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许倬云问学记》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01 20:3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许倬云问学记》读后感锦集

  《许倬云问学记》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许倬云问学记》精选点评

  ●内容一般

  ●诚挚的好

  ●读过许老的《说中国》,觉得他的视野广博不拘一格。许老的作品看起来淡然实际内涵丰厚特别历史著作,如果基本功扎实不出好歹的。 《问学记》讲述了许老残疾身体,于动荡年代的问学历程经历形成个性智慧老人一生讲述,于我收获颇丰。 这本书完全描写精神世界构架,到后期,许老已经糅合了各门各派自成一体。 看许老的书,需要深厚人文基础不然品咂不出其意味,只能看个热闹。 虽然我也差距甚大,但一直坚持学习精进,虽学而无涯生有涯,得一寸有一寸之欢喜

  ●真是一位優秀的大

  ●唐德刚史书有点太史公的味道,"故事性评论俱佳.他提出的"历史三峡"的概念我觉得很重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传统强大,政治智慧太发达,疆域如此辽阔,差异性又如此之大的国家建立现代社会确实如穿越三峡一样需要时间耐性,然,不能因为艰巨性而掉头,这是一个原则.另外,这本<袁氏当国>可能是<走向共和>后半

  ●不求是贵;少病是寿;够用是富;无欲是福;感激是喜.藉此五福,睡前煲碗"鸡汤".晚安.

  ●叙事、写人、议论比较泛泛无力,殊乏精彩,读后比较失望

  ●太泛,不如談話錄遠甚。

  ●《容异与存疑

  ●知识分子宗教

  《许倬云问学记》读后感(一):《问学记》读后感

  1.真情自然流露感人肺腑情真意切

  2.不能轻松写就,但写得轻松,读来更轻松

  3.学问人生,人生学问。

  4.文浅意深,需有深厚的历练

  5.许先生虽有诸多苦水,但道来却感恩生命感恩生活,真乃智慧人也。

  《许倬云问学记》读后感(二):处暑时节的《问学记》

  十三邀里我反复看的最多的就是许知远对话许倬云,感触良多,这位饱经磨难学贯中西的老人智慧幽默,是一位有趣老头儿,所以先从《问学记》开始探索这位智者吧。

  开篇的“我的母亲”:“她的方针是在密切注意自由发展大纲大目不差,小节是不计较的......最注意培养一条——对别人宽厚,至于馋一点,脏一点,都在容忍之列。为此我们家的兄弟姊妹都有胖胖的体型,几分邋遢躺着看书,但是快快活活,笑口常开,不大会发愁,更不会善感。”这样把握大方向母亲,不也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育儿观吗?允许缺点,不追求完美主义,这也是现如今焦虑状态中的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地方

  《许倬云问学记》读后感(三):一语惊醒中人

  懂得了两个对我目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第一个是书中小部分提到的许先生的老师让他“读书时该边读边做卡片”,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自己该如何做笔记,是边读边做还是读完一本书再重新返回去摘抄,我不知道那种方法会更好,我一直是边读变摘抄,但是我又一直很怀疑这种做笔记的方法,因为我认为这样读书有点浪费时间,我觉得可能是我太希望自己能看完很多书,更快的使自己变得优秀。 第二个就是许倬云先生告诫我们,读书需要诚实。这点是我以往没有做到的,我总是在自欺欺人,似乎现在才被许倬云先生点醒。回想以前,总是希望别人认为自己读过很多书,于是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读书分享的视频,看了看豆瓣的书评,就告诉别人自己看过这本书。看完书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似乎每次都在麻痹自己,这本书很好,自己看完了,我很优秀。所以,读书,诚实很重要。

  《许倬云问学记》读后感(四):历尽艰难,锲而不舍

  88岁的历史学家,坦言做了一辈子旁观者,怀故土与世界,在这部书中,回望自己的生命之真。许先生天生脚部残疾,却并未因此而消极,求学,游历,学史,把一生浓缩为八个字“历尽艰难,锲而不舍”。

  第一次读许先生的书,文字隽永,诗意盎然。他自身有疾的问题,和史铁生相似,许先生却显的更轻松,更为淡然。读其文字,没有那种硬桥铁马的咬牙切齿,而是把苦水化为感恩和洒脱,一种激励人的力量,春风化雨,静水深流,坚韧而厚重。

  在其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中,有严耕望、钱穆、李济、沈刚伯、杨庆堃、董作宾、张光直等大家,心藏幽兰之地,少不得陶冶了芬芳。

  讲到人心,人性,讲到知识分子的价值,许先生的阐述鲜活生动,深入浅出,读着亲切,又能引发共鸣。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保持灵台清澈,也有风光霁月的襟怀。

  在许先生看来,寻找生活意义不是了不起的大事情,寻找生活意义只是过一种日子,过一种砍柴提水、淘米煮饭、写字读书的日子。当你明白这日子是有意义的时候,生活本身就不再枯燥,不再平凡,也就跟任何建大功、立大业一样的伟大了。

  我们现代人能够构建的行为趋向是什么呢?许先生说:“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这是佛教所说的“度人”,基督教里的“爱人”,儒家思想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重建诚信相待的相处之道,让心灵安宁,可以遵循“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便是一种从知识到智慧的追寻之路。

  《许倬云问学记》读后感(五):篇目推荐与点评

  许先生的这本书几乎全属经典,看完不易,尤其是书中的很多字词是从典籍史书中来的,有时还仍需翻阅古汉语词典,真是汗颜。

  全书一共分为三辑,“回顾与感怀”以故事和叙述为主,最易读,读时也最有趣味;“良史与君子”于我而言最为枯燥,可能也是由于怀念的大师都在史学领域,我不太熟悉其为人生平,所以读起来不如上一辑兴味盎然;最后一辑是“从知识到智慧”,最为难懂,有些篇章需要反复琢磨,但是其中对于文化、历史和宗教的思考却发人深思,值得反复体味。

  在“回顾与感怀”中,我最想推荐的是《心路历程》、《有情的空间》、《容异与存疑》、《人鼠之间——试论文化保守主义》和《从诗中读出的历史感怀》。

  这几篇大多是从许先生的人生经历入手谈开,除了《有情的空间》由思辨构成之外,其余几篇大多充满了形象的比喻。在《心路历程》中,许老将人生意义的追寻说成是一种经常出现的“惆怅”之中,读者一直带着困惑追随者许老对其人生历程的描述之中,最后谜底揭晓时,仿佛有恍然大悟的快感。《容异与存疑》这一篇极为精彩,绝对是了解美国精神的一篇极好的文章,无论是威尔逊教授极为坦白的“不知道”,还是爱克逊医生不分地域的爱人之心,抑或是美国学生对个人权威的怀疑,几则事例都极好的将美国精神中的“容忍、爱人、不专断、不盲目服从权威”的特质表现了出来,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和启蒙精神——这两者中国苦苦追寻百余年而得不到的生发土壤。《人鼠之间——试论文化保守主义》和《从诗中读出的历史感怀》都在借喻上极为精到,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比较功底和时空观。最令人惊喜的是《有情的空间》,以哲学之思谈情感中超越空间的博爱,文章极短却呈现出细密的思辨过程,真适合反复阅读和模仿。

  在“良史与君子”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钱宾四先生的学术生命》和《自由思想和志节》,分别为怀念钱穆和陈寅恪两位大家的文章,前者精妙之处是概括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三项特质,后者的动人之处是从大师之思想谈入时事,体现了许老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前途的关怀。

  在“从知识到智慧中”,我最想推荐的几篇是《从知识到智慧的追寻》、《知识分子的宗教》和《成长的意义——答一位未见面的朋友》。

  《从知识到智慧的追寻》很值得所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来读,许老在其中谈到了求知过程中共通的经验其实已经突破了所谓学科的限制,前几日和朋友闲聊,一位考古学的朋友认为人文研究天然是和社会科学不在一条研究路径上的,我听时总想辩解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材料,读到许老这一篇才算是解开心结,所谓求知的路径其实都离不开搜集素材—提出假设—解释素材而已。《知识分子的宗教》一文另辟蹊径,提出了知识分子找到信仰的“第三条道路”,而《成长的意义》一文则系统性的解释了人生的价值,虽然一家之言,却胜在思路清晰,前后衔接流畅,足以引发思考。

  读许先生的书有一个特点,夜半困时读会越读越清醒,精彩的论断足以令人拍案!以前高中的时候经常在历史题目的材料中读到许老的论述,名字很熟悉,却从未想起来读读他的书。在初春疫情中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瞬间燃起了兴趣,历经三月读完,又有些许失落,大概此生都会留下未曾有幸和他谋面的遗憾吧,多么好的一位老先生啊!

  二〇二〇年六月十五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许倬云问学记》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