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永不褪色的光耀——高尔基《母亲》读后感
日期:2020-10-14 19:55:46 作者:往事如烟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永不褪色的光耀——高尔基《母亲》读后感

  走出视线,走不出瞳孔;离别母亲,走不出关爱。儿女是放飞的风筝,线儿仍然在母亲手中。的确,“爱有许多种,但亲情却尽在不言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但有着同样的母爱。

  高尔基的代表作《母亲》,他描叙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工人运动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觉醒过程。《母亲》的主人公之一巴威尔正是由于母亲的抚爱和支持,才从一个整天酗酒、抽烟生活没有目标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

  作者从残酷的现实着笔,用细腻的笔,通过简单的语言,描写巴威尔母亲的悲惨遭遇,揭露了现实生活的黑暗和人民群众的愚昧无知。

  生活的落魄和现实的无奈,使那些普通的工人整天在工厂里劳作,受尽了沙皇统治和大资本家的压迫,“工人们好像无用的废矿渣一样被工厂抛出来”,整天做一些吃亏不讨好的事情。

  巴威尔从小就生活在这样黑暗的社会里的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里。“他们代代都是这样生活,年轻的时候酗酒和打架,并受父母的殴打。他们的全部生活被那年深日久牢不可破的习惯所束缚,没有人想改变眼前这种生活。”当巴威尔十四岁的时候,面对父亲的暴力行为他予以了坚决的反抗。他反抗父亲实则是在反抗一种压迫,反抗那种黑暗的统治,也预示着他革命思想的萌芽,同时也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成长的源泉。

  巴威尔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有头有脑的女人,说实话在那样的一个社会,他真的就似一颗耀眼的明星。

  面对儿子,没有责骂。儿子巴威尔在父亲去世后过上了漫无目的的生活。天天酗酒,抽烟,母亲看到儿子这样,“母亲抚摸着他那被汗水湿透的蓬乱的头发,轻轻的说:‘这种事不是你应该做的……’”

  简单的话语,让人感到心疼。正是源于这种爱,唤起了儿子年轻跳动的心。渐渐地儿子觉醒了,踏上了反抗黑暗统治的路途,他悄悄地打开了思想的天窗,寻找到了希望,在黑暗中寻找了一条通向光明的路——社会主义道路。

  他理智的接近真理,并走进真理。

  面对儿子的变化,母亲难免担心。儿子也理解母亲的一片心,便详细的给母亲讲了他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愤恨。母亲开始并不是很理解,但是儿子用几个问题启迪了母亲。并且引导母亲一步步走向了革命的道路,也让母亲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和黑暗。

  真理总是无法被泯灭,在黑暗的地方真理也能发出他的光芒。孩子永远都是母亲无尽的牵挂,母亲犹如天空一般,任儿女在自由的天空下翱翔。

  天凉时为你披上一件外衣的是母亲,天热时递上一杯清茶的是母亲,在黑暗吃人的年代,支持儿子并不惜最后献出生命来维护正义的依然是母亲。

  “好人活着艰难,死起来容易。”就连在家庭里,都要遭受丈夫的虐待,拳打脚踢那是常事。对压迫逆来顺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从来没有想过反抗,但是对于儿子,他不希望儿子也像她一样,过着卑微的生活,所以给了儿子启发。

  她一直生活在黑暗里,心却一直向着光明。对儿子所追求的真理她不但没有阻挠反而投身到儿子的队伍中了。这样一位平凡而不平庸的母亲,最后渐渐得成长为一位革命家。

  也许她的血肉会老去,身体会被打倒,但是精神终可传承,为革命为家庭奉献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褪色的光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永不褪色的光耀——高尔基《母亲》读后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