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花园》是一本由(美)彼得·沃克 / 梅拉妮·西莫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的368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00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现代景观史
●極簡主義
●看不见的花园,看到一个个先行者的灼见与努力。还是充满了理想主义。
●按需。
本书太少提及图纸分析,稍微提及托马斯等大师的设计手法,但都是在讲经历,很开心看到了讲述佐佐木的情况。
整体都在说艺术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果然是沃克大哥,结尾还有地球环境主义。
里面写佐佐木的篇幅占了很多,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佐佐木的:"公司就像生命,活着也会逝去,它就在生态圈里工作着。"
《看不见的花园》读后感(二):景观学的遗产:是艺术还是社会服务?
对这本是感兴趣,开始源于书的封面,封面设计很有形式美感,封面的场地是米勒花园(MILLER GARDEN),印地安纳州哥伦布市。七叶树林荫道和亨利 摩尔的雕塑。景观设计师是丹 克雷,建筑师:埃罗 沙里宁和凯文 罗奇。一看作者有彼得 沃克,我便更加感兴趣了,内容视乎围绕“景观学的遗产:是艺术还是社会服务?”这样的议题展开,来写美国的景观史,写法独特结构清晰,对规划、建筑、景观都有涉及,最后还写到了工作室,这样关于景观学的书我还第一次读到,文章许多观点值得借鉴,有一定的深度,只匆匆略读了一遍,觉得这是一本可以收藏,值得深入研究其内容的书,特别是那些参考文献。
《看不见的花园》读后感(三):《看不见的花园——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
【读书背景】最初是偶然地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书,当时只是怀有一腔阅读的热情,同时抱着自己能多看点专业相关书籍的希望,随手翻了翻内容,第一感觉是综述各设计师的传记类,想着应该对一些著名设计的背景,以及设计师的背后经历有所介绍,应该不至于太过乏味枯燥。 拖了半年,在疫情的“帮助”下,娱乐项目仅限于家中,生活变得慢起来,便也有了时间与心态去啃书,这本书历时一个多月断断续续地终是读完了。 【心动的高光部分】印象最深的当属丘奇的花园,他为当时社会带来的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别致礼物。借着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温和的气候和优美的海滨风景,他所做的花园设计,很好地填补了在此定居者的心理空缺。设身处地地说,我作为一个居民一定会愿意十倍努力地去工作,存储资金,以求聘请这样一位有想法的设计师来帮助我打造小花园。毫不夸张,书中的描写就有这么令人心动! 【个人的整体感受】这本书虽然翻译得比较直白,但并不是很好读,最好是在对西方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阅读,没有知识背景支撑的话,对于内容的理解与吸收就像拨动了一颗颗珠子,但怎么也无法把他们串起来,并且拨过去的那些,也就真的是拨过去了,在脑海中只有一掠的时光。整本书以各个阶段划分章节,不似历史史记给读者一个清晰而整体的时间脉络,更是一种对多位设计师与合作团体的综合叙述,可能由于本人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并没有成功将其串联起来。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关于在1925—1975年之间曾为美国景观学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一些个人和公司发展历程的著作。在那个时期,美国兴起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景观设计体系,该设计体系将体现永恒价值观的社会思想与园林景观和花园进行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现代美学思想。在作者选取的研究对象中,既有未建成的设计方案,也有实际的花园作品,范围从小型的私家花园、到游戏场和公司总部花园。书中讨论的项目,既有现代景观中的经典作品,也有鲜为人知、但实际上却应该拥有同那些经典作品相同地位的作品。因此《看不见的花园——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成为美国景观学在战后巨大的社会变革中为争取行业地位和为追求现代审美理想所做出的文化贡献的一种记载——这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这些姊妹学科的历史、目标和发展进程有着明显的不同。
《看不见的花园》读后感(四):读剩余章节
读【托马斯·丘奇的现代转向】
托马斯·丘奇的哲学是:顾客总是正确的。实际上他深谙顾客心理——1971年他写道,一种放松的感觉是很多人对花园的要求。借着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温和的气候和优美的海滨风景,丘奇所做的花园设计,很好地填补了在此定居者的心理空缺。
丘奇获得了伯克利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接受的基本是西式的设计教育。但他做的项目却十分传统古典。他从斯蒂里那里学会了“将墙体设置在树木的周围”,他用谢尔顿旅行奖学金考察研究西班牙和意大利花园。之后他与建筑师的合作较多,跟建筑师们有着良好的合作默契。
丘奇很容易地就从古典主义者转变为立体主义者,构成主义者和超现实主义者。这本书是叙事性的,对其作品的解剖论述较少,常常是一笔带过。但毫无疑问,丘奇熟练运用曲线,比例,无论是小比例的花园还是大比例的校园规划,他的作品总是优美,既能整洁和朴实,也可以克制和时髦。
读【超越美国(或加利福尼亚)梦想】
埃克博,罗伊斯通,威廉斯和哈普林作为加州景观设计师,承担了二战后美国的花园设计任务。到1960年代初期,他们慢慢转向公共,商业和公司性质的项目。埃克博擅长理论革新,罗伊斯通热衷形式探索,专攻私家花园,社区公园和游戏场地。威廉斯温文尔雅有耐心。三人一起开公司,组队做项目,教学,写论文,十分热血。
《为生活的景观》写出来了,它“将景观学的社会,美学,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整合”。但时代的发展,有时会让人不知道历史是在倒退还是在进步。随着实用主义的来临,艺术作品设计似乎陷入窘境。
读【其余及后记】
中间关于设计师及其作品介绍,因为比较熟,大体跟王向荣那本差不多,就不写了。不过这本也有些不一样的信息量,当故事会来读还是很有意思的。而设计工作室部分,因为脱离画图第一线太久,和,写不动了,就改天有空再聊。反而是彼得沃克在后记里写的几段文字,即使放到此刻,也依然很警醒人,比如这句:
对于技术知识主导一切的错误信奉或许已经降低了设计师运用代表性作品去影响社会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总是趋向做一些服务性工作,那么他又有多大可能能够胜任哲学上的指导或是文化上的领导工作呢?
写不动了。完。
《看不见的花园》读后感(五):一二章读后
【花园作为社会的影像】
景观设计较理想的状态是社会化和艺术化的平衡。田园城市起初源于社会目的而建,多年以后其建造目的已经被淡忘,但其成熟而优美的景观变成了人们觉得“本就如此”的大自然。比如纽约中央公园的人车分流系统基本不被大众首先认识,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其独特的气质。
斯坦和莱特都认为新田园城市理论和城市规划实践不可分割。他们追求的是“成熟社区的宁静之美”。1923年美国区域规划学会(RPAA)成立。一战中,斯坦和莱特为美国建筑师学会(AIA)的“新社区规划委员会”从事产业工人社区的研究。他们基于国家的委员会和各种组织机构,通力合作,通过一些小的住宅项目改变城市发展模式。
书中提到的Sunnyside,颇有些像北京四合院。芒福德称它为“工业沙漠中的世外桃源”,不同人住在这里,注重隐私,但能避免“强烈的非人性化和孤独感”。尽管莱特与斯坦失和,但他们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理想的田园城市模式,其重要的成就在于社会性的而非技术性的。莱特希望场地规划中又视觉上强有力的,值得纪念的景观。而斯坦看到景观与建筑融合,生硬线条被青葱草木柔化,感到高兴。
艺术与工业的结合,艺术与社区的结合,目的是让人能在纽约欣赏落日余晖。而RPAA没有关注到社区参与,也许城市社区普通群众才对城市景观最有发言权。他们不是理想主义者,而是实用主义人群,他们追求的理想,就是实用。于是发现,花园作为社会的影像,不仅需要花园缔造者的实践及梦想,更是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公共领域开发合作的反映。
【花园作为艺术】
把景观作为艺术创作的实践,就不得不提到马克斯,巴拉甘和野口勇。跟佐佐木英夫和彼得沃克这类商业型选手不同,他们是气质型。关于的实践,《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有详细介绍。当然,这本书也有讲。
马克斯精通绘画艺术,也有丰富的植物知识,这些都变成他强有力的设计表现语言。我们面对环境越来越理性的同时也越来越冷漠,而马克斯却是感性而敬畏自然的。巴拉甘同样给人以神秘之感,在1980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之前,公众对他及其作品了解不多。在南美洲,建筑学被认为是一种艺术,花园设计也一样。这种文化氛围很好地解释了马克斯和巴拉甘的作品为何如此富有本土情愫。“拉丁美洲国家地文化吸引局外人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其公众生活地品质以及与此相呼应的家庭生活的亲密性。”而野口勇,在读《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时,我始终疑惑野口勇为何会被载入景观设计历史里的代表,他应该归属于工业设计史或艺术史这类的教材里才是。后来发现,他的作品具有场所精神,而非单一的雕塑,以及,他本身在多个国家间来回的漂泊经历,赋予了作品复杂的文化杂色。
嗯,这一章挺没意思的,因为在《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已经翻过好多遍了,尽管老记不住,老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