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最后的日记》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9-13 20: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最后的日记》读后感摘抄

  《最后的日记》是一本由克里希那穆提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8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日记》精选点评

  ●你开始学习,开始工作,开始结婚,开始孩子,然后呢,然后你呢

  ●死如秋叶静美,蕴含着极度辽远感觉

  ●能让我在躁动的时候,找到平静的书!

  ●非常的宁静祥和

  ●清丽明净间与天地共鸣

  ●一年以前也是这个时节,我得意地宣称克里希那穆提解决了我所有的疑问困惑,但事实是在那之后,作为一个开始,和其他结合,搅起了更大的骚。今天再读,他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从读第一个字开始就不平静,很奇特体验,不是出于哀伤,而就像是一种先前存在于自身的记忆,许久遗而被唤起。

  ●: B821/4264-8

  ●完成于2012.6.23 这本书言辞非常优美恬淡,宁静,充满对自然欣赏心情自觉仿佛到了那里,和克一起欣赏大自然美景期待有一天我有机会走访克的故居

  ●其实我看完这个我觉得我升华了。。但我看完社会心理学我又困惑了。。俩人虽然讲的不是一事儿吧。。但好像是个paradox...

  ●他启迪我。 尤其是里面关于观察思考观点

  《最后的日记》读后感(一):空无者乃幸福

  拿起他得书,进去了,你都会觉得你离这个现实世界很远,你身处在一个完全没有欲望,没有挣扎的世界。一种真正的安详,你的心好像只是平静的跳动着,真真切切的感受生命的存在。就算在通往死亡这种必经之路上,也能感受生命美好

  《最后的日记》读后感(二):翻译有差,建议同学们直接看原文

  网上资源丰富,其一,

  http://www.cognitdiss.com/krishnamurti/

  正在读,第一印象感觉到平和喜欢作者构造的大自然。先写到这里吧,打算按照作者写作时间顺序慢慢品读

  《最后的日记》读后感(三):自然之音之细微,却不为人心带来琐碎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师父每天登台对徒弟讲话。一天,他登上讲台时,飞来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趴在窗台上唱歌,师父就等着它唱歌。鸟唱完之后就飞走了,于是师父就对徒弟说:“今天的讲话结束了。”

  启示

  如果你已经知道怎么“听”,真理就在你的眼前了。

  这本最后的日记。克老用自己的亲身体悟印证了上述的至理。

  。我忘记上面的话是不是克氏说的了。。不好意思

  《最后的日记》读后感(四):我的心被撼动

  初次探访克里希那穆提故居“松舍”,应该是1992年的深秋之际。早年克里希那穆提静坐悟道的那棵大胡椒树,如同佛陀证入无上正等正觉的那棵菩提一样,多年来一直被前往奥哈伊朝圣的人们仰望缅怀着,我的相簿里至今还有一在那棵胡椒树下留影的照片

  数年后再度与友人造访“松舍”时,胡椒树已经面目全非──它被山谷里的一场雷电击中而断成了两半──从这断裂的树干里,有一些新的树枝和绿叶又慢慢长了出来,看起来有点像个满头乱发、比例显得突兀的矮人。一时之间不知该以何种心情来替代原先的朝圣之意,但随即就给了自己一个颇为合理的解释:像克里希那穆提这样的禅者,岂可容许追随者依止不变的轨则,抱持太容易被预测的心态呢?他的霹雳手段和彻底解构的风范,即使在辞世多年之后,仍然留下了余威。

  你若是造访过奥哈伊,就不难体会克里希那穆提与这片山谷的交情了。这里满山遍野尽是亮晶晶、黄橙橙的橘子,你可以想象一下果子未结之前橘花飘香的诱人气味。橘花的香气是会让人流连忘返的。

  在这片辽阔的印地安圣地之上,克里希那穆提卓而不群的空性,孕育出了无人可以取代的洞见。有幸能阅读他辞世前两年记录下来的这本《最后的日记》,我的心仍然被言词中流露出的对人性的深切期许所撼动。

  这的确是克里希那穆提最动人的著作之一。

  转载自文中胡因梦的序言

  《最后的日记》读后感(五):温柔的慈悲

  看克里希那穆提的东西,总觉得有一种过于通透的犀利。那样锐利的慈悲,总会直击读者的心脏,虽一时难以接受,却不得不承认,他所道出的正是人类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诸如战争、浮躁、对物欲的追求,等等。

  而在《最后的日记》里,却让人很欣喜地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克里希那穆提,一个带着温柔的慈悲看待这个世界的智者。他的视角依然独到,他的思考依然深刻,他的关怀依然广博,但是他的语言已不再那样的锐利。他用一种平和的叙述方式,缓缓道出人生的真谛。

  《最后的日记》是克里希那穆提的垂暮之作,年届高龄的他已无法握笔,不得不选择用录音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最后感悟。在可能的情况下,他都迎着朝露或者伴着晚霞,去山上散步。他近距离地观察大自然中的万物,与它们融为一体,体悟它们的生存哲学。在那个远离喧嚣世俗、熙攘人群和世间丑陋交易的山谷里,橘树含苞待放,花香弥漫。在这份静谧之外,存在着一个追名逐利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浮华欣欣向荣,金钱成为生命的重中之重,而金钱之外的一切不幸,也摩拳擦掌地跃跃欲试。

  在这些水乳交融的观察体悟中,克里希那穆提用一种诗意的语言,细致地描摹着山川的壮美、大海的深情以及林间暮霭的朦胧忧伤。在他的描述下,你甚至可以闻见林间的花香,看见那些橘树和阴影构成的绝美画面,听见晨间小鸟清脆的鸣叫。而在这些美妙的观察与倾听之后,他缓缓地提出自己的深刻见解,关于思想,关于生死,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

  在《最后的日记》里,克里希那穆提还虚构了一位来访者。这位来访者带着沉重的疑问,神情忧伤,郁郁寡欢。他通常在早晨来访,与克里希那穆提一起喝茶聊天,共同探讨那些困扰他的问题。起初,他只是疑惑人为什么要思考,思考与生活到底有何关系。后来,随着他拜访次数的增加,俩人交谈的深入,他开始谈及各种故事,包括逝去的妻子与孩子、各种形式的杀戮、自我的实现等。变化是明显的,他开始变得平和而沉稳,对于生死的思考也愈见豁然。

  克里希那穆提用其温柔的慈悲,指引着自己及读者一步一步走入自我的内心世界,窥探其深层次的需求,进而实现自我的满足和价值的增长。《最后的日记》并不是一本适合一气呵成地看完的书,而是一本适合信手拈来、随意翻阅的作品。无论是在心浮气躁还是宁心静气的时候,翻开这本带着大师体温的最后感悟,都会在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片段。那样的感觉,就如在一片夜色茫茫的深海之上,寻到一座散发着温暖柔光的明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最后的日记》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