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土中国》精选点评:
●横暴权力(强力) 同意权力(契约) 长老权力(教化) 时势权力(知识)
●触动蛮大,薄薄的一本书,带来诸多冲击和思考。
●不同于费老在《江村经济》等著作等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具象化描述,和《皇权与绅权》类似,本书是从具象化中提炼出抽象概念,比如法治与人治、礼治,血缘与地缘、差序格局。通过这些概念的讨论,既可以理论纠偏,也可以深刻诠释。就个人思考而言:第一,中国乡土社会的封闭性、稳定性,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格局。第二,乡村的“愚”是相对的,是站在所谓文明的视角进行的谈论。按照费老所说,这类属于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第三,公与私的讨论,由个人为中心,如水波一般推己及人。而推己及人的过程,并不是有序的,受到亲疏关系等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影响。第四,法治与人治不能够想当然将两者对立,而是区分同与不同,使用两者时究竟根据的规范的性质。第五,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
●打开思维方式 学会学术的视角而非单纯体验性表达
●一本小册子,概念提出极多。需重读。
●薄薄的一册,却让你感觉到有划不完的重点,有做不完的笔记,有写不下的旁注,乃至让你感觉到自己是个十足空白的却有着渴求知识欲望的文明白痴。
●平实简练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学术写作典范,薄薄一本册子浓缩了中国的所有
●结尾一章从欲望到需要,对‘看不见的手’解释的太牵强吧?原创秩序的领袖人物理解的倒像韦伯的卡里斯马。读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激动,看到下乡法律的那部分,唰的就和苏力联系起来了,那个震颤的法学少年穿越时光啊。
●其实我更佩服他的论述方式。真是清楚。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有着特殊的感觉,感觉特别亲切一样。
《乡土中国》读后感(一):《乡土中国》读后感
记得大二上学期我选修了社会学,几堂课下来便着迷了,然后就是在图书馆疯狂地找来相关的书看,也是在那时侯我第一次听说了费教授其人。时隔多年,再次翻开先生的作品,仍然忍不住赞叹钦服,先生的文字干净有力,言语道断,把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弯弯道道说的通透分明,虽时移世易,但光辉依旧不减分毫。
《乡土中国》读后感(二):还不错
嗯,有些观点确实是不成熟的,不过很有意思,给我一些更为幼稚的想法指了下路。
不过我不大明白这本薄册子和那本48元版的区别。多了哪些文章?
(⊙o⊙)…评价太短了。
希望看下他的其他作品。江村经济和生育制度。
要我买是不可能啦。去图书馆借。啊哈哈,大爱图书馆。
《乡土中国》读后感(三):《乡土中国》
看完这本书我们很难不把乡土社会与现代化社会进行对比,但这个书也阐述了我们的社会从哪里来,又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一些概念的清晰认识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国乡土社会又很大的帮助。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无力,在对待男女有别,私人道德,差序社会上,感到深深的无奈,这也许就是迈向新时代所要做出的努力吧!
《乡土中国》读后感(四):社会学必读
我读乡土中国,最大的感悟就是,大家不愧为大家,比起现在所谓的畅销书好太多了,费孝通于40年代所著的《乡土中国》,通过深入实地调查而成,对现在的社会还有着深刻的影响力,特别是对熟人社会,礼俗社会的剖析入木三分,值得好好研究,但随着社会发展,不得不承认,现实中当年极为重要的长老统治,教化权力已经渐渐走向黄昏。
《乡土中国》读后感(五):中国社会的复杂
费老太厉害,言简意赅地就把中国复杂的社会厘出了轮廓。不敢说有什么评论,主要是罗列一些收获,以供今后回顾。1.中国的人伦社会就像是湖面投下石头,一圈一圈。2.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之间都拖欠着相互未了的人情。3.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4.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5.人类行为有动机的,总有个“要”在领导自己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