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保罗·策兰传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9-15 16:5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保罗·策兰传读后感摘抄

  《保罗·策兰传》是一本由[美] 约翰·费尔斯坦纳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保罗·策兰传》精选点评

  ●作者对策兰的遭遇一直怀抱控诉姿态,是一败笔

  ●好像我的电子版只有一半

  ●【标一下方便查找】一位顶着死亡和暴力写作诗人王家新“要求我们不断回到策兰所持有的那种不可转译的词语黑暗中,直到有一天它被照亮,或被我们更深刻领悟。”

  ●译名好奇

  ●译得还行,就是乔治·斯坦纳、拉斯克-许勒这些名字都译得怪怪的。

  ●编辑也太不认真了...不过真的很喜欢策兰呀!T-T

  ●打给翻译

  ●受不住翻译它强大气场,哈哈

  ●当:19.90。译文低劣,果然不出所料。此外,译者的汉语也极其可悲。第三,写“代译序”的李斯都比译者李尼更懂策兰更擅长运用网络。

  ●整体不错,挺系统的。前面与中间,诗的解读个人经历结合较好。可惜后面有些完全陷入对某些诗的字眼语言、翻译的封闭性解读中,有些脱离状态,不容易读下去,有点自说自话的感觉,没必要。策兰的诗本来就要以翻阅他的经历、关系阅读精神社会背景等为基础,这是重点,而并非对后期诗作或译作某个词要翻译成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来刨根究底。当然,也许是我第一次读的缘故。如此,已甚是感激。我相策兰在跳下塞纳河的时候已经找到了他的出路白白的,真是白的,一条溪 流找到出路: 一条中的溪流, 一条河, 你知道它的名字,那河岸 低垂,充满日光,就如同那个名字, 用手,你可摸到它的外形: 晨曲”

  《保罗·策兰传》读后感(一):顶一下

  这本书早有耳闻,其实国内有好几个诗人都想译这本书。现在这本马马虎虎。不想苛责译笔,觉得说得过去,但有个别概念有商榷余地人名翻译有些不太常用。编辑质量不太好,书太粗糙,有点配不上策兰。

  不过关于策兰的东西太少了,所以还是很高兴到这样一本书!不管怎样,顶一下。

  《保罗·策兰传》读后感(二):代译序

  1、代译序的作者名字,很像是译者的兄弟

  2、代译序对目前策兰的中文翻译王评价很低,但对写过策兰评论北岛评价很高;

  3、代译序里出现的本书的名字不一致。

  而原书副标题Poet, Survivor, Jew(诗人、幸存者犹太人)未在本书的书名体现

  4、这本书在书展上买的,同系还看到本荷尔德林传,不忍卒读,没收~

  《保罗·策兰传》读后感(三):强忍着从头到尾读完

  费尔斯坦纳这本策兰传记,其实更多的是语词研究诗歌的解读,并不能算得上一本纯正的传记,记录的策兰生平寥寥无几,都是轻笔带过,而将最多的经历放在希伯来语,德语,以及各种语言的使用,翻译,诗歌的解析上面。作者确实对诗背后的材料做了大量的分析,也结合各种资料,例如圣经,策兰的读书笔记,以及策兰接触到的东西,试图来做最好的分析。这是这本书一直在做和主要做的事情。

  错讹的字词数不胜数,中英文标点符号胡用,引文正文不分,各种低级的排版错误,给人的印象极其糟糕。另外,翻译也是非常口吃,语句不通,我只为了策兰两个字,才坚持读完。

  《保罗·策兰传》读后感(四):简评几句

  内容非常精彩。作者精通德语,也懂希伯来文,对犹太、圣经文化了然于心,掌握德国文学和策兰传记资料丰谵,研究、翻译和教授策兰诗歌多年,“在不同场合聆听和感受策兰朗诵录音上百遍”,对策兰心路苦难有精准深入而独到的体会;可能是出身美国学院派的缘故,作者在诗歌的新批评与形式分析上功夫颇深,且不废史料考证照应和心理解读,尤其在词句、音节、音律、结构、典故等细致分析方面下足了功夫,几乎最大程度实现了传记与文本的同步融合和展示。

  由于资料详譫,史实完备,从中可见时代人物群的相互交往和影响,构建了一种生动原始的文化生态图景,尤其注意提醒和揭示传主受到的文化滋养,比如荷尔德林,里尔克,卡夫卡,曼杰尔施塔姆,布伯,海德格尔,阿波利奈尔,萨克思大姐等。

  译者的翻译很好,但有多处瑕疵,甚至有些名称译法前后不一致。最大的问题是,那么多资料引用,竟然从不注释出处!这不符合美国人的作风啊。。索引也没有,显得粗制滥造。要是有注释,便是提供了资料来源,学术价值肯定倍增。而事实上,原著《Paul Celan: Poet, Survivor, Jew》是有详细的notes和index的。可见译者和出版社是有多么敷衍潦草、不负责任。尤其是译者,这样做,无异于把策兰的中文读者都看成了浅薄的傻瓜。

  《保罗·策兰传》读后感(五):“他是为了活下去才说的话”

  是因为看完《保罗策兰诗选》以后很不甘心,接着看了这本传。

  孟明版的诗选,我没有找到契应点。这个传,纠结于语言,却给出了背后好多蛛丝马迹的哀痛。

  回头再看的话,副题我想抹掉,代译序我要撕掉,装桢设计也想撕。是一本白皮书就可以了。

  这个传并没有翔实的生平细节,或者细密的情感轨迹。但是像拆毁的一座篱笆,像砍伐殆尽的森林,你直接看到了凄凉枯井,黑色粘重的荒土。在世间,人与人的相遇,我的意思是你不要轻易走进一个内心。任何内心都是不见天日的迷宫。你越深入,越不能,也不忍拔足而逃。可是像保罗策兰这样一个人的内心,是你永难得其门而涉入的吧。这本传记没有涉及任何与他交往,或关系亲密的人的描述,不知道在那种关系和相处里,策兰的内心被看见,容纳过多少。后来的人,是跟他的诗遇见,相处。那是一种完全无法言说的苦涩与黑暗吧。他自己借用过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用头走路,那么所谓的天堂就是身下的深渊。这样被倒转的一生,并不是仅有同情和理解就能体会一二。应该是无从体会吧。对于这个写作者而言,奥斯维辛不只是经历,不只是历史,也不只是命运。已经是生命本身了。他所有的表达,都只能从深渊里浮出。不表达的时候,那就是沉在深渊的时候。幸好有表达。他在纪念艾吕雅的诗中说,“他是为了活下去才说的话”,同样可以放在他身上。表达就是换气的那一瞬,是可以活下去的一瞬。若不能表达或放弃了表达,那就是永沉于深渊。就这么简单。

  他写过一首《黑雪》,是说她妈妈从乌克兰的集中营写信来向他求助,“我要一块布,孩子/好包裹自己的头,抵挡头盔刺目的反光。。。”,诗里还有写他父亲在集中营死去的消息,有妈妈无法抑制的痛苦以及无法不发出的安慰语,“我只有披肩,一件小小的薄披肩留在身边/现在你也学会了哭泣,可是,我的孩子啊/艰难时世再不会为你的孩子变得葱绿”,策兰与父母的分离大约1942年,22岁。这首诗的结束是,“秋天流血不止,妈妈,雪已燃遍我全身/我掏出心来让它哭泣,我发现——啊/那夏日的气息,就像你。/接着我的泪涌出,我编织那披肩。”他的妈妈没有收到披肩,物质的,精神的,都没有,她死去了。

  所有哀痛的诗,都不必在此引用。引用那哀痛,是轻佻吧。

  人生,或者说以一个深渊核心点推波出去的,更芜杂的余生,一定也有过新的希望,欢愉,新的焦躁,恼怒,一定也有过更为多面而丰盛的枝桠,无数短暂的生机。保罗策兰一路挣扎,很努力地坚持过了,“在沉默中你并不知道,你得继续下去,我继续不下去,但我愿意继续下去。”

  直到1970年4月20日。

  保罗策兰从米波拉桥跳进塞纳河,“虽然他水性不错,却在没有任何人发现的情况下淹死了”,“吉塞拉给一位朋友打电话,问她丈夫是否最终去了布拉格”。“5月1日,一位渔民在下游7里处发现他的尸体”。

  保罗策兰说他不知道自己一生什么是重要的。也许这种没能躲避得开的痛苦就是重要的,竭尽所能的挣扎就是重要的。尤其是,他“拿自己的存在本身走向语言”,可能就是重要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保罗·策兰传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