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是一本由[美] 朱瑟琳·乔塞尔森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可能期望太高了。剖析很深入,但是不是特别喜欢一定要把关系分类然后按图索骥的感觉~
●我喜欢这本书,读完之后觉得原来自己不是个怪胎,一下子压力小了很多。我最近一直在想弄明白,自己为什么长成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看完这本书,感觉有点思路了!
●额,的确是翻译太差了……= =
●翻译真心看着蛋疼。但,总算内容是好的,尤其是每章最后照例的沟通实例,很有感染力!
●感触良多
●人际关系的几个维度,提供了新的人际关系观察的视角。但是几个维度的区分度似乎不是很大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人际关系,可以发现很多不同对关系的看法和探讨,感觉比较开眼界,其中也有一些自己可以思考练习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还不错。
《我和你》读后感(一):书是好书,但是翻译的其烂无比!
本来值5星的书,给烂翻译毁了。可能和这两位专业知识,翻译水平有限有关,书中大量翻译不通的地方,甚至还有很多超长句翻译。读起来有机翻的感觉。高度怀疑这两货色是只是为了完成导师布置的作业,总之,能够感觉工作及不认真负责。
《我和你》读后感(二):要独立,也需要(二)
鉴于本书翻译上的蹩脚,本篇笔记大部分为提炼,融合了个人的理解。
CH4 依恋
1.依恋具有实体性,必须有个人存在,依恋具有特定性,依恋的是某个特定的人,别人都不行。依恋是主动的,同时是一个过程,对方回应的一致性(甚至是负性的回应),给人以安全感,使得依恋得以产生。
2.青少年与儿童主要用依恋来对抗焦虑;成人的依恋则主要是为了抵挡孤独。
3依恋某个人必然伴随着丧失之痛和遭遇悲伤的风险。而害怕丧失之痛的人,则发展出对抗依恋的防御措施:比如害怕被抛弃,一定要在他人之前先转身离开。
4.有的人认为依恋妨碍了其自身的主体性,因而在心理距离上采取较远的方式体验依恋,有的人则需要时保联。依恋多半会进化为某种仪式,比如每天一个电话,或是其他什么。
CH5 激情体验(本章笔记多为提炼)
1.不像依恋那种静谧的亲密无间或者支持的那种看不见的力量,激情的关注中心在于:喧嚣与急切。激情会持续一种高强度的体验,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联系的紧密。所有才有“相爱相杀”。
2.基于生殖器的爱与基于生殖器的性欲不同,它是掺合着温柔、亲密和依恋的性欲。
3.陷入情网代表一种巨大激情,因为人们对真爱修复自身,超越自身的用途有很大期望,因此也代表着希望。有的人恋爱之后更加自信,有的人培养了更多的兴趣,有的人则变得更了解自己。身陷情网甚至可以超越关系本身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唤醒其新异的思想、感觉和目标。
4.想要“永恒”,一向是激情之爱的一部分。
CH6 坦诚相见的确认
1.用坦诚相见(eye to eye)的方式建立联系是确认我们的存在对于他人是有意义的,我们是为他们而存在的。
2.在坦诚相见的关系中,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独立个性的发展趋势趋于会合。被共情式地回应不仅仅将我们与那些回应我们的人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在确认我们关于自身的感觉。
3.我们能够被强烈地理解和确认,但是永远不会被彻底理解和确认。坦诚相见缺失:行动只是对其他人的要求和愿望作出反应;坦诚相见过量:丧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导致透明。
4.坦诚相见是为了被理解和赞赏,达不到目标,可能产生羞耻感。
CH7 理想化与认同
1.理想化是一种吸引我们趋向他人以便拥有他们或者他们的品质的内在心理过程。更确切的说,我们渴望拥有的是那些在我们自身以外但又是显得远远比我们所知的自己更为宏大的东西。对于成长而言,理想化是必要的。只有存在理想化,才会对远景展望或者对自我与限制因素的边界的超越有一种快乐的感觉。
2.理想化提供了两种人际回应。要么我们就试图拥有和控制这个被我们理想化的人,要么就试图通过认同的方式变得像那个人。对于第二种回应,认同感会不断与时间交融,成功的认同感会被整合进人格。
3.反向认同就是不要变得相似的一种愿望。我们和那些我们不想再自己身上发现他们影子的人之间的联系,与我们和那些我们最想成为的人之间的联系是同样紧密的。
4.在理想化丰富我们的同时,我们需要的是羡慕而非嫉妒,易感伤而不过于羞涩。
《我和你》读后感(三):要独立,也需要你(一)
读书会近期的书目具有很强的内在统一性,大多旨在打通读者们理性思考的阀门:徐贲老师《明亮的对话》着重于对公民公共说理的技巧训练;桑德尔教授的《公正》一书,对种种道德伦理困境进行了左右互搏式的观点碰撞,大大提升读者的思辨能力;尼尔布朗教授的《学会提问》,教会人怎样运用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处理信息;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通过对比电视与印刷术两种媒介对文化的塑造,警示人们要更多发挥主体理性的作用;而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这样的历史学著作,也在大力的揭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对人们的引导,提醒人们要以理性的思考打破想象中的现实的樊笼。
这种用来加强人的理性书看的多了呢,老实说,我会有点孤独感,在我的意识里,理性对应着主体性,主体性对应着边界,而边界,则意味着切断联系,也就是孤独。所以当我读到朱瑟琳乔塞尔森的这本《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的时候,我是很受启发的,它这本书就是在说,主体性很重要,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很重要。
这本书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以往我们形容两个人的关系,可能词语是很匮乏的,人家问:你跟他关系怎么样?你要么说好,要么说不好,这样语言上的一个匮乏也常常让人难以摸清两个人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而事实上在好与不好之间,还有很多是值得拿出来描述与研究的。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解析关系需求领域,勾画出我们对他人的需求维度,并且搞明白这个过程是如何发展的。”
作者将我们对他人的需求维度分成八个,分别是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感、共同性与共鸣、嵌入、照料。有了这八个维度的坐标,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清晰而立体。这些维度的设定都基于一个假设,就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与他人产生联系。弗洛姆称这种倾向为《逃避自由》,而朱瑟琳乔塞尔森则觉得与他人联系,才能幸福。
以下是我的书摘,按照章节排列下来,没有进行逻辑梳理,但顺着看下来,还是能够大致摸清作者的思路与观点:
前言
我所凭借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方法
CH1 对关系的论述
1.我们用来描述人们与他人产生联系的方式的词汇和一致认同的概念少之又少。语言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观点。
2.一些人讲述的生命故事,其特征是需要保持依恋关系并且照顾他人,而另一些人的故事则关注于试图使其他人将自己看成是某种类型的人(或成功之人,或令人愉悦之人,或聪慧之人)。还有一些人则强调他们生命的目标就是成为他们崇拜的那种人,他们终其一生致力于实现完美。
CH2 渴望的男男女女
1.我们在这一方面很脆弱:我们不能控制自己需要的东西
2.发展心理学家试图将人类的发展看成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3.如果我们是“独立派”的,我们就更有可能将问题定位在有缺陷的分离-个体化方面,并且通过咨询引导来访者更坚定地坚持边界,更好的忍受孤独。如果我们是“联系派”的,我们的思考方向就会使帮助他们改善并扩散他们与他人的联系。
4.通常,关系中之所以存在不一致和冲突是因为情感供给的不均衡。
5.随着个体的成长,个体能够遇到更多能够满足他们发展需求的人。找到并且吸引他人的能力降低了个体对那些不适当的或令人失望的人的依赖。我们必须有这种长远的观点。
CH3 抱持
1.在人们彼此需要的所有方式中,抱持是最基本的
2.这种边界的体验形成了一个安全的圈,个体可以生存在这个圈里
3.我们我们被那些很少碰触我们身体的人所抱持;我们也能被协会或观点所抱持,但我们一直保留着我们对边界感的需求。婴儿期的“抱持”演变成了之后人生岁月的“支持”
4.抱持的支持成分,其原型不仅存在于被满足的儿童的生理需要上,也存在于儿童学走路的时候需要有人来引导和牵引……要成为完全的自己,或遵循一条与家庭期望完全不同的生活之路的愿望,必须取得来自他人的大量支持
5.一些人只有通过不让他人接受考验才能感到自己是被抱持的,而另一些人必须不断考验他人,强迫性地担心他们会让自己失望
6.充分的抱持是心理发展的框架,在缺乏充分保持的情况下,情感是不会得到成长的。没有得到充分抱持的人会被迫害性恐惧所笼罩,试图在下面似乎没有基地支持他们的状态下生存,无法信任人。在这种情况下,诸如药物和酒精之类的物质变成了象征性的抱持者和安慰的可靠来源;至少,成瘾构成了生活
7.有时候,支持成为长期的依恋关系或友谊的基础,而在另外的情况下,支持性关系只对那些不畏艰难险阻而前进的人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只要他们还需要这种支持。
CH4(未完待续)
《我和你》读后感(四):我和你,在关系中成长
我和你,在关系中成长
——记《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
文/张素闻
南怀瑾老师在《论语别裁》里,别开生面地将“仁”理解为“二人”,两个人,“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一个人没有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个体自觉意识一旦开启,便有了“我”,童蒙时期,便懂得以“我”来区分世界,从“我和你”而到“我和你和他”乃至更复杂的关系,个体和他人,在关系中成长与完善,关系中的互动常常影响生命的塑造和生活的质量。试看中国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都是两两相对,期间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情,兄弟有序,朋友有信,个体和他者理想的伦理秩序和人际模式朗朗如此,虽然端严,却也中正。后来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将个体关系演绎到群体关系,道尽了个体和他者狭路相逢无从逃避只能直接面对而又极富道德感的规则。朱瑟琳(Ruthellen)教授的著作《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The space between us: exploring the distance of human relationships》)恰好从心理学的层面展开人际关系的八个维度: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待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照料。
存在主义心理疗法和团体治疗大师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鼎力推荐此书。身为存在主义心理疗法和团体治疗大师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的得意弟子,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教授对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深谙其道,关注内在、细腻敏锐、情感饱满而又理性睿智,67个现场访谈做得绘声绘色,她从现象学精神分析等门路来解析人际关系的维度,使之极具立体感与纵深度。八个维度架构在感性经验之上而又超越感性:抱持是第一个人际体验,代表安全和一种基本的信任,相信基本的东西将会被提供,在抱持中,体验被容纳和不坠落,有限制,但限制是为了搭建根基。抱持不仅提供关心和意义,也提供希望,因为抱持,不至坠落,过度的抱持则使人窒息。抱持,有时来自他人,有时,甚至只是来自一种概念和价值体系。有趣的是:成年人对性的渴望有时恰好来自对被抱持的需求。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的抱持心态能促进病人的治疗。依恋则需要具体的人。抱持是被动的,依恋则是主动的,为降低焦虑而主动依恋某人,依恋满足人类行为学和进化论上对保护的需求,依恋使情有所属。依恋带来快乐和安全,无论婴幼儿还是青少年成人,依恋的状态各有差别,但分离和丧失是依恋共同的危机。依恋太过则是令人害怕的黏附。成年人对依恋的渴求往往诉之于对爱的寻觅。激情既喧嚣又急切,唤醒生命,强烈地想要卷入他者,乃至陷入情网,疯狂地,奋不顾身地为之筋疲力尽,尽管男女两性对激情的体验不同,但触摸和结合仍是激情男女的共同愿望,欲生欲死的性和爱,激情中经常发生的事。坦诚相见并不那么容易,但它使我们为他人所知,彼此象镜子一样呈现真实面貌,带来接纳或者拒绝,坦诚过度,导致透明。理想化试图树立偶像,狂热崇拜,并努力成为他们,从而扩展自我。在理想化的关系中,危险与机遇并存,理想是浪漫之爱的关键,吸引人们盲目投入,却也激励个体成长,而一旦理想破灭,立即带来疏离和防御。认同和反向认同是另一种理想化。共同性从情感的角度与他人同在并合而为一,在共同性中,达成共鸣和彼此辉映,在共同性中,协调情感带来和解,形成友伴关系,完成深刻的分享,当共同性处于颠峰共鸣状态,人们会觉得自己拥有了心灵伴侣。在治疗过程中,共同性和共鸣也是显著的治疗因子。嵌入是个体对群体的归属,带着个体本身的特征去加入群体,并对自己的角色和位置感到舒适。缺乏嵌入,则容易带来异化,过度嵌入又失去个体特征变成了顺从。照料不仅体现为给予和融合,更高的意义上体现为满怀关切地实践爱的能力。照料,需要动机和不同种类的共情,在存在的无根基性面前,人际的疏离与日俱增,诸多人对他人的需要漠不关心,此时还能不吝付出专心照料,且在其中习得如何给予而不令人窒息、如何不发生碰撞地抱持,实为人最难学会的本领。照料使人在关系中习得正面积极温和地跨越个体一己之私而反哺周边人物和环境的去爱的能力。
菲尔丁研究院临床心理学教授、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的身份使Ruthellen Josselson教授的研究久经考验,具备充分的系统性,其卓越的才情使本书文采斐然奕奕生辉,迥别于其他心理学著作。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饱含希望饱含爱心教导人们识别关系用心去爱的书。细读下来,不难体会,何以Ruthellen Josselson教授总是强调此时此地,强调在一起就具备治疗效果。在一起,彼此抱持,关注此时此地人际中的依恋与激情,坦诚相待,在理想和认同中找到越来越多的共同性,达至共鸣,和谐地嵌入群体之中,相互照料,何尝不是人际互动中有仁有义有情有忠有信的关系呢?
《我和你》读后感(五):要独立,也需要你(三)
CH8 共同性与共鸣
1.共同性就是从情感角度与另一个人同在并合为一体
2.在共情式的回应中,一个人接受、保留或反馈另一个人的体验,而把他自己的反应和体验搁置一旁。但是在共同性中,双方都要参与到彼此的体验当中,要识别出彼此的体验并将这种体验融进自己的体验当中。
3.文化则是共同性的不朽创作,记载着我们的共同分享。它是我们相互交流创造的产物。
4.共同性的表达:
(1)友伴关系:一些人之所以形单影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情感兼容的伙伴,而另一些人则是不懂得如何去体验和回应别人在共同性上做出的尝试
(2)新兴的我们:事情的完成,不是因为你,也不是因为我,而是因为我们一起
(3)分享:孪生幻想在人类发展中是普遍的现象。渴望拥有一个孪生兄弟姐妹,也就是渴望拥有一个能够完全共鸣的而且能够在我们有所隐晦之处“陪伴”我们的人。
(4)主体间性:在不断发展的关系当中,门槛总是忽而抬高忽而降低的,就像我们忽而参与进“我们”之中,忽而回到“我”和“你”的状态之中。
(5)相互了解:
(6)友谊:和不同的朋友在一起,我们不会是完全一样的人。每一种友谊都会有其独特的语言、节奏以及独一无二的“我们”,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分享彼此
(7)失谐与情感隔离:对于共同利益中的冲突管理影响并决定了我们所有的关系。在富有生气而喧闹的人际关系中,人们狂风暴雨地应对冲突,随即又恢复和谐。在一个平静的关系当中,人们小心翼翼地绕开冲突;人们对于冲突过于挂怀,以至于只用那些最为策略的方式去谈及彼此之间的差异。有时冲突实际上是对共同性有帮助的,我们通过不一致的观点或者哪里不属于我们哪里属于我画上清晰的界线来更好地了解彼此。愤怒、冲突以及好好打上一架都经常会将人们凝聚得更为亲近。
CH9 嵌入
1.嵌入是形成自我个性的框架标准,是我们定义我们自己的背景,也是我们虽在其中却和而不同的“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的嵌入关系是一种关乎社会存在的关系,这种关系将我们和所有那些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他们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存在成为可能的人们联系起来。
2.在群体生活中,被包含与个性化之间总存在着一种张力。我们需要充分成为所加入群体的一个部分,但是又怕身在其中迷失了我们的个性。而同时,我们也怕过于个性化以致失去了群体之间的联系。
3.在那些不太严厉苛刻的社会里,我们拥有越来越自由的嵌入模式供我们任意选择。
4.无论哪一种极端状态都不理想。个人如果没有嵌入其他人之间,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而如果嵌入过量则会导致盲从。
CH10 照料
1.总结前面的维度:所有关于人类关系的著作关注的都是我们的生存所需,无论生理或心理。我们需要被抱持,不知摔落在地;我们需要来自他人的支持和鼓励;我们需要他人是可靠的依恋对象,当我们出于困境中时,他们会“在哪里”等我们;我们需要他人发现(我们存在的价值)并使我们确认,帮助我们建构起我们的现实感;我们需要他人将我们的理想具体化,激励我们并帮助我们学会如何成为理想之人。要满足所有这些需求,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他人(既不像上帝,也不比我们自己更贫困的人)。作为汇报,我们也出于我们的需要和能力,尽我们所能提供这样的帮助来关心照料他人。
2.人类对于照料和提供关心的需求,也反映了我们需要感到自己被他人所需的需求。当无法表达关心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失去活力,无动于衷。
3.在如何关心以及关心的程度上,人们彼此之间有很大差异。但我们没有理论可以借以理解这种变化,尤其如果我们已经认定这样的假设:照料的需求来源于被照顾的体验。(孤儿、单亲家庭的小孩,长大后一样可以照顾他人)
4.照顾首先要求共情的能力,要明白对方的感受,同时自己也被感动。照顾的努力也可能失败。例如,对需求的认知可能是错误的,照顾的困难在于,它需要不同种类的共情。或者关心的意图可能被他人体验成是窒息的、控制的或以恩主自居的。成功的照顾是一个精细的平衡操作过程。
5.我们如何关系以及关心谁,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学系和社会价值观和理想的转变决定的。
CH11 关系中的性别差异
1.女性:复杂,细腻,多元,矛盾,荒谬,具体的,
男性:简单,缺少变化和层次。抽象的,边界感
2.男性在关系中倾向于不得不首先应对性欲,或扩充,或否认,或拒绝,或升华。女性只是在后来才发现她们对某个人强烈的情感可能包括性
3.在抱持、依恋、坦诚相见、激情、理想化、共同性、嵌入、照顾等维度上,两性的不同表现
CH12 爱情的注释
1.爱情因其多面性而熠熠闪光,在表达上常常是独特且独一无二的,使我们深受迷惑。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个高度个体化的爱情“配方”,非常独特地混合了和他人联系的8个维度。构成爱的维度不同,爱情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2.人处在文化的规训之中
3.有时候,当爱的某一维度的体验缺乏或泛滥的时候,我们最为强调这种体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