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陕西师大出版的275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0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精选点评:
●以一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华人青年的视角来写,对于今天的人们也很有借鉴意义。今天的年轻人很多已经忘记了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想要自我发展却又不了解中国,似无根之浮萍。 在孔孟儒家的入世与老庄道家的出世中找到平衡,乃吾认为的理想生活,也即吾崇尚的中庸态度。
●中国人和社会的很多特性,在书中都有提到,读起来有强烈的共鸣。看完本书才明白,中国人不是现在变成这样,而是以前就这样。本书可与《丑陋的中国人》一起看。要想弄清形成中国社会特性的深层原因,当看先秦诸子。
●不错,很通俗。。
●看了豆瓣上的目录才知道自己看的版本不全,本来想说一直到最后中国人的性格那部分才开始有点意思,看来本来这才是书的开始。中国人真是几千前来都没变,至少我真觉得自己是个太典型的中国人
●一个福建人在1959年向老外介绍中国南北方人民性格较为完整的一个(英译汉)记录。作者也是第一次将humour(humor)翻译成幽默的中国人。书中描写的绝大多数内容现在看来还是如此,好像时间未曾流动过一样,有的地方让我伤心,有的地方让我欣慰。我想只要人类不作恶并互相包容,世界末日来临前我们都会幸福的。
●果然是写外国人看的书
●“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长廉静,家道优裕。娶妇贤淑,生子聪慧,人生如此,可云全福。”
●林先生观察入微,文笔可以观测到英文的旋律。不解的是这是一个介绍中国的小说呢?还是对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的观察?
●以华侨踏上中国土地的游历展开对中国的介绍,建筑、历史、生活习惯都分章节的逐一讲来。我觉得,更适合当今初中生阅读还有老外读。因为高中读这个毫无压力,并且历史课地理课上都学过,但像林先生这样有机地列举出来就有点困难了。
●散文很深刻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读后感(一):写给西方人看的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最近在看这本书,还没有看完,看的比较慢。
第一部分从朱频的角度描写了中国的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开始就觉得看起来比较困难,可能我的文学方面不够吧,有些内容看完在脑子里完全不留下任何印象,太晦涩了。
还在慢慢的努力的看,但是很明显的感觉作者是用英文写成,然后在翻译成中文的,所以里面的文字通过转换,就有了点距离感,不象大师的作品。
也许有天读英文的原版会更精彩。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读后感(二):智慧是个大帽子d
利用上军理课的时间,倒是看了几本书。只是对翻译的书还是没有好感。就算是林语堂,用英文写作之后再翻译成汉语就失去了中文原有的魅力。
不过最让我受不了的是这书完全就是给老外看得中国知识普及。可是当翻译过来之后看起来就很好笑。中国人众所周知的名字都用某著名将军之类的代替。清明节被林语堂译成中国的复活节。还是挺好笑的。
优点在于这样的文人没有太多的政治立场,不会看到明显的歌颂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正这书就是给老外看得,不适合我们。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读后感(三):外国人的中国文化入门读物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第一章的内容,是围绕着朱频来华进京的故事展开的,林语堂说的很详细也很自白,朱频的火车北上之行包含了对中国的山河风貌、方言文化、衣食住行的介绍。如果有可能的话,这一整篇故事倒是可以放到供外国人阅读的中国文化读本里。
不知道是否是由于译自英文的缘故,文字表达总有一种疏离感,没有什么太过出彩的段落,基本就是平铺直叙。虽然内容丰富,但淡如开水的文字也掠走了本来属于中国文化的几许光彩。
书名起作《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不知道是林语堂之意还是师大出版社决定的。个人平心而论,真心对陕西师范大学的出版编辑水平感到失望,近日读的两本书《人生与学问》(金克木)和《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林语堂)都出自陕西师大出版社,分别出版于2008年和2007年。大家之作,更应当用心编辑整理。随意选个几篇文章做成文集便要出版卖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封面、序言、纸张大小和纸质、内容的排校,处处可见一个出版社的用心和功夫。这样的粗糙,只能让其永远身处于二三流出版社之列。
在此发表的意见,权当做批评2007、2008年的陕西师大出版社吧。至于今日的陕西师大出版社水平如何,我未读过其书,也就无从评价了。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读后感(四):《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笔记:民族性格、智慧、德性
精彩章节
民族的性格
国人的智慧和德性
学习笔记
民族的性格
忍耐性 勾践
散慢性 战国 三国 南北朝 元 清
老滑性 刘邦 司马懿
欲改明哲保身,必先改环境,唯法制
聪明糊涂,为与不为,主守主退,道家思想
人人聪明,人人自保,国家糊涂,国家危矣,焉得糊涂汉欤
染指中饱,以害取利
遇害装糊涂,遇利耍聪明(利害)
中庸之道,不取两端,不定是非,乃道之变也,故能兼而包之(嗟乎,人难中,众可中)
讲情理,非法制,崇人治,尚权变
人生意义,乐天知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求合于天而不求胜于天,实用
个人主义,缺乏公共精神
国人的智慧和德性
圆熟:忍耐 和平 稳健 保守
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
无可无不可:权利没保障,无为自保
老滑俏皮:一切政治问题不过是饭碗问题,唯人唯己唯利
儒: 一群人 进达 盛世 积极
道: 一个人 退穷 乱世 消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和平:
知足:
幽默:
保守性:
智慧:笼统学问,而非专一学问
逻辑:不信逻辑,讲情理,道可道,
非常道,处理人事
直觉:认识自然,重实用,轻实证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另《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人的脸谱
新鲜的血液:800年历史周期率
文化的稳定作用:1)异族血胤的混合与文化之交织,即为中华民族所以长存之一大原因;2)在巩固民族持续力的文化力量中,最有价值者,当首推中国之家族制度了 3)家族制度的存在,使子孙繁育,扩大民族之量,而考试制度之施行,则选拔才智,鼓励求学,提高民族之质,二者相辅而行,使中华民族永久长存,不可灭息。
中国人的心灵
女性化:语言好形象,不好抽象
科学精神之缺失:感性多于理性,形象多于抽象,文学多于科学,洞察大义,不拘细节,缺乏格物所需耐力精神
中国人的理想
道教:1)道家哲学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孔教则为中国思想之经典派2)中国人曾被称为实事求是的人民,但也有他的特性的罗曼斯的一面。3)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4)每劝服一个强盗或隐士,使之与家庭团聚而重负俗世之责任,常引用孔子的哲学理论;至遁世绝俗,则都出发于道德的观点。在中国文字中,这两种相对的态度称之为“入世”与“出世”5)《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学说中没有地狱,也没有天堂,更没有甚么精魂天性的一切问题,却把宇宙的哑迷置而不顾。就是于解释人体之生理作用,也属极无把握。职是之故,他在他的哲学上留下一个绝大漏洞,致令普通人民不得不依赖道家的神学以解释自然界之神秘。
《道德经》据我的估价,这一本著作是全世界文坛上最光辉灿烂的自保的阴谋哲学。
佛教:佛教一面以哲学,一面以宗教两种性质征服了中国。
感想
抓住不变的东西,使用变的东西
敢做公共精神之事者,谓之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