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是一本由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36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0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精选点评:
●精神力是超越物质的存在,赞同又不敢苟同。
●作为一个小国,日本有着令人琢磨不透的特点。在保守与激进的抉择中,日本始终保持独特的态度!
●只有足够了解你的敌人!才能完全的击败他!
●想了解日本的推荐一看,一位美国人分析的入情入理,我就纳闷了,老美研究日本人,怎么比中国人还细呢?看来老外的调研方法确实不错,没有去日本,把日本的整个社会分析得洋洋洒洒,淋漓尽致。国人自叹不如呀。
●觉得应该是本好书的,但是确实个人觉得没啥意思
●了解日本什么?
●好多种装订版本。。。作为一个追求细节的人Q_Q,咳咳,我在看的是这本。
●日本民族是格怎样的民族 这本书将给你一个答案
●二刷以后,更能体会写得好。
●跟风读书借来看,一茬一茬看完就忘的书……往往是思想和心智不够成熟,没能领会众人所说的这些书好在哪里,伟大在哪。
《菊与刀》读后感(一):菊与刀
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则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代表,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如爱美而尚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在矛盾中找到平衡。他们可以为菊花的凋谢而多愁善感也可以在杀戮而疯狂,可以为女人而决斗在荒野,也可以在繁华中放荡,他们善于学习先进的文明,却又固执的坚持不可企及的迷梦,中国的邻居,一衣带水的近邻,让人深思的强国
《菊与刀》读后感(二):菊与刀
看了这本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日本,过去对日本那种厌恶由深转浅,最后只是以一个客观的姿态来理解它,而不是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去憎恶它……
中国自古受到儒家道德观的影响,日本也只是受“武士刀”精神的熏陶,有许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可以说日本特有的矛盾心理特点造就这个让许多中国人即恨也敬佩的民族……
《菊与刀》读后感(三):从小接受的仇日教育让太多的愤青不能客观地看待这个曾经施加于我们苦难的民族
恩,我不仇日,但许我不喜欢他们吧。看完书这种感觉尤甚。 民族间的互相仇视并不像北京人和上海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简单。譬如说我们提到“日本”,往往前面都要加个“小”字,而他们自己永远称自己为“大日本帝国”。北京和上海属于可调和的民族内部矛盾,而对于小日本,我们却无论如何做不到宽容。仇视他们已然成了习惯,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政治外交上有条潜规则“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但中国和日本似乎永远成不了“朋友”。 美国人眼里的日本人更多的是“不可理解”。不理解他们的“情理”,不理解他们的“忠诚”,各更不理解他们的“尊严”。因为他们这些所谓的“情理”却违背了世人眼中的“道义”。 作为从小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80后,不得不承认,我们最初的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是日本人教的。他们崇尚真善美,教人勇气、拼搏、信赖……动画片里没有明确的好与坏。但永远会满足正义战胜邪恶的公理。很难理解一个可以刻画出如此纯净世界的民族却崇尚着军国主义,或许这之于他们并不矛盾。 正如书的名字一样,日本就像温和的菊与寒冷的刀一样不可调和地共存着。
《菊与刀》读后感(四):文化的性格长期性或许真的几同烙印
受教了,《菊与刀》果然是本好书,原本对于日本人有许多矛盾费解的地方,用旁人的一句话说带过就是“日本人真变态”,无不都茅塞顿开。曾简单的认为日本文化无非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翻版,大同小异,无非再好学些杂糅了许多西方的文化因素在其间,现在想来却是缪矣。日本文化里有其自身的二元性特征,既无比保守又极从善如流,这个便是它的灵魂所在。像衣服虽然换了,然而骨子里还是那个人无疑。故虽然世殊时异斗转星移,日本今昔的对比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本几十年前的著作却能精准见血地勘破日本人的民族性情,足见民族性情和文化绝非几十年光阴,几次政变朝改所能轻易左右更改的。相比看似强大的政权,民族性的传承才更具有其难以违逆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才有人说“把钱从别人口袋里拿出来容易,把想法灌进别人脑子里难”,更遑论是一个民族,千千万万的人。非得暴风骤雨的革命难成,像文艺复兴,还得加之时日长久的熏陶固化,方能在一个成熟的群体里烙印成一个稳固的共识。那由日本反观我们自己,诸多问题便豁然开朗,虽说都一脚蹬进了社会主义的“贼船”多年,该干的不该干的事也做得够多了,社会问题却一点不见少,而翻开wuli男神,浙江绍兴人的书一看,却只觉得时空有些恍然,仿佛是树人哥哥用早已看透了一切的神情对着今人深沉一瞥,仿佛满纸刺谑皆是借古讽今。大清国是早就吃了药丸,而我们却仿佛还是大清国的遗老。
《菊与刀》读后感(五):一些笔记
我是一位父亲,有3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老伴16年前就去世了,为了儿女,我没有再结婚。我的这一行为被儿女们视为一种美德。如今他们都各自成家了。8年前儿子结婚时,我搬到离家两三条街远的一幢房子里住。说来有点难以启齿,3年前,我同一个夜度娘(即被卖到酒吧里的妓女)发生了关系,我对她的身世十分同情,就花了一小笔钱为她赎了身,然后把她带回家,教授她一些礼节,让她给我做了佣人。那姑娘的责任感很强,而且非常节俭。但是,因为这件事情,我的儿子、媳妇和女儿、女婿都看不起我,将我看做是外人。当然,这是我自己的过错,所以并不能怪他们。那姑娘的父母似乎并不知道这件事情。他们写信给我,说她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让我把女儿交还给他们。我见了她的父母,当面把情况说清楚了。她的父母虽然很穷,但却不贪图钱财,他们答应她女儿留下来,就当她已经死了。姑娘自己也愿意守在我身边,伺候我直到我过世。不过,我俩年龄差距太大,她都可以当我女儿了,所以,我也曾经想过要送她回家。我的儿女们认为她是看中了我的财产。我终年生病,恐怕最多也就可以再活一两年的时间了。我该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呢?非常期望可以得到您的指教。最后我要说明一点,那姑娘虽然以前曾几度沦落风尘,但全是为生活所迫。她的品质是纯洁的,父母也不是唯利是图的人。负责解答这一问题的医生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位老人太过于看重对子女的恩情了。他说:“你说的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进入正题之前,请允许我先说一下,从信中可以看到,你好像期望我可以给你希望得到的答案,这让我感到有点不安。当然,我深深地同情您长期的独身生活。”但是,我不认为你可以利用这一点让你的儿女们对你感恩戴德,也无法同意通过这一点就可以让自己当前的行为正当化。我并不是说你是个狡猾的人,我觉得你是个意志薄弱的人。如果你离不开女人,必须要和女人一起生活,你最好清楚地告诉你的儿女这一点,而不应该利用你长期的独身生活而让孩子们感到欠你的恩情。你过分强调对他们的恩,他们当然会反感你。归根到底,人的情欲是不会消失的,你也是这样的。不过,情欲是应该被战胜的。你的孩子们希望你克服情欲,是因为他们,背负这两种心情的妇女将会在以后的日子竭尽全力地做到贤妻良母,甚至会用自己的一生来忠于她的丈夫。希望你像他们头脑中的理想父亲那样生活。但是,他们却失望了,虽然他们有点自私,但我也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结了婚,满足了自己的性欲,却不理解父亲的这种需求。当然,你是这样想的,而你的儿女们持的却是另外一种想法(如同我之前所说的那样)。你们的想法是两种不同的想法。你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那姑娘和姑娘的父母是很善良的人。大街上的人都知道,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人的善恶。不能因为他们目前尚且没有获取利益,就断定他们是善良的。身为父母。却让女儿嫁给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做小老婆,这实在是太愚昧了。倘若他们计划嫁女为安,一定是想得到某些好处,你不这样认为,只不过是你自己的幻想罢了。你的儿女担心那姑娘的父母是在算计你的财产,我丝毫不觉得奇怪。我也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
姑娘还年轻,也许她自己没有这样的念头,然而她的父母是一定有这样的想法的。现在有两条路可供你选择:(1)做一个“完人”(因丝毫没有欲望而无所不能),同那姑娘做个彻底的了断。或许你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你的感情不允许。(2)重新做一个凡人(弃一切虚伪造作),粉碎儿女们心中你的理想形象。关于财产问题,你应该尽快确立遗嘱,决定那姑娘和自己儿女的应得份额。最后,不要忘记你自己已是童之人,从你的笔迹中我可以看出,你已经变得孩子气了。与其说你的想法是理性的,还不如说你是感情用事。你所谓的救姑娘出深渊,实际是想
让她代替母亲的角色。没有母亲,婴儿就无法生存,因此,我劝你选择第二条道路。
他不会认为,要保持自尊就必须坚持自己的错误。他也不会认为,一旦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必须引咎辞职或退休。
日本男子行为的矛盾性让西方人觉得奇怪,这是日本儿童接受了不连贯的教养而造成的。有这样一个时期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里,那就是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他们就是神,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恣意地攻击别人,似乎可以满足一切欲望,虽然几经修饰,这种记忆依然刻到了意识深处。这种二元性如此根深蒂固,使得他们在长大成人后,既可以沉浸在罗曼蒂克式的爱情,又可以绝对地服从家庭安排好的婚姻。既能沉溺于享乐和安逸,也能不计一切地承担极端的义务。谨慎的教育往往造成他们行动的怯懦,但他们却又可以勇敢到几近鲁莽的地步。他们可以在等级制下表现得十分驯服,但却又不会那么轻易地受上级的驾驭。他们异常殷勤有礼,而又保留了傲慢不逊的风格;军队中,他们能够接受盲从的训练,而又顽固不易被驯服;他们是坚决的保守主义者,而又极易为新的方式吸引;他们曾到中国学习习俗,转而又吸取西方学说,这些都是二元性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