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晶闖江湖》是一本由王晶著作,明報週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D88,页数:2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王晶闖江湖》精选点评:
●呢部书都几好
●看的盗版电子书,每节都有日期和网友留言搞的像在看博客。至情至性王晶,有情有义江湖。那些我看过的香港电影背后的趣事
●只看了《少年王晶》胖子形容自己是理性的人 很对~ 但胖子也是感性的他真心爱张老湿 还写了龙当然更少不了提他的小姜 以及声仔和汪禹~
●找遍全网都找不到这本书的资源,淘宝也只有一家店在卖,售价一千多,走投无路之时竟然在这本书豆瓣词条的讨论区找到电子书版本。 提到香港电影就一定跨不过王晶,这个香港电影辉煌时期举重轻重的商业片导演。 我认为无论是想考古(浅略地)香港影视发展史,挖掘刘德华周润发钟楚红张曼玉王祖贤等一众上世纪末天王女星的八卦边角料,还是想在看过这个胖子这么多经典喜剧后想更多的了解他个人,或者他创作和导演商业电影的法则,都可以读一读这本合集。 结合他参加《圆桌派》那期一起食用更佳。
●我对现在的王晶无下限无节操消费星爷的行径一向深恶痛绝,但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不少关于TVB贺岁档的儿时回忆。
●别总急着骂他,什么人一亲共,你们就瞬间把他的本事都忘了,只知道想各种角度骂人家。要我说出来行电影圈的年轻淫,跟这个“贱人”学两招保管你错不了。
●有許多七八十年代港產片珍貴信息
●与我理解的王导一样。仙道玄妙,俗人安得其法?唯有于沧海发一声笑也。 (附记)有比听我,于王导戏,赞叹不已。其难我曰:世人皆道,其戏下下,而因何故?而推崇之。是比凭藉,微读他书,便自妄尊。吾笑而云:而愚妄如狗,乃疑吾言。茫茫世道,尤者零星。王导之戏,其品上上。是比嘴角撇如屎,作屎笑。他日言谈,一顿比比,我云赠汝四言,去而高堂!是比鄙陋,不足挂齿,而后见之,如对屎然,一心唯恐避之不及
●感谢王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从影以来的心路历程逐一写出,让我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讨厌你哈哈,开玩笑。[我相识满天下但知己无几人,因为我对‘好朋友’的定义太窄,如果我真当你是挚友,你告诉我你杀了人,我会帮你去埋尸。但又有几个人值得我去这样做呢?所以我是个寂寞的人。]胖子最后终于吐露了真心
●之前在网上看过第一部分《少年王晶》,今年淘到了原版补全。最后一篇《给敬爱的父亲》生生快把人看哭了,那里有最真诚的王晶,在电影之外。
《少年王晶闖江湖》读后感(一):也许关键在于“少年”二字
一颗星给故事本身趣味性。里面许多掌故,我读得津津有味。他对于同僚与同行的评价,也算中肯。
一颗星给他的谋篇布局。有好几处,一篇的最后一段是对下一篇的一个预告,照顾到了悬念,使人对下一篇展开来究竟是怎样的产生了隐隐的期待。
另外两颗星给他的少年心。节奏的跌宕,未曾过分沧桑的语气。写作时的王晶没有过尽千帆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他还是进行时。所以书名叫做少年王晶闯江湖,是很贴切的,少年二字不能丢掉。
《少年王晶闖江湖》读后感(二):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王晶。谈到王晶,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几个关键词:周星驰、李连杰、邱淑贞、无厘头、屎尿屁、赌神……而这些词汇串起来正好是香港电影圈的风云史。
他说自己最骄傲的不是导演身份。而是编剧。向华胜在他没拍完手头电影《城市猎人》的情况下又限定几周内出《赌侠》,而且当时他手里只有几个拟定卡司的名字而已,但王晶却真的办到了!而且两部电影票房均不俗,敢问世间谁能做到?!
王晶是个真正懂电影的人,也是勇于捧新人的伯乐,这个在电影圈真的相当难得,书里他捧刘伟强的段落颇有一代宗师之风范。除此之外,他是真正看的见演技的导演,他和周星驰后期闹得那么不愉快,但书里谈及九十年代演技第一的,他脱口而出周星驰,而且能把周星驰戏中的演技精湛的桥段分析给你听,试问斤斤计较的人会这么夸“仇人”吗?
王晶也是个聪明人,什么事情都看得通透,对任何演员也都有远见,电影圈鱼龙混杂,能成为江湖人不仅要有勇气,更重要的是能力。但他自诩是笨蛋,得罪很多人,也许这也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吧,有时候太超前反而被同行骂。
“我太站在一个制作人的角度去拍戏,能用十元拍出来的东西我不会用十一元。所以水平长期处在七十五分,我会尝试在导演生涯的最后十年改变这一点。”王晶如是说。他一直执着于拍商业片,以票房数字说话,跟他童年有很大关系,母亲欠巨债导致父亲拼死拼活赚钱养家,让他下定决心绝不让家族肚饿。
八九十年代他的作品基本横扫电影市场,每部都赚的盆满钵满,几乎同档期的作品压着对手打,导致王晶成为同行眼中钉肉中刺,影评人也恶毒给他泼上“屎尿屁导演”的头衔。然而千禧年之后相比于其他走下坡路的导演比,王晶北上内地拍的作品更是只赚不赔,因为他懂市场,他知道怎么拍能让观众买票,更知道如何掌握商业片火候。记得王晶在圆桌派里对窦文涛说到:“都说我是拍烂片的,但是我每部都赚到,你能说那是不好的电影吗?”
所以现在综艺里有些人觉得特别了解王晶,拿电影的艺术性标准吐槽王晶拍的作品烂,然后骂完转过头脚踩艺术而跪舔资本,我只感觉到那些人是恶心的。起码王晶活的真实,不想他们虚伪。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啊!
《少年王晶闖江湖》读后感(三):天才!最全面的导演!真正的港片之王!
我是看港片长大的,小时那台录像机播放过数盘录像带,基本全都是港片。那时除了看电影,认演员,也会关注创作人员的名单。王晶这个名字,是我看到过最多次的。出品人,监制,编剧,导演,演员。这五个职位是一部电影中最重要的,他全都得,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人真厉害。当然现在我也这么认为,他真的很厉害。
他是一个天才,24岁创作出的电视剧《网中人》,在当年风靡东南亚,捧出周润发和郑裕玲。而后的《千王之王》更是经典赌片,帮助当时的TVB打败竞争对手,赢得收视。之后便执导出自己的处女作《千王斗千霸》,票房在当时过百万。试问哪个年轻人还能有如此成就?
他是最全面的导演,说全面是指其拍的电影,而非技巧方面。王晶说过自己这么多年拍戏都不懂怎样补光,自然摄影录音这些技术活也不是他能干的,他的专长是创作,基本上各种类型的电影他都拍过,而其中精品不少,大多麻麻地。
《花心大少》,《青蛙王子》,《魔翡翠》,《精装追女仔》,《最佳损友》,《至尊无上》,《赌神》,《赌侠》,《整蛊专家》,《与龙共舞》,《鹿鼎记》,《城市猎人》,《倚天屠龙记》,《九品芝麻官》,《洪熙官》,《鼠胆龙威》,《给爸爸的信》,《百变星君》,《赌侠1999》,《龙在江湖》,《黑白森林》,《黑白战场》,《提防老千》。
上述这些片都是王晶自己导演,这还没算上他参与编剧监制策划出品的电影,如果算上多的数不完。如果你说看完这些电影真的都一点感觉没有,觉得恶心难看,那我只能说你真的并非凡人,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王晶在自己的书中说到很多人看他的电影时笑得开花,但看完过后大骂他低俗。没错,这种情况到现在还在出现。王晶拍的烂片固然是有,他自己在书中都有承认,但或多或少都有原因。例如资金紧张,老板要求赶档期。他的另一观点我也很认同,你觉得烂,但会有人觉得好。我不就是如此吗?
随着时代的进步,装清高的人实在越来越多,就连一些影迷间聊天,互相问到喜爱的导演时,总有那么几个名字是肯定会听到的,而王晶这个名字,基本听不到。当我说出如果非要我只选一个的话,那我选王晶时,惊恐怪异的眼光随之而来。我问他们,难道你们觉得王晶的电影不好看吗?很多人不会一口否定,只是支支吾吾的说还凑合,但看多了无聊。更有人肯定他的电影好看,但就是讨厌他的低俗。低俗,谁的生活不低俗?也许是人大了才懂得低俗?记得上学时候,同学间也会一起看电影,没有人说过王晶电影低俗,只会说好好看好搞笑。年少不懂事?一些在生活当中会出现的事情放到电影里就变成了低俗,当然只有他低俗,换成别的艺术导演,就成了写实。
两种标准,在王晶身上,一直都在。就像他书中提到的《让子弹飞》,很多内容实际已经踩过界,但电影局为何能过审?如果这是王晶编剧导演,能不能通过?答案不会是肯定的,因为你是王晶,因为你关系不硬。混迹内地也已有十年,早已看清内地讲究的是什么。王晶选择脚踏实地,努力做事,低调为人,多一个朋友好过多一个敌人。多年的经历让王晶变得宽容,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少年王晶闯江湖》这本书中,王晶还谈到了与他合作过的老板及演员,当然就像王晶为本书的自序中写的一样,大多隐恶扬善,尽量不揭隐私,以免给人带来麻烦。但在这些文字中,虽然你看不到事情的全貌,但你绝对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对朋友背叛的心寒,对心仪女子的真情,对妻子的感恩,对父亲的敬爱,喜怒哀乐尽在其中,这完全是王晶本人的真情实感,而不是随便写几笔敷衍了事。七五年入行到现在,三十六年一路走来,书中写出不少坎坷,道出多次困难,都靠着才干意志和老友的帮助挺了过来。往后再有什么困难都已不算困难,因为人看得开便无人可挡,无事可阻。
看完此书,我更加喜爱王晶。欣赏他的才干态度(多年来写剧本还都是手写,一笔一划写出过百剧本),敬佩他的为人处事。祝福王晶在未来能拍出更多的好戏,提携更多的新人,培养出最好的人才。
:最好的人才就在这啊。。。。。
《少年王晶闖江湖》读后感(四):我爱王晶
身为港片残粉,我没法掩饰对王晶、成龙们的喜爱,尽管他们在今天的舆论里,多是「烂片」「打不动」之类的负面看法。
关于王晶的评价,最典型的两个标签,是烂片王、票房王。
两个标签,感性一点说,就是大家都骂,但看得开心。
大约2016年,王晶开了个饭局,和一些从业者吃饭。席间被问及“对编剧后辈有什么建议?”他说“做编剧不是靠找灵感,是靠编剧理论。”至于如何在电影里传达自己的想法,老王直言:“表达自己根本不需要在电影里,看观众口味。”
嗯,基本上这就是王晶了。
坦率说我很喜欢这个胖子,而且没有啥不好意思。
对于类型片的消费者而言,喜欢王晶这件事不难,他是商业片大导演,是大娱乐家,最擅长的就是放低姿态,讨好观众。但要承认喜欢王晶却不容易,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多少就容易被归入到某一类去。
这种粗暴的归类方式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人们不想展示自己不那么高级的一面。
就好比大家都是港片残粉,少年时代都有挚爱的类型。那些喜欢王家卫的,早早地就被盖上了“文艺范”的戳儿,彰显了独特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味;那些喜欢周星驰的,近些年总被形容有喜剧的“童真”,让人感到不可侵犯的神圣。
至于王晶?他的戏大家是都看的,而且看得很开心,但他的片子都那么商业,看完了,开心了,还是要骂一骂的。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多是一种自我开脱:这么低级的商业片,怎么能配得上我的好品味?
我还是实际一点,“坏”品味的观众从来都是多数。早在2015年香港的“全民投选电影金像奖”,王晶就拿到了“30年最高票房香港电影导演”的奖项。而在内地的票房,因为“澳门系列”的大卖,王晶又来第二春,成为内地市场最卖座的导演之一。
你看,大家骂归骂,嘴上说的都是虚,花了钱的才实在。
从某些角度说,王晶和冯小刚有些像,都会拍能卖座的商业片,也都因此而被主流评论嫌弃。除了导演生涯,两个人的性格也有些类似,直言直语,快意人生。你尽可以看不惯他们的“直”,但我自己是服气的。
这感觉就好像看《老炮儿》里的六爷,我从来不觉得他是什么好人典范,对人对事有很多混蛋的地方,但人家活得爽快。我未必赞成你的人生态度,但我喜欢这份爽快。
王晶自己挺磊落,爱钱就是爱钱。2010年王晶的父亲,香港大导演王天林病逝。王晶撰文纪念,其中写到因母亲嗜赌,导致家庭陷入绝境。吃过苦的人,最怕吃苦,于是王晶直言“这也直接令我的人生态度成形。我决定走不空谈只务实的路,我不能再让家人受我跟父亲一样的苦。所以三十年来我只拍商业片,但我敢说,我给了我家人我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
正如王晶所言,在尽皆过火的港产商业片里,王晶从不忌惮讨好观众。早年他就是著名的烂桥王,爱用屁屎尿段子的编剧和导演。在90年代的港片盛世里,王晶又是出了名的跟风王,什么创作理念?无非是商业计算,什么火拍什么,什么卖拍什么。
我把这种导演叫做“服务员导演”,他们不负责开疆拓土,引领潮流,而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服务到妥帖,就是成功。电影是艺术,也是商品,有艺术家和风格家,那自然也就会有工匠和娱乐家。我说冯小刚和王晶是一类人,不只是性格,导演身份的定位上,也都是冲着娱乐家去的。冯小刚在戏里言志“成全别人,恶心自己”。要我说,这就是冯爷不甘于服务员导演的身份,到王晶那里只有“成全别人”,自己恶心不恶心,那完全是不重要的了。
近些年,老同志王晶的戏,还是卖座。“澳门系列”大打明星贺岁牌,第3部票房冲破了10亿。那么这些戏的口碑又如何?主流评论里可没有转好的迹象,有意思的是,看港片长大的我的朋友们,也没什么好说。倒不是王晶有什么进步或者退步,而是关于他和他的电影的讨论,在过去几十年里,都没有折腾出什么新鲜话题。
这件事往大了说,商业片不同于艺术品,本身就不是创造性的。商品是什么,是持续、稳定地复制能力。你去麦当劳,想要吃到营养丰富又极具新意的菜品,那是缘木求鱼。
快餐文化提供的,本来就是速朽的娱乐方式,开心地看完,看完就忘掉。
这就是为什么王晶和冯小刚们,拿不到什么艺术奖项的肯定,就好像麦当劳去参加美食比赛,硬要得奖也是为难美食家。王晶自己说,骂他的人一代又一代,他早已习惯。
要我说,看他的戏,骂它是烂片,何尝又不是观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