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70岁叛逆外婆:性情大变之后,我才真正变有钱
日期:2020-10-30 12:30:10 作者:武志红主创团 来源:武志红 阅读:

70岁叛逆外婆:性情大变之后,我才真正变有钱

  作者 | 天雅 五花鹿

  我今年78岁的外婆,越来越叛逆了。

  上个月去看她,看到7岁小表妹正在给她读道歉信,她坐在床上背对着捂着耳朵不听不听,继续生气。

  一问才发现,是因为两周前表妹不小心说她老,于是她一直气愤到现在,表妹怎么道歉都没用。

  要知道外婆之前可不这样,曾经的她只是一个任劳任怨忍气吞声的传统女性,但这些年来她性情大变。

  在周围人看来,她不仅脾气越来越执拗,与晚辈越来越较真,而且还越来越爱折腾,居然还满腔热血地当起了村里的老中医。

  为此,家人时不时会抱怨说她越来越难伺候,完全不是一个老年人应有的样子。明明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却非要与自己、与他人较劲,不让人省心。

  但是,拨开层层充满迷惑的云雾,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位女性姗姗来迟的蜕变与成长。

  回顾外婆一路走来的生活历程,其实就是旧时代大部分女性的缩影

  她出生于40年代的一个普通中医家庭,受时代的影响,12岁才得以上学。

  但尽管成绩优异,她还是没能逃脱当时女性普遍的归宿——小学毕业后,中断学业,在媒人和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外公。

  面对这个安排,她没有话语权,只能默默顺从

  婚后,在工作上,因为外公的教师身份,她在学校食堂谋得了一份差事,开始日复一日的机械工作。

  在生活里,作为一名外来的媳妇,她需要加倍努力地付出,才能获得长辈的认可。于是即便怀孕挺着大肚子,她也依然每天去山里挑水给全家饮用。

  这几十年来,她秉着以和为贵的想法,把委屈往肚子里吞,辛苦工作带娃,直至儿女成家,迎来了退休。

  但没想到,退休后她的人生反而变了样。

  她开始折腾起来。

  一开始兴致勃勃地建菜园子,改造厨房,不断地捣鼓各种各样的事物。后来有一天,她在衣柜的底层看到几本父辈遗留下来的中药书籍,突然像着了魔一样,没日没夜地钻研。

  结合着对中药知识的钻研,以及小时候在家中耳濡目染的种种记忆,她开始上山采药、配药,并热心地给街坊邻里解决各种小病小痛。

  慢慢地,随着医术日趋成熟、口碑越来越好,她对自己的价值肯定也越来越高,干劲越来越大。

  后来,她干脆直接在市集摆起了中药摊子,张罗起了药材生意。

  甚至即使这两年身体变差,不再能上山采药,但她的脑子却越发灵光,不仅摸索出了药材采购的新渠道,还为自己印刷了一批名片去做推广,生意做得越来越大。

  她也随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有了经济收入,她现在想要什么就自己买,还不时慷慨地给小辈们一些零花钱,俨然一副独立当家作主的模样,不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

  有了成就和价值感,她也强硬起来。以前多大的委屈都能受着,现在反而一点小矛盾就“炸毛”,有时候因为一句别人的气话,她就不吃饭不理人。

  她的一言一行仿佛都在捍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什么“女人该怎么样”“老太太该怎么样”,哼,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想法,现在休想加在老娘身上,现在我这样做,有钱又快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如果你还是用以前的方式来对待我,哼,我就生气不理你,让你知道,我的感受才是最重要!

  周围人对此不理解,但我从她充满光芒的眼神里看到:

  她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且勇于去表达和行动。

  她的新自我在形成,「自体感」越来越强。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

  一个自体感强的人在做选择时,往往会忠于自己的内心,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外婆的野心、她的倔强、甚至她的对抗,都是一个人重建自体的必要步骤。

  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巨大的生命力,以及一种由衷快乐的生命体验。

  自体感强的人,会活着很爽,但也并不容易。

  外婆之前的几十年,都活在巨大的家族期待里,周围人觉得一个大家庭的媳妇应该做什么,她就得做什么。

  但她的真实感受却总被压抑,没人在乎。

  只有等到她熬到退休,熬到了没人能当面对她指指点点,她才能从这种巨大的期待和舆论中解脱。

  这些社会的「角色期待」,就是「自体感」变强的巨大阻碍。

  所有期待就像是一个个概括词,概括了每个「群体」的特质,而忽视了每个「个体」真实的感受、想法。

  在其中,「我」变得很小很不重要。

  即使是现代社会,我们也依旧被困在其中。

  我的师妹小A最近就是这样。

  她刚毕业后入职了现在的公司里,成了部门里唯一的女性,之后她经常感受到明显的女性期待。

  比如上司总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杂活分配给她,似乎默认了她无法承接核心工作;

  再比如她想努力晋升,却发现公司的女性管理层,几乎都会被安排到一些无关重要的部门。

  为此她感到很挫败,也很绝望。

  但当被问到是否可以尝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突破惯例去争取时,小A又使劲地摇了摇头。

  她做不到。

  她认定了,即使表达也不会带来任何改变,甚至还有可能会被上司觉得自己挑这挑那;

  同时她也确实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核心管理层,她没信心能像男同事那样彻夜加班,把所有精力扑在工作上。

  这让我想起许多在家庭中面临同样困境的女性,总是被要求承担更多的家庭琐事,价值不被认可。

  同样,她们也无力摆脱这种女性角色期待,只能默默忍受和付出,忍不住在背地里抱怨。

  如此的行为又进一步印证了外界的期待:

  女人就该多干点,女人就是爱抱怨。

  由此而来,形成恶性循环。

  「别人定义的我」压倒了「真实的我」。

  而这,是每个活在角色期待的个体的痛苦。

  即使是男性,也是相似的命运。

  觉得男人应该多赚点钱应该坚强,而其中的痛苦和脆弱则被归为“不够男性”的部分,只能被自己隐忍掉了,最后也是有口难言。

  生命的本质,是活出自我,活出自体性。

  因为只有忠于「我」,才能算是过了「我的一生」。

  而对于每个人来讲,做到这样并不容易,需要巨大的内心力量和外界资源,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就算到了现在,还是有一些晚辈无法理解外婆的性情和快乐,依旧以“安享晚年的老太太”去期待她。

  但也不代表我们无法冲破这些「角色期待」

  外婆的口头禅是“我过我的,关你什么事”,从这句话里我看到了自我笃定的希望。

  只要我们开始意识到一点——

  我拥有着我的存在、我的意志、我的感受,它们和别人的期待不同,但我有权利决定如何过我一生。

  我们的改变就有可能会发生。

  我想起之前有一次和一名售后人员理论。

  当我罗列出3点产品的问题,并理直气壮索赔时,他不耐烦地说了一句,你们事真多,女人就是麻烦。

  当时我感到巨大的愤怒,我问我自己,如果当下索赔的人是一名男性,他是否敢用“你事情真多”来回应。

  显然是不敢的。

  我能感觉到,他试图把我拉到这种角色之下

  这时候如果我继续理论,就陷入他说的结论——女性就是事多;而如果不理论,我就无法获得我的权益。

  但很庆幸我意识到了这一点,跳出这个框架,只针对“我”的遭遇和感受去表达:

  是你低质量的产品造成了我的麻烦,还浪费了我的时间,你再这样消极处理,我会去投诉。

  话说出口之后,他这才专注帮我解决了问题。

  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我对这些角色期待更加敏感。

  它看上去让人很省事,但其实却压榨着每个个体。

  别人只要给我们冠上“老太太就应该安分”“作为男人你不能这样丧”“果然女人就是多嘴”这些期待,就可以模糊许多的事情,以此来逃避目前的问题。

  而当意识到了之后,我们才能在期待之下,稳稳地站在“我”这里,尊重我,认可我,捍卫我自己。

  当然意识到之后,我们可以再决定要不要行动。

  因为做「我自己」,意味着要承担责任,意味着要面对不可控的后果。

  当我向客服人员坚持维权时,他有可能背地里和同事议论我,就像亲戚们议论外婆一样,我能否接受?

  当我们向上司说我不想做杂活,然后被允许之后,我们是否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中,真的达成工作目标?

  当我们和另一半达成一致目标,共同承担家务时,我们是否在别的地方也能一起分担而不抱怨?

  当我们向别人展示男性的脆弱时,是否能为了筛选出更理解我们的人,而接受某些人的不理解和离开?

  当一个人忠于自己去活着,他是开挂的,他可以集中精力,往自己的人生目标狂奔。

  而同时他必定历经孤独,他会让周围的人不舒服,他会为了自我捍卫而远离一些人。

  我想起了外婆。

  因为她能做到不管不顾,才能全情投入到药材生意里,几年就做出了人家十几年的规模,就像开了挂。

  同时她也不得不面对孩子们对她的议论,和周围一些亲戚也闹了矛盾。

  这些是孤独的过程。

  但终点也是迷人的。

  只有真正做了“我”,才能拥有自己的人生,拥有了真正能爱我本真的人。

  就像外婆,她有了越来越多不同年龄的朋友,他们尊重她,爱戴她,敬佩她,也受她鼓舞。

  她过得很开心,脸是展开着笑的,眼神也闪着光。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

  今天写这篇文章,我们有点担心这样去分享一个鲜活的自我,会不会让目前还在妥协的人倍感压力。

  但这里我想借用武志红老师的话:时间是祝福

  当我们没有外部资源和自我资源去稳住自我,当我们没有力气和力量去对抗,也可以先找个稳定的位置

  这也是我从外婆身上看到的可能性。

  外婆历经几十年的压抑,熬过了岁月的变迁,不用再在丈夫眼皮底下工作,才去把「我」的部分点燃。

  从小不允许表达自我的人,长大后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累积经验,直到「我」有机会出来。

  在我看来,外婆是光。

  这个光,就是我们生命本源发出的自我之光。

  也许我们暂时不能成为光,但要有一个人在那里发光,我们就知道,我有一天也可以像她一样发光。

  对于一直向光的人,别急时间是礼物END

  作者:天雅,一个默默无闻的心理学爱好者;五花鹿,心理学科班出身,满腔的少女情愫,都用来追求真实和拥抱未知。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生命的根本需求

  是渴望被看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70岁叛逆外婆:性情大变之后,我才真正变有钱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