的看重,而且我喜欢看低俗的故事……通俗易懂!
●有了黄译就可以把方译丢开了。总引部分依旧是最爱的文学段落之一。
●蛮生动的,不同身份之间的转化很自然了,乔叟植入自己也是很有那么一套。不过中世纪的圣女说话这么硬核的吗,“任何凡人的权力都只是个膀胱”???还有钱袋那一首过分实在了哈哈哈哈
●读了巴思妇和赎罪券商部分
●最后堂区长的说教硬生生给我看困了宗教部分扣一星叭,前面一些平民讲的故事还蛮有意思的(管家的故事也太强了233)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活灵活现,整篇故事集反映了中世纪的社会风貌,在文学和语言学研究上应当很有价值,但作为普通读者来说并不是一本非读不可的书。另,着重表达一下对译者的尊敬,翻译极好态度也极认真。
●好一个中世纪浮世大杂烩~ 乔叟是真·妇女之友,作为中世纪的男人拥有这么先进的思想真是很难得了!其实最后一个故事关于七宗罪的解释也蛮有含金量的,能了解西方人的赎罪观,但是太无聊了还没仔细看。另外,本来作为底层人民精神支柱的基督教被当权者歪曲,最终变为权利的统治工具也是够悲哀的
《坎特伯雷故事》读后感(一):对于上帝的或者妻子的秘密,做丈夫的不应该感到好奇
于2017年01月13日读完。
一个14世纪的故事系列,多用诗歌讲述,少数几个故事使用散文写成。故事多世俗,多关于男女之事,有些地方写的比较直接。
比较有意思的段落如下。
“对于上帝的或者妻子的秘密,做丈夫的不应该感到好奇。只要他看到上帝赐给他的福分,其他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过问。”(陈诚:有调侃的成分,但私以为夫妻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独立和私有空间)
“读书人连个木匠都骗不了,他的读书时间就白白浪费掉。”(陈诚:虽然是调侃,但其实也是当时读书人的可悲之处,读书竟然是为了欺骗他人???)
“我说了这些,为的是证明一条:世上没有持久的欢乐或幸福。”(陈诚:深以为然,幸福是短暂的,平淡或苦恼或孤独是永恒的)
“我所有的说教,总是说道贪婪这类罪行可恨;之所以这样说,是要他们快掏钱,掏出来给我。”(陈诚:哈哈哈)
“要感谢天主,我嫁了五个丈夫!欢迎第六个,任何时候来都好。说真的,我才不稀罕什么节操。”(陈诚:哈哈哈)
“凡是我们轻易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拼命想要,要不到就哭泣,不许给我们的东西,我们越要;把东西硬塞给我们,我们就逃。”
《坎特伯雷故事》读后感(二):布鲁姆怎样评析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是用英雄双韵体来写的,诗行由十个轻重双间的音节组成,每两行押一韵,下两行再押另一韵,整体上诗歌就能达到朗朗上口和流韵绕梁的效果。这种英雄双韵体经过范守义和黄杲炘的汉语“双行韵”的转译,在形式和韵调上就取得了对接自然的效果。不管是用国语还是用粤语来读,都会觉得很有韵味。尤其是诗体翻译,更加符合原文。这是阅读《坎特伯雷故事》在形式和语调上的体会。
在美学意义上,启发最深的来自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他着重分析了赎罪券商和巴思妇人故事所体现的反讽和宏大意识。尽管很多人多从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角度来评析巴思妇人的故事和内涵,或者从揭示阶级斗争的层面来分析赎罪券商的两面性,但是布鲁姆的分析路径对这种“憎恨派”的分析方法故意略而不谈。王佐良的《英国诗史》也是采用了充满斗争色彩和阶级评判的标准去分析巴思妇人和赎罪券商的故事。而众口称誉的李赋宁主编的《欧洲文学史》中,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分析只是蜻蜓点水般对结构、情节泛泛而谈,不免显得过于简单、流俗了。
布鲁姆表示,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中表现人类个性的方法应该得到强调和解释(P79)。我所了解的布鲁姆对乔叟所谓“宏大”的称誉,正是基于他所说的“表现人性”的伟大。与很多评论家对乔叟所采用的英语写作和英雄双韵体之于英国文学和民族地位的贡献交口称誉不同,布鲁姆关注的是《故事集》的反讽性:作为《故事集》虚构人物之一的诗人乔叟对现实世界自我的反讽、故事中“每一个自称在朝圣的人都被揭示出并非真心在朝圣”的反讽,正是读出了这种人物自身所隐藏的暧昧的矛盾性,布鲁姆得出了一个充满闪光的想法“在这些人物形象(巴思妇人、赎罪券商等)上已经萌生了莎士比亚最具有原创性的想象力:表现特定喜剧人物的内在变化”(P83),显然文思博大的布鲁姆将乔叟当作了莎士比亚的潜在影响。布鲁姆视巴思妇人为“一位伟大的活力主义者”,而赎罪券商则是“近似于真正的虚无主义者”。作为活力主义者的巴思妇人,她身上充满无尽的激情与活力:性欲的、语言的和论辩的。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哈罗德在莎士比亚的福斯塔夫身上看到了影子。表面上看来,赎罪券商和巴思妇人站在道德的两端,实际上他们却是一条稻草上的蚱蜢——他们都是现成秩序的颠覆者。赎罪券商只是披上了宗教的外衣干着牟利诈骗的勾当而已。R.A.梭甫不无洞见地指出——“他(赎罪券商)的职业是每天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举止;但从他执迷的方式来看,他十分明白并且后悔他无法赎回自己的罪过。”赎罪券商这种“知法犯法”的处世态度,大概就是佛家常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另一种说法。
重看《坎特伯雷故事》,又折回来看布鲁姆的《西方正典》,然后又在《故事》中印证,这种反复的阅读,已经找不到溯源。经典力量的迸发有时候需要维吉尔在前面带路,一路的溯源又会为下一次的迸发继续新的能源。
《坎特伯雷故事》读后感(三):由《坎特伯雷故事》想到的
相较于薄伽丘的《十日谈》和拉伯雷的《巨人传》,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在精巧性、文学性上都更胜一筹,而我也更能接受这样稍微庄重、细致的文风。
在第一个骑士的故事中,讲了他们中常见的主题——爱情,两个受难王室兄弟同时爱上敌国王室女子,当敌国国王做判决的时候,是让他们稍后继续厮杀,而他们所钟情的女子只是故事的引子和背景,没有任何发言权,只作为战利品奖给赢的一方。两男爱上一女,最简单的难道不是问问这女子爱哪个吗?或者两个都不爱呢?甚至两个都讨厌呢?可见男权社会中的女人真是可怜,连王公贵族也不例外。但无论怎样的征战厮杀背后都是对利益的争夺,一切冠冕堂皇的理由都只是借口和幌子。
听听“被爱”和被争夺者艾米莉对狄安娜的祈祷:
我的愿望是终生做一个处女,不要被人爱也不要被人迎娶。你知道我属于你的那个队列,是一名处女,喜爱的只是打猎,只是在莽莽树林里到处游荡。我不愿嫁人,不愿把子女生养。我也不要同男子往来,女神哪,你法力无边,请你就帮帮我吧——......让他们把心思从我这里移开;让他们一切炽烈的热望、爱火,让他们一切激情的苦恼、折磨,都烟消云散或转向别的地方。如果你不愿答应帮我这个忙,或者,如果我命运已有了安排,必须从这两人中挑出一位来,那就把最爱我的那位给我吧。请你看看,最最贞洁的女神哪,从我脸颊上淌下的苦涩眼泪。你既是处女又要把我们保卫,所以请让我保住我处女之身,而我将以这身份侍奉你一生。喜欢学士的故事,虽然极端,但仍蕴含着真谛。虽然丈夫没有资格将妻子考验,但我把这看成一个比喻,就是上帝如何把人考验。我想人应该接受生命中所有的馈赠,因为上帝知道人有多坏,所以只有遭受痛苦才能知道谁是好人。好人与坏人同样要死,区别在于好人内心充满平静,那就是天堂。讲这个故事,不是要个个女性去学格里泽尔达的那种谦卑,哪怕愿意学,学起来也太费劲;而是要人人明白自己的地位,哪怕在逆境中也要坚定无悔;比特拉克正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写了这故事,用了庄重的文体。因为既然女子对凡俗的男子都这么容忍,那么高兴地接受天主的赐予,对我们就更容易,他试探他造的人就更有理由——但对他救赎的人,他不会引诱。看看《雅各书》就知道雅各说过神时时都在考验世人,这没错。天主为了使我们能好好做人,常常挥动苦难这厉害的皮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抽打我们;他这样,不是要知道我们意愿,因为他很早就知道我们弱点;他一切作为都是为了我们大家。我们就在生活中磨练品德吧。
《坎特伯雷故事》读后感(四):三个女人的故事
《坎特伯雷故事》是中世纪“英国诗歌之父”杰弗雷•乔叟的顶峰之作,也是一部英国文艺复兴早期的浮世绘。一帮朝圣客在前往圣地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旅途中,以讲故事的方式增加旅途乐趣。由于这帮人鱼龙混杂、心态各异,所以讲出来的故事也就三观不齐、五味杂陈。既有圣迹和英雄式的说教,也有荤段子和恶世俗。下面,重点讲讲其中三个故事的女主角。
——智慧的普鲁登丝夫人
有钱有势又年轻的梅利别斯和夫人普鲁登丝育有一女索菲娅。一日,索菲娅被梅利别斯的宿敌重伤,梅利别斯发誓报仇。为劝导丈夫放下仇恨,虔诚的基督徒普鲁登丝夫人对丈夫进行“爱的疗伤”。
处方一:多听建议。所罗门说得好,“做事凭忠告,日后无懊恼”。她让梅利别斯把他所有的知心朋友请来,把头脑清楚的亲戚请来,告诉他们烦心事,听听他们建议,听从他们忠告,控制好自己。还要“避免听傻瓜的意见,傻瓜只会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发表意见”。
处方二:等待时机。“决定做得快,后悔来得快”。粗心大意的匆忙,决没有好处。考虑问题的人决不能发火,一个人满腔怒火,往往把他不能做的事当作他能做,不能很好判断,不能听取意见。必须排除心中的急躁,必须反复加以考虑。
处方三:分析原因。“你受的伤害一定是有原因的”。最最正直而公道的天主既然允许这样的事发生,自有其公正合理的原因。
处方四:放下仇恨。塞内加说,“永远不要以恶还恶”。同强于自己的人争斗,是疯狂;是势均力敌的人争斗,是危险;同弱于自己的人争斗,是愚蠢。所以,每个人应当尽可能避免争斗。
普鲁登丝夫人的四方良药治好的丈夫的狂燥和不安,原谅了敌人,化干戈为玉帛。
——贤淑的格里泽尔达
灰姑娘格里泽尔达嫁给伦巴底贵族沃尔特侯爵。这候爵脑子有病,为了试探夫人是否忠贞贤淑听话,楞是将两个先后出生的一对儿女送走,一再考验夫人格里泽尔达的心里底线。这夫人也没人性,对丈夫傻忠痴情,丝毫不念骨肉之情,任由丈夫胡作非为,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儿女埋掉。甚至此后数年中,“女儿的事,她只字不提,脸上看不出悲伤痛苦的表情。无论是认真或说笑时,她从未提及女儿的名字。”
候爵实际上使了一个苦肉计,将这双儿女送到孩子姑妈家长大成人。等孩子都长大后,又谎称自己再纳个小妾,将已经长大的女儿接回家中。格里泽尔达还蒙在鼓中,还是逆来顺受,听从丈夫的安排。最终,候爵对夫人很满意,道出实情,于是,全家团圆,皆大欢喜。
故事里的格里泽尔达是以一个善良纯朴、温柔贤淑、坚定隐忍的形象出现的。基督的世界是男性至上的世界,就如侯爵所言,“格里泽尔达,我当时娶你为妻,是因为你的忠实、顺从和贤惠”。安贫、守贞、顺从,是基督教宣扬的信条,因此,格里泽尔达说,“夫君,孩子和我都是属于你的,你手足握有我们的生杀之权,按人的意愿做,我们没有怨言”。
与亚伯拉罕献以撒一样,格里泽尔达将自己的美德建立在子女幸福甚至生命的基础上,是多么的无耻、多么的自私。而这个以“丑”为“美”的世界,更是人性扭曲。
——真性情的巴思夫人
巴思夫人是朝圣客之一,不管是衣着打扮还是举止言谈都乖张、放诞,令人侧目。“她头上戴的饰物准有十磅重,她系得长袜颜色鲜红,她红润的脸旦漂亮又大胆”。巴思夫人有着象征着淫荡的缺牙露齿,从13岁起,已经嫁过五个丈夫,并且自言随时欢迎第六个到来。她的丈夫都是经由自己选择出来的。
巴思夫人对婚姻的看法非常直接。“上天造生殖器官为什么目的?就是为了生育的义务和开心”。她还告诉大家,不管女人结两次婚还是结八次婚都不应该被上帝或者被人们诟骂,因为不管是所罗门王还是亚伯拉罕、雅各,都不只一个妻子。她说,“我不愿完全守节”,“结婚不是犯罪,出嫁总比欲火攻心好”,神明也没有禁止人们结婚。当她知道第四个丈夫另有所爱、在外寻花问柳之后,没有委曲求全或逆来顺受,而是用棍棒抽打自己的丈夫。巴思夫人也在外边找个情夫以激起丈夫的醋意。
巴思夫人出生市井,深深懂得材米油盐和一个做女人的真谛。她认为,整天在埋怨、唠叨的老婆跟“漏雨的屋子、满屋子的烟”一样,“逼得男人从自己的家里出逃”。所有的女人都有一个怪毛病,“凡是轻易得不到的东西,拼命想要,要不到就哭。不许给我们的东西,我们越要;把东西硬塞给我们,我们就逃”。
活出真性情的巴思夫人被认为是妇女解放的象征,乔叟虽然想通过巴思夫人塑造一个粗俗放荡的市井妇女形象,但所有故事中最有生命力的女主角非她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