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教授家里吃饭,用餐结束后桌上杯盘狼藉,同学们抢着洗碗,却被教授却满脸笑容地阻止。
他把碗筷放进水池,冲去污垢,然后轻轻走到80岁的老母亲身边:“妈,洗碗咯……”
只见老太太一改餐桌上的萎靡,精神焕发地走到水池边,慢腾腾地洗起碗来,花了半个小时才洗完。搀母亲回房后,教授自己又把碗重洗了一遍。
教授笑着对诧异的我们说:“做母亲的没有不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的,即使她老了。让她洗碗,她就会感到儿子需要她,一整天就会过得充实。孝敬父母,除了帮助父母外,还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爱你。”
看完我被深深地折服。
多少人把“孝顺”二字,理解为了把父母供着养着,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其实这样的老人精神生活是极度空虚的,他们会觉得自己没用,活着没有意义。
(二)
国馆写过一位老板,他说:“我妈70岁了,我还和她说,妈,你才70岁,去打份工吧。”
很多人不理解,但其实,让老人“忙起来”,让他感觉到自己还有价值,才是真正的孝。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他硬是想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
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只有两条路行得通,一个是学会享受寂寞,享受老年人都会有的寂寞,另一个是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
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使七十岁也依然可以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可以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每天和老朋友去散散步、练练太极,在家里帮忙照顾小宠物等等,只要每天有固定的事情给到他去做,老人就会觉得充实、幸福。
所以,孝敬父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是不够的,老人的精神生活同样需要支持和帮助。
(三)
有位老人和儿子儿媳一起住,有一天蒸了梅菜肉饼,吃饭的时候儿媳妇夹了点肉,刚放进嘴里就吐了出来,筷子狠狠往桌上一摔,说:“什么肉啊,这是给人吃的吗?”老人当场落泪。
快过年的时候,老人弄了一些烧腊挂在阳台,油滴到了地上,儿媳妇收衣服的时候踩到,差点滑了一跤,破口大骂:“弄的这些谁吃你的啊,差点把我摔死。”老人又一次流下了眼泪。
后来老人大病一场,在床上躺了好几天,整个人瘦了五六斤,最后决定搬回老家自己住。
自己住以后,老人每天和朋友聊聊天散散步,自己做饭自己吃,不用看儿媳妇一家人的脸色,身体和精神状态反而比以前更好了。
《论语·为政》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 难在子女的脸色(态度)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显然不是。孝敬父母,脸色(态度)才是第一位。
(四)
孟子说:“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孝顺父母,父母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就是我们的福气。
人的一生,最长不过八九十年,无论你年轻的时候如何叱咤风云,终有老了行动不便、需要依靠子女的一天。
那么作为子女的应该明白,孝敬父母,不是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要尤其注意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要让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其次要注意自己对待父母的态度,发自内心去尊重父母。
让老人的晚年活得舒坦,才是真正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