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是一本由樊树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精选点评:
●崇祯刚愎自用,对朝臣不信任,忠奸不辨,纵使励精图治,自强不息也难挽大明江山的衰亡。
●中国所有的朝代中最喜欢明朝,看到我们早西方人100年开始环游世界,在世界各个角落留下了种种美誉,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在那时候,可以想象这样的举动是多么劳民伤财,有此带来的报应或许就是被后继者付之一炬。从朱棣到朱由检,看着这么磅礴的一个朝代就如此陨落。不禁感伤。
●暮色沉沉
●樊老爷你就堕落去吧你
●说了又说的东西,本以为会有更多的内容呢
●题目定得很好,在图书馆众书架中路过时瞥到此书,看了目录后便决定借来一读;书的内容其实也算不错,只是相对于这样一个大题目,显得有些平庸。
●笔锋犀利,传记体地说明了明朝末年那些人物的命运。将军,文臣,皇帝,各个都是悲剧
●很喜欢作者讲述历史的方式,把史料都融入消化到生动的行文中去,考虑到读者的方便。
●樊老师的书,分析的鞭辟入里。
●大明王朝原有起死回生之机缘,奈崇祯太过刚愎自用,国家长远之大政不能持久,用人不能坚信,中兴竟成笑语。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读后感(一):感觉非常不错的一本历史书籍
一般历史书读来都会感觉到很枯燥,这本不错,能够持续的吸引人读下去,把明代崇祯年间的宫廷争斗,政治,历史,军事等各方面描述得很详尽,且做到了不枯燥,文字流畅,不乏尖锐深刻的见地,推荐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读一下......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读后感(二):第一次读亡国史
不喜欢崇祯帝,冤杀郑鄤和袁崇焕。听信谗言,不信任在外征战的将领。这边书写了很多权臣的内斗,内忧外患的时候,官场上大部分人想的是如何扳倒政敌,这样的朝代不亡才怪。不过崇祯帝生在明末确实是个悲剧,虽然缺点很多,尤其是刚愎自用,守成之君还是可以做的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读后感(三):《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汉民族的历史,早期可以不说,秦人是刚而易折,且秦人悍勇,依法治国,不像后世,却亡于滥用民力。汉代开始遵儒术,在我看来就是民族的祸之始也。唐代是盛极而衰。明代怎是汉家王朝在近世的集中体现,其现世价值是巨大的。这本书,写得很浅显易懂,读起来饶有兴致,只是作为历史读物,而非小说,其结构上有些混乱。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读后感(四):不错!!
十七年不过只是一本200多页的书,许多人的一生就用几句话描述。政权更替,潮起潮落。
历时276年的明朝,M,郑和、张居正。
历史的叙述应该是客观的、冷静的、无色彩的。
喜欢听故事般的听历史。
魏忠贤,阉党。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封公侯。”
袁崇焕,杨嗣昌,温体仁,朱由检的“遭瘟”,郑鄤的千刀万剐。并非没有忠烈良将,卢象升、孙传庭的战场阵亡,洪承畴的被俘与变节。
南迁,有时候重大决定只是一瞬间。
崇祯,朱由俭,勤勉勤俭、有作为、刚愎自用的皇帝却为亡国之君。“皇帝是历史的奴隶。”“鼎湖当日弃人间”。殉葬的众人。
以后再去景山、十三陵,看看里面的自缢处和思陵。
《鹿鼎记》,吴三桂与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最终还不是不及新人,旧人出家。
皇太子、朱三太子不知怎样的人生,讲郑成功的《话说台湾》里也提到。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读后感(五):陈腐的历史观
崇祯皇帝,算得一位英主,从即位之初的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到最终亲手葬送大明江山,自己含恨自缢煤山,令后人充满惋惜与不解。那段历史波诡云谲,风云变幻,充满了历史的吊诡和偶然,值得大书特书,但是本书的写法却令我不喜欢。
相比之下,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同样写到了几个明末人物,却比本书高明许多。《七张面孔》对历史人物抱有“理解之同情”,就是说把人放在他所处的情境下来考量,即使不认同,也相信他做出了对于自己利益最优的选择。
明君也罢,昏君也罢,忠臣也好,奸臣也好,不过都是人,摆脱不了自身的局限性,更摆脱不了人性。至于人性,偶有闪光之处,更多的则是软弱和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