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管教指南》是一本由九州出版社著作,36出版的2016图书,本书定价:23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效管教指南》精选点评:
●论怎么和捣蛋鬼和平共处。 所谓知易行难,里面的规则有用,但是就像大人们常常计划做什么事情,开始做了几天然后就不了了之,生活恢复原样。 我的切身感受是作者提到的捣蛋的孩子跟他讲道理的作用不大,除非他知道他的行为肯定会付出他感到痛的代价。
●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一本书,孩子的问题行为确实可以解决,只要改变我们家长自己的错误思想。 我只用了其中的一条,安宝马上就比以前听话的多了。看到最后才知道书里面有上帝对孩子的祝福和爱。
●领导者父母,喜欢这个定位。比保姆型父母看着靠谱多了
●1痛苦法则和教父法则。小孩犯错后,要管教,懂规则的小孩更适合生存 2老大法则。不用讲太多的理由,啰哩啰嗦,只需去执行就可。树立权威
●不错的一本书,内容实用,值得推荐
《有效管教指南》读后感(一):值得书名
中国传统的育儿理念包含棍棒底下出孝子,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打就好了,子女就像父母的私人物品,父母有权利伤害儿女的身体;穷养而富养女,具体操作无法控制,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打压式教育,大概是出于中国人谦逊的传统,实行打压式教育的父母很少或几乎不肯定或赞许他们的子女,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孩子好,防止他们骄傲”......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的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生活的富裕使他们可以极大地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由于自身曾经接受过得教育,反而容易会给自己的孩子过度补偿,这一代的父母从不吝啬他们的爱,从而又变成了娇惯和溺爱。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想到不能打但又手足无措。家长们一头雾水,他们搞不懂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育儿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相互矛盾的育儿书籍和专家,父母们眼花缭乱无从选择。
如果你是“迷茫”的新手爸妈,这本书将是不错的选择。
1,对孩子来说“淘气”不是问题而是天性。
2,孩子依然可能继续犯错。但父母还是要尽力让明白,错误的行为一定会带来错误的结果。父母也要明白就算孩子在做错事后惩罚他,他可能还会犯错。
3,“打屁股”的艺术:使用情景:犯大错;频度:偶尔;工具:用手;程度:理性且抑制自己的愤怒;安抚:说明打他的原因并告知父母爱孩子。
4,管教孩子不能一刀切,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当父母在孩子的行为问题刚有好转的时候就停止干预,只会增加问题死灰复燃的可能性。
......
把小捣蛋鬼变成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有效的领导力,而另外一个培养孩子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无条件的爱。当然这一切的管教手段都是基于爱与尊重的基础上的。初生的婴儿像一个“天使”一般的美好,可是随着他一天天长大就越来越难管教,等到孩子突然乱发脾气的那天,父母他们明白了,真正的育儿生涯就要开始了,在以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他们的工作将是把孩子从“野蛮人”变成“文明人”。从这一天开始,父母们成了“驱魔师”,他们要做的就是把一个横冲直撞的“小暴徒”,变成一个会走直路的好公民。
《有效管教指南》读后感(二):《有效管教指南》:如何帮助孩子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并不难
“作为一名具有十一年儿科专业研究经验的执业儿科医师,我一直认为管理儿童日常行为问题非常重要。我把本书所述的法则和方法传授给家长们,许多儿童的多动症、对立违抗性障碍、早期儿童狂躁抑郁性精神疾病等行为问题得到了长期且有效的解决。一些孩子对药物的依赖让家长承担了巨大的压力,而书中描述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家长免除这一压力,孩子们也可以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因此这些方法受到家长们的普遍欢迎。他们对这些常识性非药物治疗方法的信任和采纳无疑是对我过去数年儿科工作最大的嘉奖和升华。”
这段话,是美国海波尔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常驻教授,儿童医学网站奠基人杜伯斯•雷凡诺对书籍的评价,正是看了这段评价,让我对《有效管教指南》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熊孩子们的恶劣行为问题,让家长和老师头痛。
约翰•罗斯蒙德在《有效管教指南》一书中写到,“小孩子天生都是捣蛋鬼”,“犯错是他们的天性”!“要想赶走孩子身上的‘恶魔’,你必须学会惩罚”。
《有效管教指南》详细介绍了有效管教的7大法则,施展权威的7大法宝,轻松搞定“小魔头”的7大“磨人”行为,讲述了7个出乎意料的传奇故事,给出了有关育儿的7条建议。
对于改掉孩子身上的“坏毛病”,作者可是有招数的。
规矩卡适用于3—13岁的孩子。
所谓的规矩卡,就是用有颜色的纸剪成约5厘米宽、10厘米长的长方形纸片,需要3—5张。
再准备一个家长帮助孩子改掉的行为问题清单,一个磁性夹子,一个冰箱磁贴。
把目标行为问题清单用磁铁贴在冰箱上,规矩卡用磁铁夹夹住,也贴在冰箱上,就放在目标行为问题清单的旁边。
刚开始的时候,建议从不超过3个明确行为问题,每天5张规矩卡开始。
每当孩子出现了清单里的问题的时候:
(1)父母把孩子带到冰箱前,指着清单中的那个毛病,说,你犯得错误在你的清单上,所以我得用掉你的一张(你也就少了一张)规矩卡。(2)父母从夹子上取一张规矩卡,放在冰箱上面。(3)让孩子先静坐5~15分钟。如果确定要坐小板凳,地点必须相对独立,这段时间也应该由计时器计时,而不是父母说“你可以站起来了”。如果孩子不配合静坐或是蔑视规矩,可以简单地告诉他可以用另一张规矩卡替换静坐。当最后一张规矩卡用完的时候,孩子就得面临承担做坏事的后果了。
第二天,所有的规矩卡都清零,不能累计使用。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的约束,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的还是坏的。不遵守规则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危险。
利用规矩卡这种可视化、量化的及时反馈,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边界,建立规则感。教育即是规则,每种教育都是规则的教育,这是对教育最本质的理解。
守规矩的孩子,做事有底线,行为不出格。
当孩子的行为问题很严重,或者问题出现得过于频繁,就需要动用“赶出伊甸园”了。
这里的“伊甸园”,指的是孩子的房间。
你家孩子的房间内有什么?
我家孩子的房间内,有床、书桌、书架、布娃娃、玩偶、滑板等等,是孩子的娱乐天堂。
把孩子赶出“伊甸园”,可不是把他从自己的房间赶出去,而是清除孩子房间内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包括孩子的各种宝贝玩具。只留下一张床、衣柜、书桌、台灯、学习用品、必须的衣服。
赶出“伊甸园”,还指取消孩子的所有课外活动,暂缓一切不必要的消费,所有的特权被无限期地取消。
作者的这些做法,像不像是对孩子进行军事化管理?
只有目标问题行为改正后,才能恢复一切。
多长时间?
最短14天。
对孩子不能只是单纯的惩罚,因为“惩罚措施都有一个共同点:刚开始有效,时间一长,孩子就不怕了。”作为父母,应该“帮助你的孩子发现并养成可能成为毕生追求的兴趣爱好”。
作者把电视和电子游戏机称为“愚蠢的盒子”。对于现在,我想这“愚蠢的盒子”名单里,还应该加上“手机”。
“愚蠢的盒子”可不是爱好,应该加以控制。
现在有的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染上网瘾,很大原因就是没有养成健康的爱好。
小学语文课本上有篇课文是《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山村。他特别爱观察那些小蝴蝶、小虫子、鱼、虾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有一次,一种奇怪的声音引起了他的兴趣,连续好几天去逮那个会唱歌的小家伙。原来那不是鸟儿,而是一只颜色嫩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长大后,法布尔成了昆虫学家,并撰写了著名的《昆虫记》。
无论是绘画,还是踢足球、弹钢琴,爱好“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精神、创造力、想象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力、恒心、耐心、计划性、分清主次能力,能让他们提高自制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简而言之,它能在各方面出健康男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爱好。
《有效管教指南》,最吸引我的就是书中的理念和方法都非常“有效”。
家长们掌握了书中的基本教养法则和基本教研策略,能有效帮助孩子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
如果你爱你们的孩子,那就按照《有效管教指南》中的建议去抚养他们吧。
《有效管教指南》读后感(三):教会孩子应行的道路,待他年老时也不会离弃
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学习、培训,考试合格后才可以上岗,但是父母这个需要精通喂养、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职业却不用培训取证就可以直接上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刚有孩子的时候会显得手足无措,而且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搞不清楚到底是孩子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
《有效管教指南》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在3~ 12岁之间帮助孩子改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这本书是美国广受欢迎的实战派教育问题专家,家庭心理学家畅销书作者约翰·罗斯蒙德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30年咨询300场主题讲座,每年近1000次家长面谈总结出:孩子淘气的原因是什么,有效管教的七大法宝,施展权威的七大原则,怎样做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等等。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看起来手足无措的问题,答案其实都很简单。
下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比较有共鸣的三个方面。
1、孩子淘气的原因是天生的
大部分新手妈妈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非常淘气,一天到晚在家跑个不停,不是在地上打滚,就是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没有一刻停下来。总之,他们不是在做坏事,就是在做坏事的路上,真的是让妈妈们头疼坏了。
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么淘气,他们淘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他们故意要这么做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那么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孩子淘气是天生的。
当我们意识到孩子的淘气是天生的时候,我们就会清楚,不管我们怎么做,不管我们怎么管教孩子都会淘气,也正是因为如此,不管孩子有什么样的表现,我们都应该淡定一些,而不是气急败坏。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怎么管教,孩子还会不可避免地做出一些让我们尴尬的事。
对于蹒跚学步的小孩儿,他们是怎么想的呢?我想要什么就应该有什么;我可以用各种手段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没人可以拒绝我或挡我的路;所有规则都应当由我来定;所有规则,包括我自己定的规则也都无法限制我。所以当你知道一个小孩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就不要再跟自己较劲儿了。
我儿子小的时候经常在沙发上跳来跳去,而作为家中的长辈----奶奶,每次看到他这种行为就厉声制止,而且警告他再有这种行为就不许吃饭。结果呢,孩子照样跳来跳去,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孩子的行为没有终止,奶奶的警告也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有一次我跟奶奶说:只要孩子不做危害自己安全,或者危害其他人安全的事就没有关系,孩子需要释放自己的精力,当然前提是要确保孩子的安全。下一次孩子又在沙发上跳的时候,我在卧室听到奶奶跟孩子说:你可以跳,但是你要小心点,不要摔下来,因为地板很硬,而且旁边还有茶几,磕到会很痛的。从那以后我儿子再跳的时候,它就会在没有茶几的那一边跳,而且跳的幅度也比以前小了一些。
孩子的淘气是天生的,我们要做的是接受孩子各种调皮的行为,然后再进行有效的疏导。
2、合理使用痛苦原则
所谓痛苦原则就是如果孩子有能力感受痛苦,那么父母就没必要为了那些应该由孩子感到痛苦的问题而感到痛苦。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拗口,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大家回想一下,每年开学季有多少家长因为辅导孩子作业的问题而被气出心脏病、高血压,更有甚者生命垂危,直接住院抢救。
同事的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因为辅导作业,拿着拖把打孩子,孩子用手去捂屁股,结果直接把孩子的手指给打折了。孩子痛到哭得撕心裂肺,家长也心疼得不行。这下好了,作业是写不成了,家长也不用辅导了。但是真的家长必须要用这种痛苦的方式来辅导作业吗?
当然不是,因为完成作业是孩子的事情,孩子完不成作业,老师会批评或者留堂,这也是孩子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可以说完不成作业老师给的惩罚是孩子应该承受而且也能够承受的痛苦,而不是让家长一起来承担这个痛苦。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给了非常详细的解决方案:家长可以跟老师协商,比方说一开始每天允许孩子只做一部分作业,给孩子六周的时间来跟上正常的作业强度。当然,在这六周内对孩子的活动是有限制的,比方说不能下楼玩。让孩子知道问题在自己这里,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责任甩给父母,让父母跟着痛苦。
3、教导孩子应行的道路,待他老年时也不会离弃
教导孩子应行的道路,待他老年时也不会离弃。这句话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教给孩子的道理是可以受用一生的,而不是只管三天五天或者三年五年。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赛跑。所以一次没做好,对于一生来说,并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初中的时候开始住校,每次上学走之前,父亲都会交代我:下车的时候要回头看一看,别忘了拿东西;饱带干粮,暖带衣裳。十几年过去了,父亲也去世好几年了,但是每次出门都会想起父亲跟我说的这些话。这么多年来,也从来没有在旅途中丢过东西,每次出门也都会带足够的衣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做好自己,才能养育出好的孩子。作者在文中最后一章中给了7条养育孩子的建议,每一条都在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这七条建议分别是:
做一个具有领导力的父母;创造一个以父母未中心的家庭;指派家务活;把家庭这个团队放在第一位;帮助孩子养成爱好;控制那些“愚蠢”的盒子;愿景宣言。具体要怎么做,书中也给了非常详细的方法。
《有效管教指南》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如何认识孩子,把握3--12岁孩子的特点,对症下药效果才更好;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书中更是给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不同问题的具体操作办法,非常实用。
《有效管教指南》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管教孩子,还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帮助我们教导孩子可以一生受用的道理。
《有效管教指南》读后感(四):3-12岁家长必看:如何有效管教你的孩子
随着二胎时代全面到来,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让父母们头疼的事情——除了学习之外,怎样形成好的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是父母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而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更是说过:“很多社会的问题都可归结于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归结于哪儿呢?归结于人的早年。”
看来,儿童教育可谓是社会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在熊孩子们形成习惯和塑造性格的3-12岁,作为父母亲,该如何实行有效的管教呢?
约翰·罗斯蒙德这本《有效管教指南》可以给你不少实用方法。
作者约翰·罗斯蒙德,是美国知名的实战派育儿问题专家、家庭心理学家。在他30年咨询生涯和无数次家长面谈中,他总结出一整套可复制的、被上万对父母验证过的有效管教经验,即《有效管教指南》。
这本书先客观分析孩子淘气背后的原因,让父母体谅和宽容孩子的淘气,紧接着就给出了有效管教的7大法则,告诉家长在孩子教育中一定要遵守的有效原则,接下来有了原则还不够,怎样有具体管教措施呢?约翰·罗斯蒙德随后给父母献上施展权威的7大法宝,通过7大法宝,解决孩子的坏毛病,作者还通过各种案例展示,充分表明这些法宝对孩子问题解决的有效性,最后,作者给了广大父母育儿方面的7条建议,让父母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更好地教育孩子。
首先,我们来看看,约翰·罗斯蒙德在《有效管教指南》一书中,给到大家的有效管教7大法则,个人认为,相对比较实用的有以下5条——
简洁温柔法则 :作者认为,成功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是一个做事果断、目标明确、指令言简意赅的领导者。因此,家长在传达指令和对孩子的期望时,用语越简洁,就越有威严,指令也会更清晰。反之,如果家长喋喋不休的解释很多,反而降低了权威性,听起来像劝导。坏毛病扼杀法则 :当孩子的坏毛病开始萌芽时,就要及时扼杀,不要容忍造成更坏的恶果,指令只说一遍,选择合适的时期严惩。痛苦法则和教父法则 :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就必须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并且让他感受到痛苦,为了让孩子承担责任,一定要给孩子提一个让他无法接受的条件,这样才能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和痛苦的感受,再也不想犯同样的错误。裁判法则 :孩子犯错后 ,父母不应该去威胁或者警告孩子,再或者心软给孩子机会或是谈条件,而是应该简洁平静地指出孩子“犯规”,然后给予惩罚,这样让错误的结果呈现清晰化。盘尼西林法则:在孩子管教的过程中,不要把坏毛病的缓解和治愈混为一谈。如果你在症状缓解时就停止治疗,那就很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复发,而复发问题通常比原始问题棘手得多,因此一定要彻底治愈坏毛病,才能放松警惕。接下来,作者给出了施展父母权威、让孩子逐渐改掉坏毛病的7大法宝,包含规矩卡、口头警告、规矩表格、课堂问题报告卡、赶出"伊甸园"、"故意压人"、"医生"建议等等,我们重点来讲讲规矩卡和赶出伊甸园。
规矩卡(适用于3—13岁的孩子) 作者认为这是矫正孩子行为的良好开端。具体做法是,准备3—5张有颜色的小长方形纸片,和立志要让孩子改掉的问题清单。用冰箱磁贴把问题清单贴在冰箱上,用磁性夹子把规矩卡贴在问题清单旁边。每当孩子出现了清单里的问题的时候,就把孩子带到冰箱前,告知他违反了清单中的问题,然后从夹子上取走一张规矩卡,让孩子静坐5~15分钟小板凳,当所有的规矩卡用完的时候,孩子就必须要承担做坏事的后果。让孩子从小就明白正确的行为规范,越早越好。而规矩卡,就是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做事底线,避免在外界交往中出现出格的行为,害人害己。
2.赶出“伊甸园”:当孩子的行为问题非常严重或频繁,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就需 要动用铁律,将孩子赶出“伊甸园”了。
所谓“伊甸园”,就是孩子的房间。孩子的房间是舒适自由的,他可以自由自在看漫画、玩游戏、看视频、玩玩具等等,因此作者把孩子的房间称作“伊甸园”。
那么,如果把孩子房间里他喜欢的IPAD、游戏机、漫画书、玩具,通通都清理掉,孩子一定难以接受。所以,作者建议,在对孩子犯下极端严重问题进行惩罚时,动用赶出“伊甸园”这个法宝很有效。
赶出“伊甸园”,就是清除孩子房间内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只留下一张床、衣柜、书桌、台灯、学习用品、必须的衣服;取消孩子的所有课外活动、并且暂缓一切不必要的消费,无限期地取消孩子的所有特权。
只有得到过,才明白失去有多么痛苦!赶出“伊甸园”,正是通过痛苦法则强迫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方法。
为了记忆深刻,作者认为,赶出“伊甸园”最短需要14天,在目标问题行为改正后,才能恢复孩子房间的一切。
李玫瑾教授说:“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能决定真正的命运。”
《有效管教指南》这本书,既有对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分析,又给了广大家长育儿的原则建议,以及坚守原则的同时,使用哪些方法更有效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谓十分全面。
对于想要给孩子良好习惯教育、但是又苦于缺少方法和技巧的父母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指南!只要父母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灵活去运用这些方法,相信一定能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