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思想史》是一本由保罗·蒂利希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得有点像教材
●很清晰。
●相比起岡查雷斯的基督教思想史,這本的個性比較突出,整本都穿插著田立克的個人思想,對於了解阿田的思想是很有幫助的。而且各個部分都或多或少關聯到他的其他著作,有種互相呼應的感覺,最後關於存在主義那段,也算是阿田對自己的一些肯定,對於存在主義是「一半一半」。 很值得一讀,但需要耐性慢慢磨。
●从其犹太和希腊发端到存在主义
●真的写得好好啊~~~
●无功无过
●人的本质美妙地和象征地表现在天堂的故事中,而人的生存条件则表现于罪、内疚和死亡。
●第一部分的导论很好啊,第一部分也还不错,第二部分就稍微有点像闲谈了,感觉不太值得细看……不过……我的神学倾向原来这么重Orz,读蒂利希的时候感觉思考方式很契合Orz。。。
《基督教思想史》读后感(一):读保罗·蒂利希《基督教思想史》
蒂利希认识历史受到了太多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即认为不可能跳出历史看历史。
9 kairos 时机
25 柏拉图和诺斯替教派中,创世主是一个低于最高神的工作。而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全能的,没有任何质料能够限制其创造。
39 诺斯替教很多地方很像密宗。
53 新柏拉图主义对于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巨大影响。超越的无(transcedent nothingness),不是无(nothing),而是(no-thing),即没有有限的事物,没有确定性的事物(这无疑与佛教和道教的主张一致)
100 奥古斯丁是柏拉图主义者,因此他也影响了笛卡尔和斯宾诺莎。Tilich本人也是站在奥古斯丁传统而非阿奎那传统上
101 奥古斯丁的集大成者地位。他将耶和华与巴门尼德的存有联系起来
107 有机的结构是亚里士多德的,而数学的结构式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
167 方济各作为文艺复兴之父,基本上乔托的画都是他的题材。
184 英美的唯名论和德国的发展在奥卡姆和艾克哈特时代就开始了
后半部分基本上是讲演和访谈的混合。
普遍理性(Universal Reason):理性概念的第一个意义是指普遍逻各斯。Logos(逻各斯)瑟是希腊语的理性。这个词的另一个意义是“话语”,在赫拉克利特和斯多寡派的哲学中,逻各斯的意义既是话语又是理性。理性的逻各斯概念在基督教神学中作为首要的原理一再出现,它是一切实在物中的次序和结构的原则。宇宙曾经为理智力量、神的根据所创造,而且因为宇宙曾由理智创造,理智就能够把握它。我们可以用理智来把握世界,因为它曾经由理智来创造。世界有一个结构,这个道理在哲学和神学中都同样是真实的。这个理性概念用在神学和哲学上是没有矛盾的。在一切神学中都有一种必然的逻各斯因素。任何不了解世界的逻各斯结构的普遍性,也不了解逻各斯的理性意义的神学,就变成了一种粗糙的理论,不能成为神学。
批判理性(Critical Reason):理性的逻各斯概念在18世纪不是最重要的,虽然逻各斯确实是赞颂创世荣耀的虔诚信仰的前提。而理性的第二层含义即批判理性,才是更有效果的。批判理性是一种充分的、激情的、革命的、以正义原则的名义着重于人的本质的善。它有一种对实在的逻各斯结构的激情信仰,并深信人的心灵可能透过转变社会而重建这个结构。因此我们可以与称它为批判理性一样,称它为革命理性。因为这种批判的、革命的理性的宗教深度,它克服了封建秩序下人们屈服于国家和教会的他律的偏见。它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它以真理与正义说话,他们成为他们所感到的、在他们心中的神圣的逻各斯所给予的激情的殉道者。
直觉理性(Intuitive Reason):直觉理性是现象学的理性。现象学是一个哲学学派,它最后回到柏拉图主义,并在中世纪哲学,或许在方济各传统中找到其根源。直觉理性是一种非分析的理性,但它用描述来表现自己。在了解生命和精神的结构上,我们必须用这种描述的方法。直觉理性意味着注视意义,试图去了解它们,而不把客体分析为心灵客体或物质客体。这是另一种理性。当我们在特殊的东西中看到普遍的东西、不问分析的问题或关系的问题时,我们一直使用直觉理性来说明世界。
技术理性(Technical Reason):技术理性在今天占有优越地位,它把实在分析为它的最小元素,然后由这些元素构成其他事物,构成大一点的事物。我们看到这种理性在爱因斯坦的著作中以数学物理学的形式起作用。技术理性的最主要代表是知道理性的其他方面,它的理性在于它的分析实在以及由这种分析而构造的工具的能力,使用技术理性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逻辑实证主义。
2009年
《基督教思想史》读后感(三):基督教的真相:失传的圣经故事
在早年基督教还有使徒与圣人们在世的时代,那时的基督教是一个更加超自然的宗教,是一个强调体验天国或灵性境界的神秘宗教,后来才变成了一种标准的、有组织的信仰。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所持圣经是在公元第一世纪由耶稣和他的使徒们编辑的,但事实绝非如此! 这个规范及审查圣经的过程大多发生在公元四世纪。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大多数经外书失去了它们的「经典」地位,只有少数经文被纳入「公元四世纪圣经」之中。而且很令人悲哀的是,很多重要的奥秘篇章被排除在外。事实上,一千年来,希腊正教、叙利亚、苏俄、亚美尼亚、埃及以及其它古老教堂的旧版圣经一直包括这些经文。该是把这些数据公开的时候了,好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找到那些失传或被隐藏的圣经经文。
在考古发现的《死海手卷》中,我们可以找到「以诺书」。在书中,以诺先知描述了他在七重天云游的情形。如同埃及的郝米士和中世纪时代印度的伟大神秘人物卡比尔一样,犹太先知以诺描述了他在高境界之所见。
《多马福音》(也译为《多马斯福音》、《汤姆士福音》)记载了耶稣这位伟大的明师教导其弟子「我们来自于光,来自于光永恒存在的地方」,「光存在于由光化生的人之中,并且照耀全世界」以及「如果一个人完整,他将充满光」,还有「从我口中饮水之人将成为和我一样,而我也将成为此人,奥秘将会展现于此人面前。」
玛利亚被描述为一位与十二使徒完全同等的使徒,并为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玛利亚像是耶稣的灵性接班人,继承其教导其他门徒的地位。玛利亚因其超越的灵性了悟等级才成为其他门徒们的领袖。以复活后基督密传弟子的身分,玛利亚在她的福音书中教导其他门徒灵修之道,同时也很详细地描述她的师父(复活后的基督)以光之化身带她神游高等境界或天堂的体验。她将于这些奇遇中得到的基督有关灵修的指示传达给其他门徒们,而这些体验可能发生于她的深入祈祷或长时间静坐时。
诺斯替教派圣者的主要教理之一就是内在光的体验。事实上,看到内在圣光是一种普遍体验,全世界各种文化都有天堂景象和内在圣光体验的记载。许多人在他们自己的宗教经典中非常流利地描述与超越黑暗之上的光相逢的经历。许多圣者和神秘者,都将上帝或是无上存在描述为包含万物的、纯洁灿烂的光之神。观内在光的神秘体验是发生于深入祈祷或静坐时。
被排除在四世纪圣经之外的经典,多数提倡个人灵修体验以及打坐冥想。这个早期灵修传统从未完全被西方接受,而依我之浅见,这也就是它们被束之高阁的原因。
——选自詹姆士.比恩所主持的广播节目的讲稿:失传的圣经故事。
宗教常有种现象,宣称信仰某个对象,可是信徒信的并不是这个对象的思想。而是这个宗教组织与组织的实质创立者的思想。例如道教宣称信仰的是老子,但其实大多数内容跟老子没什么关系。 佛教的某些教派的思想也不是释迦牟尼的思想。基督教也是,基督徒信的其实是保罗和教会,耶和华和耶稣只是挂名而已。
虽然基督徒都认为新约乃是旧约合理的延续,但犹太教并不认可。新约的构成比较简单,成书的时代也比较清晰可知,编纂的过程人为倾向很明显,篇章类型基本也就两大类为主——福音书和保罗等的教牧书信。四福音可以看成对同一事件或耶稣生平的不同描述和理解。而十几篇的保罗书信,更是强势的表现出作为教会成功组织者对后世教会和神学导向的巨大影响。保罗在文字数量上超过了耶稣的教导文字则是不争的事实,而保罗则肯定不是圣子身份,我们从两者可以看出巨大的思想差异,有人会把基督教称为保罗教。
耶稣和保罗对妇女的态度非常不同,作为女性,你应该对这个问题是敏感。耶稣对妇女非常尊重,哪怕是地位低下的妇女(被捉的妇女和妓女等),而保罗则不同,对妇女似乎无比仇视。至今基督教会不允许妇女讲道,还要蒙头就是这位保罗规定的。保罗从来没有见过活着耶稣,这样的一个人物,并什么可以代表耶稣的基本思想,取得以耶稣基督名义组织的教会绝对领导权,实际上没有耶稣的直接许可,甚至严重歪曲了耶稣的本意;有一些概念本来不出自耶稣基督,而被保罗独创出来,譬如“因信称义”;连基督徒也必须承认,作为圣子地位的耶稣基督对于宇宙终极真理的理解,应该是任何人不能超越的,而保罗提出的某些主张,则有明显与耶稣观点迥异。
最明显的例子是,基督徒受保罗书信影响,以为耶稣到来后的新约不用守律法了。这是错误的。耶稣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耶稣相信希伯来圣经所记载的预言都要应验,他跟信徒说的话都是拿希伯来圣经内容来替自己背书。
《基督教思想史》读后感(四):【读书笔记】随手一提
上完课爬回寝室就没多少时间了,大半夜不太想写东西,因此简短地记录下读蒂利希《基督教思想史》的感受。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读的太吃力,没有注意到这并非是简单的科普类书籍。
第一个感受是以前没有注意到路德“因信称义”的真正伟大之处,只是从思想史而非思想上理解他,因此会觉得他虽然在历史上很了不起但是是一个村炮。现在想想,其实我才是一个村炮。
走亚里士多德路线的阿奎那试图从理性出发来理解上帝,路德与此恰恰相反,就像董豪杰所指出的他把理性从属于良知,他教导说,良知不仅仅是“人的宗教之根”,它决定并统治人生的活动,包括他对自然法的理性领悟和运用。在人之良知腐败的地方,他的理性也将不可避免地黑暗下来,扭曲并残缺不全了。而当人之良知得到修复之处,他的理性之领悟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路德的神学体系中,良知直接源自信仰;它不仅把神法和自然法的原则应用到具体的情况里去,还是我们理解这些原则的根源和具体表现。
蒂利希认为,路德就天主教对基督教的实质所构成的三个不同的歪曲做了突破,这个突破产生了一个新的宗教。这里宗教并非一种仪式上的概念,而是指人与上帝之间的另一种个人的关系,即人到上帝、上帝到人的关系,这是教会为什么不可能重新联合的原因。
天主教的系统是为了给人以永恒的快乐,而建立了一种上帝与人之间客观的、量化的、相对的关系,罗马教会的体系是一种神人相间的管理体系,由教会作为中介。天主教相信人们可以不断积累事功来积累神恩,这也是赎罪卷诞生的缘由。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轻罪有炼狱,死罪有永恒的惩罚。
路德反对这样的图景,因为他认为上帝的关系是个人的,是我与你的关系,除了《圣经》以外不是以任何物体或任何事物作为中介。我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是以作家创作自己的文字与之比附。读路德对圣礼的批判,不仅批判圣礼的滥用,更是指向教义当中滥用的来源。九十五条论纲的第一条便是在说:“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说“你们应当悔改”,是希望教徒用整个生命来悔罪。”
而蒂利希令我震撼地是,他指出路德认为人信仰上帝不是一个人存在于其中的客观状态,不是某人可以相信在某物之中的信仰,而是接受一个人被接纳的事实。这是一个主观的、不可量化的、绝对的关系,这是定性而非定量的关系,人与上帝之间若是存在距离不是路程远近的问题,而是有与无的问题。要么是彻底接近上帝,要么是彻底远离上帝,不存在教会兜售赎罪卷所指称的可以一点一滴地接近上帝。
我猜想这是逻辑上无限推倒上帝的无限性的必然结果,因为上帝的大能是无穷的,所以神人相助论便是认为上帝也有不足之处是不足取的,很自然地预定论便瓜熟蒂落了。
第二,回顾摩西的立约,我想说人与上帝立约并不是在做交易。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交易这种事情,广义上讲人与人之间任何一种行为都在做交易,甚至就连通常被认为非交易的行为比如父母与孩子的爱,其实也具有某种交易性质。但上帝与人的契约不是在做交易,因为交易是两个对等的主体交换各自稀缺的资源,而上帝在基督教的旧观念里已经被预设为全知全能,人与上帝并不对等。可以说,就算在强盗强迫下我们花钱卖命,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等的进行交易,因为以全知全能的上帝为尺度衡量我们卑微的都如同蝼蚁。
我们无法与蝼蚁做交易,因此更无法与上帝做交易。而且蝼蚁与我们之间的差距,远小于我们与上帝的差距,因为在蝼蚁面前我们不是全知全能的。当然,这一切建立在你认同基督教的预设: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前提下。霍布斯利维坦的原型就是参照着上帝,因此他认为在订立政治契约的时候我们与主权者不是在做交易,所以我们对他有顺从的义务,但主权者没有对我们的义务。当然,霍布斯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还不敢认为利维坦就是上帝,他只是认为在尘世的威能堪比上帝。
“说到上帝与人的契约,我总是会想起对上帝的献祭与对异教神祇的献祭之别。对异教神祇的献祭,是为了取悦这位神祇,来使自己的心愿成真,这是一种交易。对上帝的献祭,是为了赎罪。上帝说,罪使人与祂隔绝,犯罪的必要死亡。因为世人都犯了罪,所以上帝就规定人以献祭使罪得赦,并与祂恢复关系。上帝并不需要从献祭中得到祂需求之物,仁慈的祂不过是给人类一次机会,让人类把自己交托给神以得到拯救。尼采说“我是太阳”,正是以上帝自比,上帝才是“不知道索取,只知道给予”。我们基本上没有考虑过关爱蝼蚁,但是上帝他老人家却经常惦念着我们。”就像俞健奇男神所说,基督徒们相信上帝对人有意义,而人对上帝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不管基督徒相不相信预定论,都要承认上帝对我们的恩典令人莫名恩典。只是,上帝给我们的爱,就如同我们对蝼蚁的爱,都是无法避免但又不可测度的。因此,每一位基督徒在日常的生活里都需要亲临深渊,战战兢兢。
最后,是对上帝的论证上。我觉得圣阿奎那在逻辑上要比安瑟伦高明得多,但不知为何我更偏爱安瑟伦的论证,尽管后者的逻辑漏洞比比皆是。亦或许在我看来,一个不可证伪、不可经验的事物,我们理应用直觉而非理性去感受。不过我觉得帕斯卡的论证最为可爱,读帕斯卡对上帝存在的证明,脑海里浮现的却是鲁智深对镇关西说:“洒家就是这样的光棍,你爱信不信。”虽然投机主义逼格不高,但这架不住我笑点低。
写的不是很认真,因为我见识浅薄。我想,哪天读一读天主教的教理,是应有之义,现在还是滚去睡觉,比较好。
《基督教思想史》读后感(五):2009年夏天做的《基督教思想史》纲要
2017年补记:
记得很清楚,2008年末我在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购买了这本书,2009年出国前的那个夏天在杭州家里读了这本书,可惜现在对这部书内容的记忆已经淡忘了。最近整理电脑,整理到当时似懂非懂为本书做的一点提纲,那时我第一次接触基督教神学,也不知道如何评价本书,只好认认真真做了目录一般的笔记。时间真如白驹过隙,如今我成为天主教徒已经三年了,各种基督教的书籍已经接触很多,从最初的好奇,到激动地辩论,到现在的淡然,都已经往事如昨了。我在美国也已经八年抗战了,想到这么多年来虽然读书不少,然而年过三十依旧漂泊不定,一事无成,诚惶诚恐之外又带有莫名伤感。在豆瓣这个冷清无人的地方,悄悄贴上自己多年前记录的本书提纲,算作一份自我的回忆吧!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基督教的准备
A. 凯洛斯
基督教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发生,需要一个历史的特殊时刻。时间希腊语:kairos。准备内容主要有以下:
. 罗马帝国的普世主义
C. 希腊化哲学
1. 怀疑主义 skepsis
2. 柏拉图的传统:
transcendence, ousia (理念),灵魂,护佑,神的自身完满
3. 斯多葛学派
Logos学说,伦理道德
4. 折中主义 Eclecticism
古罗马的实用主义
D. 《旧约》与《新约》之间的时期
-- 上帝观念的发展走向一个彻底的超越,从民族神变成超越普遍的神了。
-- 上帝和人的中介体:天使、弥赛亚
E. 神秘宗教(异教的成分)
F. 《新约》的方法
弥赛亚、人子、大卫之子、上帝之子、逻各斯。《新约》能够使用宗教史中所提出的话语、概念、象征,但同时保存了他们所解释的耶稣的形象。
第二章 古代教会神学的发展
A. 使徒教会
the apostolic fathers
--出神入迷的信仰突破的伟大幻象已经消失,代之的是一套使得教会达到统一行动的观念和系统的神学,这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圣灵的工作不能够使得教会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 确定《旧约》,洗礼
-- 基督的双重工作:gnosis(知识), zoe(生命)
. 护教运动 the Apologetic movement
-- 双重控告 (1) 基督教对罗马帝国政治威胁,(2)哲学上说,基督教是没有意义的。
-- Celsus的攻击
1. 基督教哲学
-- Justin Martyr: 那些按照逻各斯生活的人们是基督徒。基督教是真哲学(相比当时别的哲学)。
-- 教会内人士的道德力量和行为
2. 上帝和逻各斯
-- 逻各斯是上帝自我表示的原则。道成肉身。逻各斯拯救的恩赐是上帝的gnosis(知识)、律法的知识和复活的知识。
(现在看来,基督教早期的作用是使得古罗马无所适从的哲学重新找到权威和理性。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在希腊化时代逐渐消失,而到了罗马时代则变成无所适从的各类伦理哲学。基督教把logos和伦理结合起来,就在于在伦理中重新注入了天赋的理性主义。)
C. 诺斯替教
-- 来自教内的威胁——对神话进行哲学解释(有点像自由主义神学)
-- 马西昂 Marcion 《对立论点》antitheses
(放弃旧约是不可能的。——
D. 反诺斯替教的教父
-- 早期公教主义 early Catholicism
-- 伊利奈乌斯 Irenaeus
-- 德尔图良 Tertullian
1. 权威的系统
-- 为了和诺斯替教派斗争建立的权威系统:《圣经》、使徒传统、信仰规则、圣礼、主教制度
2. 孟他努的反动 Montanus
-- 认为教会阻扰圣灵的工作
3. 作为创世主的上帝
-- 开始出现三位一体的理论(德尔图良)
4. 拯救史
-- 三个或者四个契约 covenants
上帝拯救人类的不同时间的不同契约
5. 三位一体和基督论
- 德尔图良引入教会,trinitas, persona
6. 洗礼的圣事
-- 公教教会的基本观念在公元300左右形成。
E. 新柏拉图主义
-- 普罗提诺
F. 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芒和奥利金
1. 基督教和哲学
-- 克雷芒发展逻各斯学说,生活哲学方式
-- 奥利金用希腊思想去解读《圣经》
2. (奥利金)寓意的方法
--《圣经》的三个寓意的区别
3. 上帝论
-- 圣子和圣父是共同永恒的,圣子比圣父有较少的真实性和存有的力量。
4. 基督论
-- 灵和基督之间的神秘性可用《雅歌》表达
5. 终末论
-- 所有生灵得救说,陷入教会异端
G. 动态论和模态论的神格唯一论
Monarchians 神格唯一论,反逻各斯派
1. 撒摩沙塔的保罗 Paul of Samosata
-- 逻各斯和圣灵是上帝的品质,而不是位格。
-- 嗣子论,Patripassianism圣父受难论, 萨伯里乌
2. 萨伯里乌 Sabellius
-- homoousios本质同一,homoiousios本质相似
H. 三位一体的争论
1. 阿里乌主义
-- 逻各斯/基督是被造物
(今天看来这样的细节对我们有没有意义?)
2. 尼西亚会议
-- 《尼西亚信经》:最严重的异端被克服了;以更有利于罗马和西方而不是东方的词句表达,东方不喜欢homoousios与父同质。
3. 阿塔那修斯和马尔塞鲁斯 (Marcellus)
-- 阿塔纳修斯:罪是由赦免来克服的,新生命由基督给予。对有限性的胜利和对罪的胜利,需要参与到上帝的无限性和神圣性中去。
-- 奥利金主义者,反对本质同一
-- 381年君士坦丁会议
4. 卡帕多西亚的神学家
大巴西勒 Basil the Great, 尼斯的格里高利 Gregory of Nyssa, 弟弟纳西亚的格里高利 Gregory of Nazianzus:进一步补充扩展三位一体论
I. 基督论问题
基督论的争执持续了几个世纪,把教会拖到自我毁灭的边缘。基督如何同时具有没有限制的神性,又是一位实在的人呢?
1. 安提阿神学
聂斯脱Nestorius是安提阿学派的领袖之一。
2.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神学
Cyril of Alexandria (315-386)
3. 卡尔西顿大公会议
ope Leo I , 451年,这个会议的决定以带有悖论的公式表达出来。支持罗马,反对亚历山大里亚。公元482年到519年出现第一次东西教会分裂。
4. 拜占庭的莱昂提乌斯
-- Emperor Justinian试图让卡尔西顿决议派和基督一性论派重新联合
-- Monothelites vs Dyothelites
J. 亚略巴古人(托名)狄奥尼修斯
-- 《论神圣名字》,《论教阶体制》
K. 德尔图良与西普瑞安 Cyprian
-- 西普瑞安:由异端和裂教分子进行的圣礼是否有效?
L. 奥古斯丁的生活与思想
1. 奥古斯丁思想的发展
西塞罗《霍尔滕苏斯》Hortensius,摩尼教,怀疑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教会权威,禁欲主义
2. 奥古斯丁的认识论
-- 上帝在灵魂中被看见。一切宗教哲学的来源是上帝呈现在灵魂中的直接性(immediacy).
3. 上帝的观念
-- 爱的观念
-- 上帝是summa essentia 终极的所有
-- 时间学说
4. 人的学说
-- 人的决定性功能是意志。它呈现于记忆和理智中,有爱的性质。
-- 爱和知识超越于我们自己。
5. 历史哲学
-- 上帝之城,魔鬼之城,历史二元论
6. 佩拉纠主义的争论
-- 原罪的概念,人的修行和得救的关系
7. 教会学说
-- 异端洗礼是否有效问题
第三章 中世纪的各种发展趋势
(1)过渡时期,600-1000,(2)早期中世纪时期,1000-1200,(3)中世纪鼎盛时期,1200-1300, (4)中世纪晚期,1300-1450
A. 经院哲学,神秘主义,圣经主义
-- 经院哲学,拉丁文,少数上层阶级享有的
-- 理性的作用
. 经院哲学方法
C. 经院哲学的各种趋势
1. 辩证法和传统
2. 奥古斯丁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
-- 方济各修会 波拿文都拉 Bonaventura, vs 道明会 阿奎那
3. 托马斯主义 vs 司各脱主义
-- 理智是否是具有优先性,理智的地位
4. 唯名论和唯识论
5. 泛神论和教会教义
-- 阿威罗伊主义
D. 各种宗教力量
-- 教阶体制
-- 十字军
-- 教派主义 Sectarianism
-- 日常生活的普遍迷信
E. 中世纪的教会
-- 教会和上帝之国的关系,国家和撒旦之国的关系
-- 皇权 vs 教权
F. 圣礼的意义
G.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 信仰不依赖知识,知识以来信仰。
--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宇宙论证明
H. 巴黎的阿伯拉尔
-- 热情采用辩证法,凡事都表示出是、否的看法,作品《是与否》
-- 《我的不幸的历史》 Historia Calamitatum
I. 明谷的伯尔纳
-- 神秘主义,和阿伯拉尔争锋相对
J. 菲奥雷的约阿基姆 Joachim of Floris
-- 历史中展开的三个时代,亚当到施洗者约翰,或者到基督,圣父时期;King Uzziah到1260年,第二时期,按照旧约进行;Benedict修道院开始的圣灵时期
-- 基督教的未来,教阶体制和圣礼都会结束
K. 13世纪
-- 亚里士多德
-- 波拿文都拉、托马斯阿奎那、邓斯司各脱
L. 托马斯阿奎那的教义理论
-- 自然界和神恩的观点:神恩不是为了取消自然界,而是充实它。
-- 上帝存在的五个论证
-- 伦理学教导,伦理学和美学结合起来
-- 《神学大全》
M. 奥卡姆的威廉
-- 唯名论之父
-- 思维经济原则
-- 上帝:最单一的存在,上帝自身也变成个别的
. 德意志的神秘主义
-- 艾克哈特大师
O. 早期的宗教改革者
-- 威克里夫:对教阶体制批判(政治性?),自然的统治和福音的统治
依赖《圣经》(然而圣经是否教会有权威解释权呢?)
第四章 从特伦托会议到现在的罗马天主教
A. 反宗教改革的意义
罗马教廷变得保守了。
. 权威的教义
the Holy Mother Church 对于圣经的解释是权威性的
C. 罪的教义
-- 人在原罪的堕落后,人的自由不是消失而是减弱了。
-- 罪不是不信,而是违反上帝的律法。
D. 称义(成义)的教义
-- 对于唯独信仰的误解
E. 圣礼
-- 必要性,没有圣礼就没有拯救。
F. 教皇无谬误
G. 詹森主义 Jansenism
-- 回到奥古斯丁的强烈运动
H. 可能论 probabilism
-- 伦理问题上,人没有自律性,必须遵守罗马教会的指导
I. 最近的发展
-- 圣母升天,《人的起源通谕》
第五章 新教宗教改革者的神学
A. 路德
1. 突破
-- 对上帝的关系是个人的,而不是以任何物体或事物作为中介的
-- 路德相信他是重申《新约》的教义,特别是保罗的教义(拿保罗反抗天主教)
-- 忏悔:个人。赎罪券,教皇不能给予赦免——》 取消赎罪的圣礼
2. 路德对教会的批判
-- 双重标准,对于教士修道士较高标准,对普通人一般标准。神的要求应该是绝对和无条件的。
-- sola fide
-- 怀疑教阶制度的基础
3. 路德与爱拉斯谟的斗争
-- 爱拉斯谟是鹿特丹的人文主义者
4. 路德与福音激进派的斗争
-- 激进派认为上帝总是在说话,圣灵作用很重要。有了内在的圣灵,一切圣礼都不必要了,牧师也不必要了。
5. 路德的教义理论
-- a 圣经的原则:路德对圣经的批判
罪与信仰,不信是真实的罪
c 上帝的观念
d 基督的教义
d 教会与国家:每个基督徒都是祭司,教会政府和国家政府同等重要,有点政教合一的意思。
. 茨温利
-- 受到人文主义很大的影响
-- 瑞士宗教改革
C. 加尔文
1. 上帝的崇高
-- 基督教的中心学说是上帝的崇高,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感情。
-- 极为反对偶像崇拜
2. 神意和预定
-- 选中的人
3. 基督徒的生活
-- 世界史一个流亡的地方,身体是灵魂无价值的牢狱。
4. 教会和国家
-- 教会:教义、圣事、纪律
-- 西欧国王们大都站在天主教一边,新教神学只能为人民所拯救
5. 经典的权威性
-- 《圣经》出自上帝之口
第六章 新教神学的发展
A. 正统主义时期
-- 正统神学 Orthodoxy
-- 三十年战争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irty_Years%27_War
1. 理性和启示
-- 神学的教学离不开哲学。在神学中哲学的最后胜利是正统主义一切神学体系的前提。
2. 形式原则与质料原则
-- 形式:圣经;质料:称义的教义
. 虔诚派运动 Pietism
-- Philip Jacob Spener 1635-1705, (虔诚派定义?)
C. 启蒙运动
-- 索齐尼主义 Socinianism 启蒙运动的来源之一
理性宗教 religio rationalis
批判三位一体教义
基督的“超人”
末世论被杰出
——》 开始向着自由神学发展
第二部分 19世纪和20世纪新教神学概观
erspectives o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Protestant Theology
第一章 正统主义神学、虔诚派神学和唯理论哲学在着重点上的变化
A. 正统主义时期
-- 天主教神学家相对新教神学家的优势在于懂拉丁文
-- 语言学的问题成为最深刻的神学问题
. 虔诚派神学对正统主义神学的反应
-- 神秘主义的影响
-- 跳出正统主义客观科学观
C. 理性主义的兴起
-- 每个人都必须有在信仰中的神恩的经验,个人把握通过基督而得到拯救。直接的个人和上帝的关系。
-- 必须使新教教义更合于理性
-- 理性主义神学
第二章 启蒙运动及其问题
1. 康德对自律autonomy下的定义
-- 理性的自由运用就是启蒙主义的本质
-- 自律就是让人独立运用理性
-- 他律 heteronomy
2. 理性的概念
a)普遍理性 Universal Reason 普遍的逻各斯
)批判理性 Critical Reason
c)直觉理性 Intuitive Reason 现象学的方法
d)技术理性 Technical Reason 爱因斯坦
3. 自然的概念
4. 和谐的概念
-- 一切启蒙运动的哲学家都直接或间接地使用这个概念,构建他们的哲学体系。
. 启蒙运动中的人的态度
1. 资产阶级特征
2. 一种理性宗教的理想
-- 对原罪的抨击
-- 消除地狱的恐惧,祈祷也被取消
3. 常识道德观
-- 基本素质是宽容,宗教宽容是历史妥协的结果
C. 启蒙运动的内在斗争
1. 宇宙的悲观主义
-- 一种地下活动,比如18世纪中叶里斯本地震造成的恐惧
2. 文化的恶
3. 个人的恶
4. 基于非道德的进步
-- 世俗主义
D. 启蒙运动的完成者和批评者
1. 卢梭,法国革命,浪漫主义
2. 休谟,宗教史,实证主义
3. 康德,道德宗教,根本恶(《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第三章 对启蒙运动思想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反应
A. 莱辛、历史批判主义和斯宾诺莎的重新发现
-- 莱辛《论人类的教育》人类到了理性的世纪
-- 对斯宾诺莎的推崇
. 斯宾诺莎和康德的综合
-- 斯宾诺莎泛神论 vs 康德 神的distance,这对矛盾贯穿19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史
C. 浪漫主义的本质 Romanticism
1. 有限和无限
-- 库萨的尼古拉,15世纪人红衣主教
-- 歌德
-- 浪漫主义打破了无限和有限的平衡,借助无限的动力超越有限
2. 浪漫主义的情感因素与审美因素
-- 浪漫主义关注康德《判断力批判》的美学因素
3. 转向过去和传统价值
4. 对联合与权威的探求
-- 浪漫主义渴望回到中世纪和它的有机结构
5. 浪漫主义中否定的、魔性的东西
D. 古典神学的综合:施莱尔马赫(1768-1834)
1. 施莱尔马赫思想的背景
-- 启蒙运动、自然神论、理性主义
2. 作为情感的宗教概念
-- 《论宗教,对从文化上轻视宗教的人的讲话》On Religion, Speeches to Its Cultured Despisers
每一种神学都是对每一时期人民心灵中所存在的问题的一定回答。基督教神学就罗马帝国时期由于教会的辩护需要才建立起来的。辩护产生新系统。
-- 宗教作为情感
-- 《论宗教》 Speeches on Religion, 1799
3. 神学的实际意义
-- 《基督教信仰》
-- 神学是对一种历史实在的实证知识。
-- 实证主义,教义学和伦理学划分在历史神学之中
-- 宗教是无条件依赖的情感
4. 对基督教的解释
-- 基督教是宗教本质的最高体现
E. 普遍的综合:黑格尔
1. 黑格尔的巨大体系和悲剧性的狂妄
-- (辩证法难道不是他的精髓?作者故意让人陷入迷魂阵)
-- 最伟大作品《精神现象学》
-- 黑格尔体系的巨大性质,伴随着狂妄
2. 上帝与人(精神与人格)的综合
-- 表现为绝对的精神和相对的精神的综合
3. 宗教与文化(思想与想象)的综合
4. 国家和教会的综合
-- 国家和教会的统一性(危险!政教合一)
5. 天意、历史与神义论
-- 历史中任何事物都是神的启示。和谐的观念。
6. 作为实在与象征的基督
-- 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7. 永恒性反对灵魂不死
第四章 普遍综合的崩溃
A. 黑格尔学派的分裂
1. 历史问题,耶稣生平是真的还是假的
-- David Friedrich Strauss 1808-1874, life of Jesus (1835) 历史批判主义
-- Ferdinand Christian Baur 1792- 1860,企图把辩证法用于早期基督教的发展
2. 人本学问题:费尔巴哈
-- 上帝不过是人对他自己的无限性的认知的投射。马克思表示支持,认为费尔巴哈解决了宗教问题。
. 谢林对黑格尔的批判
(不知所云)
C. 宗教的奋兴派及其神学后果
1. 欧洲的奋兴派的性质
-- 1830年觉醒运动 awakening movement,传教的热情
2. 恢复传统的神学
-- 施莱尔马赫、黑格尔、谢林的学生们提出一种调和神学,把《圣经》的真实内容和现代人的心灵的关怀结合在一起。
-- 希望大家多读拉丁文的传统神学,这样才会超越他们,而不是半路出家地学习神学。
3. 自然科学和反对达尔文主义的斗争
D.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神学
1. 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
-- 也就是对理性主义的批判,焦虑和失望的情绪的重要性
2. 伦理的存在和人的处境(焦虑、失望)
3. 信仰的性质(跳跃和存在的真理)
-- 焦虑把人带到一个抉择的面前,而这个抉择是一个跳跃,不能用逻辑方法推演出来。
-- 宗教、美学、伦理
4. 对神学和教会的批判
-- 神学企图建立一个有严密规则的客观化体系
E. 政治激进主义及其神学意义
1. 资产阶级激进派
2. 马克思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
3. 马克思关于人的处境的观点(异化学说)alienation
-- 人的社会化处境处在非人化转改dehumanization, 变成一个事物,一件工具,或者一个商品
4.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和他对宗教的攻击
-- 阶级斗争
5. 马克思的政治存在主义
6. 马克思的先知因素
-- 马克思说话有点像旧约中的先知
F. 唯意志论 voluntarism 和生命哲学
1. 叔本华的意志观念
--《作为意志和观念的世界》
2. 尼采的强力意志观念 will-to-power
3. 尼采的怨恨学说
-- 诸如正义、平等、民主、自由主义等一切观念都是由群众的怨恨所产生的。
4. “上帝之死”和人的新理想
-- 重新评价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第五章 调解的新方式
A. 经验与《圣经》信息
1. 爱尔兰根学派 the Erlangen school
-- 我们如何得到关于上帝、启示、基督、圣灵的确定性?只有经验参与。
2. 卡勒 Martin Kahler
-- 历史批判学,历史上的耶稣和信仰上的耶稣
. “回到康德去”运动
-- 从本体论撤退到道德律
C. 哈纳克(1851-1930)
-- 《教义史》 History of Dogma 名著
-- 教会的希腊化过程
D. 神学中的各种运动
1. 路德思想复兴运动
2. 圣经实在主义
3. 激进批判主义
4. 布尔特曼
-- 《同观福音传统史》History of the Synoptic Tradition
-- demythologization
5. 诸宗教史的方法
-- 冈克尔 Hermann Gunkel 1862-1932 从宗教史进行研究的批判者。《创世纪的注释》谈论其中包含的异教内容。
6. 特罗尔奇
-- 《基督教的绝对性》The Absoluteness of Christianity, 批评了哈纳克的名著《什么是基督教?》
-- 和韦伯类似,企图为宗教史的解释找到一种新方法
7. 宗教社会主义
-- Blumhardt 父子
-- Pope John XXIII,批判教会
-- 宗教社会主义的先驱,瑞士的Hermann Kutter 1869-1931, Leonhard Ragaz 1868-1945
8. 巴特
-- 辩证神学
9. 存在主义
-- 本质主义按照人在宇宙整体中的本质属性去提出人的学说;存在主义从人的时空中所处的困境去观察人,并且看到了人在时空中的生存状况与他本质上所赋予的东西之间的斗争。
-- 柏拉图的存在主义:灵魂和肉体的斗争
-- 纯粹的存在主义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描绘生存就要用语言,而语言就要使用普遍概念,普遍概念就是本质主义的东西了。
-- 人的本质美妙和象征地表达在天堂的故事中,而人的生存条件则表现于罪、内疚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