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真相》是一本由(美)塞缪尔·G·弗里德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媒体的真相》精选点评:
●应该怎样却不是怎样的事情实在太多,媒体的真相倒不如媒体该怎样
●在我们这个行业,赞扬是昙花一现的。
●平淡之中的力量
●从语言风格上说这是一本典型美国记者的随笔,话语方式可能和我们不尽相同,但书中却有很多例如攻击性新闻、敌对性新闻等套用在当下中国媒体舆论生态中让人会心一笑的地方,姑且可以称之为普适原理吧。作者谈了猪湾,谈了安然,谈了媒体报道的灰色世界,许多地方都能激起当初心底那份所谓的新闻理想。新闻的责任不是只暴露弊端,而是寻找解决方法。
●书中故事有不错的可读性,但是理论不是很理解
●很感动,真的很感动。记者编辑是多么神圣的职业!令你恐惧的事正是你必须要做的事一一每天都要写!
●又读了一遍。可以一读再读的一本书
●很好看的一本书。
●甚好,中庸,八卦集锦
●……还好。
《媒体的真相》读后感(一):参考还是满头包
弗里德曼,头衔很光环: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书很薄,翻译不咋地。冲着哥大和纽约时报的名头儿我借的,却磕磕绊绊没看完。如果非要找一个原因的话,除了译文的不顺,就是,他所说的许多规则,读来激动人心,放下书仅供参考,如果你不想只是参考,那么无疑你的额头会接二连三起包。
《媒体的真相》读后感(二):衡量人心 记录命运
中文版名字“媒体的真相”无疑是有误导性的。假如中文版的译者或者编辑希望带给读者一个概括性的印象,我认为叫“新闻的真理”更合适。
虽然以篇幅看,四章中只有第一章专门讲述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特性”,但全书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作者对摆在新闻记者面前的重要原则与重大问题的严肃态度,对背离原则、忽视问题的媒体与记者的责备,以及对刚入行的媒体新人能够认识、珍视并坚持实践原则的期盼。
这些重要的原则或者问题包括:职业道德与人类感情的兼备;新闻距离与人性关怀之间的平衡;真理与公正之间的平衡;忠诚于记者身份与忠诚于特定群体身份之间的矛盾等等。而归根到底,记者在如实呈现这个真实世界的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复杂性的过程中,扮演着埃及众神之一Thoth的角色:衡量人心,记录命运。
-----------------------------------------------------------
基于“公正”原则,事件各方的意见应该被同样地倾听。Samuel Freedman在序中严厉批评过包括默多克的福克斯新闻频道在内的其他媒体的作风,尤其是默多克对新闻行业的影响,从《东西论剑》一书可以了解默多克本人是怎么说的。
《媒体的真相》读后感(三):你,是不是那个志同道合的人?
临近中午,合上书页,遮光窗帘外,太阳明晃晃的耀眼,金黄色的阳光甚至接近亮白色泽,有点像手里刚刚翻过最后一页的书的封面的颜色,浅浅的黄色外封皮,包裹着白色的内封面,LETTERS TO A YOUNG JOURNALIST,淡淡的字样占据封面左下角一块小小的地方,留下大片空白,就好像每一个进入新闻业的年轻人即将开始的人生,等待被书写、被描画。
如果,早在大一时候、或者两年前的研一时候就读到这本书,我的校园生涯会不会过得不一样?
也许,我会一直坚定着做一名记者的理想,而不会有摇摆不定的时刻。
也许,我会延续中学里面做校报主编的兴趣,在大学里加入校报、院报的记者编辑队伍,而不是努力进入学生会的核心层。
也许,我不会那么拘泥于在所有的课程上都要取得前三名的成绩,而是更多关注一些自己会感兴趣的东西。
也许,我会在抱怨专业课老师水平很差的同时,也认真的想一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弥补。
当然,并没有什么对错问题,只是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有时候,读到一本对的书,遇到一个对的老师,上了一堂对的课,或者听了一次对的讲座,都可能会改变一些什么,那有可能就是今后职业规划的开始。这有点像爱情小说里的境界,在对的时候,遇到一个对的人。
这本书的名字叫《媒体的真相:致年轻记者》,作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塞缪尔·G·弗里德曼教授。我不知道中译本为什么会有“媒体的真相”这几个字,明明,它就是letter to a young journalist。So,forget “真相”。因为,每一个人都要自己去体验,才能获知真相,没有真正可以被诉诸言词的真相,真相永远在个人体验中。就像书里所引用的一段话:
最有价值的是要有想象力、精神和勇气来充分探索事物的复杂性。要把成见搁置一旁,要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要相信还有另一种角度。重点在于要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准备面对严酷的现实;要敢于打破常规,寻找隐藏的事物。当然,这种开放的思维是很难把握的。在深层意义上,我们从未把握过。因为它与我们的许多本能冲动相反,它要求日复一日的实践和志同道合的人对它的不懈追求。
——塞缪尔·G·弗里德曼:《媒体的真相:致年轻记者》,中信出版社2007年,第6页
你,是不是那个志同道合的人?
新闻业是复杂的,理想不是万能的,清晰地拨开新闻理想的迷雾,仍然有值得推崇的职业精神在那里,等待每一个愿意奔向她的年轻人,前提是,我们已经了解了新闻业复杂而多变的特质,依然决定热爱这样的工作。
读完整本书,可能你会忘记它,事实上我就有点这样的感觉。但我却牢牢记住了上述所引的一段话,我想,不论是不是成为记者,这样的思考方式,都值得去遵循。
《媒体的真相》读后感(四):因为你喜欢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媒体的真相——致年轻记者》,但是这本书的重点不在揭露”媒体的真相“上,更多在于“致年轻记者”。弗里德曼没有对媒体的真相做过多解释,他只是结合自身的经历把他认为如何成为一名新闻记者这件事告诉给了他的读者。
读完这本书之后,久违地想起来了很多年前的事情,那时我还只是个读小学的小屁孩,而正是这件事情让我走上了学传媒的道路。那天晚上我和我爸正在看电视,那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纪录片,在看到一名战地记者回忆自己在战场上看到的惨剧以及谈到自己在战争中失去左手时,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他看起来很疲惫,但是眼里却好似有光。当时的我还只是一个不知新闻业为何物的小孩子,但是就在那个时候,我想要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我想要知道到底是什么促使着这名战地记者不顾生命安全前往那么危险的地方,到底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他。
正是出于这么简单的理由,在初中、高中、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每当被问到自己的理想职业时,总会说自己想要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当时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对于未知领域的憧憬和向往,但是随着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我意识到我的水平和我的环境,不可能使我成为一名战地记者。虽然对战地记者的梦逐渐熄灭了,但是大学时期的我仍旧怀抱着一个新闻梦。
费里德曼的这本书像是给年轻记者的一针强心剂,告诉他们,新闻不死,你们永存。由于环境的不同,我不太了解美国的新闻业究竟是怎么样的,但是我多多少少知道我们的新闻业是怎么样的,也多多少少知道目前还是靠新闻谋生的人,处境并没有那么好。在说到新闻工作者的时候,我们在过去的时候,总会想到记者、编辑。而现在,我们或许还会想到新闻主播、新媒体小编等人。由于技术的变迁,新闻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加多元,与新闻有关的职业也正在变多。但是我依旧认为,传媒业和新闻业并不完全一致,传媒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也并不一样。
我有一个好朋友正在传统媒体工作,是一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我看着她满怀新闻梦想进入这个行业,看着她刚入职不断受挫,也看着她慢慢向现实妥协。她刚入职的时候跟我说,她想要转行,她干不下去了。但是一年过去了,她还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我们聊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她告诉我,白岩松在他的《白说》里说到过一句话,新闻工作者的工资并不是很高,但是他们可以收获两份报酬。一份是自己的工资,一份是心灵的工资。
这也是弗里德曼在这本书的最后说的——在我们这个行业里,赞扬是昙花一现的。要为艰难的日子、凄凉的日子做准备。如果你真的在乎新闻,如果你真的在乎荣誉,当新闻或你自己没有达到标准时,你就会感到深深的失望。我们从事这项工作不是为了钱和获得赞赏,而是因为你们喜欢。
当看到最后一句话“你们基本上还是喜欢你们的工作的,我所认识的人中99%都不喜欢他们的工作。你们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幸运”时,我非常感动,感觉从内心生出一股力量,要坚持走这条路的力量。
我的导师在上课的时候曾经问过我们,最喜欢的记者是谁。有人回答柴静,有人回答白岩松。他们都是作为公众人物在大众面前亮相的记者和新闻主播,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在某些地方以不一样的方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我想回答的是,我没有最喜欢的记者,我喜欢所有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坚持自己新闻理想、坚守新闻道德理念的不知名记者。
感谢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自己的新闻梦想。
《媒体的真相》读后感(五):带着尊严进行的写作
从福州前往上海的车厢里,我的周围挤满了阅读《海峡都市报》和《福州晚报》的乘客,邻座的一对情侣将我挤在窗旁的座位,我于是在身体长时间蜷曲的情况下进行对萨缪尔·G·弗里德曼的倾听。这本《媒体的真相》的作者,名字像《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他们俩还有其它共同点:都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都和普利策新闻奖有关。然而与托马斯的喋喋不休闲扯的国际政治无关,萨缪尔·弗里德曼引领我们走进的是对平凡世界的深挖、向普通人物的不断靠近和他很少隐晦的职业经验。
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路一起走吧,目录已将书的结构揭露了:从新闻特性的此岸出发,途径报道和写作等细枝末节的群岛,最后抵达关于职业态度、职业生涯的另一片蓝天。萨缪尔·弗里德曼要让读者相信,他的这本书是对初学者一个提纲要领式的教科书,也的确如此,因为书名还被叫做“致年轻记者 (LETTERS TO A YOUNG JOURNALIST)”,但书的动人之处也许并不在于作者大方地将新闻操作的经验进行分享,而是作者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它们无关具体处境下的具体应变细节,而应该其他的东西,可以称之为某种关于“记者成功”的范式,或者说是原则。那本极具蛊惑的励志书《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如此写道:“只有原则才是永恒的”,那么,就让我们放弃对书本内容的费力转述,而去追索作者提供的那些“原则”吧。
我们可以将他同其他我们熟知的伟大的名字一块写下,同一张纸片上的轻松比较会告诉我们:那些人尽皆知的著名记者从学生年代就开始掌握了人生的(至少是职业的)水晶球。从高中的校刊起步,走到卓越的、“给我提供无与伦比的声望和周围世界的机会”的《纽约时报》,作者要告诉读者,所有无与伦比的成就来源于某种坚定的职业信仰,和永远拒绝显而易见的答案,以及不知疲倦地自我超越。
“对新闻机构的记者来说,一条铁律就是,过几年你就要跳出自己习惯的轨迹,抛弃你以习以为常的事物,你要反抗的正是自己的止步不前。”我们被告知,作为逃避平庸的记者,我们唯一要做的是不间断地迎难而上。不是活在几篇稿子之后的洋洋得意里,而是一种与知足常乐刚好相背的追求——对各种结果都保持着不满足。清晰和警觉是这个不断更新的行业里最为可贵的品质,也就是说,我们最好能够维持这样的状态:每天醒来都激动地发现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了。我确信自己并没有会错作者的用意,尽管这种容易透支生命的工作方式令人悚然;但是“新闻是一项用每一篇新的报道证明你自己、更新你自己的事业”,“昨天的经验是今天工作的基础”,今天所做的就只是在为明天做点准备罢了。
我重新被告知,新闻不是机械的早出晚归的重复坐班,而仍然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它和对崇高的追求、对美好的探寻是相关的,它和理想之间有着无缝的链接,它还需要智慧、道德、正义、卓越。作者说的远比我更具煽动性,有时候他更像一名无比着魔的牧师,不同的是牧师宣扬上帝的伟大,而弗里德曼要我们为新闻事业奉献心血,如同他本人所做的那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令人振奋的词句所感染,连续几天来,我坚信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将是最能承载理想的职业,如同托马斯·弗里德曼宣称自己从事的职业时那样骄傲——这位小老头傲慢地说“《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是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那么,我所追寻的“原则”现在看来其实简单至极,它们仅仅是对新闻这一行业的持续激情,和对记者这种职业时刻保持着尊严。我还得继续摘抄。作者描述了一名同行的采访经历:“查理(被采访对象)实在太胖了,去浴室都无法正常地清洗自己。他不得不随身携带特殊的洗澡喷头等洗浴设备。当然,我写了这些。这的确很神奇。我能了解到这些情节,只是因为我以人性的方式接近了查理。当我这样写时,我也是带着尊严你这样做的。”显然,这种尊严包括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也含有对职业的敬重。
萨缪尔·弗里德曼辞去了《纽约时报》的记者职务,因为他拥有不可救药的冒险和挑战的欲望,和“在更大一块画布上报道和写作的雄心”。
http://bigming.blogbus.com/logs/1098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