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炮火下的宫殿》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0-11-18 06:12: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炮火下的宫殿》观后感100字

  《炮火下的宫殿》是一部由Michael Tucker / Petra Epperlein执导,纪录片 / 战争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炮火下的宫殿》精选点评:

  ●既不宏观也不够细致,但一句“看完你就会忘了我的,只有我们这些经历过的才会记得”提醒世界,战争纪录片血腥到让你反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记得。

  ●主要表现寻常士兵的日常生活及对战争的看法等,关注的是人性而有意避开了枪战,血腥等镜头,只是间接的涉及到一些。 个人很喜欢影片的表达方式和配乐,很老练的感觉。 如果想看更贴近实战的,可以看<The War Tapes>

  ●

  ●我老是喜欢看一线。中间记者收到信说好朋友First Lieutenant Ben已经阵亡时,真的特难过,然后背景音乐的风笛声就响起来了.....

  ●無立場0既紀錄片。「啤-----」

  ●画面不好,稀松平常、无聊的日子,说话很多,活动不多,没有激烈的冲突

  ●

  ●高中?看的吧 当时年纪小很震撼

  《炮火下的宫殿》观后感(一):节奏战争

  两次战争让伊拉克人恨透人美国人,也让恐怖主义这个名词浮出水面。在CNN和BBC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却很少人可以去深入这些,作为战争主体的士兵的内心生活。《炮火下的宫殿》正是从这一角度,以日记体的形式来记录美国人在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战争之外的。就像一位伊拉克人所言:美国人来了,他们也是人,常犯错,但也常做些好事。

  炮火下的宫殿在这里指的是被半毁的乌代的行宫,现在被作为美军的休假场所。但同时也暗示着伊拉克就是一个被炮火笼罩的巨大宫殿,美国人在这里只是来度个假。在导演晃动的镜头里几乎看不到战争,更多的是生活,音乐,以及内心的表达。枪声被RAP代替,整部纪录片就像一部摇滚电影,其实战争本身也就是一部电影,黑色,血腥、充斥着嘶吼。

  《炮火下的宫殿》观后感(二):炮火&宫殿

  去年的一部关于伊拉克战争的记录片,非常热闹,充满着黑人说唱乐,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驻伊拉克的美国士兵们自己创作并表演的!记录片的主角们是驻守于萨达姆的长子乌代在巴格达的行宫,原本独裁者的享乐之所摇身一变成为了“侵略者”们发牢骚的住所,很不错的题材!导演的方式主要就是对于士兵们的访谈与士兵们即兴表演的反战内容的说唱乐表演结合部队几次行动的跟踪拍摄,很有新闻片的现场感跟参与感,绝对的写实!与此同时,在整个过程中都展现着美军驻扎下的巴格达,蠢蠢欲动、暗流涌动、人心思动,驻守于此的人疲于奔命度日如年欲罢不能,当地人又绝不妥协,如此的矛盾于是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冲突流血伤亡,难以挽回的恶性循环!本片的视角非常主观,通过驻伊士兵们的一言一行表达他们对这场战争的厌倦、无奈和恐惧,也有少数伊拉克的亲美人士的言论,就是没有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伊拉克民众的声音(当然沟通问题也是原因之一),所谓话语权无非就是这样了,美国士兵再怎么委屈好歹还能全副武装、在家里还能有个念想,而伊拉克人呢?他们一无所有!甚至看到这个纪录片后我还会对于美军的真实实力产生质疑,过于放纵个性势必影响到整体纪律,他们走的跟中国是完全相反的路子!

  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了个很强的帖子,是一个自称美籍驻伊华人士兵写的,谈到了很多很多的细节,这位老兄对于驻伊是一种很生活的态度,有着一种东方人的淡泊和顽强,最有意思的是,他的那篇长文结合这部记录片的画面倒也能相得益彰!

  《炮火下的宫殿》观后感(三):士兵

  电影的副标题是,”一些你在晚间新闻上看不到的故事”

  这个记录片是在04年拍成的,导演Michael Tucker和2/3 Field Artillery的美国士兵在一起住了4个月用自己的小型摄像机记录下他们的生活。

  所谓Gunner Palace,是士兵们对于他们所占领的地方–萨达姆的长子乌代的前行宫,所取的外号。美国大兵们在镜头前都很随和。这些半大的孩子许多都来自美国不发达的地区,电影里面称为”the forgotten America” 他们很多人高中辍学,或者高中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就到军队来碰碰运气。有个士兵说的很实在,他说作为一个高中才毕业的学生,你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要不就是读社区大学(相当于大专),要不就去打零工。完了他很自豪地说,像我们现在这样,全世界跑,还能领工资!这多了不起啊!我打电话给我地朋友,他们干得都是些零碎活。而我们,nothing beats it.

  这些大兵都是很单纯的。他们未必就为了实现那”肤浅”的正义来到伊拉克,很多人只是为了讨生活,开眼界罢了。他们也不像电视里讲的那样变态,只是生存的环境有时候把人折磨得不像样子。

  画面拍到那些士兵们在乌代的行宫开派对,这是他们唯一能找到的娱乐。士兵们还去收容所看望战争孤儿,抱着这些小孩子,一个士兵说,他们让我想起了我刚出生还没见过面的儿子。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几个人物,有战地hip-hopper,一个黑人大兵,他会把自己所见所闻写成唱词,一个人在废墟上 rap。一个喜欢写诗的黑人小伙子。还有几个用电吉它弹美国国歌的年轻人,他们说”华盛顿的政治家们,当你们在晚上的餐桌之前讨论着伊拉克如何让你们难堪的时候,我们在这里为了每一天能够活下去而挣扎着。”

  随着战争的继续,美军伤亡的人数开始上升。在记录片的末尾,就传来这样的消息,几位被采访过的士兵在伊拉克被袭击致死。导演说,那些人也有孩子,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让他们的孩子来接受这一切。

  同时电影还拍到了许多伊拉克的平民,听到他们口中的美国是怎样的。一开始伊拉克人对美国大兵的态度很好。每次巡逻都会听到伊拉克人的欢呼。但是到后来,迎接悍马车的就只有无尽的石块。许多一开始选择和美国军队合作的”线人”到后来开始叛变,内战的征兆不断出现,人们在马路上涂上”美国人滚出去”的标语。士兵们疑惑不解。事实上,谁又能告诉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电影里面不断出现的是美国电台的新闻。一会是Rumsfield说战争进展顺利,伊拉克人们很欢迎我们。一会说现在遇到了困难,需要国会新的预算。一会又是我们遇到了麻烦。很讽刺的是这些外交辞令面对出生入死的美国士兵,就变成了天大的笑话。

  对于伊战的反思现在逐渐出现了。可是如果想看到第一线士兵的生存状况,gunner palace还是不能错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炮火下的宫殿》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