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胡适与鲁迅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12 16: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胡适与鲁迅经典读后感有感

  《胡适与鲁迅》是一本由邵建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与鲁迅》精选点评:

  ●信息量超出预期,深刻尖锐。对胡鲁的评价带有显见的偏见,虽然这偏见不错,但锋芒外露。

  ●这么明显的褒胡贬鲁实在显示了作者自由主义的立场,不过真喜欢这本鸟书!

  ●作者的立场太明显了,有失公正。

  ●前半是观点和态度的对比,比较值得看。后面是他俩具体谁写了什么信的细节,木有太大意思。

  ●非常深刻的研究 适合想要深度了解二位大师的人 但本书对胡适的评述更多 可能跟大陆人对于胡适的空白和偏见有关 “正义的火气”和“己所欲,施于人”的想法的确该改一改了

  ●或是“火与剑”,或是宽容

  ●学术味较浓,没读完。但能看出是本好书,虽然做着是带着很明显的立场去写这两个人的,对鲁迅难免一家之言了。

  ●所以说,我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自由主义者啊!然后对我天朝未来的政治路径完全丧失想象力。

  ●胡适和鲁迅那个年代 很多有留洋背景的写字的人 都喜爱在文章里加点英文/拉丁文料子 看着还挺有趣的 但现在看写胡适和鲁迅的人 再玩弄外文词汇 竟然不惜卖弄tolerance和intolerance这种低级词缀 觉得真是无聊又装逼 当然这可能只是我狭隘的偏见 = =

  ●为邵建是苏北人加一星

  《胡适与鲁迅》读后感(一):书的主题是?

  看书名,以为是本对鲁胡文化的介绍和比较。硬咬牙读完,才发现全书不过是作者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琐事的看法。

  全书目的是为胡适不平,为鲁迅祛魅。对胡适全是肯定,对鲁迅全是否定。

  作者在后记中说鲁与胡对他影响很大,可惜全篇我未看到一点,我猜鲁对他的最大影响是教他不要骂人。倘若猜错,那那句影响很大多半是反讽。

  《胡适与鲁迅》读后感(二):一本好书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

  作者不但为我们详细比较了胡适和鲁迅的各个方面,更对很多有争议的事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与其说这是一本介绍两个知识分子的书,不如说它是有着强烈现实意义的书。

  解放后,自由主义在中国成了“落日余晖”,胡适死后,连余晖都没了。但是今天,我们是不是要重新认识自由主义了呢?

  从现在的意义来说,胡适的自由主义更应该为我们所学习,对于鲁迅,我们则要批叛地学习。毫无疑问,作者认为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自由主义精神。

  现在的知识分子,应该摆脱思想的桎梏,换个全新的思维看问题了。

  《胡适与鲁迅》读后感(三):书中一段话

  赞此书,估计每个人对这本书的感受都会不同。只想附书中一段话——“台湾省主席”吴国桢在1954年2月给蒋介石与胡适写的一封信,他要求在“国民代表大会”上讨论并在台湾报纸上发表。

  “吴国桢把台湾地区问题归为六点:第一,一党专政;第二,军队之内,有党组织及政治部;第三,特务横行;第四,人权无保障;第五,言论之不自由;第六,思想控制。而他提出的相对应的六条建议是:第一,彻底查明国民党经费来源(即反对把‘国库’当党库);第二,撤销军中党组织及政治部;第三,明白规定特务机关之权利;第四,公开接受无辜被捕者亲友之控诉以保障人权;第五,彻底查明过去言论何以不能自由;第六,撤销青年团,并不能再有变相之组织。”

  《胡适与鲁迅》读后感(四):匕首与棉花

  鲁迅是一个业余写小说杂文搞出版的教育部小吏,当然也断断续续做过中国文学的讲师和教授。

  胡适是一个接受过西方哲学系统训练的职业教授,专业之外也爱考据历史和古典文学。

  笼统地将,鲁迅和胡适的差别是文学和哲学的分野。而且一个写社会病象的白话小说,一个是较早引进西方实用主义来研究中国哲学。

  不过他们各自写的诗,更能见出其性格。鲁迅呐喊”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胡适轻吟”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常言都道鲁文是匕首,胡作的学问文章或许更像是棉花。棉花有容乃大,匕首投过去,也只是”投石入海“罢。

  《胡适与鲁迅》读后感(五):不想起有噱头的名字,确实是好书。

  “尊重少数人的自由,尊重每个人的自由,这才是民主的真正意义。”

  就个人来讲,我是部分不同意鲁迅先生“国民性”的命题,我以为这个命题恰恰包容了一个革命者走向革命的对立。试图用一个前提,一个条件来给变革一个妥协的机会,我在这话的同时,并没有在书籍丛林里翻阅各式各样的史记资料,而且主观性的将革命与改革合二为一,严格的说二者是可以各种区分,甚至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视为对立。将国民性凌驾在由“一小撮人”所领导的现代化改革之上是不明智的。二者理应相辅相成,在变革的洪流中,民众思想将不可避免的被影响,而无论如何改革,人性的贪婪,懒惰,自私是国民性教育无法变更的现实。俗话说,“人民是最容易被煽动的”,这使得所谓“自上而下”的改革变得有意义,而自上而下这个词并不应该使我们产生对改革本身的扭曲,完整的改革措施是包含国民性引导和教育本身的。

  鲁迅先生亦指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现实来证明国民性的重要性。而当今的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不也是在建立政治体制的同时教育出了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所谓国民性吗?这又怎能说国民性要是比改革本身更重要的存在呢?

  然而对于胡适,胡适对任何事情的处理无不富有尊重和同情,这种尊重包括对政府的尊重,对利益集团的尊重,对人民的对立面的尊重,这种尊重就像对普通人的尊重一样,正是这样对一切的尊重和平等也使得他不能和嫉恶如仇的人们站在一条战线上。胡适并不代表正义,他代表客观。甚至对于俄共,他也不反对他们“有政治实验的自由。”

  这种“庸俗”与“不狰狞”,使得胡适并不像是某个阵营的人。

  之所以更多的人喜欢鲁迅,是因为长期被压抑的中国人热衷于一样东西:“真性情”。这样来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的鲁迅自然赢得更多的粉丝。也是在这种“真性情”情愫下,我们不断的喜欢“下定义”“扣帽子”,武断甚至自以为客观的去阐释现象,至今如此。

  “民主在政权形式上表现为少数服从多数,但是更珍贵的是他尊重少数,他并不抹杀少数,不打压少数甚至毁灭少数”或许这是我们一直以来以为的“软弱性“,哦,这可贵的软弱性包容的对手,对手却不包容他,但他并不反抗,而是更大程度的包容了对手,甚至不把对方当对手,甚至觉得大家可以做朋友,这天真的软弱,真是可爱。

  如今的娱乐致死,无数靠炒作的名人,比起胡适那句”不愿多唱戏让众人看“,真是鲜明对比。

  鲁迅的犀利,胡适的温柔,作者娓娓道来,还是比较客观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胡适与鲁迅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