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江湖奇侠传(全四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06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江湖奇侠传(全四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江湖奇侠传(全四册)》是一本由平江不肖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页数:121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江湖奇侠传(全四册)》精选点评

  ●民国武侠小说好看,有些编着编着收不了尾,了几部发现问题 基本都是前半部好看,结局仓促收尾,尤其写霍元甲那部特明显

  ●电子版

  ●啰嗦包罗万象

  ●没读完 看了一百回合 眼睛看的疼 武侠开山作

  ●小时候看的

  ●神作

  ●所有人都是打酱油

  ●旧派神作

  ●有些索然,可能是道太多的缘故。看了几回只得作罢

  ●前面几乎和蜀山剑侠传一样好看的小说,后面实在太烂了,相同套路不停的用,感觉根本枪手写的。

  《江湖奇侠传(全四册)》读后感(一):江湖奇侠传(一至四)

  《江湖奇侠传》,平江不肖生著,新星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在江湖上久负盛名当年肯定亦是风靡一时。今天看来,实在一般般了。传统的说书人痕迹很重,枝蔓过多,想到哪说到哪,有些情节很突兀。重点亦不突出,一些大关目写的虎头蛇尾,如红莲寺、哭道人等皆如此。但对后世小说的启示随处可见,如金罗汉的双鹰、乞丐的九只麻袋等等。

  《江湖奇侠传(全四册)》读后感(二):奇侠异事如穿珠

  民国武侠可谓当代武侠小说的滥觞,许多桥段也是从彼而来。曾经看过《蜀山剑侠传》,其中建造了一个仙侠世界蔚为大观羽的《十二金钱镖》是另一风格世事洞明,极具现实意义。日前读了《杀碑》,这就意思不大了,但是现在的许多流行武侠小说却是从中学得很多。

  曾听过王玥波老板的《侠义英雄传》,近来又找来了作者平江不肖生的代表作《江湖奇侠传》,看了三分之一,也可算名作。其中叙事手法串珠引线,同《侠义英雄传》一脉相承突然想到如果用Mindmanager类似软件将其中各个人物标记,列出思维导图,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其中故事情节多是旧时手法,像三言二拍类似。但比《七杀碑》之类更加吸引我。还有旧时小说的讽喻内容

  《江湖奇侠传(全四册)》读后感(三):将近百年前的第一猛书

  最近看了一遍《江湖奇侠传》。

  在民国时期,武侠小说家有北派五大(或民国五大家,不太准确)之称,即还珠楼主、宫白羽、王度庐、郑证因、朱贞木。其中,王度庐因前十几年李安拍的“卧虎藏龙”而再次闻名,还珠主则因为“蜀山剑侠传”而被尊为想象力丰富的武侠小说作家,后世名家金庸等都从中汲取养分不少。

  但在五大家之前,最负盛名的是南向北,即北方的赵焕亭和南方的向恺然。向恺然笔名平江不肖生,也就是《江湖奇侠传》的作者。

  这部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风靡一时,可称时第一武侠著作。

  那时武侠小说还未形成单独的一类,与传统的神魔小说未完全分开,既有传统的侠义公案小说如“三侠五义”、“施公案”的影子,也有神魔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的影子。这种奇幻仙侠与武侠不分的情况直到五十年代金梁兴起时才做彻底改观。

  《江湖奇侠传》也是一部这样的书,带有很多传统小说的痕迹,既有说书人串场,也有飞剑斗法。

  这本书值得一观之处在于四点。

  一是长。全书一百六十回,长达120万字。作为传统小说,能写到这么长确实难得。当年与当下不同,要靠手一个个字写出来。这个篇幅与天龙八部与鹿鼎记长度相当。

  二是繁。书中人物众多,枝蔓牵延。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大有“一千零一夜”之感。其实,这也是传统小说的习惯。因为传统小说大多脱胎于说书的话本,自然是一段一段的。这大抵分两类,一类是西游记式的,主人公不变,但经历一段接一段,相互之间关系不大。另一类是水浒式的,人物一个引出一个,最后再多多少少聚在一起形成新的故事。从这角度看,《江湖奇侠传》属于后一种。

  三是奇。书中所谓奇侠,基本都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修仙修道之人,也就是剑侠。其基本技能是口吐飞剑,白光杀人。这是世俗之侠与剑侠区别的标配。除此之外,每人神通便各有不同了。有的能生出各种幻象,有的有各种法宝,有的能断过去未来。每个人的经历也各自不同,一个人物或故事或长或短,但单独拎出来看也都可独立成章。

  四是真。这点与奇似乎是矛盾的,但实则不然。所谓真,是指书中很多情节取自民间真事,加以敷衍。如书一开始,便是湖南平江、浏阳两县民众争斗;再如张汶祥刺马案、火烧红莲寺等重要情节,还有不时穿插的各地所存遗迹,都能套上仙侠斗剑的外壳。这点与金庸、梁羽生颇为相似,小说不脱离历史,不完全架空,把假融入真,真真假假,增强小说可信性。

  说完可观之处,缺憾之处也说四点。

  一是不分主次。文中叙述情节谈不上详略得当。有的说起来拉拉杂杂,弄出几万字,不分重点。这么长的小说实则是边写边想,没有经过后期大修,也没有很多前后照应之处。若说是若干短篇连缀起来,也说得过去。其中不少部分如果直接去掉,丝毫不影响其他情节。

  二是情节重复。虽然各位主配角事迹有不同,但从路数上看无非就是奇遇、学艺、献艺、斗法等一些路数。看得多了,也就关注一些细节如法术不同了,对大路的情节都能看开头而知结尾。比如关键时刻现身救人的总是金罗汉吕宣良带着双鹰,不知这老头整天忙得过来么?到处跑来跑去。

  三是相对平淡。与现代小说的故事性繁重和设计精巧比起来,在情节上相对缺少令人恍然大悟、百思不得其解的设计。大约说书人还未揭破谜底,看书人已经早就明白了。这种平淡还体现在人物性格上,脸谱化还是很明显的。好人坏人一望而知,其动机也非黑即白,缺乏复杂人性的深入揭示。

  四是照应不够。情节拉杂既多,枝蔓便多,有时说了前面没了后面。有时后面虽有照应与补述,但痕迹很生硬。比如一百零六回后很可能是另一人执笔完成。若果如此,全书就不完整。在最后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处,又凭空冒出一个大反派哭道人来,没头没脑,和前面情节完全不相衔接。其他如柳迟第一回便出场,卖了婚姻大事的关子,到最后一回还在卖时节未到的关子。还有些小的地方,如提到成道的法、财、侣、地四者缺一不可。这本是很好的设定,但全书只出现一次,显然是写及提及,没有规划。

  五是笔力不够。虽然作者想象力已经不俗,但在斗法设计等方面仍然略逊,比起后世的还珠楼主和金庸等人明显不如。红莲寺与哭道人摆擂是两个大关目,但都是虎头蛇尾,明显是笔力难以应付大场面。最大的场面无非也就是哭道人与众人斗剑,有一窝蜂而上的感觉,但没有任何精彩细节支撑。这点可对比一下金庸所写各场大会,如天龙中少林寺门外大会,人物头绪均繁多,但写来一点不乱,收束得当。

  不过呢,作为近百年前的小说,不能完全用现代眼光衡量之。比如那时白话文普及不久,能把这等繁复故事以白话文讲给读者就相当不易了。

  列位看官有空可以一观,但不必细观。

  《江湖奇侠传(全四册)》读后感(四):平江不肖生的旧派江湖

  【读品】有容乃大文

  公元2009年1月22日,新派武侠开山鼻祖梁羽生因病逝世于悉尼。大师仙去,世人在唏嘘追思之余,亦对由大师开辟的新派武侠这一中国近百年武侠小说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黄金阶段无限怀念。正是由于以梁羽生、金庸与古龙为代表的一批大师们的天才创作,武侠小说这种历来被视为通俗乃至低俗的文学形式才得以在高雅文学殿堂谋一立足之地。新派武侠小说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固然与新派自身作家的努力分不开,然而,新派武侠诞生之前的三十余年旧派武侠的蓄势与积淀,亦是新派武侠登堂入室不可或缺的前提。以梁羽生为例,其代表作《白发魔女传》即师法旧派武侠名著《罗刹夫人》;《七剑下天山》中也颇有平江不肖生、宫白羽的痕迹。换言之,无旧派则无新派。而旧派武侠的创始人,正是被尊称为民国武侠界“南向北赵”两大宗师之一的湘人向恺然。

  向恺然(1890—1957),名逵,笔名不肖生,湖南平江人,故署平江不肖生。其人文武双全,有侠气,青年时期曾因陈天华公祭事件与倒袁(世凯)运动而两渡扶桑。平江不肖生在开始创作武侠小说前曾著文学价值甚高的谴责小说《留东外史》,及至《江湖奇侠传》一出,更是所向披靡、万人传阅,其势恐只有五八年金庸《射雕》横空出世可与之比肩。而《江湖》诞生后即被不断改编成电影也与金庸作品被不断拍摄为电视剧有很大类似之处,足见当年《江湖》影响之广。遗憾的是,1949年后,大陆与台湾不约而同地禁止武侠小说,旧派武侠遂逐渐衰落,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陆解禁时,新派武侠在香港已臻巅峰,且与时代潮流更为契合,旧派武侠在出版发行上已无可与之争锋。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平江不肖生及其作品从建国至今,一直处于蒙尘状态,不惟读者群体限于小众,相关研究更是近乎空白。新星出版社08年五月整理出版了《江湖奇侠传》,算是使明珠重现之善举。但是,从出版社的宣传语以及媒体的相关评论来看,世人对于《江湖》的认识尚处于肤表层次,且存在诸多误读与扭曲。故欲真正认识、评价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就必先破除这些误读以及扭曲。

  概而言之,目前对于《江湖》的误读与扭曲主要有三:其一为误用叶洪生老先生对于《江湖》的经典概括,即“此书是以湖南省平江、浏阳两县居民争地武斗为经,以昆仑、崆峒两派剑侠分头参与助拳为纬,而带出无数紧张热闹、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叶老是武侠小说研究界的巨擘,他对《江湖》的这段概括,几乎被所有介绍或者评论《江湖》的文章所引用。然而,布局错综复杂、人物层出不穷的《江湖》,是这一段话无法概括的,而且会给读者造成错觉。这段概括的问题出在,前半句即“武斗为经”过于具体,而“助拳为纬”又过于抽象。对于没有读过《江湖》的读者而言,看过这段概括,大多只会注意到具体的“居民争地”,而忽视抽象的“两派剑侠”(精华部分),而实际上“居民争地”只是《江湖》中的引子,远远谈不上是“经”,因此,这段引用率极高的概括并没有很好地描绘真实的《江湖》图景,读者须十分注意;其二为郑少秋版电视剧《江湖奇侠传》对于原著的颠覆性改编。人们知道《江湖奇侠传》,大多与观看这部电视剧有关,甚至于百度网站上的“江湖奇侠传贴吧”,也是讨论这部电视剧而非原著。但是,这部电视剧除了名字和原著一样,内容是完全不同的,电视剧讲的是雍正夺皇位,时间定位在清朝上半叶,而原著时间定位在清末,主角众多。因此,千万不要误以为原著就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其三为误把《江湖》宣传为电影《投名状》的原著小说,“刺马”的版本有很多,《江湖》中虽然也插入了“刺马”,但是内容与《投名状》完全不一样,《投名状》与《江湖》原著没关系,这也是需要澄清的。

  从其本身看,《江湖奇侠传》正如叶洪生先生所言“直承罗贯中《三遂平妖传》及清初《济公传》之剑侠、神怪传统;复再糅合清末若干乡野传奇,于焉乃杂凑成一个飞剑、法宝加侠客、术士的‘江湖大拼盘’”。 然而,《江湖》之所以能开创出成熟武侠小说的第一个光辉时代,除了“飞剑、法宝加侠客”这些故事性因素外,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其一,首开武林门户之争,《江湖》中涉及人物众多,但这些人物基本可划分为昆仑派与崆峒派两大阵营,正是这两大阵营的矛盾推动着整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种门派斗争描写对后世武侠尤其是新派武侠创作影响极大,金庸、古龙以及梁羽生等人的作品中,都无可避免的存在武林门户斗争的痕迹;其二,不肖生的作品基本跳出了明清以来公案小说的套路,侠客们不再是官府的附庸,不再单单是清官招揽的义士,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独立地位,在《江湖》中,且不论第一流的剑侠,就是稍微修炼些法术的人,都不屑于做政府或者官僚的附庸,只有菜鸟级的侠客如陆小青在火烧红莲寺后做了巡抚的随从。这种写作方式使江湖成为相对独立的共同体,武侠小说由此也开始具备了独立的品格。

  总之,不肖生《江湖》一书,文采斐然、布局宏伟,确属千载佳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存在民国旧派武侠的通病,即结构松散。由于人物众多、故事分散,《江湖》进行到最后已是千头万绪,在几条主线比如杨天池骨肉团圆、胡舜华兄妹见面还不曾写到就匆匆结尾,因此本书在结构上是存在缺陷的。另外,《江湖》一书缺少像高手间的“巅峰对决”也是十分令人遗憾的。平江不肖生在本书中成功塑造了黄叶道人、金罗汉以及红云老祖等几个个性鲜明的超一流剑仙,但是却始终不给他们制造正面交锋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不肖生的后辈金庸在塑造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后让他们在华山巅峰论剑,则显得更为明智了。

  (原载《都市快报、独立书评》)

  《江湖奇侠传(全四册)》读后感(五):20024

  武侠有“新旧”之分,所谓“新旧”,很大程度上是看它们是否受了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形式上的、写作手法上的,也包括内容上的、价值取向上的。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是旧武侠的代表作品,旧武侠的特点在此书中体现的相当完整。

  作者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判断价值的标准一变再变,作者的正邪倾向也一变再变,这是小说的第一大缺陷。江湖上的恩怨大多都是私人恩怨、门派恩怨,与家国大义无关。少数涉及家国时,作者尊奉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谶纬与天道轮回之说,认为清朝享国日久,自有其国祚之“德”,而民变显然是违逆造反,所以江湖人士往往支持清朝反对太平天国,此种理念很有意思,与后世金庸的价值取向大为不同。人物的个人感情方面,作者的观念有时相当刻板,有时又糜烂不堪,有时却又在俗语俗话中不经意说出了某些感情生活的真谛,这些跟后世武侠里的爱情观念同样大为不同,其实体现的,就是两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关于爱情与个人道德的观念大为不同。

  作者没有“长篇小说”的概念,现代长篇小说的观念没有,传统长篇小说的观念也没有。重点模糊,支线过多,写法上完全是一副“说书人”的腔调,却又把“书”说的散乱无章,这是小说的第二大缺陷。按作者的设想,故事本有经纬两条线,经线是昆仑、崆峒两派恩怨,纬线则是争夺赵家坪这一历史上实有的真实故事。但在写作过程中,枝枝蔓蔓的线外情节太多太杂,以至于主线反倒模糊了起来。等到最后几十回又把经线颠倒,昆仑崆峒忽而恩怨化解,紧密联合对抗新起的邛崃派,此种反转毫无铺垫,完全是一种信笔由疆的写法。

  在剧情方面,本来是重点铺垫的重大关目,前面一而再再而三的铺陈,最后却草草了事,这是小说的第三大缺陷。如争夺赵家坪、火烧红莲寺,反复铺陈之后却草草几笔就做了收束,由此能够看出作者既无清晰的整体构思,具体写作时又往往随所欲,不以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来写作,而以个人的创作心态来塞责,这是现代报刊上刊发长篇小说的起步阶段,出现此种谬误在当时却并非罕见,当时报刊连载的作品,腰斩的、废弃的、前后矛盾的、多人撰写的颇多,实是时代风气使然。就本书而言,书很长,出自平江不肖生手笔者为大多数,最后几十回据说是赵泽霖苕狂所续,几乎每句话后面都带个“呢”字,如同盖上自己的印章一般,著作权是不必争了,却让读者难堪不已。剧情上更与前作相矛盾,诸如江南醉侠法力忽大忽小之类,后作者并不在意前作者的思路,前作者似乎也不以后作者肆意篡改为意,此无它,都不过在报刊上是敷衍读者而已。

  其实向恺然是有野心的,他的构思本来相当宏大,要去全景式的展现当时民间流传的江湖奇侠的传奇作为。向恺然也在作品中反复声明插入人物或情节是“不得已”,还曾言及此书与《水浒》、《红楼》的不同之处,以此来证明自己写法的合理性。遗憾的是创作能力不足,笔力散漫,导致整书虽在当年连载时轰动一时,今日回头去看却觉得杂乱无章。当然此书也有别的作品很难见到的独特优点,即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地方风俗与民间道德观念做了忠实的记录,这是本书的突出贡献,那些都是一般文艺不曾留意的东西,平江不肖生却认认真真地写了出来,留给后人一份有趣的记录。而当时民间流传的大如江南刺马案、火烧红莲寺,小如湘潭全城逐杀江西人的民间骚乱,作者都不惜笔墨地描述出来,尽管与“正史”多有参差,却不失为一份难得的民间记录,大可与正史对比参照。

  《江湖奇侠传》对后世武侠的影响颇多,大致列举就有所谓气宗剑宗,昆仑崆峒峨眉邛崃各派纷争,丐帮和丐帮以肩负米袋数论尊长九袋为至尊,奇门武功之神辫,两大奇异门徒神鹰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神鹰神雕……新武侠虽然在写法上、主题上都借鉴了新文学的成果,但在武侠领域的想象上却吸收了很多旧武侠的东西。其实“武侠”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题材,武侠作者本身同样也在不断进化之中。就如《江湖奇侠传》当中还没有发明出点穴神功和内功,武功在其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道”的比例则要高得多,“修道”远比“习武”重要,这是其和别的武侠作品大为不同的地方。但在后世武侠里,“武”的成份就越来越多,“道”的成份越来越少,这大约是随着社会发展,那些“道”所体现的“法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越来越多读者不大相信它,反倒是“武”的部分,生命力却要长久一些。“武”的热潮,直到二十年前才渐渐消退。

  作家随着创作也在成长,同时随着读者的接受程度在不断延伸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这一点在《江湖奇侠传》中体现的很是鲜明,早期不管是“道”还是“武”,作者写的都很克制,甚至多次声明自己是据实实录,各地均有侠客们的事迹留下的实物证据等等;随着市场接受程度的提升,作者也逐渐大胆起来,开始放飞自己的想象,把原本不经的民间传说也拿来写入书中。等到最后,口吐飞剑已经不算什么,驾云飞行、吞吐天地才能算的是大手笔——写到这里,这本书也就该结束了。不然的话,哪里还能叫做“奇侠传”?直接就要成为“神鬼录”了。

  gt;> 最高的阶级,可有九个袋;以下低一级,减一个袋。柳迟和许多叫化混了三年,背上已有驮七个袋的资格了。

  gt;> 吕宜良长叹了一声,立起身来说道:“世人所争的,何尝都是于自己有关的事?所以谓之争闲气。我还有事去,先走了。”

  gt;> 这采药一门,是修道的舟楫;目的并不是给人治病,原是用以辅佐自己内外功的一种工具。

  gt;> 这其间的原委,也正是说来话长;而且说出来,在现在一般人的眼中看了,说不定要骂在下所说的,全是向壁虚造,鬼话连篇,

  gt;> 诗书世家的子弟,必习诗书:他们这种武艺世家的子弟,自然也都会些武艺。

  gt;> 大凡女子一嫁了丈夫,一颗心就只顾婆家,不顾娘家了!

  gt;> “说去就去,不拘地方!说来就来,不拘时刻!”

  gt;> 逆料看官们心里,必然急欲知道以上诸人的下落。

  gt;> 你可知道学道的人,有法,财、侣、地四件东西么?这四件东西,缺一不能成道。

  gt;> “没有法,不能卫道;没有财,不能行道;没有侣,不能了道;没有地,不能得道。所以,缺一不能成道。”

  gt;> 这部奇侠传中的事迹,十有八九是这样理之所无、事或有之的情节,因此不能以其迹近荒诞,丢了不写。

  gt;>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修道成功与否,并不在乎童阳。你将来的事业,不是你一个人所能成功,非先成立家室不可。”

  gt;> “很好。仇恨不深,偷盗他些银两,使他母丈心痛心痛,也就算是报复了。”

  gt;> 中国数千年来,圣人以神道设教,其中从来不曾有人能推翻过,不能因其非事理之常,便斥为虚妄。

  gt;> 民国时代的显宦,动辄是数百万数千万,若只有数十万的财产,要算是两袖清风,谁也不放在眼里。然在前清时代,富至数十万,在社会上一般人的眼光看了,确是了不得的巨富。

  gt;> 此刻写到陆伟成学剑的事情上,本可趁势将朱镇岳的履历追述-番。只是要写朱镇岳的履历,从头至尾至少也得二十万字,方能说得清楚。因为朱镇岳一生履历,当中连带的人物太多,若一一写出,势必喧宾夺主,反妨碍着奇侠传中的人物。然而完全不写,一则使看官们对于朱镇岳三个字纳闷,二则初集书中既经露过面,如果模模糊糊的放过去,似乎是一个大漏洞,于今只好取一个折衷的办法,仅根据第三回书中清虚道人对柳迟介绍朱镇岳夫妇的几句话的来历,追述一番,使看官们知道个大概罢了。至于与朱镇岳连带的人物的事实及朱镇岳平生的事迹,另有专书叙述,不再多说。

  gt;> 八年当中,田广胜、雪门和尚以及朱镇岳夫妇、魏壮猷夫妇,都曾下山做过许多救苦救难的事。因田广胜和朱镇岳都挟了一种报仇的念头,暗中替清军出了不少的力。但是这些事,不在本书应写之列,都不去写他。

  gt;> “各结各的缘,各修各的道,无所谓成全报答。”

  gt;> 黄叶道人倒知道部里批驳的用意,亲自进京,花了上万的运动费,经过一年多的时日,才将全部道藏请下来。

  gt;> 下面寂寂无声,连掉下一枚绣花针,都可以听得出声息。

  gt;> 收拾起大地河山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穷途,漠漠平林,磊磊高山,滚滚长江。 似这般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gt;>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岂必大事才是天数,小事便不是天数吗?

  gt;> 三十年前享爷福,三十年后享儿福

  gt;> 至于赵家坪归浏阳人,或归平江人,与崆峒、昆仑两派都没有干系。不过借赵家坪这块两县不管的地方做战场,又借两县农人照例的恶斗,做隐身之具罢了。

  gt;> 老头做出思索什么的神气,问道:“你说看见的,是姿容绝世的女子。我思量这地方,纵横几十里以内的年轻美女,我没一个不曾见过,也没一个不和我家沾亲带故。你所见的,大约是上身穿着什么颜色,什么裁料的衣,下身系着什么颜色,什么裁料的裙,怎么样的面庞,怎么样的身段,十七八岁的年龄,是不是这样呢?”

  gt;> 误收匪人做徒弟,自己因之受了拖连的,在修道的人当中,极多极多,不是吕宣良一个。

  gt;> 这些事毋须在下浪费笔墨,且搁下不去说他。

  gt;> 于今,却要叙述看官们心里时时刻刻记里着的八月十五了。

  gt;> 在第一集第四回书中,金罗汉吕宣良到柳大成家,传授柳迟一部《周易》的时候,不是当面约了柳迟于明年八月十五日子时,到岳麓山顶上云麓官大门口坐着等候他的吗?此时书已写到第五十五回了,一个字也不曾提到那八月十五日子时的事上面去。并不是在下把那一回事忘了,实在自第四回以下的书,从向乐山、解清扬在玄妙观看见朱复起,都是补写以前的事,并不曾写到吕宣良所约八月十五日的时期上来。直到此刻,才是时候了。闲话少说。

  gt;> 湖南的风俗极鄙陋,凡是略有资产的人家,不论如何不成材的儿子,从三五岁起,总是不断的有人来作媒。若是男孩子生得聪明,又有了十多岁,百数十里远近有女儿的人家,更是争着托了情面的人出来做媒。每有为父母的,因为来替儿子作媒的人太多了,难得应酬招待,就模模糊糊的替儿子定下来,好歹听之天命,只图可以避免麻烦。

  gt;> “我若愿意走那儒、释、道三条大路,早已不从师傅学道了。现在的儒,我心里久已不觉得可贵,并且科名不容易到手,不得科名,在我们这一教,是不能算他为儒的。释家的戒律更难遵守。至于此刻的道家,比儒家更不足贵,都不过偷生人世而已。

  gt;> 胡大个子一人被倒采喝的忍耐不住,就用言语激动全班的人,主张将所有看戏的人毒打一顿,以泄胸中积忿。有了十多个会武艺的在一块,有什么祸撞不出呢?

  gt;> 真是斩瓜截菜一般的,只杀得满庙的人,抱头乱窜,庙门旱被班里的人关闭下锁了,逃也逃不出去。不须片刻工夫。死的死,伤的伤,所剩不过十之三四了。

  gt;> 庙外的人,就此一拥冲进去了。看了庙里县人死伤狼藉的情形,没一个不双眼发红,拼命与那些戏子厮杀。这一来激动了公愤。满城的湘潭人,抓着江西人便杀。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第一件械斗最烈,而又最没来由的,便是这件案。为这件案,也不知参革了多少有关系的官员。这案倡首酿成的人,就是这胡大个子。胡大个子这次杀人极多,自己居然一点儿没受损伤,乘着纷乱的时候,逃离了险地。他那一班的戏子,安然逃出来的,只有他一人。

  gt;> 卢瑞似领会似不领会的问道:“什么叫做道法?怎生传授?”方绍德笑道:“道是道,法是法。此时费千言万语,你不能了解的,将来不用片言只字,你自然能领悟。

  gt;> 第一条,不许干预国家政事。我这道法,传自佛家,佛家是不许干预国家政事的,那怕昏君临朝,奸臣当国,我门下的弟子,永远不许有出来干预的事。

  gt;> 修炼只在得诀,诀窍只在名师指点。三言两语,一经道破,豁然贯通。

  gt;> 只是当孩童的时候,知识开的太早,又加以刻苦读书,陆凤阳是个一句书不曾读过的农人,只知道想望儿子多读书早发迹,替家族争光,哪里知道孩童身体发育未完全,脑力用的过度,呆坐不运动的时间过久,于身体大有妨碍的道理。

  gt;> “我们出家人,只一走动衙门,结交官府,便不愁不造出种种的罪孽来。既是名心不死,何必出家做什么呢?”

  gt;> 我眼睛里三十年来所见的少年夫妻,其和好亲热如胶似漆的,必是男女的身体强弱相等,性情灵活也相等的。聪明强健的丈夫,没有亲爱愚蠢衰弱妇人的。反转来,妇人对丈夫也是一样,少年夫妻不和好,不是一边的身体太衰弱,便是一边的性情太古板。总而言之,十九是由于情欲上一方太过,一方不及。若两边能如愿,夫妻就没有不和好的了,

  gt;> 虽则是小说的章法稍嫌散漫,并累得看官们心焦,然在下这部义侠传,委实和施耐庵写《水浒传》,曹雪芹写《石头记》的情形不同。《石头记》的范围只在荣、宁二府,《水浒传》的范围只在梁山泊,都是从一条总干线写下来。所以不至有抛荒正传、久写旁文的弊病。这部义侠传却是以义侠为范围,凡是在下认为义侠的,都得为他写传。从头至尾。表面上虽也似乎是连贯一气的。但是那连贯的情节,只不过和一条穿多宝串的丝绳一样罢了。

  gt;> 明于谋人而昧于谋己

  gt;> 盛意良足感。弟妹伉俪间爱情甚笃,姊不欲以第三者闯入其间,致蹈攘夺之名,因决意远踲避嫌。

  gt;> 居然效学娥女的故事,钱素玉又同杨继新成了亲。从此,左拥右抱,真便宜煞这位少年郎了。

  gt;> 只见这些夷兵,赶到之后,见了男子,举刀便斫,举矛便刺,没有一些些的矜怜。见了小孩,把他一刀杀死,还是一种善良的举动,大一半是把来挑在矛尖或刀尖之上,玩弄他一个够。然后将矛尖或是刀尖,向着上面或是四下一伸,将这小孩远远的抛掷了去,十有八九,是跌成为一个肉饼子的,他们见了,反而哈哈大笑,见了女人,更是不得了,不管她是六七十岁的老妇人,七八岁的小女孩,总得由好多个人把她们轮奸了一个畅,然后执着两腿,从中一分中分成了两半个身子。

  gt;> 一时间不觉悲从中来,想道:“这是打哪里说起,亡国的惨痛,竟是及我身而亲遇之么?”

  gt;> 他瞪着二只眼睛向前直望着,仿佛间,忽见有一群的妇女,莲步姗姗的,从繁花如锦的山径上走了下来,这一群妇女,生长得美丽极了,而且一个个都赤裸着身体,一丝儿也不挂,把她们丰富的曲线美完全呈露了出来。而打头走的一个,却就是他的爱人雪因,好像是这群妇女中的领袖一般,手中捧着一大束的鲜花。比及走到他的前面,大家都一齐跪下。雪因更把鲜花高高的捧起,向他奉献上去,一壁莺声呖呖似的说道:“恭贺我主,不特做了邛崃教的教主,并做了统一各派的教主,所有什么昆仑派,崆峒派,以及同在本省的峨嵋派,都已为我主所扫平,而隶属于帡蒙之下了。敬献此花,聊表祝贺之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江湖奇侠传(全四册)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