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文明的变迁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22 03:20: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文明的变迁读后感100字

  《文明的变迁》是一本由边芹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变迁》精选点评:

  ●写得身临其境。

  ●都是穷的原因。

  ●故作姿态的深沉,当时人当时事,设身处地,谁又能做的更好,不过是像所谓的清流领袖翁同龢一般打打嘴仗,还获好名声。

  ●东西方文明的此消彼长是历史的必然宿命,如果把甲午海战之失败或者大清国的灭亡植入整个社会文明史中,甲午海战之失败不过是文明史中的一粒尘埃。。。

  ●作者的文学水平很高,的确我读起来有点费劲。与同时看的金庸的碧血剑,还是碧血剑比较好懂。

  ●散文式的写法比较难读,写成小说应该更好玩。对于李鸿章,太复杂的情感。

  ●题材很有意思,文笔非常好,但文字有些矫揉了。

  ●面对傲慢,自信心是最好的武器,因为自信的人从来都可以将别人的傲慢等闲视之,但若骨子里奴性不改,谁的傲慢都会是奴才的大老爷。作者可以成为这个时代唤醒国民民族自信的先行者之一,而这项功业也必是任重而道远。

  ●喜欢边芹犀利的文笔和独到的视角。

  ●上层被异文明的油点溅上可能需要一两场战争,但油点漫延开来却是极其痛苦和缓慢的,民族习性越到下层越是难以褪去,时常在一种文明被摧毁数百年后依然斩不绝去不尽。从那时起直到今天,悲剧并没有停止,可驯化的人与不可驯化的人的战争可能还要打几个世纪。

  《文明的变迁》读后感(一):文明的脚步应该坚定

  用双脚重新行走历史中一个重要大事的行程,要有一个首要的条件,那就是了解当时的历史,对当时、当地、当人、当事都心中有数。在行走的过程中,每到一个地方,都能通过真实的景物,使得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并能就当时的情况做出一番精当的评价,写出自己的感受。而这个感受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的。否则就失去全面与公正。

  本文作者重走李鸿章法国之路,寻找每一个与历史和人物交汇过的地点,让纸页上记述的历史与追溯者行游的脚步看似重叠,其实却仅仅是近似而已。不过这个时候,文明的变迁在当今的路上,再次提及,与当时的感官是截然不同的。

  很欣赏作者边芹的语言,历史,那么枯燥的事件,在她的笔下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一下子都变得美起来,中国汉字,妙不可言的语境,在不同人的笔下,所产生的意境竟然如此不同。边芹对中国汉字的运用能力,真不一般。读她的书,单是这文字的魅力,就是一种享受。

  不过,类似这样的历史与现代的融合,读着这么多空洞,优美的文字,真正的内涵却不是很多。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从中能碰撞出什么呢?文字很多时候需要精简,一语中的的表达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关于历史,关于文明的变迁,关于中西方文明的不同,我们需要直截了当,真不需要那么多优美的句段来进行无谓的渲染。

  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的中国国门,他们需要的就是我们的文明,他们没有了,也不让我们拥有。

  两个国家,两个社会,两种文化,导致审美也是截然不同。就如我们送给法国大使的那温润的玉石,他们拿在手里,百般不得思解,一块破石头,竟然成为礼物。我们也同样,对于他们的礼物,也是百般匪夷所思。文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差异是巨大的。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明碰撞的过程中,诸多的“匪夷所思”在这本书里一一呈现。外交中的政治目的,在这场西方之旅中暴露无遗。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西方统治者是充满敌意的,为什么呢?因为其他的古代文明都被他们灭掉了,唯独中华文明存而不绝,最近这么些年来反而越来越有力量了,他们自己觉得中国的存在对他们来说是致命的威胁。

  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我们拥有她,我们是幸运的。

  《文明的变迁》读后感(二):在巴黎寻找1896年的李鸿章

  在巴黎寻找1896年的李鸿章《文明的变迁》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特别,在巴黎去寻找一百多年以前的1896年李鸿章出访巴黎的故事和遗迹。

  一百多年过去了巴黎其实还是留下了很多很多1896年的痕迹,李鸿章下榻的大饭店依然还在,李鸿章登上的埃菲尔铁塔依然挺立,巴黎北站、雨果广场、拉法耶特大街很多李鸿章看到的巴黎竟然依然如故。和中国的城市不一样,巴黎这一百年变化真的不是很大。不过作者竟然还深入到细节当中寻找当年的文件和记录,让人不得不佩服。

  李鸿章当年为什么要远道来欧洲呢?李鸿章的出访是因为在两年前的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中国败给了日本,而且几乎把海军都给败没了。李鸿章是谈判代表,签订《马关条约》,被舆论唾弃,所以挂职在家。1896年5月沙皇加冕,向中国发出邀请,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往俄国,准备秘密联合俄国对抗日本。俄国此次邀请也是针对日本在中国东北势力的扩张,想要和中国一起遏制日本。所以清政府才派已经74岁的李鸿章出使欧洲。先到了俄国,然后去了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回程去了美国和加拿大,走遍了当年的世界列强。并且完成了环球旅行,用了半年的时间。

  出行随员就有45人,还有各国大使和官员陪同,一路浩浩荡荡,因为知道李鸿章虽然现在虽然没有官职,但却是当时中国政府的执行者,相当于德国的俾斯麦,法国的塔列朗。所以知道他可以决定中国军火采购的订单,来自中国的订单,对欧洲当年任何一个军工厂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订单。所以各国都争相向这位官僚献好。

  李鸿章一行可算是大队人马,乘坐德国的专列前往法国,法国安排他入住大饭店,在大饭店安排了六十间房间,李鸿章一路不吃西餐,出席各种国宴但是一口不吃,只吃中餐,厨子就带了两个。

  中国的仆人就住在主人身边,而欧洲却等级分明,无论是饭店还是别墅,仆人都有自己的专用楼梯,不能和主人一起走,除了干活,衣食住行都要和主人隔离开来,需要的时候拉一下铃铛。而中国却强调仆人越近越好随叫随到。所以中国的仆人很可能一跃就位极人臣,一步登天,中国的科举也是一样,从平民一下就可能成为显贵,而欧洲这都是不可想象的,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

  书中作者在大饭店查找李鸿章的记录,没有找到,却找到了1866年清政府派出的一个考察团,恭亲王入住大饭店的记录,而李鸿章带给法国的国书却是一张小纸片。在很多有趣的历史细节中,体现出来的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别,体现出来的是古代和现代不同的视角,1896年巴黎的历史就是在这种错位中发生的,所以值得我们关注。

  《文明的变迁》读后感(三):“惜英雄未造时势”?李鸿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1896年7月14日,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庆。李鸿章一行人来到巴黎,受到了来自法兰西人民的热烈欢迎。这对于一个70多岁,且刚刚遭受签订《马关条约》磨难的老人来说,简直是一种莫大的欣慰。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且庞大的君主国,李鸿章又是当时较有势力的官僚,这次的到来可谓是兴师动众,光仆人就带了60人,这还不算代表团的35名官员。对于他的到来,国外媒体纷纷猜疑。李鸿章的造访,甚至令全欧洲的军火商欢呼雀跃,因为他可是远东最大的买主啊!当时欧洲的报纸也刊登出李鸿章远道而来的漫画,其中一幅画里李鸿章脚踩一堆堆的钱袋,“把你们最珍贵的商品卖给他!”这些都足以显示出欧洲对当时中国的贪婪。

  74岁的李鸿章并非欧洲人想象中的亚洲小老头,亲看看到李鸿章本人的欧洲人纷纷被他的高大所震慑。李鸿章到欧洲来,是怀着一颗虔诚且谦虚的心来学习和求教的,这一点还是很令欧洲舆论所赞赏的,毕竟已年过古稀的他还在为了国家而奔波着。

  中国的晚清史,无不充满着腐朽、黑暗、残酷和没落,这更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屈辱史,无论是当时的满清皇族还是平民老百姓都活得没有尊严可言。就像是亨利•米肖在《一个野蛮人在亚洲》一书的序言中所写,“那是一个被围捕、宰割的中国,在被瓜分的威胁之下,再也无法恢复镇静。她龟缩一团,充满怀疑,带着那被彻底打乱的文明,再也无法以狡猾、以人多、以至此一直保持的无动于衷,来有效地面对迫在眉睫的灭顶之灾。”

  李鸿章是晚晴历史上最无法绕过的一个人,其争论非常之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多数人对他的评价无外乎一个词“卖国贼”。李鸿章一生中签订的条约有30多个,无论战败还是战胜,所签订的条约均是丧权辱国,对待战争也是极力的妥协,而另一方面,却残酷镇压着军民反侵略的爱国热情。

  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四大名臣”。其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关于李鸿章的作品不胜枚举,但又有无数的传记、年谱和回忆录等在谈到李鸿章时,无不对其遭遇表示同情。在当时清政府腐朽黑暗的皇权体制下,这并不仅仅只是李鸿章个人的悲哀。“惜英雄未造时势”,抱负未能实现。

  大清帝国最黑暗、最动荡的生死存亡关键时期,任何想要竭尽全力在万难之中为大清国挣得微薄之力的臣子或百姓,所承担的莫不是“最难堪”之事。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弱肉强食是最寻常之事,任何一个弱国的臣民都毫无平等可言。资本主义的温床上奔跑的那匹快马叫做“社会经济”,而温床之下尽是不断走向失衡的食物链,强盗横行在弱国甚至成了司空见惯之事。

  “活着的人有活着的人的现实,死去的人有死去的人的历史,现实与历史的碰撞让人害怕。”当李鸿章走完人生历程,并且被史家和大清王朝一起写进历史时,他的形象也就成了一个误国者的形象,与慈禧太后联系在一起了。试问,如何能保证这个世界不与人们对它的叙述混淆在一起?

  《文明的变迁:巴黎1986•寻找李鸿章》记述的正是这样两个人的旅行,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作者边芹通过对巴黎的走访,重走了李鸿章当年走过的路,她寻找的是地方正是每一个历史和人物交汇过的地点。在这里,文明的变迁像是隐在时间之墙上的斑痕,为注视者穿连起他们不愿意言说的逻辑。

  从18世纪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形象仿佛如过山车般跌完起伏,由仰视到平视再到蔑视甚至到最后的全盘否定。有人评价说,这一落差是与军舰的航程和大炮的射程相对应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印象的转折点,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对中国的最后一点蔑视也没有了,直至变成了全面的否定。这个地球是转动的,你自己不动,那就别怪人家飞速发展。

  “闭关锁国”是近代中国走向急剧衰落的加速器。闭关自守,拒绝与世界文明相接触是这个曾经的古老大国所留给世人的印象。在一步步被打的过程中,中国也逐渐接受与承认了这些形容词,我们的祖先在不断地舔舐着这道人为切割的巨大伤口,他们似乎还无法跳脱这一固定的思维圈套。

  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的李鸿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是矛盾综合体,有些多面性。虽然聪明无比,但又不识时务;尽管坚韧贤良,但又残酷冷漠;一方面开放鼎新,另一方面故步自封。其实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希望我们在评述历史人物时,都能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立场等多个角度全面认识这个人。最忌讳的莫过于以偏概全了!

  个人公众号:依幻尘(editor-hanna)欢迎关注。

  《文明的变迁》读后感(四):在“历史的斑痕”中寻找答案

  在“历史的斑痕”中寻找答案

  李鸿章是晚清政坛的传奇人物,也是近代史最受争议的重要人物之一。1896年,李鸿章先是因“不惜一切代价”与俄国“立约结援”而成认可诛之的“卖国贼”,后又“带着自己的棺材”出访欧美诸国。尽管“一路追回去,尽管知道那是徒劳的”,但在“环游世界”之后,李鸿章更是对西方文明无限的向往。他在致晚清教育改革家吴汝纶的信件中说,“西方各国上下一心,齐心合作,无事不举,积富为强;反观中国,政事杂乱,多方掣肘,生财之法亦远远落后。”在《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中,旅法女作家边芹沿着李鸿章1896年在巴黎的足迹,寻追每一个与历史和人物交汇过的地点,“试图打开已经闭锁的时间大门”。

  大清国特使李鸿章历时190天出访了欧美8国,尤其是俄、德、英、法、美等五大强国。其中,法兰西之旅历时21天。从抵达巴黎北站,到“被领上双蓬四轮马车”,不知李鸿章是否有时间看一眼现代驿站(巴黎北站)张扬的建筑?但是,“那笼里的家禽和带鸡人脑后拖的长辫,已经引得街上看热闹的小民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了。从“官方的记录”看,李鸿章欧美之旅,不但所享用的豪华车厢是由德国军火商弗雷德里克·克虏伯提供,法国驻比利时公使还和法国外交部及管铁路的公共建设部商定让李鸿章的专列直接从法比边界的小城热蒙开到巴黎北站。而李鸿章之所以受到欧美列强之“礼遇”,是因为李鸿章背后的大清国“是远东最大的买主”。

  大清国就像一艘破旧的海上巨轮,而李鸿章就是那个“裱糊匠”。甲午海战失败,大清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来巩固海防,李鸿章也需要一支海军舰队来一雪前耻。所以,“以残躯暮齿”出访就成了了李鸿章的“历史使命”。“所以李鸿章人未到,而被‘想象中的订单’电击过的人群已处在猎食前的兴奋状态了。”在《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一书中,边芹撷取了法兰西热烈欢迎李鸿章的盛况:专列抵达前一个小时车站就“停运”“清场”,“到站的人进不来,要走的人车不开。”据媒体报道,前来迎接李鸿章的总统代表莫罗少校及外交部代表礼宾司副司长莫拉尔“全都身佩礼服勋章”。

  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被定格在屈辱的历史上。在那段“华夷杂陈”的时代,在西洋坚船利炮之下,华夏文明一路逃避死亡。在《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中,边芹不但客观审视了晚期改革的成败得失,还嘲讽法国“是在与自己的影子作斗争”。她认为,“近代史多不幸怎堪回首,在我族漫长的生存史上,那会不会只是一个细节?”历史往往有相似之处,忘记就意味着背叛。翻阅历史资料,现实与历史的碰撞让人害怕,“怎么能保证这个世界不与人们对它的叙述混淆在一起”,而“时隔百年的两次旅行(又)能把这一切牵到哪里?”这既是边芹对历史的追问,更是我们对现实的反思。

  边芹认为,“(历史)是两个人的旅行……活着的人有活着的人的现实,死去的人有死去的人的历史,现实与历史的碰撞让人害怕。”沿着清廷特使李鸿章1896年乘车走的路线,边芹感受到历史“背后深长的阴影”。但是,若有此即断定文明的没落,或者西方必然超越东方,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东西方文明的此消彼长是历史的必然宿命,如果把甲午海战之失败或者大清国的灭亡植入整个社会文明史中,甲午海战之失败不过是文明史中的一粒“尘埃”(政治事件)。“研究世界史必须将各文明及其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才能明了推动文明和历史演变的主要因素……才能有充分的空间容纳人类全部复杂性所造成的多样化事实”(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所以,李鸿章的出访欧美不但使图谋“富国强兵”,更是弥合东西方文明之“大事件”。

  走在巴黎的街头,沿着李鸿章1896年出访的路线,寻找每一个与历史和人物交汇过的地点。“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卢修斯·阿奈乌斯·塞内卡)。斯时的1896年,大清国的宿命已然明了,并不会因李鸿章出访欧美而逆转,亦不会因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而逃离“分崩离析”的宿命(只是大清国的统治者还有李鸿章还心存幻想罢了)。但是,正视历史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信,正视历史才能拥有真正的未来。所以,边芹在《文明的变迁:巴黎1896·寻找李鸿章》中所打捞的并非是简单的“历史的斑痕”,而是要引导我们以理性的精神(或态度)正视“不愿言说的逻辑”。这不但是大国的气度,更是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基础。

  发表于2017年《南风窗》第10期“南书房”;10月13日《中国保险报》阅读

  http://www.dooland.com/magazine/article_939253.html

  http://www.fx361.com/page/2017/0517/1742557.shtml

  http://shh.sinoins.com/2017-10/13/content_244605.htm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文明的变迁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