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很棒!内容是对承孝相老师作品的介绍,每个作品都配有技术图纸和清晰的图片,作为读者阅读体验很愉快,对项目也可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承老师的作品非常具有人文气息,也很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呼应,封面的“卧寺”就是很好的体现,建筑与环境的处理手法简洁不拖沓,规律中又富有变化。总之是一份很不错的资料。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读后感(二):喜欢建筑的可以多看看
学建筑雪的,会看一些建筑杂志,UED杂志质量很好,里面涉及的内容比较均衡,建筑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景观和城规的关系分不开,所以看一下综合的杂志可以开拓一下眼界,很喜欢ued,可以积累案例,抄绘案例,也特别喜欢杂志里的建筑师部分,尤其是里面提到了自己喜欢的建筑师以及他们的作品。还有好多本杂志放在一起堆起来看着就很开心呀~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读后感(三):《UED-承孝相特辑》
一、收到书的一刹那着实惊喜,超级厚重,全彩图文。性价比非常高,感谢UED。
二、小到建筑小品,大到城市设计。该书从居住、灵性、文化、社会四个方面详细地剖析了韩国著名建筑师承孝相多个优秀作品。
三、承孝相作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师,多次回答和阐述了对其的独特见解,值得本土建筑师学习和思考。
四、个人而言,当下, 建筑不再是孤单的个体,而是人、文化、城市共存共融的整体。着实受益匪浅。
以上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读后感(四):第124期《寻找青年建筑师——关于“NEXT”的问题(上)》
作为杂志的老读者,不得不说本期杂志依然十分精彩,内容也十分饱满。本期杂志通过对青年建筑师的访谈以及相关项目从思考逻辑到项目完工的介绍,展现了当代建筑在不同维度下的实践,对于建筑学子以及建筑师来说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青年建筑师作为建筑界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们的思想以及对建筑设计的不同理解都对城市环境的塑造发挥着重大作用,敢于创新,勇敢实践是他们身上的标签,以区别于上一代建筑师的建筑价值观以及理论架构塑造建筑给了建筑创造无限的可能。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读后感(五):杂志123期
123期杂志的主题是EMBT建筑事务所20年的项目经历以及对主持建筑师等人的深度访谈。Benedetta Tagliabue和Enric Miralles及其事务所将其都生活以及世界的热爱以建筑的手法表现出来,塑造出一种“活着”的建筑,为城市带来色彩,其建筑作品对于环境的理解以及对空间的塑造都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拼贴”以及“编织”的建筑理念,从而表现出一种愉悦,让让人感觉快乐的建筑氛围。杂志中对于案例的信息十分详尽、透彻,也不禁让人感叹EMBT这些年来对于建筑品质的坚持,是值得大家去仔细品读的。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读后感(六):123期书评
这期的关于霍普杯,关于乐活空间,也关于EMBT的20年,翻开一页一页,仿佛这些idea的推敲过程在我眼前走马观花般穿过,这些建筑师走的一步一步,稚嫩的思维开始慢慢成熟,用时间酿出了好的想法,能让人生活愉快的乐活空间,阅读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这些idea开启了我新世界的大门,很喜欢这种关于思维的共享,能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新想法。有时候还是得去关注一些新建筑,一些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趋势,水平越是不够越是要学习别人好的点子,一切总是在变,不然很容易就陷入没有进步的僵局,整的挺好的,我会继续关注这本杂志。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读后感(七):一等奖实至名归!
这是一本介绍霍普杯2019年获奖作品的杂志,题目“乐活空间”,探讨建筑带给人的情感和情绪,是一个颇有难度也很有趣的的主题。总的来说作品质量很高,一等奖“雾隐潇湘”实至名归,理性与感性并存,结构新颖轻盈也很经济,空间建构逻辑简单,营造的空间丰富且有诗意,表达的手法非常淡雅(这与往年的同等级作品还是区别比较大),但表达效果非常优秀,纸质版的图看起来比网图更加震撼,透过图纸仿佛能感觉到微风拂面,轻轻摇摆的屋顶带来不可捉摸的光影,将传统江南的烟雨朦胧之意境通过建筑手法精妙的表达。佩服!这种自然之乐活,又有谁能抵抗呢?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读后感(八):123期的书评
这期介绍了EMBT事务所,作为学生,了解EMBT是通过去年的霍普杯评委贝纳蒂塔,当时就有被圣卡捷琳娜市场打动,那个绚烂不羁的屋顶给我的感觉是老城里注入的一股生机和叛逆,杂志里收录了事务所历年来很多作品,从事务所的发展历程和作品来看,都始终体现着对环境和文脉的关注,其不仅是对场所的尊重,更让我们钦佩的应该是可以看到事务所一直都在场地历史等的充分关注下力图通过设计创新的力量改变或者创造环境,而杂志前面的访谈也提到,贝纳蒂塔是那个带来色彩的人,我觉得这是事务所在崇尚黑白灰的建筑界里的一大亮点吧。EMBT前期调研一直以拼贴的方式呈现并按应在最终设计,杂志里很多前期设计背景也确实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读后感(九):每一期都买~ 已经收了一柜子 建筑爱好者不能错过的收藏品
每期都有独家人物专访和评论是在网上看不到的
个人觉着这个杂志就像是建筑界的中国国家地理吧
但是无论从做工还是排版还是文字都更精致
本科的时候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的这本杂志印象很深
比其他建筑杂志排版都更加考究
上周在公众号评论还得到了建筑师的小礼物
还常常发布活动,去年去了魏春雨的展览
就在他们编辑部的展厅里
展厅很有空间感,中间是魏老师的模型 墙上挂着魏老师的建筑摄影
不要门票,免费
对了,他们公众号也很棒~业界良心
华黎那本还抢到了签名版嘻嘻~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读后感(十):UED121期
作为一名身处乡村建造一线的年轻建筑师,拿到这样一本杂志还是满心喜悦的。这次的阅读让我对承孝相先生的作品和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期刊收录了承孝相先生的20个不同时期的项目,涉及居住、灵性、文化、社会四种不同类型。包括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列入永久收藏品的“守白堂”,在韩国被誉为具划时代案例的“坡州出版城”,中国第一个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获得“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作品之一《长城脚下的公社会所》,以及首次在中国发行的“河阳无鹤路教堂”“思潭”、“暝庭”、“卧寺”、“瞻坛”、“耕岩大厦及耕岩财团总部”等,让我更好地理解承孝相的建筑哲学。“朴素”的设计也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去掉浮华,面对真实的乡村,像前辈们一样,用脚丈量土地,用尺搭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