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公共人的衰落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03 19: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公共人的衰落的读后感大全

  《公共人的衰落》是一本由理查德·桑内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4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公共人的衰落》精选点评

  ●非常有意思,很系统

  ●公共生活私人生活的混杂不分造成了公共生活的不发达和私人生活的不发达:个人私事成为每个人的事,干涉手段街谈巷议直到游街沉塘;而公共的事却成为没人管的事,一方面是隐私最多,一方面任人宰割

  ●口就是结论,没有推论过程

  ●读了太多坚硬社会学,桑内特柔软得让我颇感为难不知道这是不是在本质上也只是一本他的论文集,所以头绪很多主题也很多,两个主题之间的边走让我颇觉茫然。所以无论如何也把握不到衰落作为一个过程(呃,我想到了赫伊津哈的那本书),而只能捕捉到一处处缺乏语境社会史述写,甚至去关注作者文献引证上的一些近似率性处理。不过至少就我能把握的部分而言,桑内特老爷爷还是深具洞见的,特别是在这样的时间一手读着对韦伯弗洛伊德克里斯修正一面着一位克里斯玛型人物何以用克里斯玛纾解危机。|||我不太相李继宏的译笔,他敢于植入那么许多的中国俗语,为啥非要把我们熟悉的法国总统德斯坦(d'Estaing)用(也许原文的Giscard译成季斯卡...

  ●思路开阔,中前部分觉得很有启发,但后半部分从讲人格开始比较晦涩,然后感觉论述逻辑性不太清楚,读起来颇为费力,于是后面都没读懂。。。

  ●現在的公共空間不再是梵高畢加索的咖啡館,而成了愛德華·霍珀《夜遊人》。當然每個藝術都覺得自己身處在最糟糕年代。桑內特解讀的也都是社會學上細枝末節的東西,無太多助益和全新視角。大膽假設,公共人的衰落最大的原因就是國家政權的興盛。公共空間遭到破壞導致人們更加重視共同體,共同體則催生出卡里斯馬(具有破壞性的集體人格)。

  ●不想读书不想读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和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齐名的桑内特对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中自由流动的各种符号进行的各种精妙绝伦的历时性研究渗透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著作的丰富引证,其非凡洞见实在令我等社会学菜鸟叹为观止

  ●雷s人的翻译

  ●读的好累

  《公共人的衰落》读后感(一):老实说,我没读完,感觉比较难理解

  这类话题书籍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但是这一本,是第一本让我感觉比较难读的书,真的需要去啃 的感觉,有点累,后面就没读了

  不知这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作者本身的文笔就是如此,这应该是一本比较专业的书籍,真的不花力气是很难读完,而且还比较厚

  《公共人的衰落》读后感(二):虽说翻译太差,但确实是一部经典之作。

  李继宏的翻译水平实在让我产生了太多看不下去的感觉。

  但幸好作者 理查德·桑内特 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

  这本书从历史开始讲,描绘了欧洲特别是巴黎和伦敦在17世纪-18世纪-19世纪的变迁。

  从戏剧,建筑,文化,人们的衣着,交流方式,政治行为等众多方面的变迁来表现。

  很多细节的描述,对于我们这些非西方人来说,真的是太具体、太全面地了,如有要深入了解西方的历史、西方的文化这是部极好的书。

  由于理查德·桑内特非常偏向于西方历史文化变迁细节上的描述,对于我们这些非西方人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李继宏的翻译又是太糟,或许后面还有一些删节什么的,所以我估计大家是看不大懂前面大半部分的逻辑推理的(我也没大看懂)。

  只有到最后的部分,作者才总算讲到了现在的社会问题。但和前面的长篇大论的细节描绘来说,实在是太短了,我都怀疑有没有什么删节了。

  全书看完之后,发现作者只是阐述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个历史,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个逻辑,对于解决之道,作者没有任何的想法,这点令我蛮失望。不过作者对于西方历史、西方文化变迁的把握和理解确实太令人佩服了!

  全书看完之后,有一点对于人类社会的失望感。

  《公共人的衰落》读后感(三):公共领域三大流派之一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本来自己的硕士论文题目不是研究这个的,后来老师给我的题目实在不感兴趣,索性自己就找了个自己感兴趣的,颇为对自己的胃口。

  西方公共领域理论研究的兴盛是由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研究,但是他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他追溯了从古希腊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公共领域的变迁。仿佛这就是西方理论的传统吧。

  而在《公共人的衰落》一书中,桑内特同样追溯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同样得出的结论是公共生活的衰落。

  不同于哈贝马斯从政治生活领域入手研究公共领域,桑内特开创了从日常生活研究公共领域的方向,在本书中,如果你的西方知识不够强,基本读这本书会很费力。

  此外读这本书之后还可以读一下其他的有关书籍:《肉体与石头——西方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同样也是桑内特所写,可以与这本书有个参照;第二本书就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公共人的衰落》读后感(四):之于中国公共人意识的历史变迁

  所谓公共人意识,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关国家的责任心,参与社会的责任感,是一种跳脱小我的公共意识形态。

  那些管理国家,提出讨论公共空间(俗称社会)现状的思想都可以称为政治。

  其实很少有不被政治形态控制下的思想存在的。政治影响无处不在,只是多少罢了。政治现如今在中国很尴尬,大约是文革那种人人自危,专断的政治形态把人压抑了太久了吧,所以在后来的几十年一直都在缓慢释放由那个时代积累的怨气。

  中国政治如今作为一种常常被批判反省的对象,成为一切不满和怨愤的发泄目标,社会上的很多问题的产生都被归因于政治不够完善的结果。

  封建专制下的老百姓大都不敢不愿议国事的结果导致统治者变本加厉鱼肉和宰割的恶性循环。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公共人意识再次调动,全民集体参与政治将其推翻。但随后又有了人人亢奋参与政治,最终导向的激进极端虚妄生活氛围的文革。

  文革令我们反思。便有了之后不恤政治,专心自我,致力经济的‘下一代’。

  这一代的人不喜好虚妄浮夸,眼高手低的讨论政治,加之以往的历史表现,主观又觉得政治人是很xx的,倒还不如投身商场利益分明。便自然有所避讳。至多与政治保持互相利用的关系。

  无论是否矫枉过正,这都是这一代的想法。因为就算谈论政治,也未必能够参与,就算参与了,也未必能够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精力耗费所得也未必物有所值。这一代人是很实际的,不做性价比不好的买卖。术有专攻,毕竟人的生命有限,及时行乐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政治有时很虚伪很虚无,责任心和道德感也总是很虚妄,调动起来的公共意识也总是容易被利用。所以他们宁愿摆出一个清高的姿态,也总比参与却没有任何意义单纯的消耗肾上腺素要高贵许多。

  现如今的中国普通公民,最具有公共人意识形态的怕是只有‘愤青’了,而他又给大家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事实上,中国政府不是没有提倡公共人教育,而是公共意识早已在以往的历史表现中被‘恶心’‘连累’到了。可以看出,当今的社会,政治已然成为一个尴尬而不讨好的名词。

  不求实际夸夸其谈的公共人和专心自我的独立人。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

  公共人意识就是这样,长久则无,常无则有,此消彼长。

  参与的队伍一旦大了,鱼龙混杂,也就变味了。

  《公共人的衰落》读后感(五):公共人教育的衰落

  第一次读到《公共人的衰落》这个标题时,我并没将之与诸如“公共精神沦丧”、“公共空间崩坏”一类宏大的命题联系起来,而是对“公共人”这个新鲜的词汇充满疑惑。

  谁是公共人?首先我联想到的是“公共知识分子”这样一个之于我同样模糊不清的概念。所谓公共人,是在各种媒体接受访问的学者?还是在杂志和网站上写评论的专栏作家?是凤凰卫视的经济时评家,抑或是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提及“公共人”这样的词眼,我能联想到的只有这些印象中经常在公共领域作为意见领袖发言的人,而“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关于“他人”的事。

  合上书我才发现,原来桑内特笔下所谓的公共人并不遥远,而有可能是你我他或者身边的任何一人。每一个愿意讨论社会的现实面貌,且将自己的想法意见付诸实践,对世界发出自己声音的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扮演“公共人”这个角色。只要与家庭和朋友以外的的社会生活空间有接触,参与由熟人与陌生人一起组成的公共领域(通常是职业、身分所赋予的),你就有可能作为“公共人”而存在。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却丝毫没有自己作为公共人的意识,这大概就是对桑内特公共人衰弱之叹的最佳现实演绎。根据社会学家戈夫曼曾提出的,“社会”可被视为一个“世界剧场”,人则被视为剧场中的演员和观众。但是如今,曾经同样作为演员的人们纷纷扮演起观众的角色,退到台下来保护自己,并把自己变成了窥私狂。这世界像一场作秀,大家都希冀选出一个良善的“公共人”来代表自己发表正义的言论,不管这位“公共人”是否适合演出政治戏剧。挑选一个“公共人”无异于海选出一个娱乐明星。

  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发表演讲时曾说过:“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期望大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桑内特欲要用自己笔触打动的“公共人”,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而言,显然有相当一部分指涉的对象就是这群被寄望“仰望星空”的年轻人。现今报章杂志上批评当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文章比比皆是,他们被指不关心国家的民主进程,不在乎世界和平的局势,且无论是大自然的奥秘还是人的深邃内心,都被他们认为与己无干,只忙着享受生活。

  是的,我们这代人已经在充满代号和密码的信息社会中失去了感受真实生活世界的敏锐。当越来越多的人清醒认识到自己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却无计可施时,桑内特令人信服地告知我们已有多少时间不言不语。超女、维多利亚的秘密和流星花园,以及各种麻雀变凤凰的平民天后,潜移默化地成为指引我们人生的明灯,空洞的消费文化逻辑占据了我们这个世代的人生价值。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自恋地追求认识自我,却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得过且过?当我们意识到公共生活沦为形式上的义务的同时,是否也该意识到衰落的不只是成长中的“公共人”,也有对“公共人”的教育?

  曾在网路上看过一位大学生颇为有趣的日志,说家长们的饭桌上,有关世界时局和地方事务的话题从不会缺席。大家针砭时弊,谈论得眉飞色舞,乐此不疲。而一旦对谈中蹦出点火药味儿,立即就会有人出来说:“不谈了不谈了,政治是那些政治人物的事,我们喝酒......”家长们不信任政治人物,不认为政治与自己的寻常生活有关联,却又总期盼以私人的名义维持与政治人物有所交涉,透过他们的力量为儿女谋得一官半职。除去上个世代对这个世代的成见,我们看到的是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型态的转变。

  从英数理化到林林总总的各行各业﹐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闻见之知。从家庭到学校,整个教育就是去政治化的最佳例证,若说年轻人对公共事务冷漠,也可以说是因为教育对公共领域冷漠了。

  其实这一代人不是对政治冷漠,也并非政治无能,而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严酷的奖惩机制又分配了成长过程中的注意力和兴奋点,我们接受到的教育让我们认定还有更美好的事要做。如桑内特所表达的,是教育的潜移默化让人们把生活重心转向了内在,把精力投注于内心的自觉,以至于甚至不了解还有“公共人”这样一个概念,这是一种拒绝聆听和参与互动的思想专制。

  大多时候,我们这一代人的激情无法作为一种理性的思考与行动付诸实践,而是被媒体和教育者曲解为愤怒和愚蠢的空洞发泄。或许正因如此,昔日互动的公共空间才会演变成桑内特笔下只有公众人物和沉默观众的公众场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公共人的衰落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