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七十年》是一本由十年砍柴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明七十年主要是政治官場的描寫,接下去看看縱樂的困惑,看看晚明的經濟,都是所謂的上層建筑啊
●这本写得不错。文字上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有吸引力 但是作者写得很有感情 《明》主要着重于史实 把史实写得好看 这本更注重历史规律研究。
●明清的历史看起来最有意思。。可惜看过之后大部分都忘记了。明朝都是贤相忠臣,清朝都是勤君,制度性就是那个制度。再好的人也改变不了结局,今天也是一样。
●又是一本用调侃式语言述说历史的烂书。仅看了张居正一章就吐槽无力,完全把一代名相写成一个只会摆弄权术的流氓首辅,差点以为我在看的是大奸臣严嵩!面对这种书我只能无奈叹息,我学历史的目的之一大概就是为了写出一两本知识过硬又吸引人的史学书,让大众不再被此类书误导。
●跟万历十五年不在一个档次上,史学素养也远不如明亡清兴六十年
《晚明七十年》读后感(一):读到深夜
读到凌晨两点左右。
还是读完了。
这本书写得很直白,但引用信手拈来,不愧为读遍明史的十年砍柴。
《晚明七十年》读后感(二):煮酒,就是亲切
从煮酒论史里走出来的作者,虽然再没有一个能够像当年明月那样大红大紫,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的水平就力所不逮。和百家讲坛相对应的是,煮酒论史的作者们是草根的,和百家讲坛不同的是,草根们观点是不大受约束的。因此虽则松散随意,但是好读易懂;虽则七嘴八舌,但是百花齐放。十年砍柴是煮酒里的佼佼者,著作不多,储备不少,这本书首先做到了好看,然后是章节短(正符合互联网社会里读者阅读快而浅的特点,但是,内容并不浅),比起大部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更适合需要对这段历史略懂的读者。
《晚明七十年》读后感(三):小块文章
早就在书店的书架上见过这本书,不过对本书产生阅读的冲动是在开了凤凰卫视的梁文道主持的《开卷8分钟》的介绍之后。一气读完感到的确是一本有些内容的书。
看过结束语和余论,方知书中的篇篇文章原来是在《南方都市报》上专栏连载的,难怪每一篇篇幅不长,短小精悍,简洁明了,读之颇为酣畅。文章深入浅出,让熟悉那段历史的人读来很清爽,而对初涉那段历史的人读来也是十分轻松的。
书中提出明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制度的僵化,秉承儒家思想的士人阶级逐渐发展,使得其与君权的关系日渐恶化,而其自身也渐渐丧失了变革与进步的能力,最终使得大明朝的制度无法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最终土崩瓦解,不可收拾。这其实与我们中学读的那些政治书上说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理论相似。可本书讲起来却并不枯燥,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还有不少精彩的比喻使得本书在讲述理论时很是吸引人。比如作者将明朝比喻成一家大公司,皇帝比喻成董事长,文武大臣比喻成经理人等各级管理人员,用时下流行的公司管理学的内容来解释明朝的问题,真的很有意思。还有像把儒家比喻成产品制造商,儒生是其生产的产品,而皇帝就是唯一的买家,以此来解释三者间的关系,真是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这些比喻都增加了本书可读性。
可以说,小块文章加生动比喻可以算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晚明七十年》读后感(四):借古喻今,十年砍柴说晚明
《闲看水浒》作者十年砍柴
像吴思那样去探究历史
中国传统政治史上最重要的两种角色:皇帝和士大夫,在明朝留给后人的印象极其深刻且困惑。时至晚明,他们所呈现出来的阴郁而怪异的精神气质,预示了帝国的覆亡。明亡不足惜,可叹的是,它彻底阻坏了中国士人阶层的入世想象。晚明尚不乏逆龙鳞的直臣,而清廷满朝大臣,却尽是奴才了。
制度与人性之间的生死博弈
解析大明王朝衰亡的历史真相
晚明君臣的精神气质和行为举止今人看来也许十分阴郁古怪,让人疑惑不解。专权程度远迈前代的皇帝,有权打文官的屁股甚至杀死他们,可面对效能递减的暴力,要么是选择躲进深宫要么是滥用重刑,除此而外别无他法;文官集团内意气激荡,有不畏死的官员在皇帝面前保持心理上的道德优势,将逆龙鳞视为英勇壮举让皇帝无可奈何,也有怕死贪财的官员则忽悠皇上中饱私囊。
彼此合作了两千年的东家和伙计,即皇帝和文官们,竟然不知道再如何相处下去。在争吵、赌气中,庄稼地荒了,盗贼进院了。最终,土地和宅子不得不归了别人。
明王朝的政治构架在技术层面设计十分精密,几乎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可从张居正的中兴,到崇祯帝殉国,仅仅七十一年。是什么力量摧毁了这个看起来控制严密的庞大帝国?十年砍柴用精炼活泼的语言讲述帝国覆亡的全过程,再用深邃独到的思考分析帝国覆亡的历史因缘。
这是一篇当代语境下的《过秦论》。
《晚明七十年》读后感(五):写历史没必要非吐槽
如题。
读罢全书,却没留下什么印象深刻的观点。
此书的时间跨度不小,包含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书中引的段子不少,中兴与覆亡的因果作者也总结了不少,却都是人云亦云而已。
明史的写作有当年明月珠玉在前,再读其他人的著作难免要与明朝那些事儿进行对比。
喜欢明朝那些事儿里对每个具体的历史人物的深度挖掘,在这本书里,作者虽也努力去解剖、去诠释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却总觉得作者下的功夫不够。也许是因为文体的缘故,在报纸连载篇幅和尺度限制了作者的发挥,对一些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流于简单和片面。尤其不满意的是关于援朝那一段的描写,明显暴露出作者史料上的不足。既然不去分析具体的战争细节,那么就不要对当事人下一些武断的评论。
作者对于当今的讽刺最让人受不了,不是说现代语言不能用,只是一些该严肃的地方就没必要吐槽再吐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