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观世变》是一本由许倬云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多重复性的话
●2009年2月5日购
●对于我这样一个不是专业搞历史的人,许老的书已能受用一阵子了。还是等赚够了钱,去历史系读个博士再作深究
●晦涩
●看的累 错在我 在我
●许倬云先生是史学通人,虽然有些题目很大,但也还是娓娓道来,有理有据。其中关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历史的变化等题目的阐述,让人印象深刻。
●有点可惜,如果整本书都是第一章的这样中国和其他文明的对比评述会更好,因为这样的文明、人类学著作太少了。除了第一章之外的章节都有不少中国史作者类似的问题。
《许倬云观世变》读后感(一):许先生的史学
1,厘清人类经历错综复杂的时空关系是历史学与历史学家的使命。
2,历史学家们摆脱不了“命运”的两途:悲观地说,没有永远不能更改的定论;乐观地说,永远有推陈出新的机会。
3,在都市中,人是芸芸众生中的孤独者,满街都是人,却无一不是陌生人。
4,“我是一个学术界的世界公民,视个人良心与学术规范高于一切。”
此短短数语,深得某之共鸣。
《许倬云观世变》读后感(二):值得重读细读的书
《许倬云观世变》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沉重、厚重的书,我看得快,并不表示此书不好,而是就目前来说,还不是我需要花较多时间琢磨的书。
研究历史的人,有人偏执,有人中正平和,许倬云是后一种。从本书中方才得知许倬云身有残疾,而为学不辍,研究到这个地步,真是让人佩服。他的文字中,含有悲悯,视野格局很大,既能够站在世界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也能够站在中国历史自身看历史事件。本书非常有启发。
做了一些摘录,希望以后有时间重读。目前的借鉴意义是在于提升自己的视野,“同一个现象所看出来的结果完全不一样,这是观察者本身的角度决定了他的考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叙述问题的角度,其中有着极大的差异。”
《许倬云观世变》读后感(三):观世变
老先生的行文还是很西方的,有助于把事情说清楚,这是西方待这么多年的那点好处。
有些个细节零星从王小波那里听说过,我后知后觉知道王是得过他的点拨,王的《东宫西宫》真是写的好,杂文写的好。也算老先生学问和做人的一个注脚。他能让自己的见地在另一个人身上开花结果,这才是大师。
他说中国消化佛教用了一千年,这两三百年,中国都是在消化西方文明,特别对照了日本对西方的消化,也是中国这个系统过于复杂才会要费些时力,这也是不错的。但想到自己不过是一段蠕动的肠胃细胞总还不那么愉快。如果最终蠕动出有那么一点点蛋白质之类的精华也不枉了。
研究什么都逃不掉“什么是……”这个问题。
老先生对过去的总结都不错:战争,特别是二战;多元宗教文化冲突;后殖民时代兴衰;女性主义。回顾过去几届诺奖,文学也都没有偏离这些个大命题。至于预测,老先生只肯说几个“变”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生物基因、互联网。未来将是个无序的,缺乏价值观的新世纪。
研究什么也都逃不掉“什么会怎么样……”这个问题。
老先生的作品大和化,透和明,转眼也成了历史,谈不上评,只是抄录学习的小学生而已。
《许倬云观世变》读后感(四):可再读三读
作者眼界开阔,比较中西古文化的形成、演变,高屋建瓴,作为海外华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十分中肯,不愧作者所自称的学术上的世界公民。
这样一本文集,内容甚为丰富,像我这种囫囵吞枣的读法,一时之间是不能完全消化的,将来可再三读之,想必还会有更多收获。
1.周代商以前已延续很多代,终于武王克商,以小邦代大邑商,周在文化上是落后于商的,因此对商文化采包容学习的态度。周通过封建、联姻而把当地土著纳入统治上层,并创造天命靡常,有德者居之的观念以建立其代商的合法性,从而在政治上也具包容性。政治、文化上的双重包容性奠定了中国文化持久稳定的基础。
2.礼失求诸野,周虽取代商,但商人在文化上更为先进,周人在文化上须仰赖于商人,使商人由于掌握知识而获得地位,从而奠定传统上知识分子的地位。
3.战国时期,各国均改革,从下层取士,从某种意义上建立起一套文官制度代替了原来的贵族制,是今后中国官僚制度的开始。
4.董仲舒《春秋繁露》是以儒家吸收百家理论而成的一套统合性理论。汉武帝以儒取士,建察举制度,各郡按人口数举孝廉,使平民得以进入统治阶层,并且要求异地为官,帝国方才真正建成。
5.儒家理论在明以后趋于保守封闭,已不能自我改进而适应于新的世界形势,而有待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破此格局。
6.梁启超的文化圈概念。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今日全球化,以欧美文化为强势文化。东方文化如何以其精华有所贡献于此全球一体的文化?
《许倬云观世变》读后感(五):算是一点读后感吧
TAT书评什么的才不会写呢,唠叨的说一些感想好了
对于我个人来说世界上的书大概分为两类,有缘分和无缘分的。无缘分的书,让你拿出十分的认真仍然不免于思维混乱和从心底油然而生的不耐。
比如黄仁宇的一系列,《万历十五年》读完后大脑依然一片空白,只记得他用道德体系来解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架设让我难以认同,而之后的《中国大历史》虽然努力多次试着读完,无奈作者的写作方式乃至断句的风格都让我觉得不舒服,从此对黄氏敬而远之。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看到的,只看了一遍就还了回去,现在想起不免觉得遗憾,有机会的话会再细读一遍。这本书跟我以前看的书相比优点蛮明显,没有不厌其烦的讲述各个历史事件的若干版本,也没有重复的强调某件事情某个人对于中华文化的意思。粗粗翻看便能看出作者扎实的文化基础,笔力之深厚,致学之严谨,遣词用句典雅温修又不至于佶屈聱牙,第一眼便可认定是有缘之书。
开始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系列疑问翻开这本书的,不仅仅是关于变之主题“世”的问题,历史文化发展的细枝末节,更多的是观世之人的问题。比如历史纷纷被否定民族和国家貌似若即若离的今日,我们如何定义自己的民族,与国家如何看待自己和它的关系,如何面对我们文化的传承的失落,更重要的是在被西方强势文化渗透的今日我们的文化究竟该如何融合如何维护自己的独立和完整,如何粘合日渐稀薄的文化认同感,而在脱离了封建时代我们的文化如何调整进入所谓的现代公民社会,在现代工业建设中摆脱了旧日生活方式,却又不可能模仿西方,旧日宣传的GC主义已经被看做一种虚幻可笑的政治宣言,在此种矛盾而茫然的抉择间继续发展的中国文化又将走向何方等等,一系列在心底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看完这本书我不能说我找到的明确的答案,但是许先生的一些观点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
比如经常哪来作比较的西周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与雅典城邦的问题,有人认为两者形态相似,而许先生认为中国封建制度下的列国,在西周时期并无完整的主权。国土东迁,虽然各国以及实质上拥有自主的权力,在名分上依然是周室封建的一部分。齐桓公尊王攘夷,尊王依旧是政权合法性的依据,攘夷是文化的认同。中国之外的历史文化部分是我的知识盲区,这本书里许先生在比较各地区文明的同时做了很好的介绍。
又比如说殷商时期神权王权和宗族,清晰明了的梳理宗族势力政治势力和宗教权力之间结合分化的一系列变化。
其中最让我受益最深的当属许先生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变动,从商周时期社会与国家的高度重叠,到秦汉时期国家从社会手中收回了知识、经济和武力资源,国家吞噬了社会力量,凌驾于社会之上。以及在东汉之际,经由儒家士子在宗族和文官体系之间的一系列动作,国家中央权力得以削弱,社会在形式上又可与国家分庭抗礼,但社会里以及为摆脱以国家和乡党为核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