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是一本由詹姆斯·L.麦克莱恩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5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常好的一本书,能够把江户时期日本发生的大事记和其时的小人物遭遇交代清楚明白,由此加深了读者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显示作者具有深厚的功底。可以说,这是一本与中国人写作历史风格完全不同的一本书,有兴趣了解日本近世历史的人必选,相信你不会失望的!
●结合着历史的大框架,这本书还细致的描写了很多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时代的细节,值得一字一句的读一遍。不过读的时候还是发自内心的为中国感到惋惜,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明明是文明的发祥地,亚洲的老大哥,为什么近代中国就是在救亡图存呢?
●娘的!刚买完就降了十几块!
●这本日本史偏重政治事件和社会,轻文化。比康拉德的那本浅显易懂一些。
●500多页书,50余万字,这个美国人客观、通俗地叙述了日本400年历史,每一段史实都兼具历史视角,叙述分历时、共时两个时间维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三个层次。最后一句:“历史学家更喜欢把变化看成一种累积和进化,但历史告诉我们,时间的流动也会遭遇瀑布和间断,因此把过去和现在割裂,使未来总是无法预测。”这句结论,从作者日本史研究成果中,但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全部历史。虽然它十分浅显。
●的确是本好书~
●江户时代解释的比较详细,后面比较粗略,整体上是个历史大纲。“历史学家更喜欢把变化看成一种累积和进化,但历史告诉我们,时间的流动也会遭遇瀑布和间断,因此把过去和现在割裂,使未来总是无法预测。”还有一段,讲日本人一直在寻找日本文化的本质,但是日本文化是因应新元素不断发现和变化中复归的。
●有机会可以再读一遍。这本书的大历史,微观历史和历史故事之间关系的拿捏非常不错,大历史勾勒出轮廓,微观历史来填塞血肉,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赋予其活力。西方好的通史教科书都有这个特点,十分可爱。
●文笔内容皆佳的一本书。同样在1840年被西方世界打开国门,日本就此强大了,而我们依然软弱被欺负,为什么?看完书,所有的疑虑都解决了。
《日本史》读后感(一):简单易懂的通史著作
作为一部通史,读起来更像是一部跨度极长的小说而不是用苦涩难懂的字眼堆起来的文献,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国内书店的历史书由两种构成,一种是像《别笑这是大清正史》这种通俗易懂,娱乐性较强的...但是客观性和严谨性有待商榷。还有一种是教科书式的‘白皮封面配三字标题’,躺在书架角落无人问津,这种书板着脸直接把我这种入门级读者吓走了。
总的来说,詹姆斯的日本史很好的在两者间做到了制衡(同时还要感谢译者),这样的通史值得一读
《日本史》读后感(二):德川幕府之后的日本史
1600德川幕府之后的日本史。从锁国的300年到黑船来袭,来自西方文明的第一声炮响;明治维新、自强不息、全盘西化、急速变革的19世纪末;抓住工业革命的机遇成为亚洲唯一的列强;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大正危机、军国日本,武士道残余荼毒之下武力称霸亚太的失败,战后托管、重建民主、经济和文化软实力再一次傲视世界。中国作为日本的老师已经是遥远的唐宋,而日本在那之后与我们越来越远,日本的成功,有地理因素、历史传统、有民族本身善于变通善于抓住机遇的特性,我们的邻居值得了解的确实还有太多太多。
《日本史》读后感(三):编者的评价是最好的书评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对邻邦日本的讨论和争议一直热度不减,交织了无视、好奇、欣赏、仇恨、羡慕、警惕等极为复杂的感情。经历了残酷的战争西里和正常邦交的磨合,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趋于理性地看待试下的中日关系,而理性的生发,源于一颗愿意了解的心。------以上为这本书的编者在书的背后写的内容。
编者认识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了解日本,但我更担心的是毫无主见和严重缺乏判断力的中国人如何能找到了解日本的渠道?我们对日本的所见所感,是别人刻意让你看见的还是一个真实的日本社会呢?我们看了,了解了之后能不能自发的做出判断呢?
我很担心,因为几千年以来,中国底层百姓的判断力实在是少的可怜,否则不至于鸦片战争会发生两次。。。给缺乏判断力的人看书岂不是跟给猪喂食差不多么?
《日本史》读后感(四):日本和中国
1,日本和中国,这么近,差别又极大。
2,为什么日本可以发生明治维新1868,而中国只能百日而且是在30年后。
3,为什么日本能够天皇历代传下来,幕府将军竟然不篡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竟然在日本不成立?可想而知,日本的历史政治太幼稚......。
4,日本人民眼界开阔,不仅仅能够学习西方技术,而且十分坚定的走宪政道路;明治时代又是人才辈出
5,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和政治,和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应该有某种联系。或许在某种数学模型下,更或者在统计学上,当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必须是中央集权;而人口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执行愚民政策。
6,在日本改革的初期,我相信他们是想帮助亚洲人民进行改革以对抗西方列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革命往往受日本照顾,比如同盟会。在后期,由于内部经济发展,对外侵略的泛亚思想,又演变成了强行侵略,而失去了早期一种朦胧的互助精神。(这个和苏联刚成立,到后期发展,确实有些相近的轨迹)
《日本史》读后感(五):近代史的羡慕
我看这本书的目的实际只有一个:近代史上,为何我们走两步退三步,反反复复到今日?为何一衣带水的邻邦却大踏步向前至今日,现在已跻身发达国家数十年?
可惜,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却找来了羡慕.
1853,黑船来袭,1868明治维新开启.简直是近乎于上下一心的团结向前.""但所有领导人都一致同意必须把发展近代经济作为国家的目标."
二战后的日本,一片废墟.麦克阿斯规划改革,被称为"蓝眼睛的幕府将军"."除非日本人民成为盟军最高司令的后盾,否则这些改革能成功的". 战后得以迅速繁荣,黄金年代,即使后面遭遇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目前依旧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强国.
我的另外一个感触是二战的原因,原来当时日本国内的民众也是被洗脑. 战争一发动起来,媒体真是一把很好的鼓动群众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