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缸中之脑”?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能真实触摸世界上的坚硬物质,我们能互相拥抱、感受彼此的温度,我们能哭会笑,难道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吗?那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其实,当我们身处自身世界时,无论我们有多少真实的感受,我们也永远无法判断这个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拟的,这是哲学领域的一个永恒的悖论。
1981年,美国哲学思想家希拉里·普特南在他的一本书中,阐述了一个关于“缸中之脑”的假想:“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的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除大脑对邪恶科学家施行的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信息)。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如何确认自己是真实的?”
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颅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的角度来说,它完全无法确定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同样也无法确认这世间的一切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
普特南在书中继续追问:“我们可以尝试去想象,并非只有一个‘缸中之脑’,其实所有人类(或许所有有直觉的生物)都是‘缸中之脑’。当然,邪恶的科学家必须是在缸外面喽?是这样吗?或许没有邪恶的科学家,或许宇宙仅仅是由自动化的机器组成,它们管理着一个充满神经系统的大缸。这次,让我们来假设这种自动化的机器被编程为给予我们所有人一种共同的幻觉,而不是许多不同、互不相关的幻觉。因此,当我觉得自己正在和你说话的时候,你也觉得自己正在听我说话……假设这整个故事都是真的,那么我们能否意识到我们是‘缸中之脑’呢?”
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探讨,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虚拟性是否有可能?其实,我们人类本身就有可能充当这样邪恶的科学家,创造一个有感知的虚拟世界。
人类发明电脑还不到100年,但如今电脑技术已经十分发达。气象学家用它来模拟天气变化;天文学家用它来模拟恒星、星系的形成;生物学家用它来模拟活的器官……还有人正在模拟人类大脑。譬如2005年,IBM和瑞士大学合作启动了“蓝脑工程”,旨在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人脑的认知、感觉、记忆等多种功能。根据神经突触数量及放电频率,有人估计,人脑的运算速度为每秒1016到1017次。
不过,在即将兴起的量子计算机面前,如此快的运算速度依然会变得黯然失色。早在2000年,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指出,一个重量为1千克、体积为1升的量子电脑笔记本,每秒可以进行5×1050次运算,内存更是高达1031比特。到那时,人们或许已经不能满足于仅仅模拟人类的意识,更要模拟人类的生存环境了。
所以,鉴于近几十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构建一个拥有智慧生命的虚拟世界,并非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既然人类可以凭空创造一个虚拟世界,那么我们这个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完全可能是某个“大程序员”模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