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恐惧》是一本由克里希那南达&阿曼娜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恐惧》精选点评:
●这种灵修书真是三星都觉得多,喜欢灵修可以,但是打着解决问题的标签就是误人!
●某些章节很好..但是大逻辑不通顺..
●尚可,翻译的语言总是不如本土的吸引人
●是一本了解自己很不错的书!!!
●每次自己内心的“小孩”出现时负面情绪会接踵而来不要想着恐惧它逃避它,要正视它观察它。自己通过思考摆正自己的心理才能真正的面对真正的自己。
●阐述了不少现象,但是解决方案寥寥。
●感谢作者这对夫妇
●原来我一直都生活在恐惧的监狱里而不自知
●神书三部曲读完了。“我们学习到的技巧并不是我们的本质,而身为一个人的价值也和自己的专长无关。我们的天赋是一种与生命协调一致的自然展开,以及自己内在优秀感的发展。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无关紧要,唯一重要的是,自己天赋的发挥与存在的流动之间的协调和谐。”
●非常有诚意的书,如果你以看完就没恐惧为目的,那你一定会失落的,书本身不是提供方法让我们克服恐惧的,它引导我们面对自己,认识自己,让我们找回更加真实的自己。
《走出恐惧》读后感(一):我们自己就是丰富的矿
恐惧经由分享,离开幽暗。孤独进入分享,进入存在。对扩大自我意识的范围,无所畏惧。我们无法面对挫折和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每当这样情况出现,我们便会本能的反弹、不安、抱怨、妥协、放弃、或陷入某个上瘾行为或陷入有人会拯救我们的幻想。却不知在这些行为下面隐藏的是我们早年受到创伤的内心带给我们的感受:自卑、不信任、空虚、悲伤和恐惧。我们之所以会一再重复这些行为模式,是因为我们内在没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看到事实的真相。爱少了,恐惧就多了,内在小孩就是孩子般的敏感、直觉力、好奇心、想象力、天赋智慧和感受的能力,并没有随岁月流逝和成长而改变或衰退。当我们年幼时,因为我们的心灵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和安慰,使我们的内在形成一个被隐藏的敏感脆弱空间,如同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孩子是没有勇气和智慧来面对他所遭遇的伤害的,但是成年人有足够的成熟度,就像安抚、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疗愈我们内在小孩。当我们内在小孩得到疗愈,他的喜悦、创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质就能毫无阻拦的表达出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希望。
《走出恐惧》读后感(二):走出恐惧,去想也去做。
希望有一段成熟的亲密关系,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特挑出几页与大家分享。(才发现上传不了图片,那就只能手打些概述了)
从孩童意识状态蜕变到成人意识状态
1、有诚实相待的意愿。
2、越来越觉知自己的权力游戏,同时有意识地选择放弃它们。
3、愿意显露自己的恐惧以及不安全感。
4、放弃改变对方的意图。
5、愿意为自己挺身而出。
6、愿意接受回馈。
7、即使感到挫败,仍愿意承诺待在关系中。
8、培养内在的空间——静心。
此外,还有些记下来的句子
1、接纳痛苦与恐惧,无需反弹给别人活着进入上瘾行为来避开。
2、如果我们对某人由衷的敞开,我们就必须面对会在各种情况下失去对方的可能性。
3、我们会进入关系,但总是以微妙或是明显的方式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4、当面临的情境是我们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东西时,通常在事件发生之前我们就已经妥协了。
5、无意识的爱只会导致痛苦和毁灭。
6、隐藏在冲动的行为之下,充满恐惧,羞愧,不信任感的内在经验。
7、我们内在自我观感的形式,来自早期照顾者的价值观以及成长的社会文化。
接纳自己,接纳彼此。知晓恐惧本身或者关系本身很重要但绝非最重要的。我们还需在彼此相处中实践与体会,这或许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相信自己,相信爱。人生的意义便会显现。
《走出恐惧》读后感(三):越读越失望是怎么回事
这是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也是该形成一个闭合的时候了。
整体回顾下来还是走了心理学书籍的通病,就是花太多(几乎百分之八十)的笔墨在探究原因上。
佛学说缘起,性空。
缘起应该就很符合主题了。但也理解,毕竟心理学的思考方式就是如此,而且如果真能把一个问题讲得鞭辟入里,直达痛点也是千金难求的。但是这本书没有那么的神奇,能够勾起一些回忆但无法寻找答案。
总之,比较有用的是一些可能是情绪化的问题来了时,不要去反弹也不要去压抑,而是在当下像抓住调皮的小孩似的,观照那个感觉去审视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好找到源头从而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一个问题不被解决是会反复出现的,而你的不信任,逃避就是自己设的情境,地狱。
《走出恐惧》读后感(四):“内在小孩”之旅的开启
克里希和阿曼娜的三部曲,我终于在这本书上画上了句号。
我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三本书都是聚焦于“内在小孩”理论的,讨论他的创伤的起源、他内在的感受和外显行为(他的幻境视角)、他的触发机制,为什么一定要把理论分散于三本书中分开来写呢?
这三本书在理论内容上有着高度的重合性,只是叙述视角不同,各有侧重。《直面恐惧》(拥抱内在小孩)和《走出恐惧》,这两本从书名上来看都是讨论恐惧的,但是前者的讨论更细致琐碎,是从克里希和阿曼娜的“生命理论模型”讲起的,基于这个模型告诉读者我们内在“都有这样一个小孩”,以及它在生命模型中的“保护层”活动的;后者的讨论更精炼,首先对内在小孩的行为和感受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然后分别讨论每种行为和感受,较前者更成体系一些。而另外一本《从幻象信任到真实信任》(这些书的英文名都比较直接,中文翻译反而不太能直接概括要点),主要是从“信任”的视角切入的,从执着于“虚幻的信任”到拥有真实的信任的转化之间,实际上也是内在小孩的成长和疗愈过程。作者从“信任”入手,揭露了内在小孩的创伤和感受。这里面涉及很多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的问题、原始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走向“真实的信任”,则是这个“内在小孩”的进化方向——那也意味着我们不再活在生命模型中的“保护层”,而是归于中心(回到内圈),真实而敞开地活着。
综合比较来看,《走出恐惧》这本最为出色——它的理论内容镶嵌于清晰的逻辑架构之上,穿插丰富的个案和作者自身经历,清晰易懂。这是较另外两本明显的优势。如果在这三本中挑出一本来阅读,那么我首推这一本,如若搭配另外一本阅读,那么推荐《从幻象信任到真实信任》那一本。
但是这三本书没能整合成一本理论体系清晰、案例丰富的著作,仍然是一种遗憾!因为内容的重合度太高了——当然案例是不一样的。这套书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作者在叙述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基于个人经历,对自己的脆弱恐惧等情绪的描述真实而敞开,娓娓道来。这些平时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启齿的事情,却在一种诚恳的叙述氛围中被感同身受,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我想这是这套书之所以这么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走出恐惧》这本书,在第一部分中是理论的概述。作者首先指出了情绪化小孩的五种外显行为和五种内在感受(创伤)。当人们被情绪化小孩接管的时候,就处于“幻境状态”中,而此时外界就像镜子一样,是按照我们幻境中的负向期待和错误的自我认同来给予我们回应的。作者建议我们就此开始检视以下问题,从而开启探索内在受伤小孩的旅程:
“人们和生活正在给予我什么样的回应?我传递出了什么样的信息而导致这样的回应?在这些信息之下,潜伏着什么样的创伤?”
在第二部分,作者开始分别讨论情绪化小孩的外显行为和内在感觉。外显行为包括:反弹/操控、期待/任性、妥协、幻想。内在感觉表现为:黑洞(因人而异的内在的空虚感)、恐惧与惊吓、羞愧与罪恶、不信任感与愤怒、伤心与悲痛。如果从创伤的来源将其分类,则可分为:被遗弃/被剥夺、被吞没、被背叛、情感/肢体虐待。我们的诸多的负面模式、信念、负面的自我认同来自家庭的感染同化,走出这些制约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和不断的觉察。我们严厉的内在法官(内在父母)则强化了羞愧感、负面的自我认同。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介绍了如何突破旧有模式、疗愈情绪上的伤痛并为自己划定界限、不再压抑,接纳、表达自己。概括起来,不论是哪一种痛苦的感受,首先要做的是如实接纳,允许自己去感受痛苦。疗愈痛苦的秘密其实就在于走进痛苦的感受里,去接纳、感受它,就是这么简单。我们只有经由感受,切实地在身体中进行的感受,才能够做到真正的走进情绪,接纳它,然后才有机会得以观察它的触发机制、它的原始伤痛来源。所有的疗愈与改变,最后一步,都是尝试小小的冒险,不再呆在之前的轨道里,这会让我们产生全新的感受,并慢慢塑造出新的自我感。
在所有这三本书中,作者都提到了“静心”。他们之所以强调去经由身体“感受”情绪的重要性,是因为他们在印度的禅修社区学习多年的经历。实际上,作者所教导的“静心”,就是我所接触过的葛印卡内观禅修方法,也就是佛陀(觉悟者)的教诲:
In the seen,there will be only the seen In the heard,there will be only the heard In the smelled,tasted,touched,there will be only the smelled,the tasted,the touched In the cognized,there will be only the cognized.
看的时候,就只是看 听的时候,就只是听 鼻闻,舌尝,身体接触,就只是闻,只是尝,只是触 觉知时,也就只是单纯地觉知。
奥秘是没有的。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