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八月之光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03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八月之光读后感锦集

  《八月之光》是一本由[美]威廉·福克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3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八月之光》精选点评

  ●几乎是小说文本极限了。

  ●纯nb了我觉得。。。

  ●太赞。翻译也深得我有种史诗般的凄美气氛

  ●读着有点费劲,但是属于很有嚼头的那种。

  ●难受。我想了一想,还是把扔了进去。|444

  ●充沛想象力超凡驾驭文字展现创造力

  ●确实是非复杂的小说 还是摘录简介比较好 “这部小说以多重叙事角度情节结构文明作家对小说文本的无限肯能性进行前卫性的试验。更奇特的事书中最主要的两个主人公从未见面。这样的排列组合高度自由的文本结构对传统阅读无疑有巨大挑战可以说《八月之光》是远未读懂的小说” 主题上说有“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爱情荣誉同情骄傲怜悯牺牲精神”和作反对种族宗教偏见态度

  ●好温情,好和煦

  ●前卫个毛,福克纳内心激情过头心理描写对话水平。偶尔有些好句子,翻译够呛。

  ●已购

  《八月之光》读后感(一):路的终点在远方

  关于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我想说说里面的克里斯莫斯和海托华这两个人

  克里斯莫斯是个不知道我是谁的人,准确地说,他不明社会自己划分到底是什么,在时来说,是不知道自己是白人还是黑人。而这种不明确带给他的,是一种社会人意义上的分裂感。

  扭曲的社会会造就扭曲的人,而福克纳很厉害的一点是,他创造了这个在哪面来都是边缘的人,在克里斯莫斯看来,可能人和黑人对他来讲都像是一个个排斥他的肤色集体

  海托华这个人生活在幻想英雄崇拜之中,他想把自己幻想中的生活移植现实生活之中。而在现实中遇到阻碍时,这种人更倾向完善自己的幻想王国,使得自己的行动看上去合乎自己的内心。

  小说一直在提倡一种不断前行的生活,路这个词似乎不仅意味方向,而是意味着终点本身,这种东西我是难以接受的,福克纳给的这个药方感觉问题悬置了,只给你说,一直走吧。但毕竟,只有一直向前才可能有更深刻理解感受,与其徘徊于此刻的谜团,不如先选一条路试着去走走。毕竟,如果有终点的话,也是在远方。

  《八月之光》读后感(二):读得很辛苦

  威廉·福克纳是没有被中国充分认识的作家,他不像几乎同时代海明威那么出名,因为他不够通俗。甚至在中国名比不上菲茨杰拉德,因为后者成为被视为“迷人的、自我毁灭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一般中文的20世纪文学史蜻蜓点水于《喧哗与骚动》,以至于L某去秋第一次在书店见到此书,惊为天书。(文学史之害可见一斑~)

  其实只有27万多字。难读原因首先是多线索的叙述方式。其二是文中南方内陆小镇闭塞而相对神秘的氛围总让我去留心人物的言行的寓言意义,而人物的语言非常俚俗讥诮,估计英文原版会更加明显些。其三是福克纳对于景物和人物精神与事实活动相互渗透的处理,他笔下的夜、树林、房子……都仿佛有了精魂。其四,本人对于种族问题的无知妨碍了本人对于人物活动的理解。其五,我老觉得作者本人声音在代替、篡位人物。有些声音出现觉得不太合理,总要怀疑一下。尤其是Christmas作为一个并没有受很多教育的人为何能有那么复杂的心理和意识。真的只是因为种族问题。其六,暴力问题给人的距离感和抗拒心理。麦克依琴对于养子Joe,即对Christmas的暴力。小镇人对于海华托牧师的冷暴力,以及牧师本人混乱传教中夹杂的暴力崇拜。Christmas更是一个极端暴力的人。其七,莉娜的奇特性格非常费解。

  未完待续。

  附上维基:http://en.wikipedia.org/wiki/Light_in_August

  《八月之光》读后感(三):八月之光》,稀薄而热烈,封闭而永长

  走走停停,终于在八月即将结束的时候看完了《八月之光》。它既适合旅行过程中看,也不适合,皆因其复杂的结构和散射的情节,还有疏离的人物性格——容易进入片段的阅读,却需要极尽专注才能理解其奥义。

  福克纳的书写是繁复的,一些句子啰哩啰嗦令人生厌,本可简洁表达的情绪,他会用零碎的,甚至毫无关联的方式表达出来,像文字游戏,但并非炫技(或曰高明的技术),你又觉得它们那么熨贴,有种认真的肃穆。

  他在自己的小镇世界里营造出奇特的语境,封闭、永长,还有一种类似人类永恒乡愁的东西,在特定的时刻,若你凝结心神,沉浸其中,又是动人心弦的。

  《八月之光》的故事并不讨喜,时间线的剪短和叙事的悠长构成一对极大的矛盾,主人翁人生故事的并行或许有某种内在的呼应,但联结却是松散的,除非你已在思索同样的问题,而你的思考或许能达到某种高度,才能体味这种永恒的尊严之美。

  那些内在的威严与戒律,痛苦的追寻与放逐,神衹的启示与宽容倒是和近期的所见所得相互印证了。达芬奇的生动、拉斐尔的沉静、米开罗基朗的力量、贝尔尼尼的神秘…他们所感知并创造着的,那些可塑的,却永远具有诠释空间的真、善、美的意象,似乎也在书中跳跃。

  彷佛神的光无处不在。正如八月的罗马,空气如福克纳的回忆一样,“稀薄而热烈,彷佛空气中有一种悲哀、惹人怀念家乡而怪熟悉的东西。”在这样的城市里,若漫步特韦雷河畔,静听夜虫呢喃,也不小心涌出旅人专属的感伤,这感伤似乎也是健康而快活的,就是生命本该有的样子,如轻柔的复调咏叹般予人安眠。

  《八月之光》读后感(四):没有上帝的时候

  这是些殉难者,他们行走在永无尽头的道路上,无论三十年还是六十年,无论从亚拉巴马州还是从田纳西州,都是这样毫无启示又固执地摆在眼前,静静流淌于命中注定。无论是歇斯底里地反抗挣扎,还是如同婴儿般地默然接受,都是无力生存的证据。

  那早已埋藏于血液中的祸根。永远受歧视的黑白面庞,他无声地呐喊,企图逃脱命运,却已浸染于降落的黑影之下。他所遭遇到的是抛弃与毒打,莫名其妙的排斥他不属于任何一类人。当上帝露出狰狞的面孔,他逃啊逃,总有一天会跑到路的尽头。然而没有一寸土地不是阳光普照,柔情是可怕的毒药,祈祷是可耻的圈套。他漫无目的地跑了这么多年,从没有好好想一想,他只是在狂奔。如同被上帝追杀的猎物。那个女人也许60岁了,是披着灰白头发的枯槁的蜡像。她的记忆里充满仇恨与鲜血,没有波澜毫无气息的生命突然在情欲中溶化,两个孤独的动物本可以相依却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恶斗,他们不会微笑。当生命徘徊于罪恶的悬崖之上,快要掉落下去,却还要指望那只剩一口气的上帝,人们遵循他的教诲,冷眼旁观熊熊燃烧的罪恶之火,侵蚀那异类的生命,他们可以一下子把他的头拧下来,当他们真正露出獠牙的时候。

  出发时她要找一个人,其实心里早已没了指望。只是别无他法,只好不停地走啊走,她是如此平静挂着圣母般的笑容,似乎可以审判任何人。她光着脚只顾赶路,谁也钻不进她那顽固充满幻想的脑袋。善良的人们毫无条件地帮助她,毫不吝啬地伸出援助之手,当另一个生命被追的穷途末路的时候,她被保护在善意的光圈里,一个小生命孕育着新的希望。好像她生来就是要接受帮助的,也许因为她流着纯洁的血液,也许她受到了上帝的庇护。被欺骗的同时也得到了高尚的补偿。不,像她那样的生命是不会被欺骗的,谁也伤害不了她,一切都是她的心甘情愿。她不知道上帝在哪里,在这个圈子里只闪光着人性基础的光辉,在没能被任何说教所左右的时候。

  一个死了,一个上路了。在上帝小心翼翼地掩盖起他的獠牙,当罪恶被逐渐遗忘,一切又恢复了表面的美好。

  《八月之光》读后感(五):八月之光写作文体个人看法

  我一直觉得要想快速弄懂一个作家的写作文体,那么最好还是读他用第三人称写的小说。因为第一人称的小说具有叙述陷阱(具体术语我忘记了)也就是他所用的文体必须符合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比如福克纳其他小说中的人物,昆汀讲故事的方式和班吉肯定存在差别,甚至说天差地别,因为班吉是个傻子,而昆汀是个正常人,他们运用的语句结构肯定不同,班吉甚至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都不能完成。所以当你看八月之光,福克纳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时候,他所运用的语句结构,他的文体,自然就显而易见了。

  在马尔克斯《活着为了叙述》中,他说他不敢深刻的读福克纳,因为他怕最后发现福克纳不过是个厉害的修辞学家罢了。关于福克纳地位的问题我们不去讨论,不过其中有一点重要的是,福克纳句子结构包括比喻的确和所有其他作家都不一样。他喜欢用长句字,甚至在一个长句中夹杂着其他不相干的句子,可能一个句子要经过两三页才能完成。我看李文俊先生编的《福克纳评论集》有写到过关于福克纳文体的评论,有兴趣可以买来读读,里面说的十分详细,我说的只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同样,福克纳的比喻也真的是独树一帜。比如《八月之光》第十二章开头一段:就这样,第二阶段开始了。他仿佛跌进了阴沟。像回顾另一种生活,他回想起她那第一次艰难的男人般的屈服,真够艰苦,真够令人生畏,像精神的骷髅摔碎,骨骼折断的声音几乎肉耳都能听见。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福克纳是如何运用比喻的,或许有人说这根本算不上是比喻,因为这样的描写让人半天摸不着头脑。但如果你把这本书看完了,你会发现整本书到处都用这样的比喻,包括他所有的书,几乎都是这样,这也构成了福克纳独特的不可被模仿的文体。我觉得他这样的描写和比喻,其实体现了福克纳是一个怎样的作家。他是一个思想到极致的作者,他的比喻带上了思考的深度,所以他的某些比喻看起来令人迷茫,如果你仔细思考揣摩,你会发现你再也找不出来比这样的描写更为深刻,更为仔细的了。

  毫无疑问,福克纳是一个伟大的文体家。至于他其他方面的研究,那就是其他的问题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八月之光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