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脚下的土地》的影评大全
日期:2020-10-18 15: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脚下的土地》的影评大全

  《脚下的土地》是一部由玛丽·克鲁泽执导,瓦莱丽·帕赫纳 / 皮娅·希尔泽伽 / 玛维·哈比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脚下的土地》精选点评: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女导演+拉拉题材,柏林最正确的选择。在商战或者办公室政治题材中间掺入情欲和精分两大题材是个比较有趣的选择,剧作讲究,尤其是并没有按套路给影片中的神秘电话一个确切的解释:究竟是太过孤独(母亲早逝,女主姐姐精神病入院后她就成了孤儿,一直生活在寄养家庭),还是工作压力太大,还是女主本身家族精神病史让她也有了精分症状?即便长对话比较多,仍然堪称非常稳重又不乏味的调度和表演。

  ●2019成都爱酷电影周//太意识流了,看得脑壳青痛。

  ●还不错的心理惊悚片(误),节奏感很好,全程如鲠在喉,最后也没把憋着的一口气吐出来。

  ●爱酷看的 1⃣女主的身材 2⃣女主的美貌 3⃣女主的sex 4⃣配乐 5⃣画面 6⃣挺融合当代女性议题的 还有地下lgbtq元素 除了除了除了 悬疑part 把我整懵 我真的一度以为 女主的女朋友 出轨男下属 然后装作女主的姐姐给女主打电话 让女主以为自己精神有问题 然后趁机占领女主的职位

  ●描写职场女性的内心困境,有点类似情节剧的推进,非常女性视角的刻画。工作和身份上的压迫无处不在,满心期待现代社会下来自同事、爱人、家人的精神焦虑能够在最后得到回应,得到释放。手机铃声时不时地响起,心理惊悚的表述也不过是沦为环境折射的工具,这种被层层压力包裹着的生活随着姐姐的陨落飞逝而去。疲惫不堪的超负荷,每天在梦境中醒来,进入另一个现实恍惚梦境里。女主的表演很有可塑性,在坚强与脆弱两种状态来回切换。“我是个孤儿,没有家人,没有爱人。”从那以后,她只能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世上,站在脚下坚实的土地上,回头望了望,继续孤身一人。

  ●#BATURU女性电影节 真实的“自我”与想象中的“自我”的博弈,怎么能不失序啊,永远没办法杀死真的我。妙的是对爱欲关系的描写是一对Lesbian。靠去性别化的方式挣扎在精英阶层,却在苦苦维系中异化了自我。

  ●#2019金马No.4 看片之前粗略浏览豆瓣短评一片唱衰之声,但是看完全片反倒觉得其实细腻贴切。不像简介里描述的那般悬疑,其实还是生活流的,没有刻意去营造出其不意的惊悚感,反倒像躁郁患者的喃喃自语,就像影片头尾处姐姐写的小诗一样。我认为影片对于工作过劳女强人的生活的描写是适当且经过斟酌的,她的不安感最大的来源不仅是姐姐的病情,更大一部分是女性的社会角色这一点,职位晋升的患得患失才是她的心魔。影片中对其爱人兼上司的描摹是神来之笔,观影过程中我在预设这些相处会不会都是主人公的臆想,因为是悬疑题材,后来发现相处是真的相处,但若即若离也是真的若即若离,这种与他人关系距离难以把握的不安感才是女主的心结。PS:和《托尼·厄德曼》并置讨论,一部是将父女隔阂用吉利服的拥抱融化,一部是将姐妹病症用鬼魅来电相连

  ●不知道为什么要翻译成《脚下的土地》?这不合逻辑啊,片名原文翻译是「我脚下的地面」,土地跟地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萝拉迷走于姐姐跟工作,对于她来说可能只有踩在脚下的地面才是真实。其它的一切,如幻似梦。

  ●女性电影,精英的自我幻觉便是社会压力的真实反应,无论性取向工作或与人相处的方式,只不过是衣冠楚楚的崩溃边缘

  ●2.5

  《脚下的土地》影评(一):还是一部反思精英主义的电影

  片尾女主达到了晋升的目标,同时失去了精神病自杀的亲姐姐。悲伤过后,她恢复以往的生活,她多了的是什么呢?很明显是恐惧。

  本片也在刻板印象着职场女性精英的印象,勤奋、克制、压抑、冷漠无情,捉摸不定。想到的电影还有美国的<斯隆女士>,德国的<托尼 厄德曼>。

  还值得一说的是,导演给片子叙事的调调是惊悚片定位,有点儿值得玩味,因为很可能,如果还有续集精英女性变杀人狂也是相当有可能性的。

  片中提到药物滥用的问题,不仅精神病人会滥用药物,女主的上司兼情人也是满包的各种药,不禁想起南非老外ex漫不经心地说西方吸毒特正常,而她也曾滥用药物,这都是有报应的啊。惨死了。

  《脚下的土地》影评(二):女性职场题材的一种变奏

  这部出自奥地利女导演玛丽·克鲁泽(Marie Kreutzer)的作品算是女性职场题材的一种变奏。导演利用心理惊悚类型来给这个题材增添不少新鲜感,尤其是前半段装神弄鬼的情节,充斥着不可靠叙述者、幻觉,以及声音剪辑等惊悚类型片常见的手法。正当观众误以为画面上全是精神分裂的女主角幻想出姐姐的情节,结果在后半段反转过来,完全走回正轨。这个故事描写一位单身女强人在职场上拼搏过程中所遭遇的重重难题,一边要应付繁重工作与晋升压力,另一边要隐瞒同事自己有一个精神病的姐姐,还有就是她与女上司之间的隐秘同性关系。即使是单身女性也无法心无旁骛地在职场上全力拼搏,仍然要受困于亲情和爱情的羁绊而难以抽身。这种关于女性在亲情与职场间周旋的情节难免不让人联想到2016年那部《托尼·厄德曼》。

  不过这部作品隐约像是在探讨男女两性不平等的话题,而剧本里也安排了男同事与女主角竞争的一条副线。然而即便如此,在我看来影片要表达与呈现的重点并不突出,究竟是家族遗传的精神病,还是职场上的压力导致女主角一系列的心理幻觉,剧本里没有明确的答案。导演刻画了当代欧洲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一位单身职业女性形象,她愿意牺牲身体健康,承受亲情与爱情的困扰,而最终换来的是否幸福?影片结尾也似乎是给人模棱两可的态度。

  《脚下的土地》影评(三):势均力敌的成年人生

  《脚下的土地》在柏林电影节没有得到她应得的赞誉,大概是因为她既没有足够的政治色彩,对不平等的体制的避开直面的抨击,也从来不是给小女孩带去救赎,当然也没有发生把对方儿子害死,愧疚几十年的人间惨剧。

  人们总是会对激烈的,痛苦的,残忍的表达放入更多关注,《脚下的土地》冷静,克制,成熟,就像她所表达的主题,你有一百个崩溃的理由,但是你没有崩溃。天空的乌云遮住烈日,倾盆的暴雨即将来临,此处应该有轰隆隆的雷声,烘托末日的气氛,然而并没有。导演把末日变成了琐碎的日常,如果每天都那么糟糕,就不会觉得有多糟糕了。

  影片的主角LORA,商业顾问,独居,家里一尘不染,厨房和新的一样,住酒店的时间比在家里多,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仍然保证六小时睡眠,交通工具是飞机,每天的行程下飞机,开会,健身房,客户。为了支撑高负荷的工作,她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适当的性生活次数,说到这里,一个把自身献给工作的人,她的性伴侣是同事就显得非常高效率。

  LOR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已经很明确,她是一台高速运行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在正确的位置,在现实的世界里披荆斩棘的准则之一便是你对自己的精准定位,LORA做的很好。她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导演想讲一个女性在如今的社会上获得成功要付出的代价,最后她成功了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的话,LORA就不会是一个机器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经历低谷,攀上高峰,眼含热泪迎接旭日,这是我们想象中的电影。

  回到第一段我提到的这部电影的遭遇,因为她实在不够戏剧化,不够电影化,她不像一个有头有尾,高潮迭起的故事,她只是讲了365天里的其中60天的生活,一个007的德国社畜60天的生活。

  看这个社畜生活,简直就是千万社畜的镜像,用电影里的话说,我看着自己的身体,却看不到自己。社畜的关键词除了忙碌,还有专业。

  作为一个专业的社畜,什么是专业?影片中有一半时间在枯燥的工作流程中度过,另外一半时间在和上司ELISE进行深入健康理性的成人关系方面的交流。我不想用性关系去形容她们之间,太过草率肤浅。不管从哪种角度来说,她们都是同一类人,LORA是机器1.0,ELISE则是5.0。各方面趋于稳定,功能完善几乎没有BUG。ELISE不仅是工作能力卓群的领导,上床投入技巧高超的伴侣,还是在你崩溃时安静聆听告诉你家人很重要的知心朋友。我可以用任何完美的词去形容她,她完美的不像人类。什么是专业,这就是!专业的上司,专业的朋友,专业的性伴侣,LORA回应她的是同等匹配的专业。她们两个的交往好像设定程序的AI,偶有系统崩溃也马上能被修复。

  所以她们在激情过后讨论工作,在公司的洗手间约会,在深夜的街道上散步,她们做着所有情侣之间浪漫而心跳的事,但又那么稀松平常,没有惊喜,也不刺激,因为我一点不担心她们会在公司被同事撞见而尴尬。

  影片中两位主角有几次引发激烈争吵的机会,统统被及时摁死在萌芽。LORA错过会议没有进入项目团队,在办公室沉默。ELISE偷看她的私人信件,产生短暂的肢体冲突,以LORA躲进洗手间迅速结束。一次工作中的失误遭男同事陷害,导致自己的助手被开,LORA坐地上哭,还没有来得及哭的更大声,ELISE蹲下来看着她(专业啊)下一秒就是红着眼眶出现在会议上。最后一次更值得彼此敞开心扉,撕心裂肺大吵架的时机,是从一开始ELISE承诺带她去悉尼参与的大项目,后来派了男同事去,LORA上门质问,此时影片已经接近尾声,按照电影的套路她们两个应该来一次不同阶段的女性之间的世纪大战,把内心积压的情绪一次性的爆发出来,也是作为电影的总结,但是前面怎么说来着的,这个电影只是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所以LORA上门质问为什么?ELISE平静的口吻告诉她,你被升职了,所以不需要再去参与那个项目。

  观众期待的交锋没有出现,她们借由运动来发泄情绪吗?但是我认为她们之间的运动状态和工作时一样,倾力投入,水乳交融。什么是专业,这就是。

  看过的奥地利电影不多,我想如果这是一部法国电影,两位女主可能在第一次发生冲突的时候已经互扇巴掌,ELISE和男同事睡过几个来回了。

  如果这是一部美国电影,我们大概会听一个小时双方互相问候对方老母亲的脏话。

  如果这是一部中国电影,她们最后撕逼的点应该是LORA发现ELISE是高层的情妇吧。

  可这是一部奥地利电影,她们不仅没有互飙脏话,ELISE甚至没有正眼看过男同事一眼,完全扼杀一点点狗血的可能性。她们在工作与私人关系之间也从未发生过争执,甚至没有任何相关的讨论,好像她们对此完全没有疑虑,一如我前面所说,她们是AI,在所有相应的时间里做着正确的事,科学效率,合理纯粹。

  在这个电影里,爱就像平行宇宙的存在,不属于这个空间,说爱,显得太格格不入,所以直到结尾没有听到一个爱字,太酷了。

  有人说这是一部心理混乱的电影?有惊悚效果吗?我反而认为,这是一部实在的,现实的,一丝不苟的社畜日常影像,通俗而不庸俗的现代都市女性的故事,她的家庭,感情和工作,没有炫技,脚踏实地一板一眼的去刻画她,也没有给她精英的身份制造华丽的装备,比如豪宅和奢侈品。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叙述基调,其实在大多数电影里,她的这些不多余不煽情正是独特之处,全片始终保持一种克制,一种属于现代人的社交距离,在冷静和热情之间的平衡。

  两位女主的这条线,必然会让人联想到LGBTQ的话题,她们对自身的取向毫不怀疑,周遭的环境也从未非议,以至于本片完全没出现LES,性取向等相关的字眼,这显然也不够政治化。在女性职场性骚扰的问题上,导演如实的表现了这一段,而又避免会令人不安的气氛,把克制和距离贯彻始终,贯彻到影片的每个角落,每句对白,每个场景。

  《脚下的土地》是我看过的最酷最干净的电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脚下的土地》的影评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