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土中国》精选点评:
●几十年过去,现在常讲“新”,问题还是老问题,国人还是那副嘴脸
●了解社会学的算是很入门的书籍了,基本专有名词费孝通先生都会拎出来单独讲解。成文比较早,大概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书中有些当时比较新颖的词句现在已经成为了日常。不过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到目前为止还并没有完全改变,这本书存在的意义依然存在而且非常重要。大家小书,字数不多书本很薄,读起来也很轻松。
●不知道是不是版本问题还是我的理解能力问题,感觉好多地方读着比较绕,此外对费先生的个人写作风格还不太习惯 虽说不影响我大致囫囵吞枣一番,但不能仔细咀嚼的我还是倍感难受。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还是值得多读几遍的经典。
●逛书城遇到的一版,封面设计也太好看了!就喜欢这种小小的书。 / 小书中揭示了一个偌大的中国,社会学小白也能读懂一些。对于乡村的解读太过精确了,联想到平日里观察到的现象,不自觉点头表示赞同。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印象深刻。中外文化差异不无道理。再看。
●大二听老师要求就要读,现在我毕业了,终于读了,收获还是很大的。
●一个既没有契约精神,同时也礼崩乐坏的时代
●名声如雷贯耳但我拖到这把年纪才看读之都未有振聋发聩之感。
●读来实在敬佩费先生的眼界之开阔,即使是草创文稿,也有着难以逾越的高度。 对中国的乡村社会结构有中肯的认识,不偏颇的评价,充分的理解和诠释,正是如今奇缺之精神,该当好好地读。
《乡土中国》读后感(一):踏实的感动
✅ 费孝通《乡土中国》 5.3~5.16 完结。
终于读到了中国社会学奠基人的经典。读费老的文字,能感受到他做学问的踏实,没有一丁点故弄玄虚的显摆和造作,想象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外界环境动荡不安,他的笔下仍能流淌出这样的质朴和仁义,就像是他在那里安静地、温文尔雅地向你讲述每一个故事。真是感动。
费老对乡土中国里的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与实的分离,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娓娓道来,80年后的今天再看,依然深刻又精彩。
五星⭐⭐⭐⭐⭐
《乡土中国》读后感(二):《乡土中国》笔记
1.“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读到这句像是被点了笑穴一样。熟人社会里用声气辨人确不假。小时候甚至能听出哪个是妈妈的脚步声,哪个是其他阿姨的,尽管她们可能都穿着差不多的高跟鞋。
2.“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推到小家庭,何其悲哀。
3.男女有别。不必奢望另一半能领会到你生气的点了?
4.礼治、法治及道德约束。当代中国社会在此方面还是很大程度上褪去了乡土性,我们现在提倡依法治国,传统的乡土社会讲什么?讲礼治。"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其实法治和道德约束(“社会舆论所维持”)都是外在的力量,我们现在就是缺乏了由内而发的敬畏感。敬畏什么呢?敬畏传统,敬畏规则,敬畏自然。没有宗教信仰的国民是需要这种礼治的。可以逃得过法律的制裁,可以不理舆论的谴责,可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这道坎儿,才能有所不为,才能不为所欲为。
4.以后必不能对孩子施以"长老统治"。
5.读的版本上写"曾子易篁",应为“曾子易箦”。
6.党的改革不知能否一直追的上社会变迁的速率呢?
7.几个名词
格兰亨姆公律
亚普罗式 浮士德式
《乡土中国》读后感(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由《乡土中国》联想的事情
很早以前就听过这本书,今天总算从图书馆里面借来了。总的来说,前几章读来还是很有感觉的。比如第一章“乡土本色”中作者说“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我立马就想到了我的外婆,一个七十多岁的人了还在田里干活的人。去年她身体不好,一直咳嗽,住了两次医院,后来身体好多了之后医生就给她给了些药让她回去疗养。家里人是都不愿意她再干农活的,年纪大了劳累不起,但是她就好像闲不住一样,过了几个月还是该种芝麻种芝麻,该种玉米种玉米。前些年流行土地承包,很多人的土地都被人租去种树了,但是我外婆不干,还是自己留着种些蔬菜和庄稼,其实挣不了太多的钱,但是她就好像已经习惯并且热爱着一样要干点农活才行。
还有过年时我们都要去拜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也是祈祷他们的保佑,能够让我们在来年获得丰收吧!我虽然在农村长大,但是对农田知道的却很少,不仅是因为我们家从我妈妈这一代开始就没有种田了,更是因为外公外婆带我的时候,也很少带我们去干活儿,顶多就是随外婆一块儿去田里帮她丢一下种子,不然就是外婆在干我在旁边看田里的草和虫子。印象中与土地有关的记忆大概就是夏天的下午跟着外婆去田里帮忙,就算坐着看也是一种帮忙;跟着外婆踏过田埂去弯弯绕的菜园子里择菜;盛夏的时候跟妈妈一块儿给我家的小菜园浇水,抢着锄头除草没几下就不干了,和爸爸弟弟去山上钓龙虾;初春的时候在栅栏外面意外发现的小花;还有无聊的时候一个人去煤矿的后山上行走看枯草。那么多的记忆,都与土地有关啊!
二三章中作者阐述了乡下人不需要识字的原因:空间上大家是熟悉的人,不需要用文字来表情达意,用语言交流就行了;从时间上来说,生活经验的积累与传承也无需书写,毕竟一代代地从出生就开始耳濡目染,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培养了,就算是遇到了经验以外的事,只要请教一下年长的前辈也可以得到解决的途径。不过,运用我昨天从《全球经济史》里面看到的观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是识字率低的原因,毕竟交易不发达,不继续计算记账,或是发明新事物来提高生产率,自然也就不需要识字啦。和《海蒂和爷爷》中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哪怕是会识字最后也是当个农民或是牧羊人,而识字对于他们的工作而言并无实用意义,那我还学那干什么呢?不是浪费时间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性低所导致的,试想如果人口流动性,乡下人要时常进城,或者是去城里工作,那么识字就是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果连字的不认识,在城市里面生活怕是有些困难。正是因为人口流动性低而乡村的经济又是自给自足型,才没有识字的需求啊!
其他的部分就是作者说中国的乡土社会是自我主义为基础的,可以为自己而牺牲家庭,为家庭而牺牲氏族的等等,我是不同意的,据我观察,乡土社会中的中国人为家庭而牺牲自我才是最常见的。譬如我爸妈为了我而勉强相处,我的外公外婆为了给我舅舅还债而拼命地干活儿,我的舅外公为了养活一大家子常年在外面收废品,更不用说我见过的那么多的煤矿工人,有的在井下干了八个多钟头的体力活儿之后还要匆匆赶回家去收稻谷。伦理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而建立的网状结构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但是为自我而牺牲家庭我是没有看到的,要说这一点也是我们这些接受了现代教育和现代观念的90后和00后们,老一辈的人还是为家庭舍弃自身理想的人比较多,毕竟家庭条件摆在那儿,而且心中的观念也是传统的。
其他的就没有什么感触了,毕竟美国人的生活我没有接触过,不懂。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吧,回味一下自己的乡土生活也是可以的!
《乡土中国》读后感(四):中国人从哪里来
“已经踏下的脚印是历史的真实,谁也改不回去的。”翻开这一页,一句话重重锤在心间,仿佛将人拉回历史文化的源头,闭上眼,便随着“咣当咣当“的绿皮车穿过广袤的梯田,深入农耕的腹地,站在一望无垠的黄土坡上。
《乡土中国》就如同这辆列车,将我抛之中国的最深处。之所以说是最深处,是因为乡土是中华文化的根,中国的文明发源于乡土社会的农耕;而在几十年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达的城市走在前列,而将这慢得近乎不变的村落遥遥留在远方;愿意踏上更加文明的道路的人也已走出来,留下的仿佛是这乡土社会最古老扎最深的根。而无论走多远,去哪里,中国人的出发点永远是这熟悉的土地。
这“土里土气“的乡土社会便是中国的传统社会。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这大概就是极为深厚的乡土本色。“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土地的相对不流动,使农业社会看起来是静态的,生长在这里的人可以靠农业活动自给自足,被生产活动限制了对外接触,其实本无需对外交流,由此保持了独立的社会圈子,也形成了一定的区域隔离。住在这里的人世世代代守着父辈的土地,仿佛扎根于此,即使最终走出这片村落,也难以连根拔起对故里的眷恋,于是有了中国人漂泊远洋仍想着能否种些家乡的菜的趣事,也有了葬于故土的执着。
乡下人多文盲,大概是我们对于乡土社会最深的偏见,但也不可否认事实确是如此。现代化的社会绝对离不开文字、语言,必须依靠这些才能与人交流,才能办事。而在千古不变的乡土社会,抬头低头便是朝夕相处的熟人,周遭都是熟悉的事物,也许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心领神会。这也是因为农业社会的一定封闭,没有新事物进入,人们无需探讨、无需交流;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农耕劳作,也无需记忆,“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轮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更不需要像在都市里一天到晚接触陌生面孔而必须在袋里装着一本通信录。这大概便是“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时生活”,这大概便是遥远而简单的乡土文化。
再说制度方面的差异。乡下人哪里会想到建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因为所生活的一切都是熟悉而约定俗成的;只有在纷繁复杂的都市里人们要靠法律、诉讼来解决矛盾争端,而现在要把法治普及到农村,却表现出些许的不成熟。“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譬如书中所举例子,一个男人打伤妻子出轨的对象,明明在乡下人眼中他是对的,却要被知道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以打人的罪名惩罚,错的人明明作了恶却被保护。对于以礼制、传统来约束的乡土社会,简单地推行法律和法庭并不能很好地维持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教化,是思想观念和习惯的改变。
“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这是商业产生和发展的一大因素。“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比如朋友间酒席抢着结账买单,互相欠着对方人情,又报以更重的回礼,于是来来往往维持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亲密社群因为需要往来,所以不得不相互欠人情,但同时“算账”“清账”也是最为伤害这种关系的,因此商业的出现源自人们带着要交换的物品出远门去交易,而并非在门前与左邻右舍买卖。可以说“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精密的计算与清算表现出的是不同于乡土社会的理性,这便是现代社会的特性。
现代化的社会与乡土社会看起来大相径庭,无论从它的底色、文化、制度还是经济方面来看,均是复杂与简单、先进与落后、开放与封闭、突破与保守的鲜明对比。但无论社会怎么发展,都无法摆脱乡土社会的影子,都无法将之从“现代“抽离,因为乡土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植根于我们的骨血,深深埋藏在我们心底,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将其连根拔起。乡土文化不是需要摒弃的”土“,而是我们应当坚持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