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下的国宝》是一部由杜兴执导,历史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炮火下的国宝》观后感(一):希望以后做的更好
非常不错的一部纪录片,制作团队是有追求的。
所以,给有追求的人提个意见,发现第四集一处错误,龙泉县在丽水不在衢州。
今天看第三集,又发现把郑振铎的照片给搞错了,拿了瞿秋白的照片来。这种错误实在不应该。
制片团队要好好反省一下,这些错误是怎么发生的。
还是希望有理想的人能更努力更用功些,为观众献上更多精品佳作。
够字数了吗?
《炮火下的国宝》观后感(二):郑振铎
郑振铎那篇很有意思。
他当时有个日本笔友长则规矩也,汉学家,郑在收藏过程中跟他借一稀有古籍想要参考,长则直接送了。过了些年,战争开始了,郑为了躲日本人的劫掠费劲千辛万苦收集的珍贵古籍,最后还是落到了日本人手里。日本军方请了长则来整理,长则看到善本兴奋的两眼放光,在没有任何目录和资料的情况下,居然猜的八九不离,废寝忘食地把东西整完了。
然后,关键部分来了,他怕战败后中方来追讨,就把书分了两批,不那么稀有的为乙部,准备如果中国来要就拿乙来应付,无价的那些都是甲部藏起来。当然最后没有得逞。书籍战后全部回到中国。但长则这个一辈子的汉学家,心灰意冷,后半生再没碰过中文。
其实自始至终不是他的书,而当年明明是他自己的书都送的那么畅快。还连带恨上了汉学,又关汉学什么事儿呢。看来不管研究的多么深,终究没学到精髓。
这个故事真是体现了人的种种侧面。
《炮火下的国宝》观后感(三):这已不是他的责任,却是他的牵挂。
刚刚看了第一集,
在战火中,将国宝运至美国保存,是一个充满想像力的主义,接收方是谁?如何运出?都是问题。
更另人感慨的是炮火战争中,那些为了保护国宝而付出的人,
袁同礼为保护古籍,倾尽家财以致破产,甚至幼女患盲肠炎而无钱医治以至夭折。
钱存训为转运国宝奔走,海关关长认为事关重大不敢做主,却是妻子同学的大哥,一个已经不知名的海关检查员舍命(如果被日本人知道可能会要命)相助,于是钱存训每隔几日在他当值的时候用手推车推着这一箱箱古籍去报关。
当年将古籍运出袁同礼又远赴美国国会图书馆做这批古籍的守护者直至去世。
袁同礼去世后,中国台湾的国民政府以古籍无人守护为由要求美方归还,于是102箱古籍运至台北故宫。
1984年当当年把这批国宝送出去的钱存训访台时,他曾写道“ “故宫”图书馆有空调及防火等现代设备,保存情况良好。希望这批当年费尽心力保存的国宝能早日原壁归赵。”
这已不是他的责任,却是他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